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有关诚信的故事1000字7篇

来源:伴沃教育
有关诚信的故事1000字7篇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案资料、说课稿、教育笔记、教师寄语、家园共育、儿童歌谣、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活动方案、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lecture notes, educational notes, teacher messages, home education, children's songs, work summary, work plan, activity plan,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

有关诚信的故事1000字7篇

诚信故事。

工作中总是会有者文档的身影,很多人都会在动笔写作之前,先读一读范文,好的范文看多了,心中自成模板。我们有必要学会如何编辑范文?经过收集,栏目本店铺为您献上有关诚信的故事,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有关诚信的故事 篇1 曾子杀猪教子

第 1 页 共 16 页

曾子的妻子要去市集,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曾妻便哄儿子说:“你就留在家里玩,等我回来后,我就杀猪给你吃。”当妻子从集市回来,看见曾子准备杀猪。妻子连忙阻止说:“我只是跟孩子说着玩的。”曾子说:“不能跟小孩子开玩笑。孩子年纪幼小,不懂知识,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听从父母的教导。今天你欺骗他,就等于教他学你那样骗人。母亲欺骗自己的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自己的母亲。”于是,曾子杀了那头猪,并煮了猪肉给孩子吃。 刘廷式坚娶盲女

刘廷式本是农家子弟,与邻女定有婚约。后离别数年,刘廷式入太学读书,并考中进士。刘廷式回乡时,准备与邻女成亲。这时才得知邻公已死,其女双目失明,家道中落。不过,刘廷式并不因此违背婚约,还选好日子准备完婚。邻女打算退婚,她说:“我如今双目失明,形同废人,门不当户不对,怎能嫁你为妻呢?”刘廷式回答说:“既然我早与邻翁有约,岂可因翁死子疾而违背婚约?”结果,二人终成眷属,家庭和睦,并生数子。 宋就以诚感人

宋就曾在梁、楚交界处当县令,梁、楚边亭四周都种瓜。由于梁亭人勤劳,所以瓜长得很好;而楚亭人懒惰,所以瓜长得不好。 于是,楚亭人心生嫉妒和恼恨,在深夜践踏和扯断梁亭的瓜藤。梁亭人发现后,去请示县令宋就,认为要报复,去践踏楚亭瓜藤。宋就即摇摇头说:“怎么可以这样做呢?与人结怨,是招祸的门径。人家对我们不好,我们也对人家不好,这多么狭隘呢!你们如果听我的

第 2 页 共 16 页

话,那应以诚感人,每夜派人暗中为楚亭浇瓜地,不要让他们知道。” 季札赠剑

吴国宗室季札,在出使北方大国途中,顺道访问了徐国国君。徐君非常喜欢季札的宝剑,但知它是吴国国宝,所以不好意思索要。 季札心知徐君很喜欢这宝剑,想立即将它送给徐君,但碍于自己仍需前往其他国家,所以需要带着这宝剑以代表吴国出使。于是,季札心中暗暗向徐君许下诺言:“当我结束这次行程后,我会再到徐国,届时定将这宝剑送给您。”

后来,当季札返回徐国时,徐君已死。季札来到徐君墓前,便将宝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树上。随从连忙问道:“人都死了,还赠他宝剑干什么?”季札说:“我早在心中答应将这宝剑送给徐君,如今徐君虽已离世,但不可因此改变我的承诺,我仍要履行诺言。” 楚亭人每天早晨到瓜地一看,知道梁亭人已把瓜地浇过了,瓜长得愈来愈好。楚国县令和楚王知道这件事后,深深受到宋就以德报怨的行为所感动,自觉惭愧,就以重礼对梁王表示感谢,并请求两国交好。

晏殊实话实说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宋真宗。真宗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试题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请求改换其他题目。真宗被晏殊的诚实所折服,赐给他“同进士出身”。

第 3 页 共 16 页

晏殊在京城做官时,大小官员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真宗感叹不已,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很惊讶,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商鞅立木为信

春秋战国时,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10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两。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50两黄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季布一诺千金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很信任和敬佩他,愿意同他交朋友。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

第 4 页 共 16 页

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使他免遭祸殃。 李苦禅人要有信于已

画家李苦禅年轻时师从国画大师齐白石,不仅画艺精湛,而且人格质朴。他长于画鹰、竹、莲、梅等题材。鹰是阳刚的倾向,竹是刚正不阿的象征,莲喻示了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情操,梅则表现了坚贞不屈的品格。画品如人品,这也正是他人格的真实写照。他常说:“人,必先有人格,尔后才有画格;人无品格,下笔无方。”李苦禅心地宽厚,待人诚挚,尤重信义,言出必行,不计得失。

有一次,李苦禅在家中正忙着作画,一位相交多年的老友突然来访,他赶紧放下画笔,请老友入座,命家人端上一杯清茶,俩人天南海北地聊起了故人旧事,甚是欢娱。末了,老友将要起身告辞,才不好意思地说:“不瞒你说,今天我是来求画的,不过我看你作画辛苦,想是相求的人太多,实在难以启齿……”不待老友说完,李苦禅爽朗地笑了起来,“老兄何必这样客气呢?凭你我的交情,一幅画算得了什么?不日即可奉上,还请老兄多多指教!”老友高兴得连声道谢,揖手而别。可是随着李苦禅名气越来越大,他的应酬也越来越多,因为事务缠身,老友所求之事也一拖再拖。有一天,老友的儿子突然登门,臂戴黑纱,泪流满面地告之其父已于目前病故的噩耗。李苦禅惊得跌坐在椅中,想起老友所托之事尚未如愿,悲伤之中又禁不住满怀愧疚。应人之事未了,而所应之人已去,如何能让自己心安呢?

夜深人静之时,李苦禅在书房里神情凝重,他缓缓地铺展开一张洁白的宣纸,细细地研好墨,然后挥毫作画,时而运笔如风,时而精

第 5 页 共 16 页

雕细琢,整整画了一百枝卓尔不俗的莲花。画罢,他又郑重地题上了老友慧鉴的跋款,并盖上了平时自己最喜爱的印章。之后,李苦禅携画来到后院中,满上两杯水酒,点燃一支高香,洒一杯酒在地,双手举画。对天遥祭道:“吾友见谅,苦禅疏懒,未得一了心愿却惊闻老兄仙去,追悔莫及。今作《百莲图》,焚之以追偿所愿,老兄在天有知,苦禅岂敢无信?”拜完后,划着火柴,将精心制作的画作,化作了一团鲜红的火焰。

李苦禅的奇怪举止惊动了他的儿子,他跑出来问父亲发生了什么事,李苦禅叹了口气,详述了事情的经过。儿子听后有些不解地问:“您这又何必呢?又不是故意不给他画。再说,您的朋友已然亡故,你画了画给他,他也无从知晓了啊?”听儿子这样说,李苦禅抬起头,正色道:“过去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应人之事,岂可食言?老友无知,而我心有知。”

事后,李苦禅一再嘱咐儿子说:“今后再有老友要画,及时催我,不可失信啊!”

在苦禅大师看来,“诚信”二字,之所以要在“信”字前加一“诚”字,就是强调对信的遵守关键在于自己的内心。这种诚信能够超越时空与生死的界限,应之于心,遵之于心,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追求自己内心的释然。

诚信的最高境界,不是简单地有信于人,更要有信于己。 有关诚信的故事 篇2

刘若宰,是明朝怀宁(今安徽怀宁县)人,祖籍山东水泊梁山。刘

第 6 页 共 16 页

若宰出身于书香门第,文思敏捷,出口成章;擅长书画,楷、行、草书均精绝。崇祯元年(公元628年),刘若宰中文科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历官左谕德。他常向朝廷举荐智勇忠贞的人才,明末名将史可法由安池道监军升为安徽巡抚,就是因为他的举荐。 刘若宰生性诙谐,机智幽默,年轻时和文人墨客交往,总喜欢戏谑打趣,然而屡屡赶考落第,生活很不如意。有一次在进京赶考的路上,刘若宰与学友一道投宿一小店。老板娘见来的都是进京赶考的学子,就开玩笑说:“你们哪个能对出我的对子,住宿吃饭不要钱”,然后又补充道,“要是对不出来,住宿吃饭钱可要加倍哟”。几个初次出门的考生,不知天高地厚,不把乡野的老板娘放在眼里,立刻冒冒失失地答应。老板娘说:“我就以你们吃的大米为题,‘黄稻白米粉如霜’,你们对吧。”可怜这几个自命不凡的学子折腾了一宿也没对出来,第二天一大早,他们匆匆付了双倍的食宿钱后灰溜溜地走了。哥几个心里想,如果这次考试像这样,那就惨了。果然,这次考试刘若宰名落孙山。不过那位小店老板娘出的对联却对刘若宰最终中状元起了作用。

明朝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刘若宰又参加了那一年科举考试,这是他第刘若宰生性诙谐,机智幽默,年轻时和文人墨客交往,总喜欢戏谑打趣,然而屡屡赶考落第,生活很不如意。有一次在进京赶考的路上,刘若宰与学友一道投宿一小店。老板娘见来的都是进京赶考的学子,就开玩笑说:“你们哪个能对出我的对子,住宿吃饭不要钱”,然后又补充道,“要是对不出来,住宿吃饭钱可要加倍哟”。几个初

第 7 页 共 16 页

次出门的考生,不知天高地厚,不把乡野的老板娘放在眼里,立刻冒冒失失地答应。老板娘说:“我就以你们吃的大米为题,‘黄稻白米粉如霜’,你们对吧。”可怜这几个自命不凡的学子折腾了一宿也没对出来,第二天一大早,他们匆匆付了双倍的食宿钱后灰溜溜地走了。哥几个心里想,如果这次考试像这样,那就惨了。果然,这次考试刘若宰名落孙山。不过那位小店老板娘出的对联却对刘若宰最终中状元起了作用。

明朝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刘若宰又参加了那一年科举考试,这是他第五次赴考了。这次科考的三场考试后,刘若宰自觉还算顺畅,接下来,进行面试。在主考御史的陪同下,刘若宰来到颐生殿,行过君臣大礼之后,熹宗皇帝开始面试。刘若宰慧才天资,胸有成竹,且厚积薄发,有问必答,天衣无缝,甚得皇上满意。三盘六问之后,字字宛若珠玑、句句出口成章的刘若宰让熹宗皇帝褒赞不已,一时兴起,熹宗问起了刘若宰祖籍何处。

这时,刘若宰抬头看了看皇上喜悦的样子,他知道皇帝最忌讳起义军,自己的祖籍正是三岁小孩都知道的水泊梁山,要是对皇帝说了实话,皇帝肯定会不高兴的,他一时犹豫不决。可是刘若宰又一想,“我怎么能不承认自己的祖籍呢?这可是不孝。再说我怎么能说谎呢?”于是,他挺起胸膛说:“回陛下,小民祖籍水泊梁山。” 熹宗皇帝一听,脸上的笑容立刻消失了,严肃地问:“你从小就住在水泊梁山吗?”刘若宰知道熹宗皇帝已经不高兴了,依然照实回答:“小民的曾祖父和祖父住在梁山,到了我父亲时就搬到安徽去了,

第 8 页 共 16 页

我是在安徽出生长大的。”

过了几天,发榜的日子到了,众举子都到贡院门前去看榜。刘若宰早早起床,匆忙向贡院赶去。等他赶到,皇榜已揭,只见上面赫然写着:第一甲第一名余煌。看到这里,刘若宰像被棒击了一样,心想,完了,自己的理想又一次破灭了。实际上,对他打击最大的并不是未中状元,而是整个皇榜上根本就没有他的名字!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的“祖籍”害了他。刘若宰回到旅店,在床上躺了一天一夜后,下了决心,他要在京城长住下去,三年后再参加科举考试。刘若宰觉得他现在住的这家旅店位于城中,平日里过于吵闹,便收拾行李去了城郊。刘若宰在城郊租了一间客房,在那里潜心苦读三年。

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熹宗皇帝去世了,崇祯皇帝即位。刘若宰又参加了那一年的科举考试,这是他参加的第六次科举考试。笔试时,刘若宰感觉心情特别舒畅,他才思敏捷,三万余言,洋洋洒洒,一气呵成。京城笔试后,和刘若宰一道赶考的几个学友只有他进入前三十六名。崇祯皇帝即位后,想有所作为,非常注重人才的选拔。崇祯元年考试时,阅卷大臣殿试阅卷后,将前三十六名的卷子呈给皇帝,再由皇帝亲自面试——主要是考口才。几番竞争后,只剩下三人了,刘若宰位列其中。崇祯皇帝出了一个对联,刚把上联“黑炭红火灰似雪”说完,刘若宰就脱口答道:“黄稻白米粉如霜”。如此对仗工整,崇祯皇帝惊叹不已,并大加赞赏刘若宰的才思敏捷。

可是崇祯皇帝不想点刘若宰为状元。因为刘若宰长得奇丑无比,他头生瘌痢、背是驼的、脚是跛的。崇祯想,我堂堂大明王朝人才济

第 9 页 共 16 页

济,状元郎总不能是个“十不全”吧,就说道:“刘若宰口才虽好,但不能点状元。”刘若宰猜到了皇上的心思,于是上前答道:“启禀万岁,自古明君选贤任能,只有以才选官,没有以貌取人。”崇祯皇帝不悦:“你头生瘌痢。”刘若宰答道:“我头顶光明。”崇祯又说:“你是驼子。”刘若宰答道:“驼子驮天子。”崇祯说:“你是跛子。”刘若宰答道:“独脚跳龙门。”虽说刘若宰的才思令崇祯皇帝颇为赏识,但对于点状元之事崇祯皇帝仍说:“还得从长计议吧。” 崇祯回宫以后,又把三名状元候选人的姓名抄下,作成阄,放入罐内,用金筷子去夹,夹出的第一个是刘若宰,他不甘心,重夹,夹了三次,所得的都是刘若宰。难道这是天意?正当崇祯皇帝举棋不定时,恰逢皇后娘娘觐见。原来,按照旧制,新科状元登科穿的状元袍一定要由皇后娘娘亲自裁剪缝制。现在皇后娘娘特地将完工的状元袍送给皇帝看。她说:“听说前朝做的状元袍,无论长短肥痩都合状元身,就像量身定做的一样。我今天做个特制的——前襟短、后襟长,一只裤脚高、一只裤脚低,看合不合状元身?”崇祯皇帝看了看皇后娘娘做的状元袍,还有什么话说?“前襟短、后襟长”正好适合驼子,“一只裤脚高、一只裤脚低”正好适合跛子,这难道不是为刘若宰订做的吗?天意如此,我怎敢违也!遂点刘若宰为状元。

刘若宰虽明知皇帝对其梁山祖籍有忌讳,却仍坦诚相告,尽管一度延误了状元盛名的到来,但终究使得诚实不欺君的美名流传下来。 门德尔松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

一次,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在白金汉宫为正在英国访问的门德尔

第 10 页 共 16 页

松举行盛大的招待会,欢迎这位著名的作曲家的到来。当门德尔松演奏完署有自己名字的《伊塔尔兹》这支曲子时,女王倍加赞赏,说:“单凭这一支曲子,就可证明你是天才。”

门德尔松并没有喜形于色,而是安详地对女王说:“不,那是我妹妹的作品。”

原来她妹妹芬妮亚也是个极有音乐造诣的作曲家,她写了这首曲子,几位兄弟不赞成署女人之名,一致商定用门德尔松的名字发表。尽管门德尔松誉满国内外,艺术才华出类拔萃,但他并不相夺人之美,贪他人之功为已有,表现出较高的素质和修养。 有关诚信的故事 篇3

齐白石是享誉中外的画坛泰斗。成名之后,他曾经贴出告示,公布画价:白石画虾,十两一只!索价纹银十两,足证其技艺之精。 尽管价钱昂贵,登门求虾者仍然不少。一位富人见了画价,心中盘算了一番,于是,以白银三十五两向画家购画。他洋洋自得,以为必有赚头:付纹银三十五两,总得画四只虾吧?

次日,画家作品已成,富人展卷一瞧,画上只有三只虾!不对啊,那多余的五两白银岂不白送了!富人正待开言,仔细一看,发现还有半只虾隐身于水草之中,只见一截虾尾。富人张口结舌,齐白石抚须笑而不语。

有关诚信的故事 篇4

《资治通鉴》中有一个关于魏文侯的故事: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

第 11 页 共 16 页

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这个故事的意思是说:魏文侯与群臣饮酒,奏乐间,下起了大雨,魏文侯却下令备车前往山野之中。左右侍臣问:“今天饮酒正乐,外面又下着大雨,国君打算到哪里去呢?”魏文侯说:“我与山野村长约好了去打猎,虽然这里很快乐,也不能不遵守约定!”于是前去,亲自告诉停止打猎。

孔子曾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一个国君能诚信待人,自然能够赢得臣子们的信任。魏文侯正是凭借这种待人以诚的精神,使魏国成为当时的霸主。 从魏文侯讲诚信,想起了“曾子杀彘”的故事: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赶集,她的儿子哭着要跟着去。她对儿子说:“你回家,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在两千多年前,百姓家若能在平时日子吃到肉,那是相当幸福的,这对于小孩子来说,是莫大的诱惑。小孩子自然高兴,于是留在家里。曾子夫人从集市上回来,儿子哭着闹着要吃猪肉,曾子夫人被儿子缠得非常无奈。曾子回到家后,见儿子在哭,就问为什么。孩子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讲了一遍。曾子走进厨房,拿起刀要杀猪。妻子阻止他说:“不过是和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小孩子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等着父母去教他,听从父母的教导。现在你欺骗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骗别人。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方法。”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第 12 页 共 16 页

萧至忠是唐中宗、唐睿宗时期的著名大臣,历任监察御史、御史中丞、吏部尚书、中书令等。有一次,萧至忠与同僚打算去考察百姓生活,他们相约在一个路口相见。约会那天,恰巧天降暴雪,随行人员纷纷躲避到路边的房子里取暖,只有萧至忠仍然站在路口等同僚。他生怕因为同僚来到时没有看到人而掉头回去。同行的人都纷纷劝他到房子里取暖,萧至忠回答说:“哪有为了自己的安适失信于人的道理呢!”众人听了他说的话之后,纷纷出来陪着萧至忠。同僚来之后,听说萧至忠在雪地等了很久,也被他这种精神感化了。萧至忠言必信、行必果,又善于决断,深得同僚与下属的信任。很多人欣赏他的为人,愿意和他打交道。

无论是魏文侯还是曾子或者萧至忠,他们都是以诚待人。诚信,乃立人之本、处世之道。魏文侯诚信治国,魏国成为一方霸主;曾子诚信教子,成为世之典范;萧至忠诚信待友,因此赢得尊重。诚信犹如江河之水,平静之中蕴藏着洪荒之力;犹如和煦春风,潜移默化之中改造着人的认知。诚信释放出的强大能量,润滑着人际交往,滋养着社会和谐,更规范着内心的道德。诚信留给后世的,是做人的尊严,以及矢志不移的初心。 有关诚信的故事 篇5

从小爸爸和妈妈就教我做人要诚实。

记得我上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单元考成绩不大理想,我只得了90分。我心想:这下坏了,肯定回去要挨顿臭骂了,弄不好屁股还要挨几下。回家的路上,我忐忑不安,不知如何是好。突然,我想到

第 13 页 共 16 页

了一个办法,反正爸爸妈妈不知道我的成绩,我可以骗他们考了好分数啦!于是,回到家,当爸爸问起我的成绩时,我就对他们撒了慌:爸、妈、这次单元我考了99分。爸爸和妈妈听到后很高兴,表扬了我,并叫我要再接再厉。此时的我,心却怦怦直跳,妈呀,那撒谎的滋味真不好受啊!

第二天,这事终于被发现了,爸爸和妈妈严厉地批评了我,并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怎么敢骗人呢?我平时怎么教育你的,学习成绩要靠平时刻苦努力,勤奋学习而来的,不是靠骗人得来的,做人要诚实呀!虽然爸爸、妈妈没有打我和骂我,但是我的心里却觉得很惭愧,他们的话就像针一样扎在我的心里,我勇敢地向他们承认了错误,并刻苦虚心学习。在第二单元考中,语文数学都得了100分,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了,但它却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成为我认真学习,真诚待人的动力,也将成为我将来人生的座右铭。 有关诚信的故事 篇6 诚信状元王拱辰

王拱辰是北宋时著名的状元,他原名叫王拱寿,字君贶。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他17岁,考进士排名第一,仁宗厚爱,赐名“拱辰”。王拱辰自幼家境贫寒,通过多年的努力,天圣八年,他到京城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皇上发现王拱辰的文章立论新颖,见解独到,文笔流畅,没有人比得上他,于是就把王拱辰定为状元。 皇上把考中前三名的书生都召集到王宫的大殿上,王拱辰不但没

第 14 页 共 16 页

有谢恩,反而说:“陛下,我不配当状元,请把状元判给别人。”金殿上的人都议论纷纷,皇上听了也很纳闷,王拱辰说:“陛下,我也是十年寒窗苦读,做梦都想中状元。可是这次考试的题目不久前我刚好做过,所以被选上状元是侥幸。如果我默不作声当上了状元,我就是个不诚实的人。从小到大我都没有说过谎话。我不想为了当状元,就败坏自己的节操。”宋仁宗听后,特别赏识王拱辰的诚实,认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所以不准王拱辰的请求,他还勉励王拱辰一番。于是,王拱辰成为北宋王朝第三十八名状元。 有关诚信的故事 篇7

五代时候,有个叫温琏的官员,为人厚道。有一次,有人在街上出卖家中的旧东西,温琏看见有个黑漆灯架,做工精致,拿在手中分量很重。他以为是铁灯架,就花很少的钱买了回去。

温琏的家人想用这个灯架点蜡烛,就把它揩洗一番,谁知有的地方居然露出了银白色。大家仔细一看,才发现它是银子做的。全家大小都高兴极了,只有温琏皱着眉头,说:非义之物,怎能据为己有。 温琏立刻去街上找到了卖主,要把灯架还给他,说:这是白银做的。我不能拿很少的钱买这样珍贵的东西。那个卖主也是老实人,不肯接受灯架,并且说:我自己不识货,拿到街上卖掉,你又没有向我强买,这灯架我不能收回。温琏坚持要还给他,卖主推辞不掉,只好接受了,把当时卖的钱还给了温琏。

过了几天,卖主也来找温琏了。他对温琏说:这灯架我已另外卖给别人了,得了四五万铜钱。如果没有你还灯架,哪里来这么多钱呢?

第 15 页 共 16 页

这笔钱你也应该得到一半,请你不要拒绝。说罢,他拿出二万多钱,要交给温琏。温琏坚持不拿。卖主无法可想,就把这二万多钱施舍掉了,说:为温琏这样的好人祝福吧!

这件事很快传了开去,人们都纷纷称赞温琏和那个卖主的为人。 喜欢《有关诚信的故事1000字7篇》一文吗?“本店铺”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儿故事,同时,本店铺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诚信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第 16 页 共 16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