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行琴,等:社会工作介入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路径研究 区域经济 社会工作介入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路径研究 丁行琴,黄雪英 (乐山师范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摘要]由于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文化习惯等使得精准扶贫成效面临巨大的挑战,这为社会工作的介入 发挥了作用,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发展空间。文章根据两个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现状进行分析,以优势视角、增权理论等 为核心理念,探索出一条社会工作介入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有效路径,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 [关键词]社会工作;民族地区;精准扶贫;路径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4.037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参与观察和个案访谈法对民族地区 准”还存在问题。在政策制定上,精准扶贫对象的确立依 的政府、社工机构和当地居民的调查,以峨边县茨竹村和汶 托于短期实地调研的方式,从部分贫困地区收集资料分析后 川县寨子坪村共4O户贫困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全面了解 提出扶贫政策。由于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没有真正了解和 和分析贫困居民的问题,制订有针对性的服务计划,遵循社 满足贫困居民的需求。在精准扶贫识别上,主要是基层干部 会工作的理念对其进行介人,探索出特色的社会工作介入 根据对贫困户生活状况的考察产生的,侧重从物质生活进行 路径。 界定,但对贫困人I:1的发展能力缺少关注。在精准管理上, 1 茨竹村和寨子坪村的研究分析 主要采取由基层扶贫部门负责建档立卡进行统一管理,但对 于脱贫的标准和管理出现了延迟性。 1.1基本概况 1.2.2思想观念难转变 峨边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之一,茨竹村主要是彝族居 由上表可知当地普遍存在三种现象:一是贫困户即使被 民,靠养殖和种植维持生活,月收入普遍处于1000~2500 帮助但由于缺乏劳动力很难改善经济生活;二是贫困户有劳 元。当地自然生态资源优越,紧邻黑竹沟风景区;有优质的 动力但却没脱贫的想法,精神上和物质上难以脱贫;三是家 中药材天麻、黄连和土特产春笋、茶叶;有丰富的民族文化 里有劳动力,想通过努力脱贫但缺乏资金或技术。 特色和习俗。汶川县水磨镇共四个贫困村,284户精准扶贫 1.2.3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薄弱 贫困户,目前已有161户脱贫,贫困户主要是汉族、藏族、 由上表可知两地致困原因主要是因病致贫和因学致贫。 羌族的居民。寨子坪村的产业发展方式主要是务农和务工。 而茨竹村距离县城远,交通不便;医疗设施薄弱,卫生环境 当地拥有旅游资源——水磨古镇;有驻点社工机构;有教育 较差,导致许多人因病致贫;教育资源落后,学生上学路途 资源——阿坝师院;有藏族歌舞表演、羌绣。 遥远,师资力量少,教学设备匮乏。寨子坪村地处水磨镇山 尽管两地都有一些优势资源,可在精准扶贫中政府并未 上,交通呈“Z”字型山路,交通的不便导致了蔬菜水果和 将民族地区的优势资源予以开发和利用,因此我们通过社会 牲畜的销路困难;由于水磨地震后工厂较多且污染很严重, 工作者的优势视角去为贫困居民赋权,挖掘特色资源,探索 居民家中尚未进行改水改厕的措施,使许多居民喝地下水从 特色扶贫路径。 而患上结石、肿瘤等疾病。 1.2精准扶贫面临的困境 1.2.4产业发展缺乏技术和管理 据政府人员了解到觉莫乡产业产值的比例最高的是农 民族地区贫困原因 业,占95%以上,二、三产业仅占5%以下。种植结构依然 响应 是传统的玉米、高粱、大豆等。蔬菜常因缺乏技术及天气变 个案百分比 个案数 百分比 化造成减产、收入下降;瘟疫导致许多幼崽死亡,即使政府 每年会鼓励养殖而发放幼崽,但家庭经济困难以及幼崽生病 能力贫困 20 l7.5% 50.O% 的原因贫困户常会杀猪吃而使政府帮扶成为空白;寨子坪村 族 民 因学致困 26 22.8% 65.O% 紧挨水磨古镇,可以发展旅游业,但许多居民表示资金的缺 地 区 因病致困 27 23.7% 67.5% 乏和缺少专业人员的指导使许多人心有余而力不足。 贫 困 传统脱贫思想观 22 19.3% 55.O% 1.2.5精准扶贫工作者队伍的弱化 原 因 产业技术缺乏 13 11根据精准扶贫政策的要求,茨竹村和寨子坪村都实行了 .4% 32.5% ● 驻村帮扶政策,但在调研中发现驻村干部存在应付现象:寨 基础设施缺乏 6 5.3% 15.O% 子坪村中许多群众反映村干部对他们的关注和服务不够,一 总计 114 100.0% 285.0% 些基本的公益性工资都还没有落实。在扶贫项目选择上,驻 村干部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和缺乏扶贫经验、思路,导致扶 1.2.1难以精准制定、识别和管理 贫项目与贫困户实际需求有所偏离。据水磨镇启创社工机构 目前两地均对精准扶贫对象实施了建档立卡,但“精 工作人员了解到,目前社工主要参与的只有对学生的助学资 2017.8匝 区域经济 助,其他扶贫服务难以开展。 2社会工作介入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路径 2.1个案工作介入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途径 2.1l1个案调研和评估——精准识别 社会工作者应遵循保密、接纳、案主自决以及文化敏感 性等原则,与居民建立信任后使其能充分表达贫困问题和需 求。通过个案访谈收集贫困居民的个人资料及其所处的环境 资料。通过资料收集对贫困居民及家庭进行细致深入的基线 调查,了解贫困居民的需求、社会支持、脱贫想法、资源优 势,分析贫困居民的困境和原因机制(程萍,2016)。最后, 社会工作者负责制定个体化的服务和差异化建档立卡并跟 进、记录贫困居民在参与服务后的情况,并评估其是否脱 贫,真正做到精准识别。 2.1.2开展个案辅导工作——精准帮扶 根据上表可知19.3%的贫困居民由于贫困思想难转变, 社会工作者可因此开展心理咨询服务,运用认知行为疗法, 引导贫困居民调节内心压力和情绪,并改变不合理的脱贫思 想观念;运用任务中心模式协助贫困居民合理确定解决问题 的目标和可操作性的计划,鼓励其自主参与解决问题;根据 “优势视角”理论,融人增权、成员资格、抗逆力、对话与 合作的信念来寻找不同贫困居民自身优势和环境资源;如挖 掘当地环境资源,发挥居民的能动性,参与生态旅游发展 中;挖掘当地优质的民族特色,建立民族风采的文化特色。 2.2小组工作介入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途径 社丁通过小组互动形式将不同类型的贫困个人和家庭组 织成相应的小组,通过组员间相互影响来获得脱贫的经验, 提高他们的社会功能,并解决贫困问题(胡阳全,2013)。 结合两地情况,主要开展的小组类型及活动如下所示。 第一,劳动技能小组。社会工作者链接畜牧业、农业科 技人员,为有意愿有劳动力的个人组织培训,提供科学的养 殖和种植技术。并要求组员定期按时分享生产养殖和种植方 面遇到的困难并培养居民领袖,调动贫困居民的积极性,鼓 励互相借鉴经验形成互助。 第二,就业指导小组。社会工作者为失学或失业在家的 居民开展就业技术培训工作,在开展工作之前先开展信心提 升和能力建设的小组活动来提升组员对未来就业的信心,改 变其对就业环境和工作的不合理认识,通过组员之间相互鼓 励和挖掘能力以便更好选择适合自己的1二作。 第三,妇女小组工作。据调研发现峨边茨竹村的居民 中,绝大数妇女留守在家照顾孩子,这既是一种父权文化的 象征,也是一种妇女地位的弱化。因此,社会丁作者可以开 展妇女小组工作,鼓励组员分享自己面临的经济生活等困 难,缓解妇女的心理压力从而提高生活信念。 2.3社区工作介入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策略 根据人在情境中的理论,贫困人口不是完全独立自存的 个体,因此在开展精准扶贫T作时,必须将贫困人口放到其 所处的环境中,在当地开展社区工作,整合民族特色优势资 源,促进经济发展。 2.3.1 挖掘优势资源,搭建社区支持网络 社会工作者应结合“优势视角”的观点整合民族地区 脏 2017.8 中国市场2017年第24期(总第943期) 的资源,激发其自身能力。激发民族地区居民社会参与的能 力,发挥主体意识;社会工作者通过小组合作、居民会议等 协助贫困居民之间互动,搭建社区支持网络。并吸收其参与 策划社区活动、精准扶贫政策的改善、脱贫方案的设计、脱 贫措施的执行、扶贫效果的评估等,通过这些建设性行动, 获取某些“权力”(顾东辉,2016)。从而为这些居民“增 权”,增强其摆脱贫困的信心。 2.3.2加强社区服务项目,完善扶贫政策 第一,建设公共设施服务项目。社会工作者通过民政局 购买扶贫服务项目,如增加民族地区的娱乐设施、图书馆设 立等。同时建议相关部门与企业合作,通过“万企帮万村” 的形式,改善民族村的交通设施、自来水设施、网络设 施等。 第二,建设网络化服务项目。实施“互联网+”扶贫模 式,激发民族地区生产活力。在民族地区实施“互联网+ 农产品”模式,既克服民族地区各方面原因导致农产品销 售困难,又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还可以改善农产品单一化 问题,使农产品通过加工,实现多样化、规模化生产,促使 居民增收(陈灿平,2016)。也可以应用在“互联网+生态 旅游”上,既可以宣传当地的自然美景风光,吸引外来游 客,也可以网络售卖民族特色的手工艺作品。 2 3.3促进扶贫队伍建设,提高扶贫质量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政府要转变职能,把权力下放给社会 工作者、积极发展和培育大量优秀的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工 作者应向有关部门建议严格把关驻村扶贫干部的任职资格。 制定较高的选派标准,并将任职期间扶贫成效与所派人选以 后评选先进、提拔升迁联系起来,以激励扶贫干部更好地组 织落实贫困项目(陈灿平,2016)。另外,对素质较高的村 干部、教师、大学生志愿者等进行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方法 的培训,推动其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技巧,帮助当地贫困 户脱贫致富。 3 结论 目前,民族地区实施精准扶贫面临众多问题,但社会工 作的介入为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专业方 法。通过个案、小组、社区的方法和优势视角、增权理念的 融入,提升了精准扶贫对象的脱贫能力、挖掘了精准扶贫民 族地区的社会资源。因此,我国应重视民族地区社会T作人 才队伍的建设,只有让社会丁作人才积极参与到民族地区的 精准扶贫工作中,才能更好地发挥“造血功能”。 参考文献: [1]陈灿平.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机制研究——以四川 少数民族特困地区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6(4):129—133. [2]程萍.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精准扶贫:阿马蒂亚・森的赋权 增能视角[J].社会工作,2016(5):l5—23,125. [3]顾东辉.精准扶贫内涵与实务:社会工作视角的初步解读 [J].社会工作,2016(5):3—14,125. [4]胡阳全.社会工作介入民族地区农村社区贫困问题的思考 [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55—59. (下转P40) 区域经济 的方式如何,其地区间差距的变化趋势是大致相同的,大致 ∞∞∞∞:兮∞∞ 域、四大区域的区域间差距有较小幅度的增长,八大区域问 中国市场2017年第24期(总第943期) 志在考察中指出:中央关于兴办经济特区的战略决策是正确 m 行成片开发,2000年往后,中国的地区差距又开始回落, O 0 0 O O 0 O O 0 可分为三个阶段,从1978年至1990年为第一阶段,三大区 的,在海南实行的各项政策不变,海南省吸引外商投资,进 差距基本保持平稳波动,略有下降,下降幅度较小。 3.2.3地区内差异 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就趋势上来说,三四八区域地 笔者认为这是由于2000年l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 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 划的建议》,把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作为一 项战略任务。这项政策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并有效 缩小了地区差距。 区内差异1978--2014年一直呈现下降的趋势。由此可看出 中国区域内差距在逐年缩小。就数值上来说,三大区域和四 大区域地区内差异基本相同,但八大区域的地区内差异明显 低于前者,平均低出0.016。 4政策建议 根据上文中得到的结论,要想缩小中国的地区差距,就 L 奎辱接 要从缩小中国各区域间的差距人手,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1)颁布法律以确保区域政策的实施。政策能否有效 实施,关键在于是否有相对应的法律约束。因此只有加强区 域经济政策法律的建设,才能有效地确保区域政策的实施。 、 \一 .__ 、.__ \ 一 (2)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观念融入区域发展战略。 \—、 ~ 二__ 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各地区经济发展 的机会不均等,需要国家在今后制定区域政策的过程中,秉 着各地区平等协调发展的理念,制定合理有效的地区政策, 这样才能缩小地区差距。 1978 1982 1986 199o 1994 1998 2002 2006 2OlO 2o14 (3)帮助欠发达地区。由于先天条件和历史因素导致 暂时落后的地区,需要国家的帮助。国家需要以出台优惠政 策,财政资金补助等方式,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年份) 图2三四八区域地区内差异 3.2.4原因分析 地区差异出现阶段变化的原因。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 可以看出,中国总的Theil指数和三四八区域问差距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张明明.中国经济增长地区差距问题研究:文献综述及实 证分析[D].济南:山东大学,2010. [2]张志强.欠发达地区发展差距成因与政策研究[D].呼和 浩特:内蒙古大学,2006. 都是分为三个阶段,并且每个阶段所横跨的时间相同,所以 我们可以得到两个关键的拐点1990年和2000年。1990年地 区差距迅速拉大,且通过区域内差距和区域问差距的对比我 们可以看出,地区差距的原因主要来自区域问差距的增大。 [3]吴三忙,李善同.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演变特征及其形成结 构分解:1978--2007[J].贵州社会科学,2010(1). [作者简介]袁智文(1995一),女,汉族,山东菏泽人,本 通过查阅资料,笔者认为这种区域问差距的增大与中国在 1990年开始实行的地区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1990年5月 12日至17日,江泽民同志考察海南经济特区。江泽民同 科,山东省青岛市青岛理工大学。 (上接P38) [作者简介]丁行琴(1996一),女,汉族,四川双流人,本 科,乐山师范学院,社会工作专业,2016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国家级 项目负责人;黄雪英,女,硕士,乐山师范学院政法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2016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社会工作 介入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610649016)。 2016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国家级项目导师。研究方向:家庭社会工 作、老年社会_r作、社会工作本土化。 衄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