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1年第二学期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含答案) (2)

来源:伴沃教育
2021年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

期中考试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7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冗杂(chén) 陨石(yǔn) 咀嚼(jué) 龟裂(jūn) ....B.磅礴(bó) 潺潺(chán) 追溯(shuò) 缄默(jiān) ....C.族姊(zǐ) 农谚(yàn) 连翘(qiáo) 翩然(piān) ....D.凫水(fú) 两栖(xī) 雾霭(ǎi) 叹惋(wǎn)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陨石 潮汐 箬篷 狩猎 B.踊跃 稀蔬 搁置 落幕 C.凋零 震撼 严竣 松弛 D.撺掇 羁畔 翩然 诱惑 3.选出依次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词语( )(2分)

春天带来的温暖,在人身上;志愿者带来的温暖,在人心里。志愿者们的故事________,他们因为不同的________走上了志愿者之路,又在各自的路上________着志愿者精神的种子,在他们眼里,做一个志愿者不仅时尚,而且________。 A.不胜枚举 理由 传播 高尚 B.比肩接踵 理由 播撒 伟大 C.不胜枚举 缘由 播撒 高尚 D.比肩接踵 缘由 传播 伟大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中国经济能否实现“稳中有进”,能否实现结构转型升级以及实体经济二次振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造业。

B.食用巧克力虽然能够激发大脑的工作速度和记忆力,而且每周至少食用一次巧克力可以改善大脑的认知能力。

C.环境保护部要求各督查组再接再厉,继续保持蓬勃的朝气、昂扬的锐气和浩然的正气,加大进一步督查力度。

D.随着开通日期的日益临近,从古丝绸之路起点西安,向西一直到乌鲁木齐,一条“高铁丝路”即将全线贯通。 5.古诗文默写。(8分)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小石潭记》) (2) ,胡为乎泥中?(《式微》)

(3) ,悠悠我心。(《子衿》)

(4)关关雎求,在河之洲。 ,君子好逑。(《关雎》)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 , ”两句告诉人们:真诚的牵念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消除孤独的苦闷。

(6)《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出烟波浩渺、水天合一的宏伟气象的诗句是: , 。 6.阅读《傅雷家书》,回答问题。(5分)

(1)[家书·内容]家书是真情的流露傅雷通过家书对儿子的 和 两方面进行了悉心的指导。(2分)

(3)[家书·争议]作家毕飞宇在《傅雷家书》序中写道:“对我对我们这一代作家来说傅雷是特殊的。我致敬傅雷。”但同时又说“我不愿成为傅雷的儿子。因为毕飞宇的父亲和傅雷在性格上有着某些相似之处。你是否赞同毕飞宇的说法?请结合家书内容谈谈看法。(3分)

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你认为低碳生活和我们的生活有关联吗?你会响应低碳生活的倡议吗?下面是某学校的“校园低碳环保调查”数据(节录)。

(材料二)地球并不是传说中的聚宝盆,事实上,地球的宝藏正在被人类一点一点的吞噬,地球上每分钟有36个足球场那么大的森林在消失。我们所消耗的已经远远超出了地球的承载能力。根据全球生态足迹网络的计算,人类每年消耗的自然资源,需要地球花大约1.5年的时间再生。更好的生活并不意味着无止境的物质消费。如果我们太肆虐的消耗超出了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森林会退化,草原会变成荒漠,生态系统吸收温室气体的能力会下降。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图表中的主要信息。(2分)

(2)请你为“低碳生活”拟写一句公益广告词。(20字以内)(2分)

(3)作为社会一员,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请结合材料一、二内容具体说一说我们该如何实现“低碳生活”。(至少两点)(2分)

二、阅读理解(43分)

(一)诗歌阅读 (5分)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主人公在不同时间补写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内容看,这是一首叙事诗。

9.诗人为什么要激励渲染道路的状况?诗歌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二)文言文阅读(10分)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0.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心乐之(快乐) B.日光下澈(穿透、透射) ..C.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 .

D.以其境过清(凄清) .

1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全石以为底/以其境过清 B.潭中鱼可百许头/高可二黍许 ....C.乃记之而去/乃不知有汉 D.不可知其源/欲穷其林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写隔竹林,闻水声,“伐竹取道”才见小潭的经过,给文章增加了探奇的情趣。 B.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用了动静结合和虚实结合的写法从侧面突出水的清澈。 C.小潭“不可久居”是因为“其境过清”,面对悄怆之景,作者心境不免凄寒悲凉。 D.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山水的描绘之中,直抒胸臆,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1分)

2000岁海水的前世今生

李方恩

①在北太平洋某处,洋面以下约2000米有一个区域,这个区域被澳大利亚的海洋学家卡斯米尔·德拉维尼称为“阴影区域”。他表示,此处的海水已经有1000至2000岁的年龄了。而且,令科学家着迷的是,这个“阴影区域”的海水在漫长的时间里和其他部分的海水几乎没有交换过。 ..

②如同人一样,海水也有年龄,海洋学家通常用碳—14年代测定法来测定海水的年龄。所谓碳—14年代测定法,是一种科学测定年代的方法,其原理是根据碳—14衰变的程度来计算出样品的大概年代。有人可能会觉得奇怪,地球不是从诞生之日起就有海洋吗?为什么现在测得的海水年龄最古老的也只有2000岁?地球上应该有45亿年之前的海水啊。然而,这么古老的海水至今没有被找到。迄今为止所测得的各种水体中,北大西洋中层水为600年,北大西洋深层水为700年,北大西洋底层水为900年,南太平洋深层水在650年至900年之间,而北太平洋深处的海水则有2000年以上。究竟45亿岁以上的海水跑到哪里去了,目前还不得而知。

③北太平洋某处的这片海水最令人着迷的是,2000年以来,它与外界的水体交换非常少,少到可以忽略不计,古老的海水几乎就像时间静止一样,原封不动地保存着。所以,这片水体才荣膺“最古老海水”的称号。卡斯米尔·德拉维尼表示:“根据我们的观测,可以确定这里在十几个世纪中,海水大体维持不动。直到目前,我们还在尝试解释这一现象。”

④的确如此,水是流体,所以保持这么长的时间与其他水体没有大规模的交换,这是非常独特的。科学家们对此展开了研究,希望从中找出答案。近日,澳大利亚的一个科研团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该团队的成员之一里安·洪莫斯对澳大利亚的一家媒体介绍说:“我们对这一现象展开了深入研究。目前,我们有了初步的结论,即这片海水之所以不动,是这片海水所处的区域和海底的形状造成的。”

⑤这一科研小组运用深海洋流和海底地形学的分析方法,分析了这个2000多岁的水体形成的原因。他们在研究报告中写道:“这个区域处在一个很有趣的位置,它离海洋表面太远,所以受上层海洋洋流的影响非常小,这片区域同样离可以产生地热的海底很远,不会受到这些热量的影响。此外,这个区域下方的海床地形起伏较为明显,成功地阻止了这片海水受到海洋底部的洋流影响。结果,这个区域的海水就一直保持着停滞,或许就是这样保持了2000年。”也就是说,这个深水域由于处在非常独特的区域,所以不会到达海平面。

⑥科研小组认为,由于这个区域的海水从来没有机会到达海平面,所以其中的氧气浓度非常低,但并不代表这片海水中没有某种生命形式。这片停滞的海水就像是一个时间胶囊,为我们展示并揭示2000年前的海水是什么样子。同时,通过这项研究,也为我们了解海洋如何储存碳和热提供了新的途径。

⑦海洋在地球的碳平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能够吸收人类产生的碳,大大减缓全球变暖的步伐。然而,随着人类碳排放量的增加,海洋吸收的碳越来越有限。这项研究为人类了解过去碳排放量的状况提供了可对比的参照物,这或许是这片古老海水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知识窗》2019年1期)

14.结合第②段内容给“碳—14年代测定法”下个定义。(2分)

15.“最古老海水”与外界的水体交换非常少的原因是什么?并具体说明。(3分)

16.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能不能删除?请说明理由。(3分)

这个“阴影区域”的海水在漫长的时间里和其他部分的海水几乎没有交换过。 ..

17.第⑥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这片停滞的海水就像是一个时间胶囊,为我们展示并揭示2000年前的海水是什么样子。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

燎疳 田静玮

①我的家乡宁夏过完春节,还有个很重要的习俗,那就是“燎疳”离开家乡十多年没有燎疳了,但仍会永远记着家乡每年正月二十三燎疳的热闹场景。

②听老人们说,“疳”是一种十分顽固的病毒只有用烈火烧烤,才能驱除病毒消灾。燎疳也是为了把这一年身上的晦气全都吓跑,可以求得祛病免灾,五谷丰登。

③每年到正月二十三这天,我们一群群男娃女娃就早早地背上背篼或拿上绳子上山割干柴,我们挣着抢着,生怕自己割的少了,山坡上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热闹而开心。我们把割回来的成捆的蒿草,高高地堆放在大门前面,每家门前都如一座小山一样堆放着,娃娃们会高兴地跑来跑去看,比谁家的柴草多,人们都相信谁家的柴多烧得旺,谁家今年就一定会旺盛顺利。这些美好的心愿,促使人们把燎疳看得如此重要。

④在燎疳这天的晚饭就是吃“搅团”,每家都会用燕面或荞面缠一大盘搅团放在桌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用辣子醋汁或蒜泥汁蘸上,津津有味地吃着,小娃娃辣得吸溜着嘴,但还是馋得忍不住要蘸上辣子吧唧着小嘴吃的那么香。老人们说,“搅团”会把疳病缠住,不让它再祸害人,也意味着一家人团圆祥和。吃完搅团,娃娃们就都急切地盼望太阳公公早点下山,天早点黑,大家就可以热热闹闹地燎疳了。

⑤终于等到天稍黑一点,人们点燃一串鞭炮“噼噼啪啪”地响过之后,燃起门前堆放的柴,火焰闪动着扭着身子熊熊地升腾起来,娃娃们看到第一家的火,都跑着,兴奋地喊着:“燎疳了,燎疳了”,一个个跑到火堆前。娃娃们就象脱缰的野马般任由他们来欢闹跳跃。火越烧越大,火苗升起三四米高,干柴烧得“吧吧地响,火光在黑夜如展翅的火凤凰在飞翔,照得人们挂满笑容的脸红彤彤的,年龄小的或者像我们这些女娃娃不敢跳,围在火堆边上羡慕地看着胆大的娃娃跳。这些胆大的全卯足了劲儿,争着抢着,象跳远一样撒开腿跑得欢欢地,借助惯性“嗖”地一下象猴子一样一跃而过,他们还会比谁胆大谁跳的精彩,那种满足和自豪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有时候娃娃们急不可待地会乱了秩序,同时相向而跳,“砰”地一下撞在火堆里,尽管会迅速地爬起躲开但还是会免不了烧焦眉毛头发,甚至会烧烂衣服,但谁也不会生气不会在意,反而会相互取笑,仍然兴高采烈地跳着。那一阵阵笑声传遍整个村子,伴随着那一堆堆摆动着身子舞动燃烧的红晃晃的火焰,整个村子在沸腾着,人们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之中,一年之中,也只有这个夜晚,是如此的红火,如此的喧闹。火渐渐地烧小一些,我们女娃娃才敢怯怯地跳过去,小孩子也会由大人抱着跳。等这家的火堆烧小了,娃娃们都会成群结队地赶去另一家跳跃,那红红火火的火堆吞噬着吵闹的黑夜。每次扬起火花,娃娃们还要大声齐喊:“荞麦花”,燕麦花”,“豆子花”……

⑥那扬起的火花,在黑夜里盛开着,在空中荡漾着,真的像一朵朵庄稼开的花儿那么艳丽迷人。人们都说,喊的花儿扬起后那种红,就说明今年这种粮食会大丰收,娃娃们也似乎相信喊得好也会带来丰收,于是更会放开嗓门大声地喊叫,那叫声此起彼伏,如山歌一样美

妙动听地在村子里回荡着,看着这红红火火的火花儿,人们都相信今年一定是个丰收年。当火花四处落下,留下的火星,娃娃们又会蹦蹦跳跳地用脚踩灭,以防引发火灾。等地上没有一丁点火星时,这时燎疳活动才宣告结束,娃娃们才会带着开心与快乐依依不舍地回家。燎完疳,也意味着年过完了,过年的一切禁忌都解除了,人们再不能闲散了,打工的人又要出门开始找工作了,种地的人也开始忙春耕了。

⑦时间匆匆而过,自从远嫁他乡,就再也没有经历家乡燎疳。但每次想起,都会蠢蠢欲动,我真的想再猛烈地从大火堆跳过去,那该是多么幸福。

18.民俗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课文《社戏》描绘的是鲁镇的民俗,请阅读全文,仿照示例,将“燎疳”这一民俗活动做一个全面而简单的介绍。(3分)

示例:社戏是鲁镇举行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时演出的戏。每到春赛的那几天,大人们都会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搭一座戏台,从早到晚都会上演精彩的戏文,比如有蛇精、跳老虎的表演,台下还有卖豆浆等,非常热闹。

燎疳是: 19.根据示例,完成表格中对另一个句子的旁批。(3分)

句子 示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用辣子醋汁泥汁蘸上,津津有味地吃着,小娃娃辣得吸溜着嘴,但还是馋得忍不住要蘸上辣子吧唧着小嘴吃的那么香。 句子 旁批:一家人吃“搅团”要用“用辣子醋汁或蒜或蒜泥汁蘸上”充满了当地的特色;“津津有味”把家人吃的场面描绘了出来,营造了温馨的氛围,作者通过小娃娃“辣得吸溜着嘴”,但还是“忍不住”要蘸上辣子,“吧唧着嘴”等动作、心理描写,把孩子天真可爱的特点表现了出来,富有画面感,侧面写出了“搅团”的美味。 有时候娃娃们急不可待地会乱了秩序,同时相向而跳,“砰”地一下旁批: 撞在火堆里,尽管会迅速地爬起躲开, 但还是会免不了烧焦眉毛头发,甚至会烧烂衣服,但谁也不会生气不会在意,反而会相互取笑,仍然兴高采烈地跳着。

20.有人认为作者在写之前,还写了割干柴吃“搅团”等与主题无关的习俗,可以删去。你赞不赞成?请写出理由。(5分)

21.《社戏》在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一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本文也写道:“但每次想起,都会蠢蠢欲动,我真的想再猛烈地从大火堆跳过去,那该是多么幸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请你品析两文结尾情感表达的异同。(6分)

三、作文(50分)

22.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不自觉地改变着,然而,一味求变、盲目求变只会带来不良后果。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坚守。

请以“坚守”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主立意;②自拟题目;③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但要文体明确。④不要使用网络语言;⑤全文不少于600字,但不要超出所给字格;⑥文中如出现校名,请用育英学校、思齐学校代替;如出现人名,请用小刚、小志、小芳、小晶代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