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职院校实施精准扶贫的路径思考——基于学生需求视角的质性研究

来源:伴沃教育
2019年第30期    第40卷    总952期

No.30, 2019 Vol.40 General No.952

高职院校实施精准扶贫的路径思考

——基于学生需求视角的质性研究

李月琴

摘 要 高职贫困生资助工作,既要满足贫困学生的基本需要,又要满足其个性和发展需求,这是高职院校针对贫困生精准扶贫的应有之义。以精准扶贫思想为指导,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15名高职学生进行访谈,发现当前贫困生的需求状况呈现多样化特点,存在生活需求、安全需求、人际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等需求。结合马斯洛需求理论,可将高校贫困生分为经济贫困、心理贫困、能力贫困三种类型。高职院校应针对不同类型贫困生,从学生需求入手,重视精神层面的人文关怀,将“助困与育人”相融合,开展精准扶贫。关键词 高职院校贫困生;学生需求;马斯洛需求理论;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30-0057-05

2013年11月,*在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理念[1]。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高职院校是为区域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应在精准扶贫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高职的贫困生工作,更要以精准扶贫为指导思想,把握贫困生的真正需求,贯彻精神帮扶为主、物质帮扶为辅的原则,树立助人自助与育人相结合的帮扶目标,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学会生存和生活。

高职贫困生类型化。具体操作过程如下:研究者进入常州A高职院校,采用目的性抽样的方式选择访谈对象15名,其中大一学生5名,大二学生6名,大三学生4名;男生9名,女生6名,受访者具体情况见表1。在进行访谈前,先根据研究者的文献搜索

表1 受访者的基本信息

序号12345678代码A1A2A3A4A5B1B2B3B4B5B6C1C2C3C4年级大一大一大一大一大一大二大二大二大二大二大二大三大三大三大三性别男女男男女男女男男女男男男女女贫困程度一般特困特困特困一般特困特困一般一般特困一般特困一般一般特困作者简介

李月琴(1983- ),女,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工处思政课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常州,213164)基金项目

2016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从人文关怀视角开展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研究”(X-c/2016/02),主持人:李月琴;2018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大数据视域下高校贫困生认定机制与资助策略研究”(X-b/2018/04),主持人,窦苏明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研究者深入现场,实施半结构型访谈,访谈资料的收集采用录音和笔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通过编码与分析将

9101112131415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57

INVESTIGATION

与背景知识编写访谈提纲。随着访谈的进行,研究者通过被访者的反应与资料收集情况不断修改与完善访谈提纲,以开展进一步访谈。为遵循质性研究知情、同意、尊重、保密的原则,访谈中进行录音事先征求被访者的同意,访谈地点选择在单独的空间(办公室)进行。访谈者及时对录音资料进行整理编码,最后将高校贫困生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型的贫困生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高职贫困生需求状况

访谈发现,基于自身特殊的成长经历和家庭环境,面对大学的学习与生活,被访者的需求不仅局限于经济层面,贫困生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特点。

(一)衣食“有”忧:生活保障的需求  

经济问题是贫困大学生进入大学面临的第一个困难,首先是学费和生活费问题。例如:A1同学说“每年暑假,我和家人就开始担心下学年的学费和生活费”。B2同学提到“我的父母以务农的方式供我上学,对于贫困学生来说,高额的学费是我承受不了的,后来我了解到学校对贫困生的帮助”。C3提到父亲残疾,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也是个人主要的负担。进入学校后的生活费问题也成为贫困生需要自己解决的问题,一些贫困生甚至还需要打工挣钱资助自身家庭。例如,A5同学提到自己来自西部,“当年来学校报到时,付完学费和住宿费,身上只剩下百来块钱,生活费都没有了,很害怕”。B5说“因为自己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周末、节假日和放假都在外打工,自己挣生活费,有的时候还适当补贴弟弟妹妹”。由此可见,经济上的捉襟见肘成为高职贫困生学校生活的掣肘。

(二)不想做个“小透明”:融入集体的需求

除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的需求,高校贫困生还有着融入集体的烦恼。例如,B2提到,自己刚入学时面对陌生的集体,充满迷茫,觉得城市和身边同学的一切都很新鲜,很想融入集体。他说老师和同学在他生活和学习方面给予很多关注,自己觉得很温暖。很多贫困生因家庭生活不富裕,为了节约路费,他们难得回家,宿舍和班集体就成为贫困生度过大学时光最多的地方。如A4就提到家较远,路费贵,几乎不回家,节假日会觉得特别孤独。贫困生与其他同学虽然在经济上存在差距,但从情感层面,贫困生很渴望融入班集体,能和同学轻松、简单相处,不受到歧视。再如B3提到,“我身边一些同学经常会有各种‘老乡派’和‘小圈子’,感觉有时很难融入进去”。在贫困生中,特别是在特殊背景中长大的孩子,比如孤儿或单亲家庭孩子,他们会更向往友情和亲情,渴望得到组织

58

或团体的认可和接纳,拥有一种爱与归属感。

(三)不想孤立无援:建立良好关系的需求

贫困生同样需要与他人交往,希望拥有良好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获得他人的关心和支持。例如,A2提到自己是一个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因为家庭经济的原因,更是缺乏自信,有时候很自卑,不善于表达自己,心里向往与别人交流,也看许多人际交往方面的知识,却总是行动不出,这让我很苦恼!”大学时代的朋辈关系对人的成长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朋辈关系对个人的影响甚至可以超过教师和长辈。C4提到,当时家里遭遇重大变故时,是身边的舍友和同学帮她走出困境,让她又燃起了生活的希望。贫困生有时因经济原因和自身面临的一些困难,让他们不能维持良好的朋辈关系。如B1所提到,“个人很想和同学们一起,但是因为家庭经济不太好,和同学在一起的时候,同学总是会拿出一些新鲜的东西一起玩,而我没有,同学学习也不认真,逃课,让我和他们一起逃课去玩,我很为难。”C2提到,平时不舍得乱花钱,找借口推脱了各种小聚和玩耍的机会。贫困生一方面想要和同学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又顾及自身经济条件以及学习状况,因此十分困惑。

(四)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承载家庭希望的需求很多高职贫困生在求学过程中,往往承载着整个家族和村庄的期望,“知识改变命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样的观念和思想在他们身上体现的尤其深刻,他们对知识非常渴求,学习也非常的认真刻苦。例如,B6提到“家里就我一个出来读书,兄妹早已外出打工养家,我非常珍惜现在读书的机会,不能辜负家人对我的期望”。一方面,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优异的成绩来证明自己。例如,A2提到“我来自西部农村,视野窄,见识少,与其他同学差距很大,刚来学校时连电脑都不会用,被同学嘲笑过,我决心要好好学习,一定要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可和老师的肯定。”另一方面,从与受访者的交流中,能深切感受到贫困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他们希望找到理想工作,担负起家庭的重任,回报父母。例如,B3提到“我希望把专业学好,拥有一技之长,能立足社会,减轻父母的负担。”C1也提到毕业之后找到理想工作,改善家人的生活质量。

(五)我的未来是不是梦: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接受高等教育是他们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途径,在访谈中很多学生都提到“希望通过学好专业,落实一份好工作来改变命运”。C3提到,“当时,我选择建筑专业,据说建筑行业人才需求量大,建筑技术人员待遇好、地位高,可以尽快帮家里脱贫。”入学后,做好人生的

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成为贫困生的重要需求之一。将来人生规划能否顺利实现,也是他们日常所担忧的,只有就业的愿望实现,才能有自我实现的幸福感、价值感。例如,B3也表明他希望把专业学好,早日实现个人职业理想。

三、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高职贫困生类型分析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创造性地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他把人的需求分成五个不同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些需求从低到高呈递进关系。马斯洛还将前三种的需求归纳为人缺失性的需求,是人生存之本,是生活所需,它们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必须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2]。后两种需求是成长需要,虽不是生存所必需的,但对我们适应现实和未来社会也有重要意义。在生活中,我们很少能得到全部的满足,这种缺失需求让我们得以生存,成长需求促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生活。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求,但在不同时期会表现出不同的迫切需求程度。人的最迫切需求将成为激发人行动的主要动因和动力,较低级的需求至少必须部分满足之后才能出现较高级需求的追求。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高职贫困生需求关系本研究发现,高职贫困生的不同类型需求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恰有融合之处,贫困生对衣食保障的需求和需求理论中的生理需求对应,是一切需求的基础;融入集体的需求是高职贫困生找寻归属感的体现,良好同学关系的需求是需求理论中的社交需求;争取成绩和获得荣誉的需求与尊重需求存在对应;职业发展的需求对应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是高校贫困生最高层次的需求。如果这些需求不能及时得到满足,可能会对贫困生的身心健康产生重要影响,甚至还会有恶性事件的发生。

 (三)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贫困生类型本研究通过质性访谈和分析,发现贫困生存在生活需求、安全需求、人际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在现实中,这些学生的上述需求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现有的高校资助政策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生的生活需求,但其他层面的需求缺少关注。原因是,长期以来,贫困生的认定标准是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然而,在实际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和访谈里,笔者发现“贫困生”的“贫困”不能单指经济困难,还应考

2019年第30期    第40卷    总952期

No.30, 2019 Vol.40 General No.952

虑到因经济困难而导致的思想、学习、生活、心理和能力等方面的困难[3]。根据本研究发现的贫困生不同层面的需求,将其细分为经济贫困生、心理贫困生和能力贫困生三种类型。

一是经济贫困生。经济贫困生一般指因家庭经济困难,在校期间无法维持基本生活和无力缴纳学费,没有经济保障的大学生,家庭负担非常重[4]。例如,C3提到父母年老体弱,常年有病,丧失了劳动力,多子女上学。A5说到“父母下岗,没有稳定收入,我的生活和学费都没有保障。”这是高校最常见的普困生家庭,还有部分特困家庭的学生,例如:孤儿、残疾、单亲及父母重大疾病等,他们家庭生活靠政府救济、学费只能靠学校减免,在生活中处处精打细算。他们大多首先希望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二是心理贫困生。心理贫困生因经济问题常常表现出自卑、敏感、焦虑、抑郁、紧张、孤僻等消极情绪[5]。例如,B3表示“因为家庭经济不太好,我在吃、穿、用方面很节约,时常有自卑感。”C2表示,“每次贫困生申请和评定时,自己会有焦虑感,既想得到贫困生名额,又怕同学知道家里贫困状况,担心同学看不起。”A2表示有时还会抱怨自己的家庭,时常有消极情绪。贫困大学生由于成长环境、家庭背景等特殊性,身上都或多或少隐藏一些心理问题。如身边人际关系的势利和冷漠、经济条件的强烈反差也会给贫困生带来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影响,不及时对贫困生进行干预和调适,将直接影响其自身的成长。

三是能力贫困生。能力贫困生是指因经济困难在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能力、就业竞争力及综合素质等方面与其他学生相比,相对不足的学生[6]。很多高职贫困生来自西部地区农村或者山区,教育资源落后,教学水平差,与普通学生相比,贫困生在学习方面存在天然差别。例如,B6提到,“我们那里教育重视程度不高,学习内容深浅不一,个人学习能力弱,在基础课程和实践能力方面都存在明显差距。”C1提到从小到大,父母没有经济能力支持个人的兴趣培养,在一些文化活动场合,由于缺少才艺,有时很难融入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同时,受经济条件的约束,贫困生群体所拥有的社会和人际资源也较匮乏,加之个人的沟通表达能力、知识结构、综合素质等方面的一些不足,导致其就业竞争力不强,成为大学生就业中的弱势群体。

四、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1.高职贫困生精准扶贫更应注重扶志、扶智相结合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59

INVESTIGATION

通过访谈并结合马斯洛的需求理论,高职贫困生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贫困,扶贫工作更要注重的是由经济贫困而产生的心理贫困及其能力贫困,而这两种贫困是制约贫困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是高职高效精准扶贫的核心内容。针对不同表现的贫困生,高效精准扶贫工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重同扶志、扶智相结合。

2.高职贫困生分为经济贫困、心理贫困和能力贫困三类,不同类型的贫困生需求各有侧重

不同类型的高职贫困生的内心需求不尽相同,他们各有侧重:经济贫困生更侧重追求的是生活保障的需求;心理贫困生更侧重追求的是融入集体,建立良好关系的需求;能力贫困生更侧重追求的是求知和求职的需求。见图1。

经济贫困生生活保障的需求心理贫困生融入集体的需求,建立良好关系能力贫困生求知和获得荣誉,未来职业发展图1 贫困生需求状况

 (二)研究建议

  1.经济贫困生——精准生活保障需求扶贫

一是完善资助制度,营造安定的学习、生活环境。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认为,人具有自然属性,这就决定了“这些生理需要在所有需要中占绝对优势”[7]

。如果一个人的吃住行没有解决,其他都是空谈。首先,合理界定贫困生。要在公开、公平的原则下,确定好贫困生的“身份”,确保真贫困生的生活保障,对贫困生的评定要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各方面的权重,再进行最终的评审[8]

。其次,建立详实而动态的贫困生档案。对贫困生的界定应该是一个动态过程,每学期,高职院校应根据当地的消费水平、家庭经济状况、校园卡消费记录等建立贫困生档案,根据调查贫困情况重新进行资格审查,建立能上能下的贫困生资助制度。最后,学校要对学生各种贫困状况进行全面掌控,坚决落实“不让一个贫困生因贫困而上不了学”的工作指导思想[9],要有的放矢地帮助贫困生解决生活难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为贫困生营造安定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是“无偿”向“有偿”资助转变,培养贫困生自力更生能力。高职院校在资助贫困生时,要尽可能多地选择有偿资助,如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奖学金等方式,减少补助直接发放、学费减免等行为。将“他助”变为“自助”,“我付出、我得到”这才是对贫困生最大的心理支持,能有效避免“无

60

偿资助”带来的各种弊端,既让贫困生获得生活保障,顺利完成学业,还能灌输权利与义务平等的理念。贫困生享受被资助权利的同时,尽到一定的义务,体现了教育机会均等、成本分担、人力资本投资等现代理念。

2. 心理贫困生——精准成长关系需求扶贫 

一是尊重贫困生,鼓励其融入集体。马斯洛指出,每个人具有“根深蒂固地要成群结队、要入伙,要有所归属的动

物本能”[10]

,这就是所谓的归属和爱的需要。贫困生希望参

加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希望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首先,让贫困生学会团结协作。要鼓励贫困生学会与同学一起学习、分享和合作,以融入集体。其次,对贫困生要给予家人般的理解和关爱。贫困生资助工作要“以人为本”,老师和同学要能够尊重、信任和理解他们,帮助他们解决生活的难题。最后,利用同辈效应,鼓励和带领贫困生多参与班级和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其自信、乐观的性格。

二是上好“大学第一课”,树立正确贫富观。高职院校要抓住新生入学教育的有利时机,通过主题班会、专题讲座、个别座谈等方式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贫富观,让学生认识到贫困问题来源于历史、区域、社会以及家庭等各方面的原因。在班级中,引导形成贫困生不自卑、富裕生不炫耀,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生活上提倡勤俭节约的美德。良好的风气能给予贫困生心理上的支持,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其自卑、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

三是注重情感激励,调动其积极性。贫困生在经济上得到资助的同时,在精神上也要给予适当的激励。比如:榜样激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宣传高职学生生动鲜活的榜样事例,激励广大贫困生树立克服种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荣誉激励,在教育中,要向优秀的贫困生颁发荣誉证,当贫困生的行为和成绩受到肯定和鼓励时,就会产生学习和生活的动力;情感激励,不断加强与贫困生的情感交流,以情动人,引起他们心灵之间共鸣,还需根据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因人而异,寻找不同的突破口,坚持一视同仁,以避免引起他们的敏感情绪和防范心理。

3.能力贫困生——精准学业发展需求扶贫

一是做好专业教育,适应大学学习。对刚入学的大学生,引导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融入集体,学会认识自我,了解专业、规划未来,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同时,要指导贫困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思维结构,引导他们在学好知识的基础上,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自立自强,自我完善和塑造,尤其注重心理健康的教育与扶持。

二是做好就业引领,实现职业理想。许多贫困生来自经

2019年第30期    第40卷    总952期

No.30, 2019 Vol.40 General No.952

济、文化较落后地区,各种资源缺乏,个体存在差异。首先,要把学业职业生涯规划纳入贫困生教育的重要内容,指导他们学会自我探索和注重职业素质培养,提升就业软实力;其次,做好贫困生就业的重点推荐工作,这是帮助贫困生脱贫最直接的途径。一方面,倡导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到中小企业就业,培养学生“行行可建功,处处可立业”的就业观和成才观;另一方面,引导贫困生正确了解社会、认识自我,既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因贫困而妄自菲薄,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三是提供交流平台,增强综合素质。大多数贫困生来自“老、少、边、穷”地区,他们缺少见识,性格相对内向保守,要多鼓励贫困生参加各种文化交流、文体协会及社团活动等,在各个交流、学习和活动平台上,能感受同辈群体的精神力量,不断提高个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组织交流等各方面的能力,帮助其树立信心,让贫困生在各个团体组织中找到归属和成就感需求。 

参 考 文 献

[1]易棉阳.论*的精准扶贫战略思想[J].贵州社会科学,2016(5):139-144.

[2]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吕明,陈红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01.[3]陈志丹.高校贫困生非经济资助体系的构建[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2):34-37.[4][5]李瑞学.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成因及解决对策分析[J].教育探索,2005(11):90-92. 

[6]郑旭,袁峰.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贫困生群体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5):38-40.[7][10]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04-105.

[8]林良夫,吕澜,费英勤.高校贫困生助学策略管见[ J].教育发展研究,2004(3):67-70.

[9]夏吉莉,刘景刚.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反思与展望[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6(12):159-161.

Reflection on Implementation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 Qualitative Research Based on Perspective of Students’Needs

Li Yueqin

Abstract It’s the work of supporting poor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meet poor students’ basic needs and meet their requirements of personality and development, which is the meaning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for poor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Guided by the idea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the students of 15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ere interviewed with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It was found that the current needs of poor students are diversified, including life needs, safety needs, interpersonal needs, and being-respected needs and self-realization needs. In combination with Maslow's Demand Theory,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poor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economic poverty, psychological poverty and ability poverty. According to these different types of poor student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required to start from the needs of these poor students, offer them more spiritual level of humanistic care, integrate“poverty alleviation and education”, and carry out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Key words poor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tudents’needs; Maslow’s Demand Theory;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Author Li Yueqin, lecturer of Changzho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Changzhou 213164)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6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