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卷第5期 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Vo1.32.No.5 2012年10月 JOURNAL OF HUIZH0U UNIVERSITY Oet.2012 惠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杨 荣 (惠州学院经济管理系,广东惠州516007) 摘要:惠州在发展县域经济当中,机遇与挑战共存,要加快其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采取正确的策略方针。一 方面,要选择正确的发展路径。包括着力培育特色支柱产业以形成产业集群、加快城镇化建设和大力发展民营经 济;另一方面,要选择正确的政策措施。包括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财政与金融政策的扶持、加强区域经济合 作、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 关键词:惠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34(2012)05—0014—07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 地区也会利用自身的资金、人才、技术优势不断向周边 联系城市与农村的重要纽带,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举 地区增加投资,落后地区边际劳动生产率和人均消费 足轻重的作用。惠州市县域包含有惠东县、博罗县和 水平由此得到提高。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达到一定 龙门县等3个县级行政区,共有39个乡镇、2个办事 程度会使该地产生集聚经济,不断推动生产要素向周 处、731个村委会、95个社区。惠州县域陆地面积8649 边扩散,增加投资,并逐步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6.9万人,分别占惠州市总面积 而威廉姆森则认为,一个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初期, 和常住人口的76.2%和49%。据统计,2011年,惠州 区域发展差异扩大,不平衡程度提高,即一定的区域发 县域实现GDP739.44亿元,占全市GDP的35%。 展差异的扩大及非均衡过程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一县域经济发展理论简述 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间不平衡的程度将趋向稳定,当 、发展达到成熟阶段时,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将 有关县域经济发展基础理论的内容较多,比如梯 逐步趋于缩小,倾向平衡成长,而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 度发展理论、辐射理论、增长极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不 的缩小又构成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这是一种有时间 平衡发展理论等等。本文主要简述其中的区域不平衡 变量的平衡发展理论,即所谓的倒“u”字型理论。 发展理论。 区域不平衡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赫希曼和威廉 二、惠州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 姆森。赫希曼认为,不发达地区在经济建设中缺乏必 (一)经济实力增幅明显 要的资金和资源(人才、技术和原材料等),因此,理论 惠州县域经济规模和实力显著增长,主要表现在 上的平衡发展是不可能的,经济进步并不同时出现在 GDP规模、人均GDP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个指标 所有地方,而只是出现在某一区域,并使得经济围绕这 上(见表1)。 一增长点而集中。这种增长点的出现,必然形成区域 1.GDP总量迅速扩张 间的不平等,而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一种 据表1,2011年,惠州县域GDP达739.44亿元,为 力量扩散到其它地区,即极化效应和涓流效应。随着 2005年的2.4倍。从各县区看,惠东、博罗和龙门 增长中心(极)的生产和投资环境的完善,以及工资和 2011年的GDP分别为300.02亿元、354.43亿元和 利润的提高,周围落后地区的资本、技术和人才会向这 84.99亿元,分别为2005年的2.2倍、2.5倍和2.6倍。 一地区聚集,使得这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2.人均GDP大幅度提高 两个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因此Et益扩大。同时,发达 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均GDP水平明显 收稿日期:2012—06—1O 基金项目:2011年度惠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 作者简介:杨荣(1965一),男,广东化州人,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和企业管理。 第5期 杨荣:惠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15・ 表1 惠州县域GDP、人均GDP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情况 234.78亿元,是2005年的4.37倍。从各县区看,惠 东、博罗和龙门2011年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为 61.20亿元、152.78亿元和2O.80亿元,分别为2005年 的5.36倍、3.85倍和7.88倍。 (二)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2005年惠州县域的产业结构为18.3:48.4:33.3, 2011年变化为11.4:49.9:38.7(见表2)。与2005年 数据来源:惠东、博罗及龙门三县的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 计公报;惠州统计年鉴(2011)。 比,2011年,惠州县域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了6.9个百 分点,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上升了1.5 和5.4个百分点。从各县区看,惠东、博罗和龙门2005 提高。据表1,2011年,惠州县域人均GDP为3.2O万 元,比2005年增加了87.13%。从各县区看,惠东、博 罗和龙门2011年的人均GDP分别为3.3O万元、3.40 万元和2.41万元,分别比2005年增加了80.33%、 109.88%和131.73%。 年的产业结构分别为18.6:52.7:28.7、15.4:47.9: 36.7和29.8:32.2:37.9,到2011年,产业结构分别调 整为10.7:50.5:38.8、10.3:52.4:37.3和18.4:37.6: 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水平上新台阶 据表1,201 1年,惠州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 44.0。由此可知,无论从整体看,抑或从个体看,惠州 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均得到了优化。 表2惠州县域经济三产结构的变动情况 单位:% 数据来源:惠东、博罗及龙门三县的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惠州统计年鉴(2Ol1)。 (三)地方财政及城乡居民收入大量增加 2.19倍、2.24倍和2.52倍。2011年,惠东、博罗和龙 门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0907元、10532元和 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快速增长 2011年,惠州县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 36.9亿元,为2005年的4.66倍(见表3)。其中,惠 东、博罗和龙门201 1年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 8300元,分别为2005年的2.36倍、2.28倍和2.21倍。 (四)社会需求旺盛 社会需求可反映在投资、消费和就业等几个方面 为13.4亿元、18.36亿元和5.14亿元,分别为2005年 的5倍、4.3倍和5倍。 表3惠州县域财政及城乡居民收入情况 上。近些年来,旺盛的社会需求共同推动了惠州县域 经济规模的迅速发展(见表4)。 表4惠州县域社会需求情况 数据来源:惠东、博罗及龙门三县的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 计公报;惠州统计年鉴(2011)。 数据来源:惠东、博罗及龙门三县的2Ol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 计公报;惠州统计年鉴(2Ol1)。 2.城乡居民收入稳定提高 1.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据表4,2011年,惠州县域完成的全社会固定资产 据表3,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不仅带动了地方财 力的显著增强,还增加了城乡居民的收入。2011年, 惠东、博罗和龙门的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收入分别为 3.06万元、3.1l万元和2.85万元,分别为2005年的 投资为326.96亿元,是2005年的4.8倍。其中,惠东、 博罗和龙门完成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143.40 亿元、131.43亿元和52.13亿元,分别为2005年的5.5 ・16・ 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2卷 倍、4.6倍和3.8倍。 惠州辖区内的博罗县、惠东县和龙门县位于广东 2.社会消费水平继续提高 据表4,2011年,惠州县域实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 总额为271.74亿元,是2005年的2.8倍。其中,惠东、 博罗和龙门完成的实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 134.60亿元、106.78亿元和30.36亿元,分别为2005 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端,东靠汕尾,西临广州,南 临南海大亚湾,与深圳、香港、东莞毗邻。惠州各县区 均是珠三角东岸联结内陆和粤东等地的重要节点,也 是华南沿海便捷的海上门户,区位优势明显。 2.交通优势 年的2.6倍、2.9倍和3.0倍。 3.劳动力就业比较充分 据表4,2011年,惠东、博罗和龙门的城镇登记失 业率分别为2.08%、2.1%和2.4%。其中,惠东、博罗 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比2005年的下降了0.52和 0.5个百分点,而龙门2011年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与 2005年的持平。因此,惠州县域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均 低于3%的水平,表明惠州县域的就业、再就业工作取 得了明显的成效。 (五)外向型经济健康发展 这里采用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和进出口总额两 指标来反映惠州县域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见表5)。 1.实际利用外资呈上升趋势 据表5,201 1年,惠州县域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总额为4.199亿美元,比2005年的2.184亿美元增加 了92.3%。其中,惠东、博罗和龙门的实际利用外商直 接投资总额分别为1.309亿美元、2.5亿美元和0.39 亿美元,分别比2005年的0.962亿美元、0.956亿美元 和0.266亿美元增加了36.1%、161.5%和46.6%。 表5惠州县域外向经济情况 数据来源:惠东、博罗及龙门三县的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 计公报;惠州统计年鉴(2011)。 2.外贸出口总额逐渐攀升 据表5,2011年,惠州县域外贸出口总额为31.07 亿美元,比2005年的13.66亿美元,增加了127.5%。 其中,惠东、博罗和龙门的外贸出口总额分别为8.79 亿美元、221.71亿美元和0.57亿美元,分别比2005年 的5.81亿美元、7.48亿美元和0.37亿美元增加了 51.3%、190.2%和54.1%。 三、惠州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一)惠4'l'l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 1.区位优势 惠州交通条件日益改善,形成了以公路、铁路、水 路、航空为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在惠州,有205和 324国道,以及广惠、深汕、惠盐等多条高速公路穿越, 有京九铁路和广梅汕铁路横贯,正在建设的有厦深沿 海铁路、莞惠城际轨道。这些交通设施的建设完成,惠 州市与及三角核心区的距离拉近到“一小时经济圈” 内。惠州港已建好的15万吨以上级泊位码头4个。 此外,惠州机场将在2012年内恢复民航。 3.资源优势 惠州县域资源丰富。首先,土地资源充足,有耕 地、林地、草地、水面、滩涂,有利于农林牧副渔的全面 发展。2010年末,县域耕地总资源达158.7万亩,占惠 州全市耕地总资源212.2万亩的75%;林地面积占全 市林地面积的80%以上。其次,水资源充沛。再次, 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山、湖、海、江、泉、瀑布、岛屿等旅 游资源,样样皆备。再次,矿产资源种类多,蕴藏量大。 此外,生物资源、海洋资源和森林资源也极为丰富。 (二)惠州县域经济发展的劣势 1.经济水平整体偏低,财政基础薄弱 惠州县域经济无论是从经济总量、人均GDP,还是 财政收入,与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及本省城区相比都 存在较大的差距。据资料,2011年,全国县域经济百 强县(市)的平均规模为:地区生产总值475.64亿元, 人均GDP为64070元,地方财政收入29.04亿元。在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中,江苏省当年有百强县29 个,这些百强县的平均规模为:地区生产总值612.24, 地方财政收入42.99亿元。 而同年,惠州县域地区生 产总值平均为246.5亿元,人均GDP为3.2万元,地方 财政收入平均为12.3亿元。 2.县域间发展不平衡,差距拉大 表6反映的是博罗县与龙门县GDP和地方财政 一般预算收入在2011年与2005年的对比情况。据该 表,博罗县2005年的GDP为145.25亿元,比龙门的 32.Ol亿元多113.24亿元,到2011年,博罗的GDP增 长到354.43亿元,比龙门的84.99亿元多269.44亿 元;从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指标看,博罗县2005年 的该指标值是龙门的2.43倍,到2011年时,该指标的 比值已扩大到3.57倍。 第5期 杨 荣:惠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17・ GDP 145.25 32.01 113.24 4.54 354.43 84.99 269.44 4.17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28 3.41 4.87 2.43 18.36 5.14 13.22 3.57 数据来源:根据惠东、博罗及龙门三县的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惠州统计年鉴(2011)的相关数据计算而成。 3.企业规模小,缺乏龙头带动作用 近些年来,惠州县域经济快速增长,主要依赖于面 广量大的小型企业支撑,具有行业龙头性质的大型企 业或集团相对较少。比如,惠东县的支柱产业制鞋业 2011年产鞋7.8亿双,产值236亿元,鞋业产值约占全 县工业产值的40%。 目前,该县有制鞋企业5112家, 但全县没有一间年产值上亿元或年纳税1000万元的 鞋业企业,大多企业是家庭作坊式经营,几乎都是清一 色的中小型企业,缺少具有领导能力、品牌和市场建设 能力强大的大型企业。… 4.人才短缺,自主创新能力及产品竞争力弱 目前,惠州县域经济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人才缺 乏,尤其是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和高级经营管理人 才。本课题组部分成员2010年曾对惠州农业科技创 业人才情况进行了调研,调查了八家惠州农业龙头企 业,拥有初级以上职称的有60人,其中,高级职称的仅 有2人,占3.3%,平均每个龙头企业只有0.25名高级 职称的人员。又如,制鞋业生产基地惠东县,该县所有 制鞋企业的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人数的比例不 到2%。 人才短缺现象,直接导致了企业的技术创新 和新产品开发能力普遍不高,核心竞争力及产品竞争 力弱。 四、惠州县域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一)惠州县域经济发展的机遇 1.深莞惠一体化带来的机遇 按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关于 “优化珠江口东岸地区功能布局”的要求和广东省政 府《关于加快推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指导 意见》,深圳、东莞、惠州三市签订了《贯彻落实<珠江 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推进珠江口东岸地区 紧密合作框架协议》、《深圳、东莞、惠州规划一体化合 作协议》等一系列合作协议。按照协议,三市将制订和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规划,充分利用整体条件,优化 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合理布局重大基础设施,统筹考 虑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保护,引导产业集聚发展, 推进珠江口东岸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提高 深莞惠整体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这些协议框架的签 订为惠州县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2.深入推进“双转移”带来的机遇 实施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战略,是广东省委省政 府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 业层次、增强产业竞争力,对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 协调发展、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区域协调互动 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双转移”的推进为惠州 县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新型工业化带来了新的 机遇。 3.建设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基地带来 的机遇 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 2020年)》中,惠州被广东列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 改革试点城市。作为全国的试点,本着“科学发展、先 行先试”的原则,惠州将在全国创造出一种统筹城乡发 展的模式。为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基地建 设,惠州市出台了《惠州市贯彻(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 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综 合改革试验基地实施细则》,《实施细则》有利于推动 惠州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二)惠州县域经济发展的挑战 1-夕 向型经济面临严峻的挑战 2010年,惠州县域的外贸依存度为41.6%,其中, 博罗县的该指标值高达61.6%,表明惠州县域,尤其 是博罗县的外向型经济程度较高,在国际金融危机的 冲击下,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贸易摩擦增多。 同 时,人民币面临着升值的压力。另外,出口商品结构不 够优化。所有这些不利因素,均为进一步发展外向型 经济带来严峻的考验。 2.区域竞争的加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日趋加快,区域经济 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压力迅速增大。当前,珠三角、长 三角、京津唐、环渤海湾地区、北部湾经济区、海西经济 区、中西部和东北重工业基地等区域之间竞争愈趋激 烈。另外,随着珠三角三大经济圈建设的开展,“广佛 肇”、“珠中江”与“深莞惠”的竞争也将更为猛烈。各 ・18・ 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2卷 区域为加快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在项目引进、招商引 资、人才招聘上相互竞争,由此造成的竞争压力越来越 城镇化实质上是一个人口和产业向城镇集聚的过 程,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 大。 3.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 从总体上看,惠州县域产业层次偏低,第一、第二 产业的比重较高,第三产业的比重较低。传统产业所 占份额较大,并且处于产业链低端,工业发展方式较为 粗放,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内部同质竞争 现象较为严重;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强度大;规 模经济行业产业集中度偏低,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 大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产业转型升级已刻不容缓。 但转型升级是一个延续的动态发展过程,是一项长期 的艰巨的战略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 五、惠州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 (一)着力培育特色支柱产业,形成产业集群 区域特色经济是区域为寻求自身发展而形成的一 种适应现代市场需求结构的差异性、多样化的现代区 域产业分工新形式。发展县域特色经济,遵循区域差 异和地区分工理论,按照比较利益的原则,根据自己所 能支配的资源、要素及其它发展条件,选择有优势的产 业、产品等特色经济进行发展。而产业集群,主要是通 过规模经济、技术传递和人力资本共享等手段来促进 区域经济发展。一方面,当区域内集聚的企业达到一 定规模时,区域内的企业都能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所需 要的各种生产要素,实现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另一方面,集群中共同的文化背景会降低交易成本,促 进知识和技术扩散,实现产业和产品创新。另外,产业 集群把各种人才吸引到同一地方,从而使厂商更容易 得到所需的人才,而各种人才也能得到更理想的工作。 当产业集群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以后,会形成区域的特 色品牌,有利于县域中小企业开拓市场,容易吸引外来 企业的投资,从而增强县域的活力和竞争力。因此,特 色支柱产业集群化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之 一0 在实践上,一方面,要大力培育发展特色支柱产 业。比如,博罗的现代农业、建材、纺织服装、电子、制 药、文化旅游业,惠东的现代农业、海洋产业、能源、制 鞋、旅游,龙门的现代农业、水泥、文化旅游;另一方面, 充分利用建制镇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一 镇一业”、“一村一品”特色经济,稳步推进专业镇建 设。 (二)加快城镇化建设,以城镇化推动县域经济发 展 展的必然结果,它对县域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 用。其机理在于:首先,城镇化可以增强增长极的极化 作用,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增长。城镇化可以促进农村 劳动力的转移,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中发展,导致人 口、资本、资源向城镇集聚,形成城镇化的集聚效应,产 生较高的产出率;其次,城镇化需要大量的投资,由此 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农民收入和更高的消 费水平。而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消费需求对 经济增长能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再次,城镇化可使基 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得到完善,社会教育、技术培训得 到普及,现代文明进一步深化,劳动者的素质将大幅度 提高,科技应用得以推广,县域中小企业的管理随之升 级,可从根本上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由粗放式向集约式 转变。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城镇化 的过程,城镇化水平已成为人们公认的现代化衡量标 准之一。发达国家城市化的水平普遍都超过了70%, 有的达到了80%以上。2011年,全国和广东省的城镇 化率分别为51.27%和66.5% -10],而惠州县域的城 镇化率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其中,龙门县的城镇化率仅 为33.3%。[4 3由此可见,惠州县域的城镇化建设有较 大的潜力,从另一角度说明了县域经济发展仍具有巨 大的发展空间。 (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提升县域经济实力 民营经济是以民为本、以民为主体的经济,其对县 域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首先,民营经济 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一方面,发展民营 经济是实现县域经济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农业产业化 的核心是培育龙头企业,而很多民营企业起源于农村 又是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另一方面,发展民营经 济有助于提升县域工业化的水平。县域经济要推进工 业化,不仅要依靠现有的民营工业做大做强,而且还要 依靠民营增量资金,投资于工业,扩大工业的总量。其 次,民营经济能够加快县域城镇化的进程。随着民营 经济的加快集聚,工业集中区已成为城镇建设不可或 缺的组成部分。再次,民营经济是增加县域财政收入 的重要途径。县乡财政困难是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的 普遍问题,振兴县乡财政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民营经 济。201 1年,博罗县有个体工商户34988户,民营企业 4908家,完成民营经济增加值171.09亿元,占全县 GDP的48.3%,上缴税收16.53亿元,占全县税收的 53.4% I2] 第5期 杨荣:惠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19・ 六、惠州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一是提供市场运行规则,维护市场秩序。建立与 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制度体系,为发展市场经济提 供保障。规范各类经营主体在市场运行中的经济行 为,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公 平竞争的秩序和环境;二是统筹城乡发展,抓好基础设 施综合发展规划,建立城乡统一的基础设施网络,大力 发展交通、通讯、供水、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文 化、教育、卫生事业,使城乡居民逐步获得统一的社会 公共服务;三是主导县域经济发展。通过制定正确的 发展战略、发展计划、产业政策,从县域经济发展的实 际出发,运用财政、信贷、优惠等经济政策、经济杠杆和 法律手段,利用县域经济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优化 产业结构,培育主导产业,并采取适当的产业组织政 策,推动主导产业发展,建立大规模生产体制,形成区 域优势产业,培育县域特色经济,提高县域经济竞争 力;四是加强信息引导,增强对经济预测市场趋势、规 避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助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一方面,完善财政管理体制。赋予县域更大的财 权,以提高县域在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使财权与事 权相统一,财政体制与行政体制相适应。完善区域协 调发展促进机制,发挥市对县财政的转移支付作用,加 大转移支付力度。实施招商引资鼓励政策,对于县域 内引进的财源性建设项目,市级财政应按照不同类别 和项目资本性投资额度的一定比例对县给予奖励;另 一方面,灵活运用税收政策,向县级财政倾斜。对于现 行的“分税分成”的税收政策,市政府可适当缩小分成 比重,使县级财政获得更多税收收入。对于“保存量, 分增量”的财政措施,市政府可在有条件的基础上降低 对县级地方税收增加量的分成。对于完全形成市本级 财政收入的部分行业的税收(如金融业税收),实行市 县分成。设立县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县经济中优 势产业和重点乡镇经济的发展。 (三)多渠道筹措资金,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金融 支持 根据县域实体经济具有不同的性质、不同的规模 层次和不同的资金需求等特点,建立多层次、多种类的 金融服务支持体系,实现县域经济发展与金融服务的 良性互动。首先,农村信用社要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 和合作制模式下进行大胆探索,积极扩大贷款投放面, 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专业户、专业村的发展。其 次,要发挥人民银行的“窗口”指导作用,适时引导金 融机构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有效信贷投入。再次,要逐 步开放民间金融市场,尝试发展地方性民营中小商业 银行,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筹措发展资金 渠道上,对于那些市场前景好并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可 鼓励其上市;政府牵头组建经济发展投资股份公司,鼓 励民营经济资金和社会闲散资金入股,政府保证其股 份收益,投资公司的资金用于发展有稳定收益、产品效 益高、市场前景好的企业或项目,或作为有发展前途民 营企业向商业银行贷款的担保抵押,解决企业向金融 部门贷款缺乏担保抵押的难题;争取国家、省级国债资 金和各种技改、科技创新扶持补助资金;吸引外商直接 投资。 (四)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互动促进县域经济协调 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区域经济合作优势越 发显得重要和突出。新时期县域经济已突破了传统的 “画地为牢”、各自为战的行政区经济,形成了以区域 相互开放、市场一体、产业相联、分工合作为基础的开 放型经济。县域间在资源开发、产品生产、产业链打 造、金融、科技、教育等领域互相交叉、相互渗透、相互 交往和协作,要求新型县域经济从区域发展空间上谋 划发展战略。惠州县域要积极融入区域经济的互动与 合作,积极参加“粤港澳经济区”、珠三角及环珠三角 地区以及“深莞惠”经济圈建设。同时,积极推进县区 联动发展。如,惠东县与大亚湾区之间可以在农村剩 余劳动力转移、农产品加工、村企共建、资源开发、项目 建设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实现共赢。 (五)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引领县域经济跨越发 展 科技是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撑力量,是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县域经济核 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必须紧紧依靠科技推动经济 发展。一是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科技推广机构建 设。加快建立和完善县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鼓励农 民、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逐步形成国家 扶持与市场引导、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 农技推广体系;二是增加财政对科技事业的投入,建立 多元科技投入体系。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政府、集 体、外资、社会和个人等多层次、多渠道的投入机制,实 现县域科技创新创业投资来源的多样化;三是优化科 技发展环境,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以专业乡镇和 以企业科技开发为龙头的科技创新体系;四是加强科 技人才队伍建设,构建一支数量众多、结构合理的科技 ・20 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2卷 人才队伍。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为县域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 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培育合格的劳动者;二是创新人 才引进机制,努力开辟引进各类人才的渠道。本着“不 求所有、但求所用”的l‘‘候鸟式”人才引进机制,建立 (六)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为县域经济可持 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人才是一种重要资源,是提升县域经济产业竞争 力的基础,要重视人才发展战略。一是要高度重视教 育和培训。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办学,逐步 加大对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发展职业技 术教育和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以及乡镇 企业员工实用技术培训,以加快农村人才资源的开发, 注释: “户口不迁、关系不转、双向选择、来去自由”的人才柔 性流动机制,满足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三是要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构建合理、科学的收入分配 制度,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主观能动性。 ①惠州县域拥有的耕地总资源、林地面积数量及其所占的比重根据《惠州统计年鉴2011》提供的相关数据计算而成。 ②惠州县域及博罗县的外贸依存度根据《惠州统计年鉴2011》提供的相关数据计算而成。 参考文献: [1]惠州市统计局.2011年惠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2—05—10)[2012—05—26].http:∥-ifrw ̄r.hz— sin.gov.cn. [2]博罗县统计局.2011年博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2—03—24)[2012一O5—26].http:fftjj. boluo.gov.ca. [3]惠东县统计局.2011年惠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2-05—20)[2012—05—26].http://hdoj. hzsin.gov.en. f41龙门县统计局.2011年龙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2—05—20)[2012—05—26].http:∥lmtjj. hzsin.gov.cn. [5]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报告[EB/OL].(2012—04—22)[2012— 03—21].http:∥www.china—county.org. [6]陈镜波.惠东县制鞋行业2011年经济运行情况[EB/OL].(2012—04—18)[2012—05—16].http:∥www.chinaleather. org/special/show.php?itemid=3798. [7]徐安生.惠东鞋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0(3):109—112. [8]郭萍.全球价值链下惠东制鞋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企业经济,2008(3):135—137. [9]国家统计局.2011年城镇化率达到51.27%[EB/OL].(2012—05—21)[2012—05—26].http:∥www.stats.gov.cn. [10]雷辉.城镇化未同步拉动内需[EB/OL].(2012—05—23)[2012—05—29].http:∥www.gd—info.gov.cn/shtml/guang— dong/jrgd/jj/2012/06/28/62744.shtm1. 【责任编辑:肖力华】 A Study on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Huizhou City YANG Rong (Dept.ofEconomics&Management,Huizhou University,Huizhou 516007,Guangdong China) Abstract: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y economy,the opportunities and chMlenges coexist.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its court— ty economy,Huizhou city needs to take the right strategic direction.On the one hand,it needs to choose the correct path of develop— ment,including cultivating the distinctive industry to form industrial clusters,speeding up urbanization and developing the private econo‘ my.On the other hand,it needs to choose the fight policy and measures,including government’S leading role,strengthening fiscal and ifnancial policies,strengthening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speeding up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innovation,and en— hancing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Key words:Huizhou city;county economy;development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