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秀桃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马克斯・韦伯
一系列宗教—经济论文集的开山之作。韦伯在书中独树一帜地从宗教的角度,第一次系统论证了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重大的思想价值。虽然韦伯思想自诞生以来,就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多方批评,但韦伯独特的思考逻辑,无疑是很有启发性的。关键词
韦伯
独特性
借鉴意义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以下简称《新教伦理》)是马克斯・韦伯一系列宗教—经济论文集的开山之作。《新教伦理》发表于1904至1905年,正是资本主义如日中天的成熟发展阶段,整个世界(尤其是西欧)都沉醉在资本主义的辉煌中。
许多思想家都试图探寻资本主义(这里指的是欧美的资本主义模式)成功的原因。而韦伯则独树一帜地从宗教的角度,第一次系统论证了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重大的思想价值。
1韦伯思想的独特性
以往人们把资本主义的兴起主要归因于以下两种解释:1)经济发展:把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方式,因而仅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论述资本主义的产生。(2)历史进化论(马克思的解释):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阶级因素。以上这两种解释都是从社会经济、政治、科技等宏观社会环境的变迁解释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的。而韦伯则认为资本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活动方式,更具有其内在的精神特性,而这种精神特性是欧美所特有的。
韦伯在《新教伦理》的前言中指出,资本主义是自古即有而且极为普遍的现象,但是,只有西方世界赋予了资本主义以理性的意义,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巨大发展。西方独特的资本主义的产生,不仅源于经济与技术、政治与法律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西方独特的理性主义精神。然而,这一点常常被忽略。这种理性主义的精神特质,用韦伯的话来说,就是“特定的讲求方法的理性的一种生活样式”。韦伯认为,西方的理性主义是由基督教新教的禁欲精神所孕生出来的,尤其是加尔文教的“上帝预选说”和“天职观”。“上帝预选说”摈弃了天主教的“普遍恩宠论”,认为上帝自亘古以来便已经决定了某些教徒得永生,某些教徒注定受永死,而且教徒的这种状态是无法改变的。为了确定自己得到救赎,个人必须孜孜不倦地劳动,在现世“增加神的荣耀”(亦即“天职观”)。这种天职观,要求个人将此世的生涯完全理性化。而这种理性化,塑造了早期资本家的禁欲性格。这种禁欲的性格,为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带来了勤俭、节制、孜孜不倦的市民阶级的企业家,以
及即使工资低廉仍冷静、有良心、工作能力特强、坚信劳动乃
为神所喜的人生目的的劳动者。这无疑为资本主义的兴起注入了巨大的力量。
可见,韦伯的解释与其同时代的思想家是迥然相异的。韦伯是西方思想史上第一位系统地论述文化尤其是宗教同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的思想家。正如《新教伦理》英文版序言的作者、英国经济学家R.H.托尼所说的:在韦伯以前,没有人以他那丰富的学识和哲学眼光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新教之间的联系进行考察。然而,也正是这种视角的独特性,使得以《新教伦理》为核心的韦伯的宗教—经济思想自发表以来便遭到了多方批评。
2对韦伯思想的主要批判
2.1认为韦伯扭曲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唯心主义者
在韦伯看来,上层建筑并不象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依赖于经济基础。例如,韦伯认为,“天真的历史唯物论认为那种理念是作为经济状况的反映或者上层建筑而产生的”,继而,韦伯指出:“在此,就我们的目的而言,只要指出这点就够啦:无论如何,无可怀疑的,在富兰克林的出生地,资本主义精神是先于那儿的资本主义发展,因为早在1632年,人们就已经开始抱怨信英格兰——相对于美国的其他地区——擅于利得追求精算的特殊现象已经出现啦”。另外,韦伯在论文的注释中曾明确说明过这个问题,亦即:“我认为经济发展对于宗教思想的命运所产生的影响实具重大意义”,只不过,“那些宗教思想总之不可能从‘经济的’物事演绎出来。”这些宗教思想本身。也就是说,韦伯认为经济、政治的发展是文化观念、生活方式改变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这些文化观念、生活方式的改变需要自身的因素才能改变。
其实,与其说韦伯的观点与马克思的解释相冲突,不如说韦伯补充了马克思的解释。韦伯并不否认经济以及政治对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作用,他反对的是仅仅从经济和政治的角度进行解释。韦伯在书中指出,“我们必须从这样的观点脱身出来,亦即认为可以从经济的变革中推衍出宗教改革这个结果”,另外,“纯粹的政治发展过程也必须加入其中共同作用,才能使新创立的教会得以存续”。同时,韦伯反对简单地将“资本主义”或者“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完全归因于宗教改革,主张应当将经济、政治与文化三者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2.2认为韦伯的分析过于片面,对加尔文教的理解存在偏颇
英国经济学家R・H・托尼从新教自身的特点出发,来驳斥韦伯的观点,他认为韦伯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事实,并非所有的加尔文教义都会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促进的作用。
2010年6月
(中)59
“纯然有自己的固有法则性与不可抗的力量”‘历史必然’(经济学研究托尼注意到,加尔文主义从诞生起就由两个相反的要素组成:加尔文主义“一方面对商业企业的生活给予完全的认可”;“同时又用审判官般的约束对它加以限制”。前一个要素固然会成为推动资本主义前进的动力;但是,后一个要素也会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遏制的效果,而韦伯就恰恰忽视了加尔文主义中的这一内容。
应该说,托尼的批判超出了韦伯思想讨论的范围。韦伯在《新教伦理》第一卷第三章指出,“为了本文的目的,我们经常要提到的宗教改革的层面,就纯正的宗教意识看来,必然显得是边缘的,甚至是表面的”。韦伯进一步指出,之所以如此,社会科学学科研究免有粉饰资本主义之嫌。
3对我们的借鉴意义
韦伯思想自诞生以来,在西方学术界便受到广泛关注,结
构功能学派的帕森斯对韦伯思想的“美国化”发挥了关键性作用。20世纪80年代,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掀起了新一轮韦伯思想的研究热潮。国际学术界试图从韦伯的思想逻辑出发,研究传统上受到儒家文化影响的这些国家中儒家思想与经济腾飞的关系。
今天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攻坚阶段,如何借鉴韦伯的分析逻辑,发掘或者培育什么样的文化精神是“因为,我们所企求的不过是弄清楚,在我们这个由无数历史个别因素所形成的、近代特有的‘此世’取向文化的发展之网中,宗教动机曾提供了什么线索”。可见,韦伯所强调或者所论述的是众多历史个别因素中的一种——宗教因素,而且是这个宗教因素中的某一方面,对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也就是说,资本主义中的那些层面可以归因于宗教改革。韦伯并不认为宗教改革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唯一动机,也并没有说明宗教的其他方面不会对资本主义产生负面影响,同时,韦伯一再强调自己对于宗教的分析必然是“边缘的”和“表面的”。
2.3韦伯的“理性的资本主义”这种“理想型”的逻辑局限韦伯将自己所分析的资本主义定义为“理性的资本主义”,排除了战争、海外殖民等众多资本主义早期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因素,并认为那些因素并不是真正的资本主义精神。韦伯认为基于战争、殖民等政治、武力的因素掠夺财富是亘古便存在的现象,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而将以“上帝预选说”、“天职观”等为基础的新教伦理观视为真正的资本主义精神的源泉。在韦伯的概念中,资本主义精神与这样几个词语有关:理性、勤俭、积累。这可以从韦伯在书中第一部分第二节所列举的富兰克林的几段话中体现出来。但纵观资本主义早期发展史,例如英国,无不依靠战争、殖民进行资本积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掘了第一桶金。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资本剥削劳动、列强掠夺弱国的历史,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
对于“理想型”的逻辑局限,韦伯自己在论述天主教徒和基督新教徒生活样式的对比时,曾在注释中对此进行过说明。韦伯说到,“为了凸显特征性的差异,绝对有必要使用‘理想型’概念来加以说明”,尽管如此做法“在某种意义上有对历史真相施加暴力之嫌,但若非如此,在冗杂繁复的长篇大论之下,清楚的定式化实无可能。”也就是,“理想型”的设计在于凸显某些特征性的差异,是基于逻辑演绎的需要,但可能会缺乏经验事实基础。对于这种“理想型”的意义和缺陷,丹尼尔?贝尔曾有评论:“这种‘非历史’的封闭模型可以用来作‘虚拟演绎’研究,并标明研究对象的局限。这种‘理想类型’的好处是便于勾画我称之为轴心原则和轴心结构的主要轮廓——以免历史变动模糊了我们对特定社会领域的观察。但理想类型因其静止性质无法展示事物的本源和未来发展。”对于“合理的资本主义”而言,韦伯确实指出了宗教改革对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促进作用,但韦伯将资本主义仅仅局限于“合理”的范围不60
2010年6月
(中)因素有利于我国现阶段的建设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另外,韦伯宏大的社会学关怀对于我们解决改革开放政策中出现的社会经济发展新问题亦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例如,中国的古典文化没有孕育出现代西方的制度文明,比如宪政、民主。但现在讨论我们能不能产生这样的制度文明已经没有意义,如果我们将研究的重点转向培育一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文化精神或许更有意义。如何将西方的民主精神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培育一种“中国式的”民主精神,以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更值得我们进行研究。一语毕之,如果没有事先或同时发生的人的发展,就没有经济的发展。我们应当记住韦伯思想的这个核心内容。参考文献
[1]
[挪威]斯坦因・U・拉尔森.政治学理论与方法[M].任晓等,译.上海:上海
世纪出版社,2006.
[2][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
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李堃.托尼对韦伯新教伦理观的继承与批评[J].宜宾学院学报,2008.8(8).[4]董正华.韦伯、桑巴特、托尼资本主义精神动因思想比较[J].来自http://
hi.baidu.com/ranran520134/blog/item/8ffc69f434f133dbf3d38573.html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