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林铺任氏家族的起源及延伸
据今四千六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皇帝少子禺阳受封于任。以国为姓,这就是称为东夷的小国――任国。自此开始到始世祖止,约经过六十四世。二千五百多年前,周朝始就有了
族谱-乐安普(由始世祖到三十一世祖)。始世祖任不齐生于周朝灵王二十七年三月,卒于周元王八年九月。(公元前545年至公元前468年),葬桃乡,墓在山东济宁城北房葛铺。隋朝,三十一世祖-任昉,字彦生,任新安太守,为官清廉,孝敬父母,受人尊敬。后人以他任职处-新安郡为族谱出处命名-新安谱(三十二到六十世祖)。从宋末以后的族谱没有统一排过。从始世祖到现在,经过十四个朝代近百个字辈。
秋林铺任氏家族起源于明末大移民始,从一三七三年(明洪武六年)到一四一七年(永乐十五年)四十五年中,从山西移民十八次,(洪武年移民十次;永乐年移民八次)。后来移民成为朝廷的主要工作之一。据《明史》,《明实录》,《日之录之余》等正史及笔记史记载,洪桐大槐树处移民分布在30个省市,2217个县市,其中北京,天津,河北就有142个县市。
树有根,水有源;追根溯源,认祖归宗,是中华民族的天性。明朝在山西洪桐大槐树处移民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移民活动。元末战乱之后,历经二十余年,朱元璋统一了天下。但是此时的江山已是遍地疮痍,布满了战争的创伤。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后来更是雪上加霜的是“靖难之战”。也就是民间传说的“燕王扫北”。燕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四子,名棣。领重兵镇守大都(北京)。朱元璋长子朱标早死,朱元璋死后,根据传长不传嫡的传统,朱标的大儿子朱允文继皇帝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听从齐泰,黄于澄等大臣建议,大力削藩,剥夺分封全国各地叔父们的兵权。燕王以讨齐,黄为名,起兵反抗,号称“靖难”。建文帝派兵平叛,于是在河北,山东,河南,皖北,淮北一带,进行了三,四年之久的大战。在此期间,人民遭受战乱的破坏和自然灾害的袭击。村庄毁去十之八九;民仅存十之一二。春燕归来无粞处,赤地千里少人烟。史书记载:“河北这块地方,青膦白骨,怵目惊心,满目荒凉”。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巩固明朝的统治,采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迁移。据证从明初到永乐十五年的五十年间,疏散山西府五十一县之民移送北京,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陕甘等遍及大半神州。而山西洪桐广济寺的大槐树处,则是移民办理手续的地方。传说在移民开始阶段,官府采用了诱骗和强制的手段„„。
太祖任朝功是十七世纪后到秋林铺的,他是任环之后代,任环是明代有名的抗倭英雄,他父亲任翱是从山西大槐树处移民的河北涿州地区,任环出生在涿州,后到山西长治。他是嘉靖年间的举人,殿试第三甲,他是任氏家族六十九代。任朝功是七十二代。任环的重孙。他弟兄三人,弟弟任朝刚,任朝玺。当时正是明末清初,因为战乱和水旱蝗疾生活所迫,再加上父辈们经常讲山西洪桐老家的事,觉得在平原不如进山好。有句话:“穷奔山,富奔川”。觉得在山区更活便些。在老家也是山区。对山区很适应。哥三个商量后,老大,老二愿意进山,老三不愿意进山。决定老三任朝玺先留下,老大任朝功,老二任朝刚进山探路,如果山里好,再来接老三任朝玺,如果山里不好,再返回平原找任朝玺。哥两各已娶妻都是杜氏,带上爱妻,向北边山区进发。不知道走了多长时间,也不知道选择了多少地方。当他们走到秋林铺(清银铺)时,被两个高大的建筑物――烽火台吸引住了。烽火台在河沟的两边地势较高的平坦处。由于此地长期无人居住,除了两个烽火台外再也没有别的建筑物。这两个烽火台一个在河的南边;一个在河的北边。后来人都叫它南楼,北楼。哥俩以两个楼为依托,先以石头,泥土,树枝,杂草等为原料盖起简单的住房;以火镰取火,以枯树枝为燃料取暖做饭;以山菜,树叶,野果,再在平坦土厚的地方,开荒种点地的收成为食。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感到在山区比在平原好。过一段时间后觉得应该把三弟接来。哥俩把家安排
好后去接三弟,到原来居住的地方,三弟也不在了。听人家说:“大哥,二哥走后,三弟在原地等了一段时间,没有见到哥哥回来,他也就离开了,说去找大哥,二哥。”哥俩没有找到三弟,又回到了秋林铺。
老大任朝公生有六子,老二无子。老大把四子任得道,五子任得政生后过继给老二任朝刚。任朝刚觉得柳林水这个地方还可以,离秋林铺也不远,稍微离开点也好。带着妻小到柳林水定居。旺字辈后因弟兄增多,向洋林水发展。建了任家铺村。
秋林铺以前叫清银铺,传说金代在这里炼银子,炼银子的地方在松树岭下边叫银子坑。当时的规模较大。那时的银子是最值钱的,国内外货币都以银子为交换单位,因此对银子的冶炼很重视,为了保护其正常生产,在交通要道建了两个烽火台。如果有情况,这里首先发现,发出信号。炼银处得知后采取措施,后来因战乱停止生产。炼银子的模具解放后在银子坑地下还能找到。两个烽火台仍然存在。(1956年两个楼拆掉,在大园子用石头建了礼堂。)太祖任朝公哥俩看中了这个地方,加上后来迁进一部分人,人口逐渐多起来。到清朝中期,秋林铺就已据规模。用山西洪桐老家的手艺,利用本地的石头,煤,黄土,木头等作原料在北套和南河烧灰;在瓦窑岭烧砖瓦;在村里盖起了砖腿石板房,瓦调房圾和固定石板;修起了大桥和小桥;在村边土厚的地方扎地。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安定,精神生活也有了追求,在大桥旁建立了戏台;在出泉水的地方建立了龙王庙;在村子南边建立了南圈门;在村子下边建立了重王庙;在戏台对面建立了神棚;在南楼的东南一块平地上建立了耍龙灯的地方。因此到现在叫的一些地名仍然留着老祖宗生活的痕迹。如龙庙上(老祖宗祭水神的地方);五堰里(老祖宗扎的五堰地);灯场(老祖宗耍龙灯的地方);南麻地(老祖宗种麻的地方);槐树园子(老祖宗栽的思乡树的地方)。青杠子树低下(在戏台的对面,老祖宗迁来时就有的一棵青杠子树,树帽遮盖近两百平米)。还有一棵建龙王庙时留下的大苦梨树。这些树一直到日本侵略中国时被日本鬼子烧死了。
太祖任朝功山西洪桐老家,家境状况很好,衣食无忧,自幼读书,聪明耿直。很有心机。在生活稳定后他为了不让后代乱宗,亲自编排了后代的辈分并传承下来。(朝得奉甫自,旺玉永聚宏,显成全正国,和顺登明荣)。从排辈中可以看出老祖宗的胸怀,智惠,希望和功底。
太祖任朝功第四代《甫》字辈,正是康熙年间前后,虽是盛世,但是不可抗拒的瘟疫大流行。天花,鼠疫,霍乱,伤寒等烈性传染病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甫字辈10人,6人被瘟疫夺走。任甫库成家后妻已怀孕,也未幸免。任甫库妻刘氏,娘家在鸳鸯水,生子后在悲喜交加之中,为了延续任家香火,给儿子取名任自绪,被刘家养大后,在柳林水继续顶立任家门户,并划出山,水,地给外甥,(任自绪契约,雍正二年立,柳林水任全军处存有契约,)。
太祖任朝功第五代《自》字辈之前并不发旺,到第五代自字辈只有6人。第六代旺字辈17人,秋林铺有7人人,司马台1人,柳林水有8人,王家台1人。玉字辈37人,在秋林铺22人,司马台3人,柳林水10人,王家台2人。这段时间正是大清盛世康熙-乾隆-嘉庆时期。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人人受教育。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在这种大环境下,朝廷和民间往来增多,民间和民间的往来也增多。嘉庆年间秋林铺任氏家族在当地已经成为旺族。上连朝廷,周连其它宗族。玉字辈有名望的书儒任玉佩因为和朝廷的太监结拜兄弟,朝廷特意在秋林铺为任玉佩修建了大门楼(相当于牌坊,本地人叫它大搏坊,大桥往南
走第二个门);另外还修了3个小搏坊,(现在分别是任全得家大门;任成林家大门;新房的大门。均已损坏)大搏坊和小搏坊的门槛由两层组成,下边靠地的一层是垫板,上边是门槛,因此比一般的门槛高。大搏坊山岩岩板不出头,房檐下用大方砖砌成。小搏坊用小方砖砌成。表示忠孝节义。嘉庆十三年(1808年),圣莲山圣米食堂重修时,特意叫任玉佩敬撰碑文(位于圣莲山南庙)。万古流芳。
太祖任朝功在秋林铺立坟――叫老坟,在村子下边一里多地,那里风水很好。从朝字辈到自字辈五辈20人埋于此。过继给任朝刚的老四,老五和后代埋于柳林水任家坟。任自良后代任旺奎搬到司马台村,其后代埋于司马台任家坟。从旺字辈后就分开了,在秋林铺除了老坟继续应用外,又增加了小坟,三角堰(大松树处),黄土安,南套,北套等。任自刚长子任旺通之后主要分布在大地塂,堂上,宝水,东村,北边桥一带;次子任旺凤之后主要分布在秋林铺,大南塂,鱼骨寺,高铺一带。任自贤后代主要分布在秋林铺,莲花庵,岭后,堂上一带。任自良后代主要分布在司马台的北鱼塌,西坡,岩根一带。任自秦后代主要分布在王家台,石板台和鱼骨寺一带。任自绪后代主要分布在柳林水,洋林水一带。任自得后代主要分布在秋林铺,大石窝,北边桥一带。坟也多建立在居住之地的周围。文化大革命把坟墓地平面以上部分平掉变成可耕地。立甲乙台为公墓。后来实行分田到户联产责任制,有的坟又建回到了自家种的地里。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桐大槐树。洪桐大槐树一直被海内外华夏儿女视为祖槐。把这里称作故里和祖根地。因为我们是从大槐树处迁移出来的。祖根和故里对我们来说永远是一个剪不断,道不完的既久远又新鲜的话题。我们在秋林铺太祖碑前点柱香,向着远隔千山万水的祖根地山西洪桐大槐树处鞠躬敬奉,以表对祖宗的怀念。同时更希望秋林铺任朝公的子孙们,要牢牢记住“秋林铺”这个名字,不管你们走多远,一定不要忘了你们的祖根;要牢牢记住“辈轮排列”这个碑文,你们不管叫什么名字,一定不要乱了辈轮;要牢牢记住任氏家训,不管你们做什么,一定要做个堂堂正正的人。愿我们任氏家族兴旺发达
明朝永乐年间,由任环之重孙第七十二代任朝功,任朝刚,任朝尔因为战乱和水旱蝗疾生活所逼,兄弟三人经商量先由老大,老二带上家小先行由山西洪桐向北边山区进发迁徒.不知走了多长时间,也不知走了多远,选了多少落脚的地方.当他们走到一个叫\"清银铺\"的地方被这个还没人开垦的山川美景留驻了,也正合老家的一句话\"穷奔山,富奔川.\"完全吻合.决定以此为今后子孙后代生根的落脚点.依此立村,建基立业,繁衍生根,家道兴旺.后来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更把这个古老的\"清银铺\"名字谐音成今日的\"秋林铺\".太祖任朝功曾祖父任翱,明孝宗弘治年间,从山西洪桐大槐树处, 移民到河北涿州地区(今河北省保定地区)其后代分布于河北和北京地区.太祖任朝功择\"清银铺\"(秋林铺)立村.其后代已经伸沿二十来世至今:
朝得奉甫自,旺玉永聚宏. 显成全正国,和顺登明荣. 胜来存忠孝,有本守功道. 行义礼智信,万世平安兆.
今天身为秋林铺任朝功的子孙后代已经繁衍生息,遍布全国.在北京地区更已经根深叶茂的村落,繁盛遍及任氏子孙后代.秋林铺,莲花庵,青林台,柳林水,杨林水,四马台,龙门台,大地塂,庄户台,鱼骨寺,王家台,霞云岭,堂上村,宝水村,东村村,鱼斗泉,十度新村,房山,大石窝,黄安坨,黄塔
村,张家铺,八亩堰,北边桥,铁角村,高铺村,庄里村,山南村。
秋林铺及周边地区一些民俗。
一.相互之间的称呼。
秋林铺及周边地区的民俗大同小异,家族内的称呼一般不以官职相称,称呼同辈男性,比自己大的叫“哥”,“姐夫“;比自己小的叫“兄弟”,“妹夫“;称呼同辈女性,比自己大的叫“姐”,“嫂子”;比自己小的叫“妹妹”;“弟媳妇”;称呼老一辈的男性,生自己的叫“爹或爸”,和父亲同一血统,比父亲大的叫“伯”,伯妻叫“大妈或大娘啊”;女性叫“姑”姑丈夫叫“姑父“比父亲小的叫“叔”;叔妻叫“婶”女性叫“小姑或叫老姑”;姑丈夫叫“小姑父或老姑父”和亲生爷爷同辈的叫“爷“爷妻叫“奶”;和父亲的爷爷同辈的叫“太爷”,太爷妻叫“老太”。称呼老一辈的女性生自己的叫“娘啊”。和母亲同一血统,和母亲同辈的男性叫“舅”,舅妻叫“妗子”;女性叫“姨”,姨丈夫叫“姨父”;称母亲的父亲叫“姥爷”,姥爷妻叫“姥”;称母亲的爷爷叫“老姥爷”,老姥爷妻叫“老姥”。以上在同辈中兄弟姐妹比较多,按大小在称呼前加大,二,三„„小或老。称呼比自己小一辈,自己生的叫儿子,闺女。同辈男性家的叫侄子,侄女。同辈女性家的叫外甥,外甥女。妻子的侄子和侄女叫妻侄子和妻侄女。三代以下统称孙子和孙女。 二,节日习俗。
节日习俗。农家人特别重视过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些节日代表着农家的要求和希望;代表着农家的心情和欢乐;代表着
农家的纯朴和精神。在这些节日里,他们吃的是用自己的双手种的粮食;喝的是用甘甜的泉水泡出来的黄芩茶,唱的是土生土长自演自唱的山邦子。随着社会的发展,节日习俗淡化了。已经容人到国家对节日的规定之中。 三,婚礼习俗。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人之常情。在婚嫁时,要经过提亲(提婚),定亲(定婚)和结亲(结婚)三个环节。随着时代发展人的意识形态的改变,随着经济发展人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婚礼习俗也发生着变化,下边就目前本地的婚礼习俗归纳如下。
(一)提亲。在提亲之前男女双方对对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调查,走访。对对方的家庭状况,年龄,长相,工作,人品,健康,经济状况,住房条件,属相等情况进行了解。认为条件合适后,才会提亲。也有的男女双方恋爱私订婚事后,再请媒人去提亲。一般情况家长不能亲自去提亲。提亲要做两件事:一是要做好合亲(合婚),合亲就是男女双方各用一叫顺红纸的折子,上写男女各自的“生辰八字”(出生的年,月,日,时),然后请算命先生测看,俗称“批八字”也就是所谓“合婚”。二是要做好保亲,也叫保媒或说媒,双方父母同意后,要请一位双方信得过的人(媒人,介绍人)去保媒,其程序通常是各自写一个“门户贴”。将双方各自姓名,年龄,籍贯,祖孙三代名号,职务,政治面貌,学历,健康状况和经济状况等写在上面。叫媒人相互传递给对方父母和亲人过目;或双方家庭各自把以上内容介绍给媒人,由媒人相互介绍。然后双方父母择日到对方家探视,进一
步了解一下对方情况。假如满意便答应了这门亲事,则被公开,以后男女可以自由往来,进行合法的恋爱。
(二)定亲(订婚):是提亲的进一步发展。表示男女双方和双方的父母以及亲属同意了这庄亲事;定亲要举行定亲仪式,在仪式之前,双方父母和(或)委托人要在一起商量,1主要内容是:(1),订婚(喝喜酒)的时间;(2),参加的人数;(3),仪式地点(在家办还是在饭店办);(4),女方索要的彩礼,彩礼的数量和质量视双方的条件而定。有四合礼;六合礼;八合礼(包括烟,酒,茶,糖,粮,油);给姑娘送的定亲信物(金器,衣物,化妆品或生活用品)。(5),定亲方式和费用的分担,如果在乡下办,女方家把所办蓆面的档次,桌数,彩礼的等级及其它要求由中间人告诉男方家,男方家安女方家的要求买物,或给相应钱,女方家自己办理;如果两家一起办,女方家的餐饮费用要男方家出或商量解决。2,订婚仪式:按1的安排进行,所邀亲戚,朋友光临;一切准备就绪;由主持人主持(简单而明了)男女双方交换定亲信物,长辈谈点希望。参加订婚仪式的男方家的亲友要给姑娘一些贺礼钱。男女双方的婚姻大事从此界定。
(三)结婚:订婚之后,结婚之前男女双方除了经常增进感情交流之外,要做一些婚前准备工作1,接受心里知识教育;生理卫生教育;性知识教育;怀孕知识教育;婴幼儿抚育教育等。2,结婚新房的装饰,美化;3,物品购买和准备:(1)新房内的生活用品;(2)结婚时的临时用品;(3)婚宴用品。4,领取“结婚证书”。5,向亲戚,朋友发请柬。结婚包括迎亲(娶亲),闹洞房和住回门。
1,迎亲:迎亲之前要做各项准备工作。包括:(1)娶亲时间的确定:要由阴阳先生根据男女的生辰八字而定,确定娶亲离家时间和进家时间,所避属相;(2)物品准备;(娶亲物品,包括新媳妇用品,彩礼,喜贴,炮竹,喜糖,喜烟。宴席物品,如在酒店办和酒店经理协商,包括餐饮,烟,酒,饮料,茶,糖,瓜子)。(3)人员安排:(总管。餐饮后勤人员,包括记账,迎宾。娶亲人员,包括娶亲奶奶,伴郎,陪同人员。保卫人员。)(4)迎亲车队;如找亲戚朋友帮忙,告诉集合时间,地点,任务和注意事项;如找婚庆公司,和婚庆公司经理协商,除了上述内容外要提出要求,确定价格,建立合同。(5)婚庆活动:如果找亲戚朋友帮忙,内容自定。如果请婚庆公司,同婚庆公司经理协商,确定服务项目(是全部服务项目还是部分服务项目);成交后,告诉其时间,地点,商榷价格;提出要求;签立合同。(6)新房布置:生活用品齐全。(7)说信:娶亲前几天男方家派人到女方家通报结婚准备情况,了解娶亲路线,放炮地点,喜贴位置;征求女方家意见-叫说信。如果无异议,确定正式举行结婚庆典仪式。在仪式举行前1-2天,把所有事项都交给总管,由总管全程处理。 迎亲是婚礼最热闹的一个环节,是准备工作的具体体现,是新郎新娘最盼望的时刻,是全家最高兴的日子。(1)娶亲:准备好车队,一般单数3,5,7,„„加录像车组成,把所带的物品,(新娘衣物,鲜花,彩礼,鞭炮,喜贴,路钱,喜烟,喜糖)分工负责装上车。准备好的娶亲人员,一般也是单数,新郎,伴郎,伴娘(娶客奶奶),童男,童女,催装(娶亲管事),保卫。一切准备好后,安瞧的时间,
从新房由家人,亲戚,朋友燃放鞭炮送行。安预定的路线到女方家,放鞭炮,贴喜字,新郎要想办法进入预先设置好障碍的新娘房中,找到并穿上新鞋,(旧鞋带回),新郎把手捧鲜花双手交到预先梳妆好的新娘手中,预定时间到后,新郎把新娘抱到迎亲车上,送亲人以相同于迎亲人数,和迎亲车队返回。其余送亲人另车前往。陪送嫁妆同时或之后送往。(2)结婚典礼仪式:在仪式之前,宾客要把钱,物交到记账处(上份子)再由迎宾把宾客请到餐桌。由主持人(专业或业余)主持。主持人宣布庆典开始。一般过程:新郎,新娘的父母到迎宾台就坐,其它人员到位。新郎,新娘由礼仪小姐陪同,在迎宾曲的欢快声中缓慢走上迎宾台。三拜:一拜天地,亲朋好友;二拜高堂,给父母敬茶,改口,父母给改口钱;三拜夫妻对拜,交换礼品。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新人介绍恋爱过程。双方父母,单位领导,长辈讲话。夫妻共斟香槟酒,宾朋共饮。(3)喝喜酒:新郎,新娘到各桌敬酒,以示感谢;父母亲到各桌敬酒,以示感谢。
2,闹洞房:举行婚礼的当天晚上闹洞房,婚后三日无大小,形式多种多样,但是要文明,喜庆,热闹,安全。
3,住回门:新婚夫妇第二天早上要去娘家,拜见女方父母,亲戚。女方家要摆宴席请亲戚认姑爷,亲戚要摆宴席请姑爷(待姑爷)。住回门一般3-7天不等。回门结束,婚礼闭幕。 四,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随着时代发展,民族习惯,当地条件而异。目前因人口增多,可耕地减少,国家要求尽量火葬。但是我的老家地处深山,葬
人不影响耕地,国家也没有明确要求。因此我的老家仍然以土葬为主。我就介绍老家的土葬习俗。古言说:“六十花甲子,不死也要埋”。这就表示人到六十之后就应该对死有所准备了。要准备什么,一般要准备死后的穿戴-寿衣(白色内衣,黑色棉衣,黑色长袍或外罩,整套服装不能有扣子,全部用带子系紧;男的黑色布鞋袜,女的蓝色;挽边的黑色帽子,红色的疙瘩,男的缀在帽顶,女的缀在右帽边。寿衣长袍或外套的材料也可以用绸缎。)铺盖(芦苇做的舒身蓆,黑色或素花褥子,剪掉四角的被子。)棺椁,(材料:松木,柏木,杏木和其它木头。尺寸底邦盖分别厚度是一,二,三寸或二,三,四寸。头大尾小,外面梆涂上红色,盖涂上黑色,头顶板画上阴阳八卦图。)其它,沙锅子,小黑罐,破簸箕,秫米笤帚等。人去世后一般在家停放三天,(我们就安三天讲述)。去世后要做:
(一);尸体处理:1,老人去世后或有预兆即将离世由家人或长者给剃头,剪指甲,洗澡;2,老人去世后由由亲人用手或白布固定下颌,防止张嘴;用清水净身并美容;穿上事先准备好的寿衣;3,尸体整好后,停放在主房或搭建的灵棚内的停尸床上(停床)。停尸床放在主房或灵棚内对门的靠墙处,床上铺着舒身蓆,褥子和褥单,死者面部朝上,头朝门平躺在床上;盖上准备好的被子;双手拿着用面做的带木把的手棒-叫打狗棒;面部盖上白纸或白布。4,头顶处放一供桌,供桌上铺黑色台布,桌上放着点燃的常明灯(蜡烛或素油灯),香炉和香,小瓷罐,(封罐用)。一个装满未做熟饭的碗,上边盖着和碗口大小的饼,上边插着七个用面做的棒叫打狗棒。纸钱。供
品,(馒头,点心,水果或死者生前爱吃的东西),5,供桌旁边放一个沙锅子(烧纸用)。
(二),家庭主事人和家人商量有关丧葬事的办理。确定总管事人和其它人员。把丧葬事安家庭商量意图交给总管事人全程处理。1,根据需要确定搭建灵棚,建灶立厨,来宾安置,物品购买。2,请阴阳先生,安死者去世的时间年,月,日,时,确定安葬时间,入殓时间,送三时间,出殃时间,所忌属相和注意事项。3,报丧,是死者死后的第一种仪式,死者安放好后,要第一时间到主要亲属家报丧,即使知道消息也要去报。现在也可以用电话报丧,亲属接到报丧消息后要尽快到现场吊唁,接受任务。4,请制作孝装的人,一般用男人去世,身体健康,中年以上的女性-叫半边人,根据亲戚远近,制作出不同孝服,或给予孝布。5,请厨师安排蓆面,准备所需物品。6,请糊匠,男的糊马,女的糊牛,制作引魂帆,花圈和其它物品。7,请吹鼓手,戏班子。(闺女请)8,先支付一部分钱款给总管,丧事结束后结账。
(三),死后一般停放三天,(也有五天,七天的)夜里12点钟以前算一天。第一天,主要是丧葬的一些初段工作和准备工作。上边一,二项要落实。每一个亲属安要求穿上孝服(披麻带孝)。子女分班守灵
(四),死后第二天,1,亲朋好友前来吊唁,供品示亲疏远近价值不一样,供品有钱,食品,布料,花圈,纸钱等。执客接供上账后,根据情况给回孝礼,请茶,饮酒,进餐。2,组织好接待工作,安排
好餐饮和休息地点。3,安排打坑,坑是长方形,长2米,深1.5米,宽1.2米;安排抬重人员,八个人为一拨-叫八抬或八仙。4,活跃气氛,做到即隆重又典雅,吹鼓手和戏班子要选择适当内容,适当时间活跃气氛。5,追悼仪式:在送三之前举行,子女向死者献花;介绍死者的生平;子女致答谢词;向遗体告别,行礼哀悼,垂泪痛哭。6,送三仪式:也叫报庙,八趟纸,送魂仪式。意思是将死者的灵魂送到先祖那里去。在茫茫的阴间,不会迷路。在阴阳先生确定的时间,抬上纸糊的马(男死者座骥)或牛(女死者座骥)带上斧子;端上一瓢水,水中放点饭;拿上粘纸钱;点上火把;在吹鼓手的带领下;鞭炮齐鸣,家人穿白带孝,嚎啕大哭;送到五道庙。停止一切声响,亲人拿着黏纸钱在五道庙墙上粘,如果粘上了,大喊一声“粘上了”。亲人嚎啕大哭,吹鼓手奏乐,用斧子剁开马或牛踢间连接物,用火把点燃烧掉。完全燃烧后,用带来的水绕着火周边画圈,留下一个口,口的方向朝着大陆的方向。表示死者已经去达目的地。仪式结束返回。7,入殓:送三之后,灵魂已去,死者要装入棺材中-叫入殓。入殓时不准说话,叫名和过大的声响。把死者在棺材中放平稳,周边用自己的衣物倚好,蒙脸纸拿掉,死者就象睡觉一样,确定无误后,盖上棺材盖,破簸箕和秫米笤帚放在棺材上面(随灵柩走)。8,封罐:各种蔬菜切碎后放到碗里,子孙后代用筷子往罐里夹,每个人夹一次,罐子装满后用馒头封口,放在棺材头处,随棺材一起下葬。 (五),死后第三天:出殡和下葬。
(a),出殡:尸体入殓后,把灵柩送到安葬的地方叫出殡,也叫送葬。1,出殡前各项工作要到位:(1)阴阳先生要到位;(2)抬重的人(八仙)和物(大绳,抬杠,长板凳)要到位;(3),吹鼓手要到位;(4),亲属,子女的分工要到位(抓土的,打引魂帆的,摔三锅子的,抱罐的,顶棺材头的,拿花圈的);(5)送葬队伍要到位;(6)安全保卫,医疗服务要到位。2,抓土:在出殡前死者的子孙要到坟上,把打坑的土抓点拿回家,在路上要绕开送葬队伍,不和旁人说话,不回头。3,到时间后,阴阳先生发出“起灵”的号令,儿子在棺材头部位,“八仙”在棺材两旁,把灵柩驾到院外的宽阔处放到两个长板凳上,(下葬前灵柩不要放到地上),如果交通方便,有汽车送葬,可以直接放上汽车。4,,送葬队伍排列顺序:鸣放鞭炮者;吹鼓手;阴阳先生(给死者发过路钱);摔三锅子的(起灵后把放烧纸钱的沙锅摔掉);花圈队伍;打引魂帆者,抱罐者,灵柩队伍,送葬队伍。5,,在送葬过程中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哭声阵阵,泪流满面。在哭声中饱含着哀思,在喧闹中蕴含着伤感,亲人离别何时归,再相见时难上难。
(b),下葬:把死者埋葬到事先选择好的地方(祖坟或新瞧的坟地),叫下葬。1,由阴阳先生确定下葬时间,方位,避开属相和其它注意事项;2,下灵柩,灵柩到坟后,“八仙”按方位把棺材放到已经打好坑的上边,用两根长于坑宽度的杠子把棺材架起来,再把绳子从棺材底部穿过,八仙拽着棺材两边的绳子,再有人协助把棺材下边的杠子拿掉,棺材徐徐的放入坑中,再抽出绳子。放的要方位对正,四
平八稳。3,由后代掌门将“密封罐”放到棺材前边,检查后,再用“秫米笤帚”把棺材上的脚印扫掉。4,填土:按长子,次子„„亲属的先后顺序把土铲在灵柩上。把打坑挖出的土全部回填到棺材上。5,送葬队伍返回:灵柩埋好后,送灵队伍要绕墓转三圈,在回家的路上也不要回头看,否则死人会跟着活人回家。实际上是劝说活人节哀的一种方法。
(六),圆坟:埋葬三天(包括埋葬这天)后,亲属要在死者的坟上进行进一步整理,周边用石头垒起来,填满土。靠头的部位磊成圆形,中间栽一颗荆子树,意寓着子孙后代精明聪慧。
(七),送七和烧孝:死者下葬(包括下葬这天)后七天起送七,每七天一次,共送七次,意思是希望死者还能复生。亲人穿上孝服,拿上纸钱,端上水,到半路上把纸钱烧掉,用水浇灭余火(防火灾)后回家。到五七之后把孝装(纸做的)烧掉-叫烧孝。
八,新坟:死后三个月后赶上清明节要侍侯新坟,到清明节不够三个月,要到下一个清明节侍侯新坟。新坟在清明节前第三天,在老坟的前一天。上新坟可根据条件而异,一般情况家里要接待,来人要上供礼。要去坟上挂纸,上供;如果新老坟在一起,可以一起上;有的人还想上老坟,就不能上新坟。上坟时可以立碑,添土(闰年时不能添土)。
丧葬习俗反映了生者对死者的怀念和想往,也表现了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更新,人死后到新坟大体分三个阶段,下葬前阶段;烧孝前阶段;新坟前阶段。新坟过后就步入常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