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乌鲁木齐市2017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来源:伴沃教育
2017年乌鲁木齐市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测试

语文试卷(问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非选择题 )两部分。共8页。共六大题,20小题。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须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指定的位置上。

3.选择题的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草稿纸、本问卷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共35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晕车(yùn) 栈桥(zhàn) 惟妙惟肖(xiào) 大模大样(mó) ....B.炽热(chì) 刹那(shà) 锲而不舍(qiè) 不着边际(zhuó) ....C.胆怯(què) 应和(yìng) 混为一谈(hùn) 吹毛求疵(cī) ....D.针灸(jiǔ) 租赁(lìn) 锐不可当(dāng) 一气呵成(hē)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狼藉 殒落 一返既往 正襟危坐 B.苍桑 宽恕 名门望族 冥思遐想 C.荒僻 潦草 张皇失措 迫不及待 D.要诀 陷阱 不容置疑 物竟天择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浪潮中,大、小绿谷华丽转身,由原本的荒山谷底变为绿意葱茏、水声潺潺的休闲胜地,当.

之无愧地成为了乌鲁木齐市的一张新的生态名片。 ...

B.2017年初,我国公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与图书阅读相比,手机阅读虽然相对便利,但在阅读的深入性、系统性方面却显得相形见绌。 ....

C.继北京APEC会议、杭州G20峰会后,2017年5月14日,在古都北京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为中国又一空前绝后的外交盛会。 ....

D.6月11日,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单决赛中,来自捷克的奥斯塔彭科虽是“非种子”选手,却以其盛气凌人之势一....举夺冠,成为此次比赛中的一匹“黑马”。

4.依次填入下面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云彩像一位艺术大师,让雪山增添了不尽的神奇。时而云蒸霞蔚,玉龙山 ;时而碧空如水,群峰 ;时而云带束腰,云中雪峰皎洁,云下 ;时而晚霞似火,雪峰如披红纱, 。 A. 时隐时现 晶莹耀眼 娇艳妩媚 冈峦翠碧 B. 时隐时现 晶莹耀眼 冈峦翠碧 娇艳妩媚 C. 娇艳妩媚 冈峦翠碧 晶莹耀眼 时隐时现 D. 晶莹耀眼 时隐时现 娇艳妩媚 冈峦翠碧

5.下列与课文有关内容的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兰诗》——《乐府诗集》——郭茂倩——宋代 B.《湖心亭看雪》——《陶庵梦忆》——张岱——明末清初 C.《故乡》——回忆性散文——鲁迅——现代

D.《威尼斯商人》——讽刺性喜剧——莎士比亚——英国 二、(本大题共3小题,共12 分,每小题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深思笃行:面对传统文化

2017乌鲁木齐中考语文

1

尤炜

《中国诗词大会》火了。在许多家庭里,对古代诗词“无感”的孩子,脑中古诗词几乎“无存”的父母,甚至觉得竞赛类电视节目“无趣”的老人,都被吸引到荧屏前,一看再看,如痴如醉。新学期刚开始,不少师生已经在语文课上玩起了“飞花令”。

在一个文化取向日趋多元的社会,要将教育背景、审美偏好、思维方式迥乎不同的多个人群吸引到一起,仅仅依靠带有娱乐性的节目创意与市场化的节目运作是很难做到的。可以说,传统文化自身的价值与魅力,放大了当代传媒的“圈粉”“造星”功能,从而产生了极佳的传播效果。此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节目的热播,原因也莫不如此。

原来日用而不知的汉字有如此大的魅力;原来看起来平常的成语有那么深的江湖;原来那些“道不得”的眼前景、“说不清”的心头情,都已经在古诗词中有了精妙的表达;原来诗和远方并不在天的尽头,而在历史的深处……无论是惊叹、感慨,还是自愧,种种“原来”告诉我们,虽然枝干屡遭风雨,花叶时或凋零,传统文化的根柢仍然深固。经历了坎坷与冲击,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依然存在。在内心深处,它们其实从未远离。中国文化的基因,以及它所维系的中华文脉,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真正基石。

所谓传承传统文化,其重点就在于不断强化这种基因,维系这一文脉。近年来,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始得到重视,但严格说来,普及与传承并不相同:前者,关注点是知识的组织与传播;后者,着眼于精神的开掘与延续。在广大中小学,应明确地将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中华美德、人文精神这些“道”作为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的重点。课程目标的确立、学习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式的改进都不能偏离这些重点。

有人认为,中小学生主要应学习传统文化常识,理念、精神一类的东西对他们而言过于“高深”。其实,基础教育的“基础”二字,主要意义并不是“简单”或“肤浅”,而是“必需”和“祭奠”。普及文化常识犹如修枝剪叶,散花献果;传承文化精神好比耘土浇水,培根固本。于根柢处着力,正是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当然,因学生的年龄不同,在具体教学中需要遵循“接触、感受——了解、认知——理解、认同”的规律。但是,那种以“降难度”和“打基础”为辞,将传统文化学习窄化为常识积累和文词记诵的做法,显然并不符合传统文化的本旨。进而言之,“常识”的意义也应有所拓展。常有的观念、常见的思想、常态的行为等,都应属于“常识”的范畴。“常识”之“识”,也不应仅仅是知识,还应包括认识、见识在内。学习这样的“常识”,才能更好地让文化植根于青少年心中,而不仅仅是成为其知识版图的一部分。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漫长历史的丰厚遗赠,更是能融入现实社会、开启未来生活的重要资源。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不能停留于赞叹其年深日久、古风古韵,而是要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我们不能忘记,返本是为了开新,传承是为了发展。在培育根柢的过程中,想要使其不断壮大深固,除了正视过去,还要放眼当下,让它能从新的土壤中汲取营养。教育工作者只有在这两方面都深思笃行,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开枝散叶,开花结果;当代文化才能更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选自《人民教育》2017年第5期,有改动)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应该重点学习其中的核心理念、中华美德、人文精神等内容。 B.作者认为,常识之“识”也不应仅仅是“知识”,还应包含“认识”“见识”等内容。 C.传承传统文化,要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使其根不断壮大深固。 D.这篇议论性文章主要是写给广大中小学生的,旨在给大家提供学习传统文化的思路。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因其放大了当代传媒的某些功能,从而彰显了自身的价值与魅力,产生了极佳的传播效果。 B.传承传统文化,重点应在于不断强化中国文化基因,维系中华文脉,着眼于精神的开掘与延续。 C.作者认为,学习传统文化常识不宜“高深”,也不宜“窄化”,需要因学生年龄的不同,遵循一定的规律。 D.只要我们正视过去,放眼当下,在这两方面都深思笃行,我国传统文化就能得以很好的传承与发展。 8.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围绕传统文化如何传承的话题,重点阐明了传承传统文化应采取的几种具体做法。 B.全文从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传承传统文化的重点及应有的态度等多个角度逐层展开论述。 C.文章运用比喻、举例等论证方法,把“传统文化传承”这个抽象的内容阐述得清楚明了。

2017乌鲁木齐中考语文

2

D.文章语言严谨凝练,内容充实,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殷殷期望。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第9、10、12题各4分,第11题6分) 9.对下面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A.词的上片由景及事及情,先写晚春之景,而后写词人面对花尽春去之景,无心梳洗打扮的心绪,表现了词人真实的生活片段和内心的感伤。

B.上片后两句,写出了哀伤的原因和程度,将词人的满腹辛酸表现得细腻深刻,这种深重的愁绪,不能触碰,还未诉说,词人便已泪水涌流。

C.词作下片“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两句,用语新奇,说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练船都载不动,将抽象的感情表现得具体真切。

D.下片运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和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将词人刹那间的微妙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得委婉而含蓄,堪称描摹愁苦情思的典范。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2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校阅水军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山峦为晴雪所洗 ..C.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

D.渐激渐深,至石之半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第Ⅱ卷(共115分) 11.请将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

(2)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译文:

12.寻找河中石兽时,老河兵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从中你明白了一个怎样的道理?(4分) 答: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7题。

你让我成为最好的自己

张亚凌

直到今天,我依旧最喜欢一个姓,高;最喜欢一个字,翔;超喜欢一个词儿,高翔。 抬头,天蓝云白,鸟儿高翔,再没有比这更美的意境了。

2017乌鲁木齐中考语文

3

回眸,凝视,三十年前清晰如昨。

记得是个午自习,我们刚升入初三的第二周。正在做作业,突然听见几声响亮的击掌,用脚趾头想想都知道是老班。

抬头,果真。连续响亮击掌是老班训话前的招牌动作,现在想起来都会咧开嘴巴笑出声来,相当于古时官吏升堂前众衙役用棍棒敲击地面喊“威武——”。却见老班旁边站着一男生:高而瘦,洁净、整齐到让人觉得失真。从这男生的目光里,我只看到一个词,沉静。而我们班那些傻小子呀,裤袋耷拉下来当潇洒,拖着鞋走路以为成熟。老班指着他介绍了一句:“高翔,从北京转回来的。”而后给安排了个座位就离开了。

每每下课,我们像终于盼到了放风时间的囚犯,推着搡着冲向教室外面,尽情尽兴似乎又很无聊地蹦着喊着。而高翔,总是静静地坐在靠窗的座位上,看着窗外。阳光透过玻璃刚好落在他的脸上,细碎的阳光也化不开他一脸的沉郁。

马上就有好事者打听出来了:高翔的爸妈都是搞什么研究的,爸爸因为辐射太大,病故了;妈妈要改嫁,只有一个孙子的奶奶便硬将高翔从北京带了回来。

高翔的作文总被语文老师当范文。也记得语文老师的评价一成不变,什么“语言、思想深度远远超过你们”,什么“那种好是你可以读出,可以捕捉到,就是说不出的”。倒是我自己,每每老师读高翔的作文时,就闭了眼,游走在高翔的文字里。我喜欢用那种方式去感受,我甚至跟着那些文字熟悉了高翔难以割舍的过去。

他的奶奶又来学校看他了,我突然觉得她很像很像老巫婆——将一个高贵的王子抹去了一切光环后残忍地丢弃在悲苦人间的老巫婆!我开始讨厌起那个佝偻着身子的老人,他原本可以跟着妈妈在北京继续好好生活,而不是在这里。在这里,他连文字中的悲苦都走不出。

高翔的各门功课都是无可挑剔地好,好到让我们所有人都望尘莫及,他每一次的总成绩都比第二名高出几十分!第二名固定地是一个女生,她的勤奋可以说“废寝忘食”加“悬梁刺股”了。

我开始写日记,日记里似乎也笼上了一层忧伤,处处都是高翔作文的影子。每晚,在舍友都睡着了时,我点着蜡烛,趴在床上涂写着自己的心情:看一眼他的背影与侧影,都觉得是一幅很美很美的画;听他回答问题,比老师都标准的普通话很有磁性;他皱一下眉,也是忧伤的美……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页,都是高翔的点点滴滴。

是早恋吧?可谁有资格去爱他呢?或许,我只是希望自己的名字跟他的名字一起被表扬。这个念头都有些贪婪了,其实我只是希望自己也能写出那么美那么好的作文罢了。

我们班的很多大大咧咧的女汉子都是在高翔出现后迅速收敛回归女孩,并开始用功的。

那时,一个班级一个宿舍。在女生宿舍里,每天晚上永恒的话题就是高翔,只是从不说出他的名字。这与老班每晚在外面查宿舍有关。

“男生穿着花格子衬衫也挺好看的。”准备睡觉了,一个慨叹道,“我还以为花色布只有女孩子能穿。”“他穿啥都好看。”一个接了句。“算题咋能那么快,想都不想答案就出来了,神了!”有人又蹦出了一句。“只有他才能那么拽那么神!”

……

记得那时中考,竞争也很是惨烈,一个班七十多学生能考上高中的只有十几个。八个班里似乎不怎么被看好的我们班,成绩倒出奇地好。用老班的话说,“真是奇了怪了,边沿上的好几个女生,本来都没啥希望的,却幸运地考上了” 。

呵呵,是幸运吗?没看见她们为了向某个人看齐,铆足了劲地你追我赶?

多年后,最铁的姐们儿芳告诉我,她一直暗恋着高翔。说那话时,她已经是大律师了。

1998年,闺密婷将去英国进行为期三年的学术交流,她羞涩地告诉我,她曾很喜欢高翔,只是害怕自己没资格喜欢他,才拼命地学习。她一直觉得,只有更加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才配喜欢他。

而我,从初三开始发表第一篇习作就再也没有停下来。直到今天,成为各大刊的签约作家或专栏作家。 回首,天高云淡,而我们,都已高翔。

(选自《中学生阅读》,作品有删改)

13.题目“你让我成为最好的自己”中,“你”是指什么?(4分) 答:

14.高翔是一个怎样的男生?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6分)

2017乌鲁木齐中考语文

4

答:

15.文章后面写“最铁的姐们儿芳”“闺密婷”以及“我”现在的发展状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

16.结尾“而我们,都已高翔”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答:

17.对于作品中的“我”,有人认为是个线索人物,有人认为是个主要人物,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6分) 答: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19分) 18.请按提示填写出空缺的句子。(7分)

(1)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2)月下飞天镜, 。(李白《渡荆门送别》) (3)零落成泥碾作尘, 。(陆游《卜算子 咏梅》)

(4)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中,直抒胸臆、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 。”

(5)三月的乌鲁木齐,一场春雪过后,晴空万里,蓝天之下,街道两旁的树木缀满雪团,正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所说的“ , ”。 1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12分)

材料一:①中央电视台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播出后好评不断,如一股清风唤醒了大众对朗读的情感。《朗读者》节目每一期都有一个主题词,如节目第一期的主题词是“遇见”,其中一段开场白是这样的:“其实,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而人遇见人,就有了生命。”

材料二:《朗读者》节目将文字、声音和情感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让观众感受到文字、声音以及情感之美。有研究表明,大声朗读需要集中精力,大脑处于“排空”状态,有利于记忆;大声朗读会使脑神经处于于极度兴奋状态,有利于思考;②大声朗读还有利于再现文章的“诗性美”。

材料三:当我们被另一档热播的文化情感类节目《见字如面》中的信件感动得眼角湿润时,有没有想过,③在信息化时代,习惯了在键盘上“敲字如飞”,还能不能写出几个像样的字代表我们的“面”呢?现在,我们也许已懒得动笔写字了;也许提起笔来,不是忘了字就是写了错别字;也许即便写出来,字体也实在有碍观瞻。

材料四: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写字。”我们总结说“字如其人”“见字如面”,写得一手好字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机遇。④练字如修面,可以增强一个人的内在气质。 (1)探究以上材料,说说你的发现。(回答不超过30个字)(3分) 答:

(2)如果《朗读者》下一期的主题词是“碰撞”,请你围绕它写一段开场白,表达形象生动,句式大体匀齐即可。(5分)

答:

(3)以上材料中四个划线的句子有两句存在语病,请指出序号并加以改正。(4分) 答: 六、(共60分)

20、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60分)

生活中,“幸福”并不都是轰轰烈烈、激荡人心的,更多的时候,它可能显得细切微小,难以察觉。并且,也许在你看来幸福的事情,可能在别人那里会显得平平常常……

请以“属于我的小幸福”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性文章,不要少于500字。 注意:文中不要出现与考生有关的真实的人名、校名。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7乌鲁木齐中考语文

5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Ⅰ卷(35分)

一至三(上)、(共35分,第1-5题每题3分,第6-10题每题4分) 1. D 2.C 3. A 4.B 5.C 6.D 7.B 8.A 9.D 10.B

第Ⅱ卷(115分)

(注:凡主观题答案意思对即可:若与答案不同而言之成理亦可的情给分。) 三(下)、(共10分) 11. (6分)

(1)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向下游> 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它们的)踪迹。(2 分)

(2)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4分) 12.(4分)

说明做任何事情不可主观臆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联系实际做出正确判断。 四、(共26分) 13. (4 分)

“你”既指“我”的同学“高翔”,也指令人向往的优秀美好的人、事(物)或这种优秀美好的标准。 14. (6分)

(1)遭遇家庭变故。爸爸病故,妈妈要改嫁,奶奶将他硬从北京接回。(2分)

(2)各方面优秀美好。高瘦沉静,穿着整洁,各科成绩遥遥领先,文章思想有深度, 发音标准有磁性。(4分) 15. (6分)

(1)照应题目、前文。照应题目,因为高翔,“芳”“婷”“我”三个女孩子如今都“成为最好的自己”;照应前文,高翔的出现使一些女生“迅速收敛”“开始用功。(2)烘托人物形象。从“芳”“婷”们坦承少时心車,再次印证和凸显“你”(高翔)的优秀和对大家的促发作用。(3)突出作品主题。少年时,与优秀美好的人同行,会受到他“潜在的积极影响”, 自己也会加倍奋发努力。 16. (4 分)

用了比喻兼双关的修辞手法(2分),将“我们”比作小鸟,“都已高翔”一语双关,形 象而含蓄地表达了“现在 (我们,都已成为像 (高翔,那样的优秀人才,正在属于各自的长空翩飞翺翔”的丰富意蕴(2分)。 17. (6分)示例:

观点一:认为“我”是个线索人物。

(1) 从行文来看,作品是用“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贯穿全文的,“我”见证了“高翔” 的优秀和老师、同学们的表现。(2)从结构来看,“我”使作品结构完整,情感脉络凊晰, 利于主题的表达。 观点二:认为“我”是个主要人物。

(1)从篇幅来看,作品主要写了“我”三十年前朦胧的少女心事,塑造了 “我”这个因向往美好、优秀而奋发努力的女孩子形象。(2)从典型性来看,作品中“我”的心曲和成长往事,实际上代表了班里的众多女孩子,由一个“我”可以看见一个群休,从而表达主题。

观点三:认为“我”既是个线索人物,也是个主要人物。 (理由略,能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五、(共19分) 18. (7分) (1) 入则无法家拂士 (2) 云生结海楼 (3) 只有香如故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017乌鲁木齐中考语文

6

(每空1分,错1个字该空不得分〉 19. (12 分)

(1) 一些文化情感类节目,引发我们对朗读与书写重要性的重视。(3分)

(2) 示例:很多时候,自然、人生都少不了碰撞。就像浪与礁的碰撞,激扬声势;刀与石的碰撞,磨砺锋刃;思想与情感的碰撞,丰盈灵魂;理想与信念的碰撞,铸就人生。(5分)

(3)第③句,在“习惯”或“还”前面加“我们”(“大家” “人们”等),或在“敲字如飞”后加“的我们”;第④句,将“增强”改为“提升”(“改善” “完善”“修炼”等)。(4 分) 六、(共60分)

20. (60分)作文分项分等评分标准: 等(分数) 一(很好) 二(好) 三(中) 四(较差) 五(差) 项目 56-48 分 47-40分 39-31分 30-20分 19-0分 24-20分 19-16分 15-11分 10-6分 5-0 符合题意, 基本符合题偏离题意, 内容 切合题意, 中心明确, 意,中心基本中心不够明(24 分)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内容比较充明确,内容单确,内容空不着边际, 情感真挚。 真实,情感真薄,情感不够洞,情感不真不合情理。 实。 真实。 实。 32-28分 27-24分 23-20分 19-14分 13-0分 表达方式运表达方式运表达方式运表达方式运表达 用自如,结构用恰当,结构用基本恰当,表达方式运用很差,结构(32 分) 严谨,语言流完整,条理凊结构基本完用较差,条理整,条理基本不够清楚,语残缺、混乱,畅。 楚,语言通凊楚,语言 言不通顺。 语言很不通顺。 基本通顺。 顺。 4分 3分 2分 1分 0分 书写 字体美观, 字体端正, (4分) 书写正确, 书写正确, 字体清楚, 字迹难辨, 卷面整洁。 卷面比较干 错别字合计字体潦草, 净。 不超过5个。 错别字较多。 错别字很多。

2017乌鲁木齐中考语文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