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银行的发展问题浅谈
摘要:近年来,中小商业银行发展迅速,成为整个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
分,同时为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力量。中小商业银行的存在不仅极大地改变了原有金融业的垄断格局,而且活跃和丰富了整个金融市场,也加速了金融业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更彻底的转变。中小商业银行在将来的自身发展过程中不仅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也面临着来自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中小商业银行只有积极主动的发现问题并寻找对策,增强整体实力,才能让自身得到长期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中小银行,金融竞争,市场定位
China's development prospects research of small commercial banks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edium sized commercial banks, as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while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played a certain driver. Their presence not only significantly changed the original monopoly of the financial industry, but also greatly enriched the active and the entire financial market, speed up the financial industry by the seller to the buyer's market even more fundamental change. Small commercial banks in the future of their own developmental process is not only faced with tremendous opportunities but also faced with competition from commercial banks, small and medium commercial banks only positive initiative found the problems and find countermeasures, enhanced comprehentive strength, have a long development 。.
Keywords: small business banking, financial competition, market position
一、引言
(一)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 研究背景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政策措施。据全国工商联的调查,除极少数大型企业外,目前中型企业不到1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不足1%。这些企业绝大部分在资产质量、经济效益、财务状况、信用记录等方面能够满足银行要求,因而能在银行获得授信和贷款,融资难问题已基本解决。而其余99%的小企业,绝大多数与信贷无缘。从体制机制层面看,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还在于银行结构不合理、金融资源的供给与小企业的需求之间存在诸多矛盾。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目前我国银行贷款的企业覆盖率明显偏低。据测算,规模以上企业覆盖率不足30%,规模或限额以下企业不足5%,同发达国家54%的水平相比,我国金融资源供给明显偏少。其次,金融资源结构与小企业数量结构不相匹配。我国大、中型企业分别占全国企业总数的近0.1%和1%,其余99%为小企业,呈“金字塔形”分布。而我国金融资源的65%以上掌握在工、农、中、建、交五大商业银行和中信、光大、华夏、民生等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手中,其他金融机构掌握的金融资源不足35%,呈“倒金字塔形”分布。小型金融机构掌握的资源总量少,已成为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再次,数量有限的小银行与巨大的小企业需求不相匹配。我国95%以上的小企业得不到正规的融资支持,与小银行数量不足有直接关系。美、日、韩等发达及新兴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也曾遇到过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它们基本上是通过大力发展小银行来缓解这个问题的。而在我国,目前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以及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仅有400多家,远远不能满足小企业发展的需要。最后,大银行虽然运行规范,且在多年服务大中型企业的实践中形成了严格的贷款程序和标准,但这些程序和标准同小企业资金需求的“快、灵、散”特征不相适应。中小商业银行的风险承受力远小于国有商业银行而贷款给成长中的小企业所面临的风险远大于贷款给运营上已经成熟的大企业。特别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数量庞大的小企业的生产经营信息很难准确地反映到银行的信息识别系统中,从而造成银行对小企业“慎贷”的现象。大银行服务大中型企业、小银行服务小企业,是金融市场的客观规律。这一客观规律如何更好的为经济的发展起作用就需要市场这只“不见的手“政府这只”得见得手”同协调发挥作用。 2、选题意义
发展中小银行,不仅可以有效集中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充分发挥“草根金融”服务“草根经济”的重要作用,而且有利于解决信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例如,美国拥有大量
①
的社区银行,它们在目标市场方面主要服务于周边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家庭,在客户关系方面中高层管理人员可以广泛接触居民、深入了解社区事务,因而在贷款审批方面拥有更完备的贷款人信息,有效解决了银行与企业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再如,美国的硅谷银行熟知区域内科技型企业的经营状况、发展前景,因而能够有效避免传统商业银行过于强调安全性、盈利性的弊端,较好地满足科技型企业在技术研发和成长阶段的资金需求。此外,发展中小银行还有利于促进民间金融发展。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健康发展,切实释放民间资本的活力,发展中小银行将是重要的渠道和出口。中小商业银行能够活跃金融业竞争气氛,为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作出重要特有的贡献。
㈡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成果
国内外有许多专家学者对中小商业银行从不同方面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研究。西方学者对中小银行的分析多体现在金融制度、市场竞争、社会效率与规模经济等理论研究当中,他们中有的将本国的经济发展情况与本国的金融结构制度相结合,从理论上探寻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之路。如戈德史密斯(1993)《金融结构与发展》,其关于经济发展水平与金融发展的相关性分析,为中小银行及其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有的则从金融稳定和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进行研究,指出中小商业银行的抗击风险能力弱但相对于大银行来说它的倒闭并不会产生较大的金融危机。如Holland(1998)等人从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出发,通过20世纪80年代美国农业银行等地区性银行危机的影响分析,得出地区性银行规模相对小,即使它们倒闭也不回造成系统性风险,对经济影响程度很小的结论。
2.国内研究现状
林毅夫(2001)依据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现状提出“在特定时期应当发展中小银行”的观点。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小但其担负的创造就业岗位和改革创新等重大的社会责任。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对中小企业融资
张杰(1998)从民营经济融资困境出发,提出新银行机构必须能完全按照市场原理运作,才能既不会出现政府的不适当干预,也不会有国有企业对国有银行的“刚性依赖”。找到自己的市场定位和优势走出一条有特色的集约型发展道路,这才是中小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高雷等从规模经济不等于规模效益出发,认为与国有银行相比,中小银行具有体制和管理上的灵活性,并在科技上有“后发优势”。 规模不等于规模经济.就银行而言,更重要的
②
是有效管理能力,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为中小银行发展提供了生存空间,中小银行有特殊的经济和社会作用。
蒋鹏飞(2000)指出体制、环境是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瓶颈”。经营机制还没理顺,地方干预较为普遍,资金注入机制欠缺。法律环境不健全、政策环境不宽松,鼓励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应有的优惠政策难以出台。利率、业务范围放宽、创新的鼓励等没有为中小银行留出足够弹性空间。
巴曙松(2009)强调中小商业银行应对风险的能力较弱应加强自身的风险管理,主要通过加大不良资产核销力度,多提不良资产拨备,做好风险管控,及早采取措施。张波(2009)则是强调金融监管当局应该加大对中小商业银行的监管。他指出可从市场准入、业务运营、市场退出三方面入手进行监管。
综合而论,以上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侧重点主要集中在运作方式、体制环境、金融监管等方面所进行的研究。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小银行生存与发展问题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由其是在中国。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以国家信用作为担保并且有着雄厚的资金实力,信用度高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有着一批稳定且 优质的客户资源。在现阶段,我国金融市场还没有完全开放,国有商业银行也面临着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如人员冗杂,改革创新力度小见效慢。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应该抓住机遇把握时机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改革创新,发现蓝海。
㈢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本文则主要通过研究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再结合美国中小银行的发展状况从中总结出为解决我国商业银行的问题获得的启示,表明了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美好前景的展望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及目的。其次,介绍了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现状。再次,结合当前形式分析我国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的问题。第四部分,主要介绍美国中小商业银行现状及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启示。最后,展望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
三、我国中小银行发展状况分析
十多年来,我国中小银行发展迅速,已 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 民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我们要清醒的看到我国中小银行所处的金融环境仍然很“恶劣”。中
国的信贷市场份额高度集中于四大 国有银行,中型银行市场份额很低,小银行 极不发达。 中国银行业的区域结构很不合理。作为第一层次的全国性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资产集中度太高, 集中了全国银行资产额韵80% (美国全国性银行只占全国银行资产额的40%,但服务的范围却不对称,广大农村,小城镇以 及大城市的小企业都得不到应有的金融服务。 作为第二层次的地区银行,如招商银 行、中信实业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中 国的这几家跨地区中等银行在任何地区的市场份额都很小,对任何地区都无大的影 响力。 作为第三层次的地区银行,基础非常薄弱。中国只有少数省有省级地区银行, 如广东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 银行、福建兴业银行和北京、上海、天津等直 辖市由城市信用社改组的城市商业银行。 中国地区银行数量很少,规模很小。综上所述,中国银行业产业结构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据了信贷市场的极大份额,竞争还不充分,中型银行比较弱小,小型银行极不发达。这种状况会造成银行业集中度过高,不利于形成充分竞争的信贷市场。
㈡中小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着一定的优势
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史上,中小商业银行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产生和成长起来的。近几年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为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外部环境。中小商业银行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中一支富有活力的生力军,在诸多方面与国有银行相比有着一定的优势。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一般具有注册资本金额较小、营业规模小、网点少等特点,但是它比国有商业银行具有更清晰的产权,权责明确,没有过重的历史包袱,而且作为新兴的银行类金融机构,它拥有的职员素质较高、有科学的、高效的管理体系。此外,我国中小银行还具有了国有银行和外资银行无法比拟的优势:
⒈外部环境优势,中小银行因其市场份额较小和中小型客户较多的现状,受外资银行的冲击远远小于国有商业银行。
⒉针对性的服务优势,中小银行主要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服务针对性强。
⒊灵活的经营策略和营销手段优势,在日益竞争的环境下,中小银行总能提供国有大商业银行难以提供或不愿意提供的、特殊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㈢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与发达国家的中小银行相比,我国的中小银行存在着相当差距,不仅业务单一且趋同,缺少经营特色,而且内耗严重;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我国中小银行的劣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⒈市场定位方面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大多采用跟随型市场定位战略。从区域定位看,一般都定位于中心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从产品定位看,基本上是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经营什么业务,中小商业银行就经营什么业务;从客户定位看,也大都是集中在“两通、两高、两上”(交通、通讯、高校、高科技、上市公司、准上市公司)上,同化趋势明显。相对来说,中小商业银行产权明晰,经营灵活,但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拥有强大的网点体系,较完善的清算系统,国家信用的强有力支持。所以双方优劣势不同。由于中小商业银行坚持跟随型战略,没有自己的经营特色,因此,至今无论从区域上,还是从产品上,甚至在某一个单项业务上,都无法打破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垄断格局,没有突现自己的发展特色,唯有招商银行的“一卡通”业务似乎能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相抗衡。尤其是近年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加快了改革和转轨步伐,并将业务发展重点转移到中心城市,使得中小商业银行业务开拓更加艰难。出现目前这种状况,与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过于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趋同,没有根据自身优劣确定其自身发展方向有一定关系。所以,这种不研究自身特点,简单甚至盲目跟着“老大”跑的情况,势必会把中小商业银行带进发展中的死胡同。
⒉经营风险方面
中小商业银行限于资金实力和地域性特点,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小企业。但目前这类企业多存在资产负债比例高,经营稳定性差、可作抵押的有效财产较少、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少数中小企业甚至还存在借资产重组、兼并收购、联营或实施破产等形式逃废债现象。面对经营状况稳定性差的客户群客观上将承受更多的经营风险。同时,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追求“做大”的倾向,在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和自律机制情况下,过份追求存款规
模、贷款规模、机构扩张,加上一些不合理的制度刺激了这一倾向,其潜在风险不可避免。中国民生银行一位高层人士曾指出:民生银行已经COPY了四大国有独资银行所有的“病毒”。中国民生银行作为一家几乎无国有股份的上市银行尚且如此,其它中小商业银行的情形也不例外!
⒊资金价格方面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这一问题就会显现出来。由于资金价格的保本点与资金规模的大小关联极大,即资金规模越大,资金价格保本点越低,这样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资金价格上的优势显而易见。因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利率的浮动区间合法地冲击中小商业银行资金价格。
四、美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状况 五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启示
中小商业银行是各国金融体系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在各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中,既存在着资产规模巨大、跻身世界500强的大银行,也存在数量众多、种类齐全的中小商业银行,它们对促进经济和金融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商业银行和大银行共同组成了发展国民经济必需的银行体系。在此,主要对美国中小商业银行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1、美国中小商业银行的数量
截止2002年6月30日,美国共有商业银行7910家,其中中小银行占总数的95%;大银行仅占5%。近年来,虽然大量的银行并购使中小银行的数量锐减,但中小银行在数量上仍具有绝对优势。在中小商业银行中,资产规模在2500万美元至1亿美元的银行数量最多(3517家),占中小银行数量的47%;资产规模在1亿至3亿美元的银行数量其次(2318家),占中小银行数量的31%。
2美国中小商业银行的规模分析
中小商业银行虽然在数量上大大超过大银行,但其资产总和、负债总和及资本金总和却大大低于大银行,分别仅为大银行的18.6%、18.4%和20.7%,在数量上仅占5%的大银
行拥有的资产总和、负债总和及资本金总和占整个银行业的84.4%、84.4%和82.8%,大银行支配着绝大多数的金融资源;大银行的平均资产、平均负债、平均资本金和平均员工数量分别为中小银行的104.5倍、105.4倍、93.4倍和67.7倍,因此,从规模上而言,大银行和中小银行间的差距非常悬殊。
3、美国中小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2002年大银行的总收入和利润分别为中小银行的5.76倍和6.25倍;中小商业银行的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和收入利润率分别比大银行低0.22%、3.679%和1.401%。因此总体而言,中小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不及大银行。与2000年相比,中小商业银行的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和收入利润率均有增长,增长幅度分别为13.8%、11.6%和41.3%;同样,大银行的这三个指标也均有增长,增长幅度分别为22.2%、10.5%和49.9%,除了资本收益率的增长幅度略低于中小银行外,另外两个指标的增长幅度均明显高于中小银行。可见,与2000年相比,中小银行和大银行的盈利能力之间的差距扩大了。
㈡、美国中小银行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银行业由于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其竞争格局和发展态势十分引人注目,它影响的不仅是银行本身,也对整体经济的运行效率具有关键作用。当前银行在我国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银行的经营规模将持续地扩大。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多层次、多类型的金融机构体系。但总体来说,我国金融资产的大部分仍集中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中小银行受到来自国有商业银行的和中小银行之间日益加剧的竞争压力。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定位和发展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美国中小银行的发展经历能够提供某些有益的启示。
1合理看待市场竞争中大与小的关系
中小银行和大银行的优势和效率不一样,大的并不是在任何地方都是最强的,小的也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是弱的。中小银行自身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生存空间,中小商业银行的特长就在于规模小、服务地域与对象明确、软信息处理能力强、管理层次少、决策灵活,更适合提供分散的金融零售业务。因此,只要找准市场定位,采取适当的经营策略,加强内部管理,中小银行仍能获得较高的利润。小有小的世界,不必过于悲观,更不能盲目求大,一味追求
规模上的扩张可能会引起诸多问题,比如管理层次增多、信息反馈缓慢、管理费用上升,对当地市场的控制力降低、丧失地区优势,快速扩张引起资产质量下降等等。
2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
我国中小银行能否获得良好的发展,关键要看能否根据市场差异来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避免和四大国有银行在同一市场上恶性竞争。我国不仅有大中型企业,也有数量众多的小型企业,还有大量的小商品生产者,包括农村有近2亿户农业生产家庭联产承包户、各种专业户、个体和私营工商业主、各种手工业者和联合体、乡镇各类小企业等。这种差异化的市场需要有多层次、不同规模的金融机构为其服务。大中型企业需要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商业银行为其服务,众多不同所有制的小企业需要有众多相适应的中小银行为其服务。而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大中型企业,尤其是大中型国有企业,一般都能通过四大国有银行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直接融资渠道获得充足资金;而小企业融资却很困难,尤其是非国有部门中的小企业融资成了老大难问题。这就为中小银行留下很大一块拓展业务的空间。而且中小商业银行的信息优势和组织优势,更适合为小企业和零售客户提供服务。中小银行可以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按照经济效益标准选择合适的中小企业作为服务对象。以中小企业和零售客户为目标客户群,以个性化服务为特色,中小商业银行定能在与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中获得优势。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因资本力量有限或受国家法规的制约,多数只能在一定区域内从事银行业务,分支机构的设立也限于总部所在地区。而且我国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征,当地的中小银行比大银行更能准确把握当地的经济特点,对当地企业的经营情况也更熟悉。
3加强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
首先,应该加强中小银行间的合作。中小银行间通过建立虚拟组织、统一科技电子化建设、统一业务标准、统一业务凭证、统一信息披露,提高社会信誉度。此外,中小银行间通过区域性的互相代理等方式进行合作,共同拓展业务空间,解决汇路不通的问题,开展原来因为势单力薄而无法承担的业务,如共同贷款、联合承兑等。通过建立战略联盟,提高了中小银行竞争力,使银行同业竞争逐步从低层次的“拉存款大战”、“拉客户大战”、“网点
大战”、变相价格大战走向较高层次的市场细分、产品创新和制定营销战略的全方位、多层面竞争。
其次,积极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合作,探索国有商业银行或外资银行入股中小银行的合理方式,使城市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或农村商业银行在保持法人资格的同时,以实力雄厚的国有银行和外资银行为后盾,树立良好信誉,同时也有利于解决科技开发、人才培训等方面的难题。
再次,通过与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建立战略联盟,代理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产品,如代为销售保单、代理基金的销售和赎回等。这样可以增加中小银行的业务品种,为客户提供便利。
五、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前景
近30年国际银行业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反复证明:一个稳健而富有竞争力的银行业格局对整个国家经济健康状况是极为关键的,一个完善的银行业体系不单纯意味着银行类型齐备,更重要的是要求银行业格局在规模、服务领域及产品业务外延上应具备相当完整的层次结构。优化银行业格局,科学布局银行业(尤其是中小银行)层次结构,对于提高一国银行业整体竞争力和稳定性、规避“同质化”引发的系统性风险、满足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必须站在国际国内银行业格局的战略高度来思考中小银行的发展问题。
借鉴国际银行业格局变革的启示,结合我国中小银行面临的挑战,建立层次分明、富有活力的中小银行发展体系,引导中小银行走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已刻不容缓。具体来讲,我国中小银行可有四个层次的发展方向: ①是发展为全国性甚至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银行。但是,这种银行会较少,不排除有少数可以发展成这样的银行。②是发展为区域性的银行。如在某个经济区域内具有服务网络和影响力,特别是定价权方面有较强影响力的银行。③是专心做社区的小银行,业务范围集中在比较小的范围内。发挥地源优势,在本市、本地“深耕”市场,在本地有很强影响力。④是发展为提供某类专业特色产品的银行。如专门提供小企业融资、农村小额信贷、清算结算、贸易融资等专业化、精细化服务的银行。
注释:
①信息不对称:指交易中的各人拥有的资料不同。一般而言,卖家比买家拥有更多关于交易物品的信息,但相反的情况也可能存在。前者例子可见于二手车的买卖,卖主对该卖出的车辆比买方了解。后者例子比如医疗保险,买方通常拥有更多信息。 ②规模经济:即指给定技术的条件下(指没有技术变化),对于某一产品(无论是单一产品还是复合产品),如果在某些产量范围内平均成本是下降或上升的话,我们就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或不经济)。
参考文献:
[1]马光华.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战略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9 [2] 肖远企.后危机时代我国中小银行的发展方向[J].中国金融,2010.3 [3戴志敏. 美国中小商业银行的现状与启示[J].当代金融家,2005.12
[4]应宜逊,李国文.“社区银行”:内涵、现实意义与发展思路[J].上海金融,2005.11. [5]易纲.中国的银行竞争:机构扩张、工具创新与产权改革[J].经济研究,2001.8. [6]王志安,陈惠君:中小商业银行战略选择[J].中国金融,2003.8. [7]张涛.要推动中小金融机构健康发展[J].中国金融,2009.11.
[8]陈先勇.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9]薛誉华.开放条件下中小商业银行的生存空间与市场定位[J].中国软科学,2003.5. [10]陈彩虹. 中小商业银行潜伏危机[J]. 中国经济时报,2002,9.
[11]白钦先,薛誉华.各国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比较[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12]姜应祥.关于中小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N].金融时报,2002—08—26. [13]王明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战略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0,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