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各级动脉的结构特点与功能。心脏壁的结构。 大动脉 中动脉 内膜 内皮 有 有 内皮下层 较厚 较薄 内弹性膜 无 明显 中膜 40-70层弹性10-40层平滑膜 肌 外膜 外弹性膜 不明显 明显 结缔组织 较薄 与中膜相当 功能 保持血流的平调节分布到身稳和连续性 体各部和各器官的血流量 小动脉 有 很薄 有或无 几层平滑肌 无 薄 显著调节局部组织的血流量,维持血压 微动脉 有 薄 无 1-2层平滑肌 无 薄 显著调节局部组织的血流量,维持血压 心脏壁由内到外分为三层: 1)心内膜:包括内皮、内皮下层(内层为细密结缔组织,外层为疏松结缔组织,
即心内膜下层,含心脏传导系统的分支)。
2)心肌膜:主要由心肌纤维构成,螺旋状排列,大致三层。左心室最厚。 3)心外膜:心包的脏层,为浆膜。表面为间皮,间皮下为疏松结缔组织。有血
管、神经,常含脂肪组织。心包的脏、壁两层之间为心包腔,内有少量浆液,可减少摩擦,利于心脏搏动。心腔内还可见由心内膜向腔内凸起形成的结构——心瓣膜,其作用是防止血液逆流。
2. 毛细血管的分类及结构特点。 类型 连续毛细血管 有孔毛细血管 血窦(窦状毛细血管) 结构特点 内皮细胞相互连内皮细胞不含核管腔大,形状不规接,细胞间有紧密部分极薄,有许多则,内皮细胞有窗连接封闭细胞间贯穿胞质的内皮孔,无隔膜,内皮隙,胞质中含许多窗孔,一般有隔膜细胞间隙较大,基质膜小泡,基膜完封闭,基膜完整。 膜不完整或缺如。 整。 分布 结缔组织,肌组胃肠道黏膜、某些肝、脾、骨髓和某织、外分泌腺,神内分泌腺、肾血管些内分泌腺。 经系统,胸腺,肺球等。 等。 功能 参与了各种屏障有利于血管内外有利于大分子甚性结构的构成。 中、小分子物质交至血细胞出入血换。 管。 3. 肺泡上皮有几型?各有何功能?
肺泡上皮包括:Ⅰ型肺泡细胞:数量少,无增值能力,细胞扁平,有吞饮小泡,
紧密连接,参与构成气血屏障,是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 Ⅱ型肺泡细胞:数量多,在Ⅰ型肺泡细胞之间,细胞呈圆形或立
1 / 14
方形,核圆,着色浅,细胞器发达。增殖分化为Ⅰ型肺泡细胞,分泌表面活性物质,降低肺的表面张力,稳定肺泡的大小。
4.
5.
6.
7.
8.
9.
气-血屏障
是肺泡的气体与血液中的气体进行交换所通过的结构。由表面活性物质层、Ⅰ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组成。
淋巴组织的组成及类型。什么是淋巴小结?
组成:以网状组织为支架,网孔中充满大量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 类型: 弥散淋巴组织:有毛细淋巴管和毛细血管,还有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柱状,又称高内皮后微静脉),它是淋巴细胞从血液进入淋巴组织的重要通道。 淋巴小结:又称淋巴滤泡,为直径1-2mm的球形小体,含有大量B细胞和一定量的Th细胞、滤泡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生发中心,此时称为次级淋巴小结。无生发中心的则称为初级淋巴小结。
胸腺的功能。
产生初级T细胞的场所,培育、选择、输送T细胞。分泌胸腺素和胸腺生成素(胸腺细胞发育的必需物质)。
淋巴结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被膜:致密结缔组织;和门部的结缔组织伸入淋巴结实质,形成小梁。
皮质:浅层皮质:主要是淋巴小结,B细胞为主,有时可见生发中心。 副皮质区:以T细胞为主,胸腺依赖区。
皮质淋巴窦:包括皮膜下窦和小梁周窦。窦壁为内皮、少量网
状纤维和网状细胞,窦内有星状内皮细胞支撑窦腔,有巨噬细胞附着于内皮细胞。
髓质:a髓索:条索状的淋巴组织。以B淋巴细胞为主,还有浆细胞
和巨噬细胞。
b髓窦:与皮质淋巴窦相似,更大,巨噬细胞多,有滤过功能。
功能:滤过淋巴;产生免疫应答。
什么是淋巴窦?淋巴在淋巴结内的通路。淋巴结是如何滤过淋巴的?
淋巴窦:是淋巴结内淋巴流动的通道,根据分布的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
名称。(皮质淋巴窦:包括被膜下方的和小梁周围的淋巴窦,分别称为被膜下窦和小梁周窦,二者是相通连的)
淋巴结内淋巴通路:输入淋巴管→被膜下淋巴窦→小梁周窦→皮质淋巴组织
↓ 髓窦→输出淋巴管 滤过过程:输入淋巴管→皮质淋巴窦→髓质淋巴窦→输出淋巴管。
脾的结构与功能。 结构:
1) 被膜与小梁:被膜较厚,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表面有间皮;被膜和脾
门的结缔组织突入脾内形成小梁,构成脾的粗支架。
2 / 14
2) 白髓:a)动脉周围淋巴鞘:是围绕中央动脉的弥散淋巴组织,以T细胞
为主。b)淋巴小结:位于动脉周围淋巴鞘的一侧,以B细胞为主。c)边缘区:白髓与红髓之间,含B细胞、T细胞、巨噬细胞。
3) 红髓:a)脾索:由富含血细胞的淋巴组织构成,条索状,互联成网。含
有较多B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b)脾窦:位于脾索之间,形态不规则,相互相通。窦壁由长杆状的内皮围成。内皮细胞外基膜不完整,并有环形围绕的网状纤维,使血窦呈栅栏多孔隙状。窦腔内有各种血细胞。血窦外侧有较多巨噬细胞。 功能:滤血、免疫应答、储血和造血。
10. 内分泌腺的共同特点。
1) 腺细胞排列成团状、索状或滤泡状。 2) 没有排送分泌物的导管。 3) 毛细血管、淋巴管丰富。
4) 共同维持内环境稳定,调节生长、发育、生殖、代谢。
11. 甲状腺的结构与功能。
甲状腺分为左右两叶,中间以狭部相连,表面为结缔组织被膜,实质由甲状腺滤泡和滤泡旁细胞组成。
1) 甲状腺滤泡:由单层的立方滤泡上皮细胞围成,滤泡腔充满嗜酸性的胶
质——碘化的甲状腺球蛋白。滤泡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甲状腺素——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生长发育(对婴幼儿的骨骼发育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影响显著)。
2) 滤泡旁细胞:着色较淡。分泌降钙素——促进成骨细胞的活动,使骨盐
沉积在类骨质,并抑制胃肠道和肾小管吸收钙离子,使血钙浓度降低。
12. 参与血钙调节的激素有哪些?各有什么细胞分泌?
滤泡旁细胞分泌降钙素——促进成骨细胞的活动,使骨盐沉积于类骨质,并抑制胃肠道和肾小管对钙离子的吸收,降低血钙。
甲状旁腺的主细胞分泌甲状旁腺激素——作用于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使骨盐溶解,促进肠和肾小管吸收钙,从而使血钙升高。
13. 肾上腺皮质的结构和功能。
皮质由皮质细胞、血窦和少量结缔组织组成。
1)球状带:位于被膜下方,较薄。胞质较少,含少量脂滴,呈弱嗜碱性。细胞较小,呈锥形,聚集成球团。分泌盐皮质激素,主要为醛固酮。促进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离子及排除钾离子;也刺激胃粘膜吸收钠离子。 2)束状带:皮质中最厚部分,细胞较大,多边形,排列成单行或双行的细胞索,胞质含大量的脂滴(染色呈泡沫状而染色浅),分泌糖皮质激素,主要为皮质醇——促进蛋白质和脂肪分解转化成糖,抑制免疫应答及抗炎症。 3)网状带:皮质最内层,细胞较小,核小,染色深,胞质呈嗜酸性,内含较多脂褐素和少量脂滴。分泌雄激素和少量雌激素、糖皮质激素。
14. 脑垂体的分部。腺垂体的细胞有哪几种?各分泌什么激素?腺垂体与下丘脑
3 / 14
的关系。
脑垂体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腺垂体包括结节部、中间部和远侧部;神经垂体包括漏斗部和神经部。其中,腺垂体的远侧部称为垂体前叶;腺垂体的中间部和神经垂体的神经部和称为垂体后叶。 腺垂体包括以下细胞:
1) 嗜酸性细胞:生长激素细胞分泌生长激素;催乳素细胞分泌催乳素。 2) 嗜碱性细胞:促甲状腺激素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细胞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激素细胞分泌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
3) 嫌色细胞。
下丘脑与腺垂体的关系:
下丘脑(弓状核)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可以通过垂体门脉系统到达腺垂体的远侧部,调节细胞的分泌活动。其中,对腺细胞的分泌起促进作用的激素称释放激素;对腺细胞的分泌起抑制作用的称释放抑制激素。
15. 神经垂体的结构。神经垂体与下丘脑的关系。
结构:主要由无髓神经纤维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无髓神经纤维是下丘脑室上核和室旁核的轴突下行至神经垂体形成的。还有分泌颗粒聚集成团,在光镜下为大小不等的嗜酸性团块,称赫令体。神经部的胶质细胞称垂体细胞。 神经垂体与下丘脑的关系:下丘脑与神经垂体是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神经垂体是贮存和释放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的场所。
16. 消化管的一般结构。各段消化管的结构特点。
1)黏膜:
A. 上皮:口腔、咽、食管和肛门为复层扁平上皮,保护功能为主。其
余为单层柱状上皮,消化吸收功能为主。
B. 固有层:疏松结缔组织,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C. 黏膜肌层:为薄层平滑肌。其收缩有利于物质吸收和转运。
2)黏膜下层:为较致密结缔组织。含小动脉、小静脉和淋巴管,还有黏膜下神经丛,由多级神经元和无髓神经纤维构成,可调节黏膜肌的收缩和腺体分泌。在食管和十二指肠的粘膜下层分别含有食管腺和十二指肠腺。
3)肌层:食管上段与肛门处为骨骼肌,其余大部分为平滑肌。一般是内环、外纵两层,两层间有肌间神经丛,调节肌层的运动。间质卡哈尔细胞可产生电信号,通过缝隙连接传递给平滑肌细胞,引起肌层的节律性收缩。 4)外膜:纤维膜:由结缔组织构成,分布于食管和大肠末段。
浆膜:由结缔组织和间皮组成,分布于胃、大部分小肠、大肠。
各段消化管的结构特点:
食管: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食管腺在粘膜下层。食管腺周围常有较密集
的淋巴细胞及浆细胞,甚至淋巴小结。肌层分为2层,上1/3为骨骼肌,下1/3为平滑肌,中1/3段兼具两者。
胃:有许多胃小凹,上皮为单层柱状,主要由表面粘液细胞组成,细胞间有
紧密连接。固有层有紧密排列的大量管状腺。肌层较厚,外膜为浆膜。 小肠:表面积最大,有丰富的绒毛和皱襞(十二指肠腺在粘膜下层,其余消
化道腺均位于固有层),含大量消化液。(皱襞即黏膜和黏膜下层共同
4 / 14
突出组成。)
大肠:黏膜表面光滑,无绒毛。固有层内可见孤立淋巴小结。黏膜下层的结
缔组织中有小动脉、小静脉和淋巴管,可有成群脂肪细胞。
17. 组成胃底腺的细胞主要有哪些?各有什么功能?
1) 胃主细胞(胃酶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 2) 壁细胞(泌酸细胞):分泌盐酸和内因子。 3) 颈粘液细胞:分泌可溶性的酸性粘液。
4) 干细胞:分化成表面粘液细胞和胃腺的各种细胞。
5) 内分泌细胞:分泌组胺和生长抑素来调控壁细胞的分泌活动。
18. 胃黏膜的自我保护机制
胃黏膜表面存在黏液-碳酸氢盐屏障。黏液层由不可溶性黏液凝胶构成,并含大量HCO3-,黏液层将上皮与胃蛋白酶隔离,高浓度HCO3-既抑制了酶的活性,又可中和渗入的H+。胃上皮细胞的快速更新也能使胃及时修复损伤。
19. 小肠绒毛的形成、结构及功能的关系。
形成:由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突起形成。
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表面:单层柱状上皮,含有吸收细胞(最多,高柱状,
消化吸收作用,参与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的释放过程)、杯状细胞(润滑和保护作用)和内分泌细胞(种类多,I细胞产生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S细胞产生促胰液素。最终效果是促进了碱性的胆汁和胰液中和胃酸,并为胰酶的消化作用提供碱性环境)。小肠腺中还有潘氏细胞(小肠腺的特征性细胞,锥体形,顶部胞质充满粗大嗜酸性分泌颗粒。分泌防御素、溶菌酶,杀灭肠道微生物)和干细胞(较小,柱状,可分化为潘氏细胞和内分泌细胞)。
中轴:固有层的结缔组织,含有:
1、中央乳糜管(毛细淋巴管):吸收乳糜颗粒。
2、有孔毛细血管网:吸收氨基酸、单糖等小分子物质。
3、少量平滑肌:促进血液和淋巴的运行,有利于物质的吸收。
20. 肝细胞的光镜和电镜结构特点。肝小叶组成及结构。门管区的组成。胆汁的
排出途径。
肝细胞呈多面体形,有三种不同的功能面,即血窦面、细胞连接面和胆小管面。血窦面和胆小管面有发达的微绒毛,细胞连接面有紧密连接、桥粒和缝隙链接等结构。肝细胞核大而圆,一至数个核仁,常染色质丰富,胞质呈嗜酸性,含有弥散分布的嗜碱性团块。粗面内质网、滑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等细胞器丰富,还有糖原、脂滴、色素。 肝小叶是肝的基本结构单位。
组成:在每个肝小叶中央沿长轴走行一条中央静脉,以中央静脉为中轴,肝板、肝血窦、胆小管等向周围放射状排列,组成肝小叶多面棱柱形立体结构。
5 / 14
1) 中央静脉:肝静脉的终末支。管壁无平滑肌,仅有少量结缔组织。
2) 肝板:肝细胞排列形成的有孔板状结构,切面上,肝细胞呈条索状排列。 3) 肝血窦:相邻肝板间的毛细血管,以中央静脉为中轴,放射状排列,吻
合成网。窦壁由有孔内皮围成,窦腔内有肝巨噬细胞。
4) 胆小管:相邻肝细胞的胞膜凹陷形成的微细管道。分泌胆汁的通道。 门管区的组成:
1) 小叶间动脉:腔小壁厚,肝动脉的分支 2) 小叶间静脉:腔大壁薄,门静脉的分支
3) 小叶间胆管:单层立方/低柱状上皮,向肝门方向汇集。 胆汁排出途径:胆囊上皮细胞能主动吸收胆汁中的水和无机盐,使胆汁浓缩。进食后,在小肠分泌的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作用下,胆囊持续收缩30-60分钟,胆总管括约肌松弛,将胆汁排入肠腔。
21. 胰腺的一般结构,胰腺泡的结构和功能。什么是胰岛?胰岛细胞有哪几种?
各分泌什么激素?
胰腺表面覆有薄层结缔组织被膜,结缔组织伸入腺内将实质分隔为许多小叶。胰腺实质由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胰岛)组成。
每个腺泡含有40-50个胰腺泡细胞,它们都具有典型的浆液性细胞的形态特点。分泌多种消化酶,如胰蛋白酶原、胰糜蛋白酶元、胰淀粉酶、胰脂肪酶、核酸酶等,
胰岛:是由内分泌细胞组成的球形细胞团,大小不等,分布于腺泡之间。 A细胞(甲细胞,α细胞):占20%,分布于胰岛周边部,分泌高血糖素。 B细胞(乙细胞,β细胞):占70%,位于胰岛中央部,分泌胰岛素。 D细胞(丁细胞,δ细胞):占5%,分散在胰岛周边部,分泌生长抑素。 PP细胞:很少,存在于胰岛周边部,分泌胰多肽。
22. 肾的一般结构。肾单位的组成。肾小体的结构与功能。肾小管的结构与功能。
近曲小管的电镜结构。肾血液循环途径和特点。
肾表面有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被膜,实质分为皮质和髓质。髓质由几个肾锥体组成,从肾锥体底呈辐射状深入皮质的条纹称髓放线,位于髓放线之间的肾皮质称皮质迷路。
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肾小体:位于皮质迷路和肾柱内,由血管球(皮质迷路、肾柱)和肾小囊组成,滤过血液形成原尿。
肾小管:起始段在肾小体附近盘曲走行,然后进入髓放线或髓质直行,最后汇入髓放线内的集合管。包括近端小管(近曲小管、近直小管),细段和远端小管(远直小管、远曲小管),有重吸收原尿成分和排泄等作用。
近曲小管的电镜结构:刷状缘由大量较长的微绒毛整齐排列,微绒毛基部之间的细胞膜凹陷,形成顶小管和顶小泡。细胞侧面有许多侧突,相互嵌合。细胞基部有发达的质膜内褶,含许多纵向的杆状线粒体。
肾血液循环途径和特点:1.肾动脉起自腹主动脉,血流量大。2.动脉在肾形成二次毛细血管网:血管球—血压高,有利于滤过。 球后毛细血管—胶体渗透压高,有利于肾小管的重吸收。3.直小血管袢与髓袢伴行,有利于肾小管和集合小管对水的重吸收,浓缩尿液。
6 / 14
23. 滤过屏障的组成及功能。
组成:有孔内皮、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
功能:血浆中的成分经滤过膜滤入肾小囊腔,形成原尿。
24. 球旁复合体的组成和功能。
组成: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胞。 功能:球旁细胞:分泌肾素,升高血压。
致密斑:离子感受器,感受钠离子浓度的变化,将信息传递给球旁细
胞,继而调节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的吸收。
球外系膜细胞:可能起信息传递作用。
25. 睾丸、精子的一般结构。生精细胞的组成。精子是在哪里产生的?精子的发
育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睾丸支持细胞、间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血-附睾屏障。血-睾屏障。
睾丸:表面覆以浆膜,即鞘膜脏层,深部为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白膜,白膜在睾丸后缘增厚形成睾丸纵隔。纵隔的结缔组织呈放射状伸入睾丸实质,将其分为250个锥形小叶。
精子:头、尾两部。头部:浓缩的细胞核(生命的创造者),顶体(水解酶,受精所必需)。尾部:鞭毛(9+2微管),线粒体鞘(推动精子向前运动),颈段有中心粒。
生精细胞:自生精上皮基底部至腔面,依次有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
产生、发育:精子在睾丸的生精小管中产生。精子的发育经历了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核型为46,XY)、次级精母细胞(核型为23,X或23,Y)、精子细胞和精子五个阶段。
支持细胞:不规则长锥形,核近似卵圆形或三角形,染色浅,核仁明显。胞质内有大量滑面内质网和一些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发达,线粒体、溶酶体较多,并有许多脂滴、糖原、微丝和微管。作用:对生精细胞起支持和营养作用。合成和分泌雄激素结合蛋白,以促进精子发生。分泌抑制素,反馈地抑制垂体分泌卵泡刺激素。分泌睾丸液,有助于精子的运送。微丝和微管的收缩促使精子释放入管腔。紧密连接参与构成血-睾屏障,维持有利于精子发生的微环境,防止自身免疫反应。
间质细胞:圆或多边形,核圆,胞质嗜酸性。分泌雄激素,促进精子发生和男性生殖器发育,以及维持第二性征和性功能。
血-附睾屏障:位于主细胞近腔面的紧密连接处,能保护成熟中的精子不受外界干扰,并将精子与免疫系统隔离。
血-睾屏障:生精小管与血液之间。组成:毛细血管内皮及其基膜,结缔组织,生精上皮和支持细胞的紧密连接。
26. 雄激素是哪种细胞分泌的?输精管结扎是否会影响到男性的性功能?
睾丸间质细胞分泌的。不会影响到男性的性功能,因为输精管的结扎不会影响到睾丸间质细胞分泌雄性激素,即:结扎输精管后,男性体内的雄性激素水平还维持在一个正常的水平,故不会影响到男性的性功能。
7 / 14
27. 卵泡的发育经历哪几个阶段?什么是排卵?排出的“卵”包括哪几部分?
原始卵泡(数量多,体积小,球形)、初级卵泡(体积增大,核糖体、粗面内质网等增多,靠近质膜的胞质中出现电子致密的溶酶体,称皮质颗粒。扁平→立方或柱状,单层→多层)、次级卵泡(细胞层数增多,出现小腔隙,逐渐融为卵泡腔)和成熟卵泡四个阶段。还有闭锁卵泡。 排卵:成熟卵泡破裂,次级卵母细胞从卵巢排出的过程。 排出的“卵”包括次级卵母细胞、透明带和放射冠,卵泡液。
28. 卵巢和子宫的一般结构
卵巢:表面包绕着单层立方或扁平上皮,上皮下方为薄层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白膜。实质分为周围的皮质和中央的髓质。
子宫:厚壁的肌性器官。分为底部、体部和颈部。子宫壁由外向内分为外膜、肌层和内膜。
29.黄体是怎样形成的?有何功能?
排卵后,残留在卵巢内的卵泡颗粒层和卵泡膜向腔内塌陷,卵泡膜的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也伸入颗粒层,这些成分逐渐演化成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团,即为黄体。
功能: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妊娠黄体还分泌肽类的松弛素,促进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平滑肌松弛,以维持妊娠。
30.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及其所受的卵巢激素的调节。
月经期:黄体退化,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下降,导致螺旋动脉收缩,子宫内
膜缺血坏死,螺旋动脉扩张,内膜剥脱、出血。
增生期:卵泡生长发育,雌激素水平上升,子宫内膜增厚,上皮、基质细胞
增生,子宫腺增多增长,螺旋动脉长粗变长。
分泌期:黄体形成,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上升,子宫内膜进一步增生至最厚,
腺体发育,腺腔变大。
31.受精的定义与意义。什么是获能?获能的地点。
定义:精子和卵子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 地点:输卵管的壶腹部。
时间:精子-进入女性生殖管道后24小时内;卵子-排卵后24小时内。 意义:a启动了胚胎发育的进程。b恢复了细胞的二倍体核型。c决定了新个
体的遗传性别。
获能:精子通过子宫和输卵管时,覆盖于其头部的糖蛋白被除去,从而使精
子获得了与卵子受精的能力,此过程称为获能。
获能的地点:子宫和输卵管。
32.受精后第一周胚胎发生哪些变化?什么是卵裂?什么是桑椹胚?
变化:卵裂、胚泡的形成和植入
卵裂:由于子细胞被透明带包裹,在分裂间期无生长过程,仅原受精卵的胞
质被不断分到子细胞中,因而随着细胞数量增多,细胞体积逐渐变小。
8 / 14
受精卵的这种特殊的有丝分裂称为卵裂。
桑椹胚:受精卵到第三天,卵裂球数达12-16个,共同组成一个实心胚,外
观似桑椹,故称桑椹胚。
33.胚泡的组成及各部分的意义。
当卵裂球达到100个左右的时候,细胞间出现若干个腔隙,它们逐渐汇合成一个大腔,腔内充满液体,此时,透明带溶解,胚呈囊泡状,称为胚泡。 1) 胚泡腔:位于胚泡中心。
2) 内细胞群:位于胚泡腔的一侧的细胞群,是胚胎发育的基础。 3) 滋养层:胚泡壁由单层细胞构成,与吸收营养有关。
34.什么是植入?其时间、地点和条件。
植入:胚泡进入子宫内膜的过程,又称着床。 时间:受精后第5-6天开始,在第11-12天完成。 地点:a正常地点:子宫体或子宫底部的后壁。
b异常植入:植入输卵管等子宫以外的部位(宫外孕)。前置胎盘:胚
泡植入近子宫颈处。
条件:a子宫内膜保持在分泌期。 b透明带完全消失和胚泡适时进入子宫
c正常的子宫腔环境。
35.什么是蜕膜?蜕膜分为哪几部分?蜕膜反应。
植入后的子宫内膜称蜕膜。
根据蜕膜与胚的关系,将其分为三部分: A基蜕膜:位于胚的深面。
B包蜕膜:覆盖在胚的子宫腔侧。 C壁蜕膜:子宫其余部分的蜕膜。
蜕膜反应:植入时子宫内膜处于分泌期,植入后血液供应更丰富,腺体分泌更旺盛,基质细胞变得肥大,内膜进一步增厚。
36.第二周胚盘的组成。内、外胚层与卵黄囊和羊膜囊的位置关系。
在第二周胚泡植入的过程中,内细胞群增殖分化,逐渐形成一个呈圆盘状的胚盘。该胚盘由上、下两层胚层组成。靠近滋养层的一层柱状细胞为上胚层,邻近胚泡腔侧的一层立方细胞为下胚层。胚盘是人体发生的原基。
上胚层构成羊膜囊的底,羊膜囊是羊膜和上胚层共同包裹羊膜腔形成的囊。 下胚层构成卵黄囊的顶,;卵黄囊下胚层的周缘细胞向腹侧生长延伸,形成的由单层扁平上皮围成的另外一个囊。
37.第三周胚盘的组成。中胚层是怎样形成的?
第三周胚盘由内胚层、中胚层和外胚层组成,并出现原条,该胚盘称为三胚层胚盘。
中胚层的形成:原沟深部的细胞在上下胚层之间向周边扩展迁移,一部分细胞在上下胚层之间形成一个夹层,称为胚内中胚层,又称中胚层。
38.三胚层的主要分化。
9 / 14
外胚层主要分化为神经系统和表皮及其附属物,牙釉质、角膜上皮、晶状体、
内耳膜迷路、腺垂体、唾液腺、口腔、鼻腔及肛管下段的上皮等。 中胚层主要分化为结缔组织、肌组织、骨骼、真皮、心脏、血管、泌尿和生
殖系统器官。
内胚层主要分化为咽喉及其以下的消化管、消化腺、呼吸道和肺的上皮组织,
以及中耳、甲状腺、甲状旁腺、胸腺、膀胱等器官的上皮组织。
39.胎膜包括哪几部分?各有何功能和意义?
胎膜包括绒毛膜、羊膜、卵黄囊、尿囊和脐带。
1) 绒毛膜:由滋养层和衬于内面的胚外中胚层组成,早期从子宫中吸收营
养和氧气,后期丛密绒毛膜参与胎盘的组成。
2) 羊膜:半透明薄膜,由一层羊膜上皮和少量胚外中胚层组成。羊膜腔内
充满羊水,有缓冲外力,防止粘连,保护胎儿,利于胎儿运动,扩张宫颈,冲洗产道的作用。
3) 卵黄囊:原始消化管腹侧的囊状结构,人的卵黄囊不发达,以后被包入
脐带中退化消失,原始生殖细胞和造血干细胞均来源于卵黄囊。
4) 尿囊:是卵黄囊尾侧向体蒂伸出的一个盲管,以后退化,卵黄囊壁上的
血管演变为脐、静动脉。
5) 脐带:连接胎儿脐部与胎盘的索状结构,为营养的运送器官。外包羊膜,
内为脐动脉、脐静脉以及含有闭锁卵黄囊和脐尿管的黏液性结缔组织。
40.绒毛膜是怎样形成的?绒毛膜的分部。
形成:植入完成后,细胞滋养层局部增殖,伸入合体滋养层,形成许多绒毛状突起的初级绒毛干;第三周时,胚外中胚层伸入绒毛干内,此时称为次级绒毛干;此后,胚外中胚层的间充质分化为结缔组织和血管,此时称为三级绒毛干。随着胎儿的发育,原本绒毛膜上均匀分布的绒毛变得不再均匀。 分部:基蜕膜侧的绒毛生长茂密,称为丛密绒毛膜;包蜕膜侧的则退化消失,称为平滑绒毛膜。
41.胎盘的组成和功能。胎盘屏障的组成。
组成:由胎儿的致密绒毛膜与母体的基蜕膜共同构成的圆盘状结构。 功能:
1) 物质交换:吸收营养和氧气,排出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相当于成体中
小肠、肺和肾的功能。 2) 内分泌功能:胎盘的合体滋养层能分泌数种激素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促进母体黄体的生长发育以维持妊娠②人胎盘催乳素:促使母体乳腺和胎儿的生长发育③雌激素和孕激素:维持妊娠。
胎盘屏障:胎儿血和母体血在胎盘内进行物质交换所通过的结构。
组成:自绒毛表面向内:合体滋养层、细胞滋养层与基膜、绒毛中轴的结缔组织、绒毛内毛细血管基膜及内皮 功能:选择性物质交换
42.从受精到胎儿成熟,在母体内经历多长时间?至第几周胎儿初具人形?胚胎的致畸敏感期是什么时候?
10 / 14
从受精卵到胎儿成熟,在母体经历38周即266天;至第8周胎儿初具人形。胚胎的致畸敏感期在第3-8周。
43.颜面和鄂发生的原基是哪些突起?唇裂、面斜裂和腭裂的形成原因。 颜面的原基:一个额鼻突,两个上颌突,两个下颌突。
鄂的原基:正中鄂突与外侧鄂突两部分,从第5周开始,12周完成。 唇裂:A.裂沟在人中外侧:内侧鼻突与上颌突未融合 B.上唇的正中裂:左、右侧鼻突未融合 C.下唇的正中裂:两侧下颌突未融合 D.人中缺损:内侧鼻突发育不良 面斜裂:上颌突与同侧外侧鼻突未融合
腭裂:A.前腭裂:外侧腭突与正中腭突未融合
B.正中腭裂:左、右外侧腭突未在中线融合
C.全腭裂:外侧腭突与正中腭突、左、右外侧腭突未融合
44.原始咽囊分别演变成什么器官?
原始咽侧壁有5对膨向外侧的囊状突起称咽囊 第一对咽囊 伸长演化为内侧咽鼓管
末端膨大演化为中耳鼓室
第一腮膜 鼓膜 第一鳃沟 外耳道 第二对咽囊 外侧 退化
内侧 腭扁桃体及上皮
第三对咽囊 背支 下一对甲状旁腺
腹支 胸腺原基
第四对咽囊 背支 上一对甲状旁腺 腹支 退化
第五对咽囊 形成一细胞团,称后腮体,再分化为滤泡旁细胞
45.消化、呼吸系统的原基?前中后肠分化什么器官? 消化、呼吸系统的原基为原始消化管。
前肠主要分化为咽、食管、胃、十二指肠的上段、肝、胆、胰以及喉以下的呼吸系统
中肠将分化为从十二指肠中段至横结肠右2/3部的肠管。 后肠主要分化为从横结肠左1/3部至肛管上段的肠管。
46.泄殖腔的分隔及演变
后肠末段的膨大部分为泄殖腔,其腹侧与尿囊相连,腹侧尾端以泄殖腔膜封闭。尿直肠隔向尾段生长形成一镰状隔膜突入泄殖腔内,最后与泄殖腔膜融合,将泄殖腔分隔为腹侧的尿生殖窦与背侧的原始直肠。尿生殖窦将参与泌尿生殖管道的形成,原始直肠分化为直肠和肛管上段。
47.消化管闭锁或狭窄,回肠憩室、先天性脐疝、脐粪瘘,气管食管瘘,透明膜病的形成原因。
11 / 14
消化管闭锁或狭窄:上皮细胞过度增生而使官腔狭窄或闭锁。 回肠憩室:又称麦克尔憩室,是由于卵黄蒂近端未退化所致。 先天性脐疝:由于脐腔未闭锁或肠袢为返回腹腔导致。
脐粪瘘:又称脐瘘,是由于卵黄蒂未退化在脐和肠之间残留一瘘管所致的。 气管食管瘘:气管食管隔发育不良。
透明膜病:肺泡Ⅱ型细胞分化不良,不能产生足够表面活性物质,致使肺泡
表面张力增大。
48.盲肠突的位置及意义
中肠袢以卵黄蒂为界,分为头支和尾支,尾支近卵黄蒂处形成的一突起就是盲肠突。它是小肠和大肠的分界线,是盲肠和阑尾的原基。
49.简述喉气管憩室的发生与演变
第4周时,原始咽尾端底壁正中出现一纵形沟称喉气管沟,其逐渐加深形成一长形盲囊,即喉气管憩室。喉气管憩室的上端发育为喉,中段发育为气管,末端膨大形成两个分支,即肺芽,是主支气管和肺的原基。
50.泌尿与生殖系统的原基:间介中胚层
51.后肾的原基:输尿管芽、生后肾组织
52.膀胱各部分形成的来源
顶部是由尿囊的根部(内胚层来源),大部分是由尿生殖窦的上段形成的(内胚层来源),输尿管的起始部是一段中肾管扩大后并入形成的膀胱三角区(中胚层来源)。
53.生殖管道的原基。简述中肾管和中肾旁管在男女性的不同分化
生殖管道的原基:左右两对中肾管和中肾旁管。
男性:中肾旁管在睾丸支持细胞产生的抗中肾旁管激素作用下退化,而中肾管延长弯曲形成附睾管、输精管、精囊和射精管。
女性:由于缺乏雄激素,中肾管退化,中肾旁管进一步发育,上段和中段演化为输卵管,起始端以喇叭形开口于体腔,形成输卵管漏斗部。下段左右合并后,其间隔组织消失,管腔融合,演变为子宫和阴道穹窿部。
54.多囊肾,脐尿瘘,隐睾,先天性腹沟疝等形成的主要原因
多囊肾:由于远曲小管与集合管未接通,尿液在肾小管内积聚,使肾内出现
大小不等的囊泡。
脐尿瘘:由于脐尿管未闭锁,出生后尿液从脐部溢出。 隐睾:睾丸未完全下降,停留在腹膜腔或腹股沟处。
先天性腹沟疝:由于鞘膜腔与腹膜腔之间的通路不闭合或闭合不全,当腹内
压增高时,部分肠管可突入鞘膜腔导致的。
55.血岛的概念,心脏的原基及心脏外形的建立过程
血岛:在卵黄囊壁、体蒂和绒毛膜的胚外中胚层中,间充质细胞增值,形成细胞团,为血岛。
12 / 14
心脏的原基:围心腔和生心板。
心脏外形的建立过程:心管的头端与动脉相连,尾段与静脉相连,两端固定在心包上。心管各段因生长速度不同,先后出现四个膨大,由头端向尾端依次称心球、心室、心房和静脉窦。心房和静脉窦早期位于原始横膈内。静脉窦分为左、右两角,左、右总主静脉、脐静脉和卵黄静脉分别通入两角 。心球的头端与动脉干相连,动脉干又与弓动脉的起始部相连。在心管发生的过程中,心球和心室形成U形弯曲,称球室袢,凸向右、前和尾侧。不久,心房逐渐离开原始横膈,位置逐渐移至心室背侧头端,并稍偏左。静脉窦也从原始横膈内游离出来,位于心房的背面尾侧,以窦房口与心房相通。此时的心脏外形呈S形弯曲。心房由于受前面的心球和后面的食管限制而向左、右方向扩展,结果便膨出于动脉干的两侧。心房大,房室沟加深,房室之间便形成狭窄的房室管。心球的尾段变得膨大,融入心室,并演变为原始右心室。原来的心室成为原始左心室,左、右心室之间的表面出现室间沟。此时,心脏已初具成体心脏的外形。
56.心房和心室的分隔过程
房室管的分隔:心内膜下组织→背、腹心内膜垫→融合→左、右房室管 原始心房的分隔 :1)第一房间隔→心内膜垫→第一房间孔 2)第一房间隔上部吸收→第二房间孔→第一房间孔封闭 3)第二房间隔→遮盖第二房间孔→卵圆孔 4)血液→从右心房向左心房分流 原始心室的分隔:1)心尖的室壁→肌性室间隔→室间孔
2)心内膜垫,左右心球嵴→膜性室间隔→封闭室间孔
57.心球和动脉干的分隔。法洛四联症
动脉干与心球的分隔:动脉干嵴+心球嵴→主动脉肺动脉隔(螺旋状走形) (胚第五周时,动脉干和心球的内膜组织局部增生,形成一对相向生长的纵嵴,并呈螺旋状走行,上段称动脉干嵴,下段称球嵴。它们在中线融合,便形成螺旋状走行的隔,称主动脉肺动脉隔,将动脉干和心球分隔成肺动脉干和升主动脉,它们相互缠绕。主动脉和肺动脉起始处内膜组织增厚,各形成三个薄片状隆起,逐渐演变为半月瓣。)
法洛四联症:包括肺动脉狭窄(或右心室出口处狭窄)、房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在室间隔上和右心室肥大。这种畸形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动脉干与心球分割不均,致使肺动脉狭窄和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造成右心室代偿性肥大,粗大的主动脉向右侧偏移而骑跨在室间隔缺损处。
58.简述胎儿的血液循环特点及其出生后的主要变化
胎儿的血液循环特点:
1)有胎盘循环(脐动脉、静脉):脐静脉血来自胎盘,富含氧和营养物质;脐动脉将胎儿血运送至胎盘,与母体血液进行气体和物质交换 2)有从右到左的分流(卵圆孔):心房卵圆孔分流,下腔静脉将混合血送入右心房,大部分经卵圆孔进入左心房,左心室经主动脉进一步分配。
3)有动脉导管:经右心房、右心室进入肺动脉的血液,90%以上经动脉导管注入降主动脉,仅少部分进入无呼吸功能的肺。
13 / 14
有静脉导管:肝静脉导管分流,来自脐静脉血,大部分经静脉导管直接注入下腔静脉;小部分经肝血窦、肝静脉后主与下腔静脉。 出生后的主要变化:
胎儿出生后,胎盘血循环中断。新生儿肺开始呼吸活动。
动脉导管、静脉导管和脐血管均废用,血液循环遂发生一系列改变。 主要变化如下:
①脐静脉(腹腔内的部分)闭锁,成为由脐部至肝的肝圆韧带;
②脐动脉大部分闭锁成为脐外侧韧带,仅近侧段保留成为膀胱上动脉; ③肝的静脉导管闭锁成为静脉韧带,从门静脉的左支经肝到下腔静脉; ④出生后脐静脉闭锁,从下腔静脉注入右心房的血液减少,右心房压力降低,同时肺开始呼吸,大量血液由肺静脉回流进入左心房,左心房压力增高,于是卵圆孔瓣紧贴于继发隔,使卵圆孔关闭。出生后约一年左右,卵圆孔瓣方与继发隔完全融合,达到解剖关闭,但约有25%的人卵圆孔未达到完全的解剖关闭;
⑤动脉导管闭锁成为动脉韧带,出生后3个月成为解剖关闭。卵圆孔关闭。
59、血胸腺屏障:在皮质的毛细血管及周围结构具有屏障作用,使血液内的大分
子不易进入屏障。
意义:维持胸腺内环境的稳定,保持胸腺细胞的正常发育。
构成:淋巴细胞、上皮网状细胞、上皮基膜、内皮基膜、内皮细胞、巨噬细胞。
14 /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