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6)
摘 要:进入新时代,劳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不仅满足学生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而且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衡量标准,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中出现很多短板,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育人合力不足,造成学生劳动教育意识及行为出现脱离,阻碍劳动教育现代化进程,围绕“三全育人”理念,以劳动教育为核心,搭建劳动育人平台,形成“以学带劳”“以体促劳”“以理赋劳”的劳动育人新格局,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推进劳动教育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大学生;三全育人;劳动教育;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20)04-16-05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三全育人”理念是高校立身之本,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思想基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
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该意见指出了劳动教育对当今大学生所具有的时代价值,同时也强调了劳动教育在高等教育综合育人中所发挥的显著功能.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坚强阵地,劳动教育的好坏影响着学生素质的提高和高校长远发展.*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由此可见,党中央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家庭、高校及全社会应加强合作,在切实提高学生劳动素质上下功夫.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劳动教育逐步趋于淡化、弱化甚至边缘化现象普
收稿日期:2020 - 12 - 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协同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9CSZJ4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姜维生(1989 - ),男,山东枣庄人,齐鲁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管理学院助教,硕士.16姜维生:“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劳动教育路径探析
遍严重,不得不引起高校反思.通过“三全育人”理念,把劳动教育与学风建设、理论建设与体育建设深度融合,形成“以学带劳”“以理赋劳”“以体促劳”的劳动教育模式,搭建劳动教育创新平台,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合力,对提高大学生劳动素质,铸造工匠精神,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分析
习总书记指出:“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2]”大学阶段是每一个青年学生为梦想而努力,为幸福而奋斗的黄金时期,唯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创造未来,但是,这一阶段是学生思想不成熟、行为可塑性强、容易引起情绪波动的阶段,尤其在日新月异的高科技冲击之下,再加上高校存在着学风不良,劳动理论滞后,学生体能素质较低等问题,导致学生呈现懒惰、劳动意识低下、劳动能力不足等现象,制约了高校转型发展进程,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一定影响,全社会应高度重视,在增强学生劳动意识、增加劳动知识,提高学生劳动能力等方面下功夫.
1.1 学风问题较多,学生劳动意识淡薄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风是高校发展的灵魂,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根本支柱,是凝聚在教与学过程中的精神动力和态度作风,学风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有些高校疏于对监管,体制机制不健全,学风建设不够重视,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很多学生宅在宿舍打游戏、打牌、上网聊天等,“读书无用论”“体力劳动挣不到钱”等意识弥漫在整个校园里,根据调查显示,在参加科技竞赛、劳动讲座以及学术会议等活动中,学生出勤率较低,校园整体劳动氛围不浓郁,学生劳动意识明显下降,此外,一线老师没有在入学教育做好相关工作,纪
律和规章制度贯穿不严格,奖惩机制缺乏创新,导致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强,劳动意识淡薄.
1.2 理论创新不够,学生劳动知识不足
劳动理论课程是劳动教育的核心,劳动理论的创新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条件,直接对学生劳动知识的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有些高校没有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有的高校虽已开设,但课程内容没有得到及时更新,教学方式方法严重滞后,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延续至今,教师队伍素质整体偏低,这些不仅影响了整体教学进程,也成为学生知识增长的瓶颈,如学生在上劳动教育课程时,因有的知识点重复,内容没有及时更新,使学生感到教师所讲的空话多、套话长、厌倦说教,对课程的兴趣逐步丧失;有的老师从别的专业调过来,甚至不少行政人员兼职代课,有的老师没有去过企业或实训基地,缺乏劳动教育经验,没有经过系统的理论培训,对教材研究及理论创新不够,教学水平较低,对学生教育影响较大,导致学生的劳动知识不足.
1.3 身体素质不强,学生劳动能力欠佳
身体素质是铸就学生劳动能力的本钱,良好的身体素质不仅可以有助于学生的劳动实践,锻造劳动能力,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信息技术与网络多媒体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网络购物、在家办公、抖音打赏、微信带货等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外出购物、集体劳动仿佛成了过去时,田野、农场、社区、基地……成为了过往之地,据调查,我国新生代“00”后,肥胖率高达30%,成为全球第一,“饭量大,吃零食没有节制,喜欢油炸食物,饮料高糖也疯狂喝”成为学生的流行语,学生因缺乏身体锻炼,体质较差,体魄不强无法有效地参与劳动实践,学生劳动能力逐步下降,随着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施行,“让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走向农田、走向社区”的呼声愈来愈高,大学生劳动意识与技能提升成为全社会关
17西安职业技术学院职教研究
注的焦点.2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劳动
教育模式建构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最普遍的活动形态,在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劳动教育不仅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为高校实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提供了重要渠道,“三全育人”理念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为解决“怎样培养人”等问题的指导方针,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处于转型攻关期,唯有在“三全育人”理念下,发挥全员、全程、全过程育人作用,建立一套系统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以学带劳”、“以体促劳”“以理赋劳”劳动教育模式,才能推进高校劳动教育现代化进程,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划时代意义.
2.1 全员参与,“以学带劳”,形成劳动教育新风气
学风既是一种学习氛围,同时又是一种群体行为,不紧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还能内化为一种向上的精神动力.优良的学风可以使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意志情感等都会发生变化,并反过来对自己的成长成才产生深远的影响.全员参与作为一种集体行为,就是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发挥学校、家庭与社会的育人作用,帮助学校改进学风,从优良学风中唤醒学生的劳动教育意识,从而引导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一是家庭劳动教育要重视.父母要以身作则,带头示范,在日常生活中传授劳动教育,灌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劳动教育理念,引导子女走下网络、走进田野、走向农场,让家庭劳动教育活力竞相迸发;二是高校劳动教育要创新.学校要摆脱以往唯教材、唯论文、唯成绩等的一贯做法,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劳动教育的内涵,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结合自身所学专业,在劳动中受教育,激发创新思维,增强本领,另外,学校可以通过科教融合、产地结合、产学研一体化,为学生
18打通教育脉络,鼓励学生到实训基地、到企业、到社区福利机构及公共场所去锻炼,在劳动中增强本领,提高素质.三是政府及决策机构应制定有关劳动教育的奖惩机制,监督与落实劳动教育的开展情况,完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倡导公民学习劳动知识,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爱劳动、懂劳动的良好风气[3].
2.2 全程追踪,“以理赋劳”,筑牢劳动教育新基础
理论创新是指导劳动实践的重要法宝,通过完善课程理论体系,筑牢劳动教育基础,为学生提供思想指导,是新时代落实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关键所在.全程育人就是要在学生入学、学中、毕业等阶段,通过教育与自我教育实现育人的目的,而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就是要贯穿于全程育人始终,把劳动教育观念凝聚于心,提升劳动本领,毕业后为社会服务.首先,在学生入学阶段,以学生入学教育为契机,结合学校发展历史、学校规章制度、校训等校园文化,充分利用橱窗海报、校园网站等,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教育氛围,使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成为每个学生的职业信仰;其次,在大二大三阶段,主要以课程理论教育为中心,开展相关劳动实践与教学活动,开设选修劳动教育课程,完善创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包括独立课程、广域课程、整合课程等多元化的课程形态,运用课堂教学、主题活动、项目实践、实习实训、职业体验、勤工俭学、志愿服务等多样化的课程学习方式,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社会服务劳动、职业体验劳动、专业实践劳动在内的课程内容体系,让学生在课程教育中受益;最后,在大四即将毕业之际,学生主要面临就业问题,高校通过举办劳动者就业讲座,承办招聘会,召开就业座谈会等形式,积极宣传劳动教育,向毕业生传授劳动知识包括《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用劳动理论打通学生就业渠道,筑牢学生劳动教育基础,提升劳动能力,为社会解决就业压力.
2.3 全方位培养,“以体促劳”,提升劳动教育
姜维生:“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劳动教育路径探析
新动力
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坚定的意志是奋斗者最基本的身心素质要求,而身体作为精神和知识的载体,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因此,大力发展体育,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魄,有利于促进学生劳动教育的发展.全方位培养指的是在高校各部门各机构一起抓,全校一盘棋,以党委牵头,以组织宣传部、学生处、后勤处等多部门协调,以二级学院为主体,以体育、劳育教研室为后盾,以一线学工人员为抓手,形成全校以体促劳,以体创劳的新局面.一是高校应成立劳动教育领导小组,以校长为组长,各部部长及二级学院院长为副组长,以全体学工人员及教师为组员,制定劳动教育方案,围绕“十四五”规划,结合学校实际,出台《学校劳动教育2020 - 2035实施方案》(建议)等文件,明确分工与责任,分步骤地有序开展;二是高校组织宣传部门,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多媒体、微信公众号、抖音以及校园网站等资源,对各行各业的大国工匠、劳动楷模、优秀创业者等新时代劳动者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弘扬“体育新风尚”、“劳动最光荣”,形成“以体促劳”优良校风;三是体育与劳育教研室应该结合本校现有实训基地、科教中心以及体育训练场、劳动教育园地等资源,挖掘劳育因素,开发本土教材,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设置不少于32学时制度,并将体育与劳动教育课程相互融合,同时发力,形成同频共振新局面;四是一线学工人员及教师应依据学科特点与专业优势,开展多样的实习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和服务社会实践水平;五是学校后勤部门应当完善相关基础实施,开发劳育实践场地,如本草园实验基地,为学生教育提供平台保障.
3 “三全育人”视域下开展大学生
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
3.1 促进学风建设,提高学生品德修养
*总书记曾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
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
动”[4]
,首先,通过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不仅让学
生对劳动有更深入的认识,亲身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光荣,更是弘扬了劳动精神,更加尊重劳动成果,懂得劳动的价值,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提高品德修养,有利于在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形成团结互助、奋勇向前的高贵品质.其次,通过在高校广泛开展义务劳动营造了良好的教学和实践环境,更好地带动师生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劳动中践行优良学风.最后,学生通过诚实劳动,从幸福感培养出优秀的劳动品德,从而演变成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3.2 创新课程理论,增长学生知识才干
关于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人类的本质特征和存在方式,是实现人的全面发
展的重要途径”[5].马克思系统的阐述了劳动所具
有的价值,劳动作为一种社会实践,从而能够有效地推动理论创新;在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中提到,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认识经历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辩证过程,通过开展劳动教育既可以把人们在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技能方法以及对世界的认知等提炼出来,形成理论要点,从而补充到课程创新的内容中去,不断丰富劳动课程理论内容,创新课程教学方式与方法,如同学们在劳动中使用的锯,不仅诱使学生联想到锯的历史渊源以及锯相关的高科技产品,而且够找出二者的共同的原理,及时把未知的知识补充到所学的教材中,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向学生系统传授科学的劳动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基本技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才干.
3.3 锤炼学生本领,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人体完成某个动作过程中所表现
19西安职业技术学院职教研究
出来的固有能力,通常指人体在运动,劳动和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机能.习总书记指出:“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
[6]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健身运动作为一种实践
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9).
[2]王逸凡.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路径研究[J].沧
州师范学院学报,2020(12):41-44.
[3]*.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
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
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6).
[5]晁乐红.劳动教育在当代高校德育中的重要地位[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3):149.
[6]岳海洋.新时代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
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2019(3):100 - 104.
活动可以增强体魄,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从本质上讲,健身运动和劳动实践是紧密相关的,共同致力于人们的身体健康;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实践能够使人类拥有健康的体魄,是人类生命得以延续的标志.因此,人们通过参与劳动实践,在劳动中锻炼,在劳动中成长,在劳动中受教育,不仅可以提高本领,增强身体素质,还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
[审 稿:郭建宏,责任编辑:王磊强]
Analysis of the Path of College Students' Labor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JIANG Wei-sheng(School of Management,Qil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inan 250306,China)
Abstract: Entering the new era,labor education plays a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role in higher education. It not only meets the basic needs of students' social life, but also become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a measure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t present,there are many shortcoming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lack of full,whole-process and all-round talent cultivation leads to the separation of students' labor education consciousness and behavior, which hinders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labor education. Centering on the concept of \"thre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and taking labor education as the core,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build a platform of labor education,and form a new pattern of labor education featuring \"learning to bring about labor\",\"promoting labor by physical means\" and \"paying labor by reason\",so as to promote the all-round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labor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thre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labor education;higher education
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