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组织胚胎学课程代码:2084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组织胚胎学是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统称。组织学是研究动物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胚胎学是研究动物胚胎发育的科学。本课程是生物科学专业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动物体各种组织的结构特点、分布和功能,主要器官系统的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动物胚胎发育的大致过程以及生殖系统、消化系统及呼吸器官的分化、发生和发育。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组织胚胎学的先修课程有动物学。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和考核目标 绪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绪论学习,主要掌握组织学与胚胎学概念;掌握石蜡切片、H.E.染色法、PAS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一)组织胚胎学的研究方法(重点)
识记:石蜡切片步骤;H-E染色法;PAS反应等常规研究方法。 理解:组织学研究组织器官微细结构,需要切片,制成5-8m薄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切片技术包括固定、冲洗、脱水、浸透、包埋、切片和染色步骤。新鲜的组织必须迅速固定,否则会变性。动物组织柔软,要切片必须把石蜡渗透到组织中,才能在石蜡切片机下切成薄片。可是蜡和水不相融,必须脱水。因此上述步骤顺序不能颠倒。
苏木精、伊红染色,简称H-E染色,是动物组织最基本的双重染色方法。苏木精是碱性染料,细胞核染成蓝色、伊红为酸性染料,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被伊红染成红色。
o嗜碱性: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结构。 o嗜酸性:易被酸性染料着色的结构。 PAS反应能将组织内的多糖类显示出红色。
应用:简述心脏、小肠等组织的结构;石蜡切片步骤;H-E染色法。 (二)组织胚胎学的基本内容(次重点)
识记:组织胚胎学概念;细胞组织培养;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 理解:组织学是研究有机体微细结构及其机能的科学;胚胎学是研究有机体发生及发展规律的科学。
细胞组织培养是将活体动物的细胞或组织从体内取出,在无菌条件下,置于培养基中,在离体环境中生长和发育。
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束代替光学显微镜的光线。各种标本的电子密度不同,从而成为图像。
应用:在电子显微镜下,细胞核与细胞质的区别。 (三)几种特殊显微镜的应用(一般)
识记:荧光显微镜的光源;相差显微镜的观察对象。
理解:荧光显微镜利用紫外线作为光源。相差显微镜观察活细胞。 应用:观察活细胞用相差显微镜。 第一章基本组织 第一节上皮组织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掌握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各种上皮组织的分布、分类与主要功能。
二、考核啊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一)被覆上皮
1.单层扁平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和复层扁平上皮(重点)
识记:单层扁平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和变移上皮的结构特点和位置。
理解:上皮组织细胞排列密集。被覆上皮按垂直切面细胞的形状和层数分类。
单层扁平上皮表面观,细胞多边形,边缘呈锯齿状并互相嵌合。侧面观,细胞扁平、核卵圆形、居中,其长轴与基膜平行。特点,薄、光滑、湿润。
内皮和间皮。
单层柱状上皮,侧面观,细胞柱状、核椭圆形、偏基底部,可夹有杯状细胞。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侧面观,由4种类型的细胞构成:带纤毛的柱状细胞、杯状细胞、梭形细胞及锥体形细胞。细胞高低不等,形状不一,但细胞均与基膜接触。
复层扁平上皮,侧面观多层细胞,低柱状→多边形→扁平状。表层细胞扁平。基底面与深层结缔组织接触高低不平。表面细胞可脱落,由基部细胞分裂补充。表面细胞可角化,也可不角化。
变移上皮,由多层细胞构成。细胞的形态、层次随器官生理状态如膀胱的胀缩而变化。扩张时,细胞变扁;收缩时,细胞充盈。表层细胞大,可见双核,称为盖细胞。
应用:心血管的内腔上皮为内皮;胸膜、腹膜、心包膜和胃肠系膜为间皮。肠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与消化和吸收有关。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位于呼吸道的内腔面,具有保护和分泌作用。如形成痰液。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被覆在体表;口腔等处的复层扁平上皮未角质化。变移上皮分布于膀胱、输尿管等处的内腔面。
2.上皮组织特点、单层立方上皮(次重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