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引用诗句和化用诗意

来源:伴沃教育
引用诗句和化用诗意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诗词则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泱泱华夏,五千年流传下来的诗词歌赋,除了是悠久的文化沉淀,更是我们民族情操传承的根基。诗词,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作文的词汇,教会学生素材的组织,主题的提炼,结构的安排。学生阶段学习诗词,即提升了自己的文化素养,也增强了自己的人文情怀

一、诗句的引用

纵观诗词在文章中的应用,比较常见的是直接引用名句。而引用通常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

标题 标题是整篇文章的眼睛。通过标题,我们能够尽可能地表达出作文要表达的蕴意。举个例子:有一篇文章,讲述了一位学生在社会、学校、家庭关爱下取得成功的故事。作者用的标题是《红楼梦》中的两句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两句诗原本是咏风筝的,风筝之所以越飞越高,借助的就是风的力量。用这两句诗作标题,让人很自然联想到主人公成功的原因除了他自身的努力,还有更多各方面的因素,从而突出家庭、学校、社会在人生成长、成才、成功各个环节的作用。再比方《东方风来满眼春》,这是一篇著名的通讯,它讲述的是邓小平同志南巡的经过。从标题我们想象到的是春暖花开、欣欣向荣。而文章表达的是一代伟人的挥斥方遒、宏图大概。是抢眼的标题激发了人们的阅读欲望。学生们写作文,经常写《我的××》,这种标题太平常。比方写《我的爷爷》,同学要表达的是通过爷爷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赞美爷爷永远年轻的心,假如将标题改为《霜叶红于二月花》呢?饱经风霜的树叶与夺目璀璨的鲜花,让人看到的是画面般动感的美。写《我的同学》,介绍他取得的优异成绩,把题目改成《小荷才露尖尖角》,是不是更显出清新与脱俗?再比方我们歌颂母爱,能不能截取《春晖》两个字作标题呢?“春晖”是诗句吗?不

是,它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而来。由此可见,选用诗句作标题,能给人更多的猜测,也能浓缩我们要表达的更多的意图。

开头 古人把文章的开头称为“凤头”。凤凰的头不大,但是精、气、神十足。也就是说,文章的开头应力求简练,不要拖沓。诗词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言简意赅。引用诗句开头,能够用最少的字定下全文的基调,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有位同学写《二十年后回故乡》,她想象二十年后在美国当上了电视节目主持人,开头这样写:“‘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转眼功夫,我来美国已经五年。今天又是中秋佳节,我不禁怀念起大洋彼岸的故乡。”引用王维的诗句开头,自然贴切地引出了下文。再比方:“‘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今天我们冒着霏霏细雨,怀着沉重的心情去给奶奶扫墓。”引用杜牧的诗句,一开头就奠定了全文的感伤情绪,为文章增添了神采。不但仅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引用诗句开头,同样具有特殊效果。有人介绍蚊子,开头写道:“‘饱去樱桃重,飞来柳絮轻’,这是蚊子的一个特性”。这样文章一开始就是一个很活泼的基调。

主体 写文章要讲究文采。文采不是形容词的堆砌,而是对词语准确合理的应用。主体部分上用诗句,能够使句子更灵动、优美。有位同学写公园湖心岛:“沿着曲曲折折的小桥,吟着‘白玉盘里一青螺’的诗句,我拾级而上,登上湖心岛的顶点。”引用了刘禹锡的诗句,句式错落有致,充满诗情画意。

结尾 结尾引用诗句的情况很常见,它是利用诗词语言简练、含义深邃的特点,对文章起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结尾引用了《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作者从清华园里的荷塘,联想到这首南朝江南民歌,又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的故乡江南,使文章的意境得以绵长、幽远。有一位同学写《我生活中的“登山”》,结尾引用了杜甫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战胜困难之后喜悦豪迈的心情。

二、诗意的化用

除了诗句的直接引用,诗意的间接引用,也能为文章增色很多。这种间接引用,我称之为化用。

文章要出新意。“新”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语言的新鲜是其中重要的一环。鲜活的语言从哪里来?生活中有,需要我们用心捕捉。借鉴诗词,则能从纷繁复杂中简练出出神入化的效果,这就是化用诗意。比方我们写春天,最普遍的是“春天来了,一阵春风吹过,桃树绿了,桃花开了”之类。再看下面一段:“春风是个聪明活泼的小姑娘,春风是她随身携带的剪刀。她这里剪一下,那里剪一下,剪出了莺歌燕舞,剪出了柳绿花红“。很明显,是化用了“二月春风似剪刀”的诗意。再如“柳树睁开了朦胧的睡眼,梅花露出了红红的脸颊,春天把她们吵醒了”,句子脱胎于李清照的“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化用诗意,能够使我们的写法创新。母爱是大家常写的题目,大家都习惯于以外貌描写开头。比方“我的妈妈三十多岁,一双眼睛炯炯有神。”这样就太大众化了,很落俗套。有的同学另辟蹊径,采用了抒情的方式:“从我出生那天起,妈妈的爱就象春雨一样无声地滋润着我的每一天”,化用了杜甫“润物细无声”的诗意,读起来就很新颖。

有时候我们拿到题目不知如何下笔,这个时候,诗词也许能帮我们的忙。例如,文题《杨柳依依》难住了学生,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如何写,而是列出了几句诗让他们自己想。“昔我离家,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沂”。他们读完后恍然大悟,明白原来杨柳都和送别相关,于是很快就写出了一篇篇情感真挚的作文。类似的比方文题《月圆之夜》,古诗文中关于月亮的诗词俯拾即是:“举头望明白,低头思故乡”,“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关于月亮的文章离不开思乡和

团圆两大主题,抓住这点行文,学生自然有话可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也许纯粹要求学生们死记硬背那些诗词歌赋他们不会愿意,但假如我们在同学们的写作过程中鼓励他们去寻找那些优美、华丽、警世、向上的词句,应该既是文章的充实更是一种情感的熏陶,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这样引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