您好,欢迎来到伴沃教育。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致良知论——阳明心学思想初探

来源:伴沃教育
第4卷第4期 高校教育管理 V0l|4 No.4 2010年7月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Ju1.2010 致良知论——阳明心学思想初探 武 薇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100875) 摘要:“致良知”是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晚年提出的一个思想命题,它的提出标志着阳明心学思想体系的最 终形成,也是其思想宗旨和最终归趣。从其心学的思想立场出发,王阳明赋予良知以多方面内涵,验证其先验 性、普遍性和绝对性。天赋良知通过“行”由本然之知转化为明觉之知的过程,就是知行合一并进的致良知的 过程。他对良知与致良知关系的规定,显现其统一先天之知与后天之致的思路,同时又构成了本体与功夫的逻 辑前提。王阳明致良知的理论把心与理、知与行、道德修养与社会实践融为一体,将孟子的“良知”与《大学》的 “致知”相结合,表达了宋明理学“本体与工夫”结构的基本内涵,对当世和后世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在现 代社会仍然有其积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王阳明;良知;致良知;本体与工夫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381(2010)04—0081—07 王阳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 开始授徒讲学,“是年先生门人始进”_3 J】 拍,直至 治活动家,被誉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 去世,前后历时23年,对于中晚明社会影响之巨, 言,皆居绝顶”…。他的著作与学说集心学之大 当时思想界无人能出其右,正所谓“门徒遍天下, 成,代表程朱之后儒家哲学发展的又一高峰,梁启 流传逾百年”[417222。阳明开门授徒的同时还广建 超更称其学说“势极伟大”,“支配了全中国” 。 书院、设社学、办学校。在龙场时,他创立龙岗书 院,主讲贵阳书院;赴江西时,修镰溪书院,集门人 一、阳明生平及其思想演变 讲学白鹿洞;往居越时,辟稽山书院,讲学龙山寺; (一)阳明生平和教育活动 于广西时,兴南宁学校,主讲敷文书院。阳明身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浙江 后,其门人弟子也大多利用书院宣讲阳明之学,在 余姚人,因其曾隐居会稽阳明洞,故世称阳明先 客观上推动了明中叶以后书院的发展,对中晚明 生。王阳明28岁举进士,曾任刑部主事、兵部主 政治社会风俗的转变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事等。正德元年因弹劾宦官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 《明史》中曾这样记载:“正(德)嘉(靖)之际,王 驿丞。刘瑾被诛后,先后任庐陵知县、南京刑部主 守仁聚徒于军旅之中,徐阶讲学于端揆之日,流风 事、鸿胪寺卿等职。后因肃清流寇,平息叛乱而官 所披,倾动朝野。于是缙绅之士,遗佚之老,联讲 至南京兵部尚书,受封“新建伯”。 会,立书院,相望于远近。” 《年谱》记载,阳明在塾学时向塾师提问“何 (二)阳明著作及其刻本 为第一等事”,塾师答日:“惟读书登第耳。”阳明 王阳明的著作,包括讲学语录和诗文,在其生 不以为然:“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 前已有门人整理、汇编和刊印。如徐爱等辑《传 耳。” j1 他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提出 习录》,钱德洪等编《阳明文稿》先后刊印于明正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说,创立了阳 德、嘉靖年间。王阳明去世后,其弟子广搜先生遗 明心学(阳明学、王学),不仅使程朱理学的正统 稿陆续编刊《阳明先生文录》二十四卷、《续编》六 地位受到了严重挑战,而且对明末清初的思想与 卷、《阳明先生年谱》七卷;其嗣子王正亿编辑《阳 学术影响深远。其学说更流传至朝鲜、日本等东 明先生家乘》三卷。后御史谢廷杰汇集《传习 亚国家,对明治维新产生了积极影响。 录》、《文录》、《别录》、《外集》、《续编》、《年谱》 作为明中叶著名的教育家,王阳明自34岁时 以及阳明门人、友人撰写的祭文、墓志铭等,编辑 收稿日期:2009—12一l2 作者简介:武薇,博士研究生,从事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研究。 82 高校教育管理 第4卷 《王文正公全书》三十八卷于隆庆六年刊行于世。 此后虽有《王文成公全书》、《阳明全书》、《王阳明 他与佛老决裂之日,也就是其开始确立孔孟儒家 思想之时,而抗疏直谏,被贬龙场大悟格物致知之 全集》等不同题名,但大都依据隆庆本翻印。如 清乾隆年问《四库全书》本《王文成公全书》;“民 国”八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四部丛刊》所收 《王文成公全书》;1978年台湾古新书局版《王阳 明全集》和199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王阳 旨,“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开始建立其 心学思想体系,提出“心即理”、“知行合一”等命 题,并最终于“百死千难”之后创“致良知”说,标 志着阳明心学思想的最终形成。从此以后,阳明 在思想上专主致良知,“所操益熟,所得益化”,而 明全集》上下册 ”。 (三)阳明思想的“前三变”与“后三变” 阳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 段,古往今来的学者对此观点各异。最具代表性 的是湛若水的“五溺”与钱德洪的“三变”之说。 湛若水在《阳明先生墓志铭》中称先生:“初溺于 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词章之习;四 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 ¨ …突出了王 阳明归本正学之前泛滥无归的经历。而钱德洪在 乙未年撰写的《刻文录叙说》提到阳明思想的前 后三变称:“先生之学凡三变,其为教也亦三 变。”l3_1" 与湛若水认为王阳明是在“五溺”之后 “一变至道”不同,钱德洪认为王阳明早年的思想 历程乃“三变而至道”。 本文取黄宗羲在《明儒学案》卷十《姚江学 案》中对这一历程的描述,将阳明思想的形成和 发展分为“前三变”与“后三变”:“先生之学,始泛 滥於词章。继而读考亭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 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於是出入於佛老者久之。 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 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 假外求。其学凡三变而始得其门。自此以后,尽 去枝叶,一意本原,以默坐澄心为学的……江右以 后,专提致良知三字,默不假坐,心不待澄,不习不 虑,出之自有天则……居越以后,所操益熟,所得 益化……是学成之后又有此三变也。” 即从“泛 滥於词章”、“出入於佛老”至“龙场悟道”发生异 质的转变再到“默坐澄心”、“致良知”、“圆熟化 境”产生同质的飞跃。 王阳明开始学习时,以应科举为主,不久即 “遍求考亭遗书读之”_3|l盟 ,钻研程朱理学。“亭 前格竹”的失败使王阳明得出“知天下之物本无 可格者”的结论 I1 ,对朱熹的学说由怀疑走向批 判。他怀着对程朱理学的失望将学术活动的兴趣 转向佛老,“陷溺于邪僻”,企图从中寻求修身治 国的道理,“其后居夷三载,见得圣人之学若是其 简易广大,始自叹悔错用了三十年气力”E 3 ̄36。当 他的一生也正是致良知的具体体现。 二、先天之知与后天之致 ——本体与工夫之辨 王阳明的思想虽经历前、后三变而臻于成熟, 但从心学的角度出发,其成熟时期的思想体系则 是围绕着以良知为核心,以致良知为宗旨而展开 的。致良知是王阳明晚年提出的学术宗旨,概括 了其哲学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他晚年定论的“究 竟话头”。他曾告诫其学生:“某於‘良知’之说, 从百死千难中得来,非是容易见得到此。此本是 学者究竟话头,可惜此体沦埋已久。学者苦于闻 见障蔽,无人头处。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但恐 学者得之容易,只把作一种光景玩弄,孤负此知 耳!”_ j 可见致良知学说是王阳明历经“百死千 难”后的个人体验、社会实践与学术思想的结晶。 致良知的提出,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钱德洪在《刻文录叙说》中提到阳明常日:“吾‘良 知’二字,自龙场以后,便已不出此意,只是点此 二字不出,於学者言,费却多少辞说。” 卵 1512 年王阳明与徐爱自京师南下,同舟论学时就已经 涉及:“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 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人井自然知恻隐,此便 是良知不假外求。” 1514年他在滁州与弟子讲 学时提出:“良知本体原是无动无静的。此便是 学问头脑。我这个话头自滁州到今,亦较过几番, 只是致良知三字无病。” ”∞黄绾由此断定:“甲 戌升南京鸿胪寺卿,始专以良知之旨训学者。”认 为良知之旨始发于正德九年。但王阳明在1520 年赣州之行又说:“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 则。”并未将致良知作为其立言宗旨。因此本文 取钱德洪等人的观点,认为王阳明在正德十六年 50岁时,于江西始揭致良知之教。江右以后,致 良知说的提出,标志着阳明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境 界。阳明在致弟子邹守益的信中写道:“近来信 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往年尚疑未尽, 今自多年事己来,只此良知无不具足。譬之操舟 第4期 武薇致良知论——阳明心学思想初探 83 得舵,平澜浅濑,无不如意,虽遇颠风逆浪,舵柄在 手,可免没溺之患矣。” l1 他晚年更是把其全部 思想概括为“致良知”,强调“吾平生所学,只是致 良知三字”。 王阳明致良知这一命题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 容:一是何为“良知”?这涉及如何理解良知这一 概念,也就是“良知本体”的问题,属于本体论层 面上的问题;二是应当如何“致”的问题,也就是 如何把握良知的问题,属于工夫论层面上的问题。 因此,致良知的命题包含了本体与工夫的关系 问题。 (一)何为良知——先天之知 良知二字语出孟子,孟子认为:“人之所不学 而能,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 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元不知敬其兄 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 也。” ∞孟子这里的“良知”主要是指先验和普 遍意义上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王阳明将这一 范畴纳入自己的心学体系,赋予了其多方面的 内涵。 1.良知即是非之心,是评价准则。王阳明提 出良知即是非之心的命题。他说:“夫良知者,即 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 而得者也。”_3_2 又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 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 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_3 由此便将 孟子提出的“四端”,即“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 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 心,智之端也”,与良知更加明确地联系在一起。 他认为四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归结为“是非之 心”,从而特别强调良知作为是非之心的意义。 “阳明以是非之心为主要内容的良知说的提出, 标志着孟子哲学的进一步发展。” 在王阳明看来,良知作为是非之心是人的内 在的道德判断与道德评价的体系,是检验是非善 恶的试金石,人的视听言动的指南针 。“这些 子看得透彻,随他千言万语,是非诚伪,到前便明。 合得的便是,合不得的便非。如佛家说心印相似, 真是个试金石、指南针。”又说:“尔那一点良知, 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 知非,更瞒他一点不得。尔只要不欺他,实实落落 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_3_9 可见作为判断 是非善恶的道德标准,良知是先天存在于心而不 是后天习得的;是每个人的自家准则而不是外在 的东西。用良知去判断纷繁复杂、千变万化之事 物,犹如用规矩尺度去测量方圆长短一样,可普遍 使用而准确无误。“夫良知之於节目时变,犹规 矩尺度之於方圆长短也。节目时变之不可预定, 犹方圆长短之不可胜穷也。故规矩诚立,则不可 欺以方圆,而天下之方圆不可胜用矣;尺度诚陈, 则不可欺以长短,而天下之长短不可胜用矣;良知 诚致,则不可欺以节目时变,而天下之节目时变不 可胜应矣。” 2.良知即天理,是心之本体。王阳明继程颢 提出“吾学虽有受,然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认出 来”l3_2他,对良知即天理有诸多论述:“良知是天 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 ,“吾心之 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 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更提出,“夫 心之本体,即天理也。天理之昭明灵觉,所谓良知 也”_3l】如。在他看来,良知就是天理,是心之本体。 天理是宋明理学的共同范畴,涵盖复杂的意义。 就道德层面而言,天理无非是对社会封建道德的 抽象,更是指道德法则。既然良知是判断是非善 恶的道德法则,从这个意义上说,良知也就是天 理。由于在宋明理学中“理”与“道”互通,王阳明 也将良知视为道:“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 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 他又说: “道即是良知。良知原是完完全全,是的还他是, 非的还他非,是非只依着他,更无有不是 处。” 3.良知即明德,是德之本源。《大学》开篇有 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宋朱熹《四书集注・大学章句》注:“明德者,人之 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 也。”[611他还提出:“良心便是明德。”l8l2∞王阳明 继承了朱子的这一思想,并把良知同明德联系起 来。他在《大学问》中提及侧隐之心“是乃根于天 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是故谓之明德”,又 说“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灵昭不昧者,此其至 善之发见,是乃明德之本体,而即所谓良知 也”_3l9 。由此可见,明德即是良知。正如陈来在 《有无之境中》中的比喻:“明德是良知本体固有 的、不可昧灭的本然之‘明’而言,正如一颗宝珠, 尽管它可能被泥垢所站,但它固有的光亮并不会 被消灭。” ¨ 在王阳明看来,良知一方面为道德 之本源,此为天命之性,是粹然至善的;而其流行 发用,只要不为私欲所隔断,也是粹然至善的。他 高校教育管理 第4卷 说:“知是理之灵处。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 就其察赋处说,便谓之性。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 乎哀之致。《易》言‘知至至之’,‘知至’者,知 也;‘至之’者,致也。‘致知’云者,非若后儒所谓 充广其知识之谓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_3 《与陆原静书》亦云:“孰无是良知乎?但不能致 之耳。易谓‘知至;至之。’知至者,知也;至之者, 亲,无不知敬其兄,只是这个灵能不为私欲遮隔, 充拓得尽,便完;完是他本体,便与天地 合德。” 综上所述,良知有多方面的内涵:从本体意义 看,它是先验的评价准则;从心之条理而言,它为 先天的理性原则;从明德的过程看,它构成了道德 致也。” j1 以上“致良知”之“致”皆以“至”即达 到释之。可见,致知是一个过程,正如格物的目的 是物格一样,致知的目的是达到“知至”。王阳明 之本源。王阳明所反复申述的良知,还具有以下 特征:首先,良知具有先验性。二程谈良知时说: “良知良能,皆有所由;乃出于天,不系于人。” 朱熹日:“其良知良能,本自有之,只为私欲所蔽, 故昏暗不明,所谓‘明明德’者,求所以明之 也。”l8 凹王阳明则更进一步,言:“盖良知之在人 心,亘万古,塞宇宙,而无不同,不虑而知,恒易以 知险,不学而能,恒简以知阻。” 他认为良知良 能不仅与生俱来,乃是人心所自有;其次,良知具 有普遍性,为人人所具有,不分古今与圣愚。“夫 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 无不如此。” 圣凡贤愚的区别不在有无良知, 而是在良知是否为物欲所昏以及所昏的程度。最 后,良知具有绝对性。“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 能泯灭”,也不会消失,“虽妄念之发而良知未尝 不在”,“虽昏塞之极而良知未尝不明”。 然而,不论如何强调良知是圣学的“正眼法 藏”,在现实当中,人们往往“不能致知耳”;尽管 良知就心之本体而言是完全自足、现成圆满的,却 不能为人们所真正把握。因此如何“致”的工夫 在致良知这一命题中就显得至关重要。 (二)何以致知——后天之致 我国古代“致”有至、极、尽等意。《论语・子 张》有云:“君子学以致其道。”_6I8 朱熹将其释为: “致,极也。” 《中庸》云:“其次致曲。”朱子注: “致,推致也。……则必自其善端发见之偏,而悉 推致之,以各造其极也。”《大学》中“致知在格 物”,朱熹将其解释为:“致,推极也。知犹识也。 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_6¨在此基础 上,王阳明致良知之“致”包括两层涵义:一为 “至”,即达到,并不表示知识经验的增长,而以良 知的自觉为目的;二为“行”,即推行实施,“决而 行之者,致知之谓也” _2”。这层意义上的致良知 已与知行合一相融合。 1.致良知即“至”良知。《大学问》云:“故欲 诚其意者,必在于致知焉。致者,至也,如云丧致 认为,人人胸中都有一个圣人,人人都有成圣的可 能,要使这种可能成为现实,就必须达到对良知的 自觉意识,而从良知的本然走向明觉,必须以 “致”为中介。他说:“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 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虽盗贼亦自知不当为 盗贼”,良知作为内在的道德意识与理性原则具 有先天的性质。依得本来良知,一切邪思妄念都 可消融,良知自觉,就可“点铁成金”,即“人人自 有,个个圆成”,“不假外慕,无不足具” 。然而 良知的先天性并不意味着先天达到明觉,一般人 不免受外界事物的影响,“动于欲,蔽于私”,“不 能寻得良知”,唯有通过“致”的过程从先天之知 提升为明觉之知,去欲除蔽,即可恢复心体本然。 2.致良知即“行”良知。致良知思想的另一 层意义是依良知而行:“良知所知之善,虽诚欲好 之矣,苟不即其意之所在之物而实有以为之,则是 物有未格,而好之之意犹为未诚也。”l3 J9 所谓 “为之”,即有推行之意。王阳明说:“尔那一点良 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 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 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 J9 他将“实 实落落”依照良知去做作为致良知论的应有之 意,要求致知工夫要切实展开具体行为。并举例 说明:“知如何而为温清之节,知如何而为奉养之 宜者,所谓知也,而未可谓之致知。”l3J4 即仅仅 知道何为温清之节,何为奉养之宜,而不作相应行 为,不能说是致知,“知其如何而为温清之节,则 必实致其温情之功,而后吾之知始至;知其如何而 为奉养之宜,则必实致其奉养之力,而后吾之知始 至”E 31227-278,有“功”有“行”,才可以致知。良知 的实现必须体现在具体事务和实际行动中,这就 是所谓的知行合一:“若谓粗知温清定省之仪节, 而遂谓之能致其知,则凡知君之当仁者皆可谓之 能致其仁之知,知臣之当忠者皆可谓之能致其忠 之知,则天下孰非致知者邪?以是而言,可以知致 知之必在于行,而不行之不可以为致知也明矣。 第4期 武薇致良知论——阳明心学思想初探 85 知行合一之体,不益较然矣乎?”E315o 3.致良知与知行合一。尽管王阳明在龙场 悟道时期就已经提出知行合一说,但“良知二字, 自龙场以后,便已不出此意”,因此在时间上似乎 难以对二者标出先后之序。但从心学的内在结构 看,王阳明不仅将致良知与知行合一贯通起来讲, 而且将致良知看作知行合一的理论依据,将知行 学说视为致良知的逻辑展开。他说:“孰无是良 知乎?但不能致之耳。《易》谓‘知至,至之。’知 至者,知也;至之者,致知也。此知行之所以一也。 近世格物致知之说,只一知字尚未有下落,若致字 功夫,全不曾道著矣。此知行之所以二也。”I3]189 阳明认为,朱子学的信奉者们不但将“知”字误解 为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对“致”的工夫也全然不 顾,这就是导致知行割裂的原因所在。他在这里 明确指出,若人能够自觉到本有的良知,于“致” 字上下工夫,就是知行合一;若既不能区别良知与 知识,又不能在“致”字上下工夫,那知行就被割 裂开来。基于知行合一的立场,王阳明反对割裂 知与行,他强调君子之学“要皆知行合一之功,正 所以致其本心之良知” ,“而不可以分为两节 事矣’’[ 。 (三)良知与致良知的关系——本体与工夫 之辨 在王阳明的心学体系中,良知被赋予了精神 本体的意义,致良知则是“复那本体”的工夫。良 知与致良知的关系,逻辑地展开为本体与功夫 之辨。 王阳明将良知与致良知的关系比作植物之根 和人工培灌的关系。他说:“譬之植焉,心其根 也;学也者,其培摊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删 锄之者也,无非有事于根焉耳矣。” 此处“心” 即指良知本体,“学”指致良知之工夫。植物无根 不生,但植物的生长却离不开后天的培植、灌溉。 在宋明理学中,所谓本体,大致有本质、基本属性 等意义;所谓工夫是指行为实践,其中主要是道德 实践。良知是心之本然,它内在于人心,“是而是 焉,非而非焉,轻重厚薄,随感随应” ¨ ,作为本 体的良知不能不流行发用于工夫,良知的自觉意 识,必须要在良知的发用中获得:“若鄙人所谓致 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 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 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 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_3 在 这个意义上,致良知是由良知本体到良知发用的 展开。但是从本体到发用的过程中,良知往往受 到私欲的阻隔:“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 人亦无不如此。若无有物欲牵蔽,但循着良知发 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 蔽,不能循得良知。”l3I6 因此,致良知的关键又在 于去克其物欲牵弊,以复良知本体,“用格物致知 之功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充塞流 行,便是致其知”。这一克欲除蔽的过程,就是由 工夫复归良知本体的过程。 由此可见,王阳明致良知的过程,既是由良知 本体到良知发用的展开,又是克除私智物欲以复 良知本体的过程。从本体上说,“工夫不离本 体”,致良知工夫只是良知本体的展开;而从工夫 上说,“做得工夫的,方识本体” 3 J1 ,正是致良知 的工夫,使良知由先天本体而具有现实性的品格。 本体与工夫,统一于良知实现的过程——致良知 的过程之中。 王阳明的致良知说内涵丰富,论证周密,其意 义已远远超过了一种崭新的哲学理论的建构,而 是意识形态领域里一次重大革命,对明清之际产 生的启蒙思想具有直接的影响。它力图打破程朱 理学一统天下的局面,使儒学从僵化的学术和现 实的功利中解脱出来,重新回到形式上的存在和 人的内心世界,令思想界有振聋发聩、耳目一新之 感。正如顾宪成所说:“当士人桎梏于训诂词章 问,骤而闻良知之说,一时心目俱醒,恍若拨云雾 而见白日。”它高扬人的主体性价值,使主体从高 高在上的客体——神、天理的束缚中释放出来,突 出人的地位与主观能动作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对几千年来封建 等级观念残酷扼杀人性的挑战,在客观上打破了 人性的等级区别,提高了普通人的人格地位,使个 体明白自己的存在价值,在社会实践中发挥自己 的才智。它对人在道德本性和德性能力上做出双 重肯定,突破了程朱理学以“天理”作为价值判断 的客观标准的限制,提升了道德主体在价值判断 中的重要作用。 “大学言致知,文成恐人认识为知,便走人支 离去,故就中间点出一个良字。孟子言良知,文成 恐人将这个知做光景玩弄,便走入玄虚去,故就上 面点出一致字,以意最为周密。”¨。。致良知的理论 把心与理、知与行、道德修养与社会实践融为一 体,将孟子的“良知”与《大学》的“致知”相结合, 86 高校教育管理 第4卷 表达了宋明理学“本体与工夫”结构的基本内涵, 以救程朱的支离,反佛老的玄虚和管商的功利,体 现了儒家学者的坚定立场和积极入世的心态, “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 J ,它所包含 】体现追求真理、坚持真理又发展真理、完善真理 的永不停滞的精神。 (三)道德自我——知行合一、内外一体 一种外在的道德原则转变为主体自觉的道德 的超越时代的积极意义和永恒价值,值得认真研 意识,必须经历一个道德实践的“内化”的过程, 究、借鉴与吸收。 致良知论的当代实践意义 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人类良知的发展史,是人 类良知不断彰显、展开的过程。智慧的挖掘、科技 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与良知的彰显与发用密切相 关。只有认真研究良知的意义,发掘良知的价值, 彰显良知的作用,才能对良知做出更加科学的评 价,也才能真正做到“致良知”。张新民先生在 “中国贵州王阳明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指出:“王 阳明的良知教就是要教化人的生命,使人实存地 觉醒真实的自我,成就博大的人格气象和人格理 想,并建构合理健康的人伦秩序、政治秩序、文化 秩序。” (一)先天之知——主体平等、张扬个性 “良知即是天植灵根,自生生不息。” Ⅲ 天 赋良知指向人人在本性上的平等,致良知的共同 方法又使得人人本质平等的实现有了可能。因 此,对于受教者来说,要有人人皆可成圣的自信; 对于施教者来说,要有可成人人为圣的信心。然 而“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跋等”,圣人各有优 点和长处,每个人只要致良知,都可以做自己的圣 人;教师要因势利导,针对学生不同的资质因材施 教,尚自然,展个性,塑造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弘 扬民主、平等的教学精神,把教与学的合作推向 前进。 (二)后天之致——独立思考、开拓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 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学子、学校、学术永葆生 机、不断进步的源泉。人人都有成圣的可能,要 使这种可能成为现实,就必须以“致”为中介,达 到对良知的自觉意识,从良知的本然走向明觉。 致良知论充分肯定了主体自身的力量,因此我 们在内心修养和学习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唤起 主体的自我精神和独立意识,将“探究性学习” 和“创新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 创新精神。这于学校是办学理念、办学风格的 更新,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提升,是管理机制 的合理体现及资源配置的有效利用;于学术则 使抽象的道德原则不断被主体所理解、认同和接 受,最终成为个体的道德自觉。致良知学说在强 调个人的道德修养时包括“体认”和“实现”两个 层面:“体认良知”是指人对自身的道德认知和情 感的体验过程,是“知”的过程;“实现良知”即为 规范道德行为和端正人生态度的实践过程,是 “行”的过程。在强调学校和社会道德教育时,致 良知论一方面要求道德主体将道德规范与准则内 化为主体自觉的内心法则,突出道德实践的主体 性和自律性;另一方面要求人们在实施道德教育 时要切实实行,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道 德规范的内化和道德行为的外化相统一--,内外一 体,最终形成稳定的道德人格。 王阳明的致良知论凝聚着我国古代哲人的理 想和价值取向,是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和中华民 族的精神结晶。只要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赋 予其时代的新特色和社会的新需要,致良知论在 张扬人的主体性、称颂人的平等地位,充分发挥主 观能动性、勇于开拓创新,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和社 会的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实践意义,对个体正确的 人生观和价值取向的形成,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和道德修养的提高以及和谐文化、和谐社会 的构建都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司雁人.阳明境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7:1. [2] 王勉三.王阳明生活[M].上海:世界书局, 1933:2. [3] 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2. [4] 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 黄宗羲.明儒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5:181. [6] 朱熹.四书五经[M].上海:国学整理社,1936. [7] 陈来.工阳明的哲学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1. [8] 朱熹.朱子四书语类f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992. [9] 程颢,程颐.二程遗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2000:70. 第4期 武薇致良知论——阳明心学思想初探 87 邓艾民.朱熹王守仁哲学研究[M].上海:华东师 范大学出版社,1989:196. (责任编辑朱漪云) 方国根.王阳明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J].哲学动 态,1997(1):11—13. The Theory of“Extension of Intuitive Knowledge”: A Study on Wang Yangming’S School of Mind WU耽 (School of Education,Beijing Non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 。Abstract: “Extension of intuitive knowledge” is a proposition made by Wang Yangming in his 1ate vears in Ming lJynasty・ It marks the eventual formation of his School of Mind and it is also the aim 0f his thinking and the dest nation of his inclination・ Wang Yangming endowed intuitive knowledge with various connotations in 0r(1er to Ver ±Y its印rlorlty,universality and absoluteness. According to his theorytransf0rmati0n fr0m D 1or. ,dial kn0wledge to apperceptive knowledge by means of“action”is a process of combining knowledge and prae. tlee to extend intuitive knowledge・His prescribed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uitive know1edge and its extension d splays his idea ot unifying Innate knowledge and acquired knowledge andat the same time,e0nstitutes the ,log cal premise for noumenon and endeavorThe theory of“extension of intuitive knowled只e”blends mind and .c0nsc ence o士sc ence,learning and practice,morality and social practiceAnd it combines Mencius,“g00d . c0nscience”and“acquisition of knowledge"of The Great Learning and shows the substance of“floumenon and endeavor"of Neo ConfucianismThis theory has exerted widespread and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1ater .generations and will still be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modern society. Key words:Wang Yangming;intuitive knowledge;extension of intuitive knowledge;n0umen0n and endeavor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