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9年秋季学期七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5)

来源:伴沃教育
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诊断性测试

七年级语文 试题卷

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我喜欢在春风穿过的小径上,欣赏树梢尖尖的嫩芽yùn( )酿一片新绿;我喜欢夏日的黄昏独坐在阳台上,看绚丽的云霞造fǎng( )远方;我喜欢看秋风里烂màn( )的花朵随风摇曳;我喜欢看冬日的暖阳,没有喧哗的光热,安shì( )宁静。 【答案】 (1). ①酝 (2). ②访 (3). ③漫 (4). ④适 【解析】

【详解】考查学生根据拼音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学生平时多读课文,多积累词语,多查工具书。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避免混淆。注意此题中的“造访”的“访”的正确书写,“烂漫”意为颜色鲜明而美丽。不要写成“烂熳”。也可联系语境推断词语的正确书写。 2.古诗文名句填空

(1)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 曹操《观沧海》 ) (2)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____。( 李白《峨眉山月歌》 ) (3)_____________,受降城外月如霜。(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 (4)子曰:“___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

(5)《次北固山下》中描写长江潮平岸阔,和风吹拂,风帆高悬,气象阔大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6)花开花落自有情,古人以花入诗,将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诗人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吟“___________,__________ ”;岑参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叹“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1)山岛竦峙 (2). (2)思君不见下渝州 (3). (3)回乐烽前沙似雪 (4). (4)温故而知新 (5). (5)潮平两岸阔, (6). 风正一帆悬 (7). (6)杨花落尽子规啼, (8). 闻道龙标过五溪 (9). 遥怜故园菊, (10). 应傍战场开 【解析】

【详解】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竦”“烽”“悬”“傍”等字词的书写。

1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1)俄而雪骤( ) ..(2)太丘舍去( ) .

(3)吾日三省吾身( )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

【答案】 (1). (1)不久、一会儿 (2). (2)离开 (3). (3)每天 (4). (4)喜爱、爱好 【解析】

【详解】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中“好”是一词多义,这里指“爱好”,“日”解释为“每天”,“去”应解释为“离开”,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4.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

A. 太丘舍去 魂不守舍 B. 断肠人在天涯 浪迹天涯 ......C. 入门不顾 三顾茅庐 D. 相委而去 委以重任 ....【答案】B 【解析】

【详解】A.舍:放弃/住宅,比喻人的躯壳。B.天涯:都形容极远的地方。C.顾:回头看/拜访。D.委:丢下、舍弃/任,派,把事情交给人办。故选B。 5.下列选项中没有运用比喻的一项是( ) A. 我捅掉的那个马蜂窝,好像一只大莲蓬头。 B. 他看上去好像生病了一样。 C. 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

D. 风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我们拍手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 【答案】B 【解析】

【详解】“好像一只大莲蓬头”“理想是闹钟”“黄蝴蝶”ACD中均使用了比喻的修辞,D项是借喻。B项没有使用修辞。

【点睛】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

2

(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即用某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个事物或情境),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它在形式上,具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个成分。因这三个成分的异同和隐现,比喻可分为明喻、隐喻(暗喻)和借喻三类。 现代文阅读

五猖会 文/鲁迅

⑴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时候了。但我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赛会的行列经过时,一定已在下午,仪仗之类,也减而又减,所剩的极其寥寥。往往伸着颈子等候多时,却只见十几个人抬着一个金脸或蓝脸红脸的神像匆匆地跑过去。于是,完了。

⑵我常存着这样的一个希望:这一次所见的赛会,比前一次繁盛些。可是结果总是一个“差不多”;也总是只留下一个纪念品,就是当神像还未抬过之前,花一文钱买下的,用一点烂泥,一点颜色纸,一枝竹签和两三枝鸡毛所做的,吹起来会发出一种刺耳的声音的哨子,叫作“吹嘟嘟”的,吡吡地吹它两三天。

⑶现在看看《陶庵梦忆》,觉得那时的赛会,真是豪奢极了,虽然明人的文章,怕难免有些夸大。因为祷雨而迎龙王,现在也还有的,但办法却已经很简单,不过是十多人盘旋着一条龙,以及村童们扮些海鬼。那时却还要扮故事,而且实在奇拔得可观。他记扮《水浒传》中人物云:“……于是分头四出,寻黑矮汉,寻梢长大汉,寻头陀,寻胖大和尚,寻茁壮妇人,寻姣长妇人,寻青面,寻歪头,寻赤须,寻美髯,寻黑大汉,寻赤脸长须。大索城中;无,则之郭,之村,之山僻,之邻府州县。用重价聘之,得三十六人,梁山泊好汉,个个呵活,臻臻至至,人马称娖而行……”这样的白描的活古人,谁能不动一看的雅兴呢?可惜这种盛举,早已和明社一同消灭了。

⑷赛会虽然不像现在上海的旗袍,北京的谈国事,为当局所禁止,然而妇孺们是不许看的,读书人即所谓士子,也大抵不肯赶去看。只有游手好闲的闲人,这才跑到庙前或衙门前去看热闹;我关于赛会的知识,多半是从他们的叙述上得来的,并非考据家所贵重的“眼学”。然而记得有一回,也亲见过较盛的赛会。开首是一个孩子骑马先来,称为“塘报”;过了许久,“高照”到了,长竹竿揭起一条很长的旗,一个汗流浃背的胖大汉用两手托着;他高兴的时候,就肯将竿头放在头顶或牙齿上,甚而至于鼻尖。其次是所谓“高跷”、“抬阁”、“马头”了;还有扮犯人的,红衣枷锁,内中也有孩子。我那时觉得这些都是有光荣的事业,与闻其事的即全是大有运气的人,——大概羡慕他们的出风头罢。我想,我为什么不生一场重病,使我的母亲也好到庙里去许下一个“扮犯人”的心愿的呢?……然而我到现在终于没有和赛会发生关系过。

⑸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为那会是全县中最盛的会,东关又是离

3

我家很远的地方,出城还有六十多里水路,在那里有两座特别的庙。一是梅姑庙,就是《聊斋志异》所记,室女守节,死后成神,却篡取别人的丈夫的;现在神座上确塑着一对少年男女,眉开眼笑,殊与“礼教”有妨。其一便是五猖庙了,名目就奇特。据有考据癖的人说:这就是五通神。然而也并无确据。神像是五个男人,也不见有什么猖獗之状;后面列坐着五位太太,却并不“分坐”,远不及北京戏园里界限之谨严。其实呢,这也是殊与“礼教”有妨的,——但他们既然是五猖,便也无法可想,而且自然也就“又作别论”了。

⑹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⑺“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⑻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⑼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⑽“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⑾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自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⑿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⒀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⒁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⒂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⒃“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4

⒄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⒅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⒆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⒇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选自《朝花夕拾》)

链接材料一:

从福建菜馆叫的菜,有一碗鱼做的丸子。海婴一吃就说不新鲜,许先生不信,别的人也都不信。因为那丸子有的新鲜,有的不新鲜,别人吃到嘴里的恰好都是没有变味的。许先生又给海婴一个,海婴一吃,又是不好的,他又嚷嚷着。别人都不注意,鲁迅先生把海婴碟里的拿来尝尝,果然是不新鲜的。鲁迅先生说:“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链接材料二:

据许广平(鲁迅妻子)与周海婴(鲁迅孩子)回忆,鲁迅基本上是采取“顺其自然”的教育方针。海婴喜欢拆玩具,便随他去,海婴要看商务印书馆的《少年文库》,许广平以为太深,要大些再看,鲁迅站在海婴一边,“任凭选阅”。

——杨早(大家专栏)

链接材料三:

对于孩子的教育,一是理解:若不先行理解,会阻碍孩子的发展;二是指导: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三是解放: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鲁迅《我们怎样做父亲》

6. 在鲁迅的《朝花夕拾》中,除了本文的父亲,我们还认识了许多人。有为人公正,诲人不倦,对研究一丝不苟的____;有身材高大,眼球白多黑少,追求自由而终归无法实现理想的同乡____;有大字不识,却为鲁迅买来了《山海经》的____。(填人名)。

7. 一场五猖会,让“我”的心情跌宕起伏。阅读文章,梳理“我”的心理变化。 ______ → ______ → 扫兴 → 着急 → ______

8. “文学的一部分生命就存在于它的声音里,存在于轻重缓急的语气里。”

(1)《五猖会》一文中,父亲一共说了三句话。根据你的阅读体会,第一句话和第三句话分别应该用什么

5

语气朗读?请选择最合适的选项。

第一句:“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我选 第三句:“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我选 A.激动欢快 B.平静严肃 C.冷静沉着 D.赞许欣慰

(2)在朗读父亲所说的“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这句话的时候,重音应该落在“ ”一词上,原因是 。

9. “修辞常给我们想说的话提供有效的方式,比直接叙述的方式更好。”联系上下文,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的划线句。

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10. 在《朝花夕拾》的读书分享会上,有两位同学对文中1—4段“迎神赛会”这一片段看法不同,请你根据文章的内容,将他们的对话补充完整。

甲:本文描写的主要内容是五猖会,作者却用了大半篇幅去谈迎神赛会,我觉得没有必要,可以删去。 乙:“迎神赛会”这部分内容看似无用,其实在全文起着重要作用。因为______________。

11. 《五猖会》的背后是鲁迅对儿童教育的体验和看法,请你结合本文及链接材料,联系生活,谈谈他的儿童教育观是否有值得你父母学习的地方?

【答案】6. (1). 藤野先生(藤野严九郎) (2). 范爱农 (3). 阿长(长妈妈) 7. (1). 兴奋、高兴 (2). 忐忑、担心 (3). 索然无味 8. (1)B D

(2)不准,“不准”一词突出了父亲严厉与专制的形象,应该重读。

9.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比作“蟋蟀在深秋夜里的鸣叫声”,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我”当时急躁和无奈的心理。

10. 五猖会,对一个孩子来说,意味着渴望与欢乐,对他来讲如同重大的节日。作者用近一半的篇幅来谈迎神赛会,在于渲染赛会的盛大、热闹,突出赛会对“我”的吸引力,表现出“我”对五猖会的极度渴望和期盼。为下文父亲让“我”背书造成童心与现实的冲突作铺垫,形成鲜明的反差。

11. 示例:有。《五猖会》中,鲁迅记述儿时盼望观看五猖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批判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在对海婴的教育中,他主张“理解孩子”、“解放孩子的天性”、“顺其自然”的教育方针。鱼丸子事件中,鲁迅认为“孩子所说的话,一定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做到了与孩子平等对话,尊重、理解孩子。而我们的家长,强迫我们上补习班,不懂得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像极了本文中的“父亲”。所以家长们应该像鲁迅先生

6

学习,理解、尊重孩子,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 【解析】 【6题详解】

根据名著阅读《朝花夕拾》的积累填写即可。“为人公正,诲人不倦,对研究一丝不苟的”是藤野先生;“身材高大,眼球白多黑少,追求自由而终归无法实现理想的同乡”叫范爱农;“大字不识,却为鲁迅买来了《山海经》”的是阿长。 【7题详解】

阅读文章,筛选信息,梳理“我”的心理变化。文中第(6)段中“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我笑着跳着”可见我很高兴;第(9)段中“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可提取“忐忑”一词;“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可见我的扫兴、着急;最后“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感到兴致索然了。 【8题详解】

①由第一句中父亲的神态“慢慢地说”和后来要求我背书可以分析,父亲这时是平静而又严肃的;由第三句:“不错”表示父亲对我的赞许,“父亲点着头”说明父亲见儿子背会了书,心理感到欣慰与满意。②重音是指朗读或说话时,需要强调突出的词、短语,或者某个音节。《五猖会》记述的是鲁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情绪,而这种少年的欢快心情却因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而冲淡,父亲对我要求严厉,而且专制,揭示旧式教育对于儿童天性的压制。结合作者的情感分析,父亲所说的“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这句话中“不准”要重读。 【9题详解】

这里是从修辞角度来对语言进行赏析,学生应了解常用修辞的特点及作用如: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学生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将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比作“蟋蟀在深秋夜里的鸣叫声”,明显是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我”当时急躁又不能反抗、无可奈何的心理。 【10题详解】

7

考查段落情节作用及写作手法的分析。《五猖会》匠心独运,开篇就为参加赛会蓄势,先写童年看赛会,然后写《陶庵梦忆》里的热闹赛会,接着写自己见过的比较隆盛的赛会,渲染赛会的盛大、热闹场面,突出赛会对孩子的吸引力,为写五猖会做铺垫。然而,接着转写父亲要求“我”背书,“我”失望、郁闷之极,最后终于背书成功,得以去看五猖会,而作者并没写五猖会的盛况;表达了作者强烈谴责封建强权教育对孩子天性的扼杀。据此理解作答。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材料的个性化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在结合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阐述。在答题时可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叙写理由,做到观点鲜明,条理清楚。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结合文中父亲对孩子天性的压制与材料中鲁迅的“鲁迅先生把海婴碟里的拿来尝尝”“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鲁迅基本上是采取‘顺其自然’的教育方针。”“对于孩子的教育,一是理解……二是指导……三是解放: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从父母应尊重、理解孩子的角度谈论即可。 12.古诗文阅读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 名词之美:“枯藤”、“老树”“昏鸦”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风萧瑟的凄寒之感。 色彩之妙:“夕阳”让人联想淡黄色的微光笼罩大地,晦暗的色彩更衬托出游子漂泊的孤独和哀愁。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 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①名词之美:______ ②色彩之妙:______

8

《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秋》运用了许多类似的手法,请借鉴《天净沙·秋思》的阅读方法,自读《天净沙·秋》,完成赏析。

【答案】 (1). (1)“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的寂寥之感。 (2). (2)“青山绿水”让人联想到碧绿的“生机”铺满大地,和谐美好,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答“白草”、“红叶”、“黄花”这几处色彩的词也可,联系色彩,烘托愉悦心境;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抓住诗歌的重要词句、具体内容、思想情感、手法技巧等方面来进行品味分析。《天净沙•秋》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再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后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这是作者的心中之景。情调开朗平和,没有一点消极之感,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仿照《天净沙•秋思》的赏析,据此拟写即可。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

9

也。

【乙】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①,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物:指人和事物。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13. 为句中加点字选择最合适的义项。 原文 尝月下戏 .若令月中无物 .不然 .

14. 选出与“人语之曰”中的“之”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A. 学而时习之 B.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C. 曲肱而枕之 D. 日月之行 ....15. 翻译文中划线句。

(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16. 言语,指会说话,善于言谈应对。甲文和乙文均选自《世说新语》中的《言语》篇,请结合选文,说说谢道韫和徐孺子的回答有何共同的“妙处”?

【答案】13. (1). ①A (2). ②C (3). ③B 14. D 15. (1)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样子像什么?”

(2)比如人的的眼睛中有瞳仁,如果没有它,(眼睛)一定不会明亮。

16. 作答时都运用修辞,形象生动。谢道韫运用比喻,将“雪”比作“柳絮”,既表现出雪的轻盈,又有美的意境,形、神、韵兼备;徐孺子面对别人的提问,不是直接回答,而是运用类比,从月亮联想到眼睛,将月中物比作眼睛中的瞳仁,生动形象,从而使提问者明白。 【解析】 【13题详解】

考查解释文言词语。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

义项 A.曾经 B.经历 C.品尝,辨别滋味 A.好像 B.你 C.如果 正确选项 ①______ ②______ A.…的样子 B.这样 C.然而,可是 ③_______

10

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尝月下戏”意思是“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所以“尝”解释为“曾经”;“若令月中无物”意思是:如果月亮里什么也没有,由此“若”应解释为“如果”;“然”是“这样”。 【14题详解】

“人语之曰”中的“之”是代词,指徐孺子。A.代词,指前面学习的东西。B. 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C.代词,指代手臂。D.结构助词,的。D项用法不同。 【15题详解】

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本题注意:何所似:像什么。何,什么;似,像。 【16题详解】

结合言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①谢道韫:谢道韫的“善言”体现在她用柳絮喻雪,使用比喻的修辞,既贴切又有意蕴,写出了雪的轻盈、美感和诗意,足见她的才气。②徐孺子:徐孺子的“善言”体现在他并没有直接回答提问者的问题,而是通过把人的眼睛和月亮做类比来告诉提问者他的答案,机敏有趣。据此理解作答。

参考译文:徐家有个孩子,年方九岁,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有人对他说:“若是月亮里什么也没有,他是不是应该更加明亮呀?”这个姓徐的孩子说:“不对。比方说人眼中都有瞳仁,没有瞳仁就看不见光明了。

17.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面对温晴暖和的济南冬日,老舍想说:“谢谢你,济南!”面对强忍病痛,悉心照料自己的母亲,史铁生想说:“谢谢你,母亲!”面对耐心善良,给自己带来光明和希望的莎莉文老师,海伦凯勒想说:“谢谢你,恩师!”在成长的道路上,会有许多值得我们铭记和感谢的人、事、物…… 请以“谢谢你,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不少于500字;(5)不得套写,抄袭;(6)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答案】谢谢你,妈妈

母爱像绵绵的细雨,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田;母爱像红红的太阳,在严冬中为我送来丝丝暖意;母爱像温暖的

11

火炉,融化我心中坚硬的寒冰。是的,在我成长的历程中,从学习到生活,从生活到娱乐,处处都烙下妈妈的印记。

记得那一次,我和妈妈到公园骑单车。一来到公园,我就迫不及待地跨上单车,像离弦的箭一样向前冲去了。我兴奋的劲头还没过,就听见妈妈大喊:“小心”“啪----”还没等妈妈说完,我就重重的摔在地上。因为转弯转得太急了,我就失去平衡而被摔倒。妈妈连忙跑过来,问:“怎么样了?有没有摔伤啊?”“没有”,我咬紧牙关回答。但看到脚上因擦破皮而流出血后,妈妈连忙弯下腰,吃力地背我回到停车场----趴在妈妈温暖的背上,我顿时忘了脚疼,那时我真想说:“谢谢您,妈妈。”

现在母亲节快到了,要送她什么礼物给妈妈好呢?买的?又表达不出我的心意;送花?不,太老土了;送一包零食?不,妈妈不喜欢吃。啊!有了,可以送我亲手做的贺卡呀。说做就做,于是立刻寻找材料。我翻箱倒柜地寻找,片刻就把需要的材料找好了,接着就开始动手做了。首先在卡纸上剪出一个心形,然后对折,把心形平均分为两个部分,在其中一个部分掏好一个洞,拿来一个和洞一样大小的透明盒子,往盒子里面装上珠子,并把盒子封上,贴到洞里。之后用两条卡纸编织成一条纸弹簧,在它的一端贴上一张卡片,在卡片上写上祝福的话语,只有妈妈一打开这张贺卡,祝福的话语便会弹出来。最后,在贺卡里加上装饰,写上:“谢谢您,妈妈。”这样,一张精美的贺卡就制作完成了。

我兴奋地拿起贺卡,装进一个信封里,拿着跑过去对妈妈说:“妈妈,您的信。”“是吗?”妈妈半信半疑地说道。“是真的。”我把“信”递给妈妈。妈妈自言自语地说:“是谁给我信呢?”我迫不及待地说:“快点打开吧。”妈妈拆开信封,拿出的是一张精美的贺卡,当妈妈打开贺卡时,写有“母亲节节快乐”的小卡就“噗”的弹了出来,这都在我的“感恩计划”当中。可是,后来妈妈说的话又在我的意料之外了。妈妈拿出了贺卡故意问:“是谁寄给我的呢,有没有写姓名,是不是送错了,我得把它送回邮局才行。”我担心妈妈真的把“信”退回邮局,着急地说“没有送错,其实这个贺卡也是我亲手做的。”妈妈听了之后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开心地对我说:“你的鬼主意还真多的啊。”“当然,而且全是为了你准备的。”我骄傲地说。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要学会感恩,学会报答父母。在此,我要再深情地说一声:“谢谢您,妈妈!” 【解析】

【详解】本作文要确定写作对象,它应该是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以点明自己要感谢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或事;可以是具体可感的实体,也可以是虚幻的东西……要根据自身情况入手,如果你的才情普通,就选择实际一点的内容写,比如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如果你笔力深厚不甘平庸,可以别出心裁,求新求异,比如石缝中的小草,那一记耳光,那次停电……但一定要坚持从小处入手,从擅长入笔的原则。选好了感谢的对象,还要斟酌感谢他是缘于一件什么事,哪一件事你印象最深,感触最大。只有

12

写印象深、感触大的事情才能写得精彩,写得动情。所以,所选事例既要典型,足以说明要感谢的原因。 【点睛】命题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行写作。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