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运动康复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现状调查

来源:伴沃教育


中国运动康复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现状调查

编者按:昨日推送的帖子《被挡在医院门外的运动康复专业毕业生》,在其留言板中就“体育领域康复教育和医疗领域康复教育”的话题,引起了激烈的碰撞与讨论。下文就目前中国运动康复专业人才需求和培养现状的调查报告呈现给大家。

作者|王定宣,陈巧玉,彭博(西南医科大学)医学与运动都是以实现人类的健康为共同目标,两者交叉结合能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无论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备受瞩目的健康产业,还是国家正在深入推行的“全民健身计划”战略,都迫切需要运用“体医结合”知识的观点与方法以实现人类健康的共同目标。

近年来,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以人为本”、“全面康复”、“全民健康”等理念的推广;伤病患者重返运动、重返社会、提高生活与生命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运动康复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通过对我国运动康复专业人才需求以及培养现状的调查和研究,为政府和高校开设运动康复专业培养运动康复专门人才提供参考。一、我国运动康复专业教育发展历史我国运动康复专业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1963年国务院批准发布的《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中的“运动保健(试办)专业”;1978年,部分院校招收运动医学5年制本科专业学生;之后,在1989年,教育部《增补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中首次增设“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成为今天“运动康复”专业(代码:040206T)的起源。1998年,教育部再次审定专业目录时将体育学专业中的原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与体育生物科学专业进行整合,更名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2004年,经教育部审批同意设立了一个在少数高校(北京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和天津医科大学)试点的目录外专业,即“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代码:100307W),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教育学/理学学位。此后,由于社会的极大需求,越来越多的高校申报开办该专业,2012年教育部将该专业定为特设专业,并更名为“运动康复”(代码:040206T)。由此可以看出,运动康复专业虽然是一个新兴的专业,但在某

种程度上来说,它在体育学专业中已有50多年的发展历史。二、我国运动康复专业教育发展现状康复医学作为新兴的医学学科已成为国内医疗卫生事业重点发展的新领域,康复医学事业大力发展,康复医疗机构成倍增长,社会对康复人才的需求直线上升。2011年,卫生部将康复治疗人员列为急需紧缺人才;2013年8月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加快培养康复治疗从业人员。但我国康复医学教育发展延迟,康复医学专业技术人才储备不足、人才培养滞后。当前,我国康复人才队伍的建设正面临严峻的考验和难得的机遇。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目前,我国康复人才培养涉及两个专业:“康复治疗学”和“运动康复”,三个学历教育层次: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主要在体育、医学和师范类院校开设。其中,“运动康复”专业学科门类属于教育学/体育学。 从走访部分开设运动康复专业的院校来看:(1)目前,我国运动康复专业教育层次以本科和大专为主;(2)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还有待完善统一;(3)高校引进高端人才十分困难,大部分的师资由其他相关专业如运动人体科学、康复治疗学转行而来;(4)教材方面,目前国内还没有统一的运动康复专业国家级规划教材;(5)专业相关的实验室等配套硬件设施相对较为薄弱,学校多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设置。

全国体育院校运动康复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2015年5月,成都)

全国体育院校运动康复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会议(2015年7月,天津)

值得庆幸的是:2015年5月和7月,“全国体育院校运动康复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2015年全国体育院校运动康复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会议”分别在成都体育学院和天津召开,完成了运动康复二级学科设置和运动康复专业硕士学位论证工作;同年8月,在沈阳召开了“2015年全国体育院校运动康复研究生招生工作会议” ,会议主要围绕全

国体育院校运动康复硕士研究生统招考试大纲和优秀运动员运动康复硕士研究生单招单考工作方案两大议题进行了研讨。

经自主申报、专家评议、网络公示等环节,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等10所体育院校成为了第一批增设运动康复学二级学科的院校,经教育部备案审核通过后,将在2016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这将进一步推动运动康复学科专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和升级学科条件奠定基础,有助于运动康复高层次人才的发展,规范并加快运动康复治疗师的培养,促进健康产业发展。三、运动康复专业人才需求分析(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对健康服务业的促进,社会对运动康复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从2001年到2020年中国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平均每年新增596万老年人口,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年人群体大幅增加,中国将进入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2011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在其主要任务中指出老龄服务要优先发展护理康复服务; 2013年10月份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健康服务业的发展规划了美好的未来,提出“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健康服务领域的投入,并向低收入群体倾斜,完善引导参保人员利用基层医疗服务、康复医疗服务的措施”。为我国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同时,社会对康复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成为了政府和社会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现代康复医学的治疗以非手术药物治疗为主。国际上在通常的物理治疗康复工作中,运动疗法占绝大比重,往往把物理疗法等同于运动疗法,运动疗法已成为核心的康复治疗手段。运动康复其特色在于以运动作为主要康复手段,主要研究运动在各类身心功能障碍康

复中的应用方法、效果,研究运动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估、治疗、训练、改善与提高。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在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进程中,引领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文件,《意见》中明确了六方面任务,其中包括:“促进康体结合,加强体育运动指导,推广“运动处方”,发挥体育锻炼在疾病防治以及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积极研发运动康复技术,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康体、体质测定和运动康复等各类机构。发挥中医药在运动康复等方面的特色作用,提倡开展健身咨询和调理等服务”。这更加肯定了运动康复在人类疾病防治和健康促进中的作用,进一步提升了运动康复在体育产业中的重要地位,为我国运动康复专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科学发展和人们健康理念的转变中,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必将成为众多从事康复治疗和健康服务专业人才的重要来源。(二)国家卫生事业整体发展规划对运动康复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根据卫生部制定的标准要求:三级、二级医院应设康复病床(30床/医院、康复医生0.25人/床、康复治疗师0.5人/床)。截至2014年11月底我国三级医院1898家,二级医院6807家,应配备康复医生65287人、康复治疗师130575人。另据统计,目前我国有省级康复中心34家,地区级98家,县级4000多家,社区康复中心3600多家……全国共有各类各级残疾人康复机构19000多家。这些机构和单位都需要大量的康复专业人才。此外,国家卫生部还明确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具备社区康复(社区服务1人/社区)的功能,运动训练机构、大型专业健身中心等健康服务相关产业,都需要运动康复等专业人才。综合以上,目前我国至少需要专业康复人才超过35万人。

但从我国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总体情况看来,高校招生规模并不大(平均不到100人/年),据中国康复教育专委会调查统计,2014年实际新上岗康复专业人才不超过6000人。而运动康复专业,根据统计:目前全国招收运动康复专业本科院校总计42所,按照各高校招生平均60人/年计算,年招收运动康复专业人才2520人,据此推算,到2025年运动康复专业人才也不超过10万,与之前所述社会当前的需求至少35万相比,也不到30%,

人才缺口巨大。另一方面,2010年9月6日,卫生部等5部委就正式下发《关于将部分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的通知》,将运动疗法、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脑瘫肢体综合训练等9种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这在促进运动康复专业人才的需求的同时,使得运动康复专业人才的发展进入机遇期。(三)人类疾病谱变化与医学模式的转变对运动康复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的疾病谱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由过去的生物因素引起的传染病逐渐转变为非生物因素或生物因素较少的非传染病。2014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全球疾病状况的评估报告中显示:非传染性疾病导致死亡的概率已经占到了全球死亡概率的60%以上,主要为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和慢性肺疾病。目前对人们健康威胁最大的,不再是传染病,而是慢性病!当今世界的医学模式也已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近年来,更是提出了“4P” 医学模式(4P medical model) 的健康医学新观念,即预防性(Preemptive)、预测性(Predictive)、个体化(Personalized)和参与性(Participatory),旨在有效地抗击慢性病。可以看到,从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到4P医学模式:消灭疾病已经不是主要目的,更强调预防和控制疾病;更以人为主体,强调人的主动性,需要个人参与到对自身健康的认识和维护过程中。运动疗法能够选用合适的体育方法和手段,制定专门的运动量来防治疾病。无论从慢性疾病的早期预防,疾病的治疗和控制,乃至疾病的后期康复,运动疗法都是不可替代的预防和治疗手段,体现和强调人的个体化、主动性和参与性。在推动全民健康覆盖目标中,运动康复无疑是积极的、十分重要的途径。 在我国,以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等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资料显示:我国慢性病患者就有2亿多人,有生活能力障碍需要康复服务的老年人约有7000多万人。当前慢性病死亡已经占到我国总死亡构成的85%以上。慢性病不像传染病会瞬间爆发,我们虽然可以有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来进行防范,但运动康复专业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已是必然趋势。社会需要大批运动康复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健康科学的康复手段让老龄化群体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通过合理的运动和科学的康复方法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加速功能和劳动力的恢复,既防又治,提高全民综合素质。(四)

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对运动康复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根据2006年我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各类残疾人的总数为8296万人,在这8000多万残疾人中,有康复需求者接近5000万人;另外,我国因交通、工伤事故致残的伤残者,每年增加约为100多万人,其中大部分人都需要康复服务。残疾人康复作为残疾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得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2002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卫生部等6部门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到2015年,实现全国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社区康复无疑是最佳的一种方式,到2014年底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34339个,这些社区康复站对康复专业人才的需求同时成为运动康复人才培养和发展的一个良好机遇。 运动康复强调把选用合适的体育方法和手段,制定专门的运动量来治疗疾病和创伤,使许多患者“伤而不残”或“残而不废”。这使得运动康复在残疾人的康复中具有重要而不和替代的地位;同时与发达国家在针对残疾人康复中提出的重要理念“适应性体育”相一致,是经过修改使其适应各种残疾人的体育活动,包括特殊体育教育(盲、聋哑、弱智体育教育等)、伤残人体育活动、伤残人运动竞赛和残疾人的康复,目的在于促进残疾人身体和精神的康复。可见,运动康复为残疾人实现身心健康,参与社会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残疾人康复事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运动康复专业技术人才。(五)竞技体育的发展和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对运动康复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还有待统一和完善,但大部分本科院校的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都涵盖了:培养具备康复医学和运动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现代康复诊疗技能;毕业生能在各级医院、康复机构、疗养院等,从事肌肉骨骼损伤(尤其是运动损伤)、慢性代谢性疾病等的康复治疗;能在体育科研机构、运动训练基地、社区等,从事运动伤害防护、健康指导等工作。因而站在体育运动的视角来看,竞技体育和大众健身将是运动康复专业技术人才的两大主战场。 我国奥运医疗保障小组根据多年的经验总结:运动损伤预防重点必须由被动的伤后康复向主动的康复训练转移;必须更好的将改造运动员的身体的机能、身体的结构与损伤预防有机结合;必须将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与预防运动损伤的康复训练有机结合。可见,所需的专业人才的教育

背景须涉及医学和体育运动两大领域,必须将康体结合。如:运动伤害防护师、物理治疗师。值得一提的是:运动伤害防护师作为一种促进运动安全的新职业已经正式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将会越来越受到关注。而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对参与健身锻炼的人群开展运动风险评估、运动能力测试、科学健身方法指导、运动伤害防护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不管是竞技体育还是大众体育,对运动康复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持续增长,通过康复治疗、健康管理与运动干预等服务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我国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情况(一)全国高校运动康复专业开设情况目前,我国康复专业教育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国内开设运动康复专业的院校大体分为四类:体育专业类院校、医学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和其他综合类,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理学或教育学学士学位。截至2015年5月调查统计显示:全国已有42所本科院校开设该专业,其中,体育类15所,医学类14所,师范类6所,综合类7所(表1):表1 全国运动康复专业开设院校统计 院校类别教育部审批(备案)运动康复专业院校名单及获批年份体育类(15所)(2004)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2006)天津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2007)沈阳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2008) 南京体育学院;(2012)首都体育学院、吉林体育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 (2013) 河北体育学院;医学类(14所)(2004)天津医科大学; (2009) 潍坊医学院; (2011)辽宁医学院、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赣南医学院;(2012)成都中医药大学、泰山医学院; (2013) 湖北中医药大学、遵义医学院、遵义医学院医学与科技学院; (2014) 山西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中山学院、湖南中医药大学、贵阳中医学院;师范类(6所)(2005)玉林师范学院;(2011)河北师范大学; (2012)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13) 鞍山师范学院; (2014) 哈尔滨师范学院、韩山师范学院;其他及综合类(7所)(2006)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2) 大连理工大学、齐齐哈尔大学; (2013) 绍兴文理学院; (2014) 苏州大学、济宁学院、重庆文理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