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述评

来源:伴沃教育
第31卷第1期 2015年2月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JOURNAL 0F JILIN BUSINESS AND TECHN0L0GY C0LLEGE VO1.31.NO.1 Feb.2015 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述评 曹日 玲 (吉林工商学院金融学院,吉林长春130507) [摘要】当前我国正大力加强城镇化建设的步伐,而城镇化的进程与经济增长是相互促进的。本文基于理论经济学的 研究视角,结合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研究二者的互动机制与作用路径,通过古典分工理论、区位理论、新古 典增长理论、新经济地理学观点、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和非均衡增长理论分析二者的互动机制,这些理论对我国经 济实现内生性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城镇化;经济增长;互动机制;劳动力转移 [中图分类号】F061.2 [收稿日期】2015.0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288(2015)0l一0045—04 [基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4BS2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曹玲(1983.),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工商学院金融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东北亚区域经济与金融合作。 当前,人类社会正经历着历史上最快的城镇化进程,中国作为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体,城镇化率从1978 年的17.92%迅速上升到2011年的51.27%。[1 近些年来,人们研究发现,经济增长与城镇化水平之间存在着 线性或非线性关系,探讨二者互动机制的研究逐渐发展和丰富起来。研究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具 有重要意义,描述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对揭示中国的区域发展差异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意义与实 践价值。本文试图从理论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机制,寻求通过合理的城镇化建 设来支撑我国当前的经济增长的转型。 一、城镇化及经济增长的基本内涵 英国产业革命时期,产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特别是促进了大批城镇的产生。1867年,西班 牙的城市规划师依勒德本索・塞尔达在《城镇化的基本原理》中首次提出了‘城镇化’一词。目前,学术界对 于城镇化一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城镇化不仅包括经济方面的含义,还包括了社会、文化等方面发生的转变, 它不仅是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更是人类生产和居住方式的转变。不同的学科对于城镇化有不同的定义,人 口学定义城镇化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流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扩大的过程;社会学认为城镇化 是指居民的生活方式从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变的过程,不仅包括了城镇人口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也包括了居 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地理学中定义城镇化是由农村居民点向城市居民点转移,并呈日益集中化的 过程;经济学中把城镇化定义为人口和社会生产力向城镇逐渐聚集的过程,是一个地区的农村经济逐渐向城 市经济转变的过程。实际上,城镇化并非简单的农业人口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这其中包括了辐射与聚集效 应。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城镇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文化会对农村地区产生辐射作用,也就是城市 化是社会形态的转变过程,它把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化为了文明的城市社会。另外,由于城市人口的聚集、城 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功能会顺应工业化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989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对城镇化定义是城市和乡村之间人口分布方式的 变化。沃森・赫希在《城市经济学》中提出,城镇化是以人口稀疏并非常均匀地遍布空间、劳动强度大且呈个 体分散为特征的农村经济转变为具有基本对立特征的城市经济的过程。众多学者多将城镇化定义为动态的 演变过程,主要包括人口、规模、产业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中国的城镇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中明确规定,“指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因此本文中的城镇包括建制镇。 ・45・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GDP的增加或者GNP的增加。经济增长会带来一个国家 的生产结构、收人分配、就业结构等一系列经济结构的变化,各国都为了经济的快速增长采取多种多样的经 济政策,经济增长不仅是各国实现经济政策目标的重要标准,经济增长也成为各国研究经济学理论的重点内 容,学者们也一直在探讨实现经济增长的途径,也因此诞生了许多的经济增长理论。 二、城镇化的相关理论 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农村人口的减少和城镇人口的增加,也就必然出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 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因为农村劳动力的供给大于需求,因此从农业转移了出来,即使增加劳动力的投人 也不会导致农业产品的增加。目前,有关城镇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中劳动力转移模型 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只存在两个部门: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即发展中国家属于二元经济结构。发展 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是工业部门的比重逐渐上升,而农业部门的比重逐渐下降的过程,在二元经济结构基 础上,他提出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模型:由于工业部门与农业部门的工资差距,使得农村劳动力逐渐向 城市转移。在具有二元经济结构的国家中,由于农业部门的工资水平较低,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城 市中工业部门的边际生产率大大高于农业边际生产率,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要远远高于农业部门,因此促使 农村劳动力源源不断向城市流人,只有当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被完全吸收的时候,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象 才会结束。由于农村劳动力人口的减少导致了农业的边际生产率提高,工资水平提高,这个过程将最终消除 城乡差距,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拉尼斯一费景汉劳动力转移模型 随后,拉尼斯和费景汉指出了刘易斯模型存在的缺陷。第一,模型中忽略了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转移的 前提条件是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会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第二,模型中没有重视 农业在工业增长中的促进作用。因此,他们进一步拓展了该模型。拉尼斯一费景汉劳动力转移模型将二元 经济结构的国家的劳动力转移分为三个阶段:农业边际生产率为零的阶段;农业边际生产率低于不变制度下 的工资阶段,也就是说农业边际生产率大于零,存在隐性失业的阶段;农业边际生产率高于不变制度下的工 资阶段,农业部门不存在剩余劳动力阶段。该模型认为,由于农村劳动力人15的减少,农业的总产出下降、供 小于求,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导致农产品价格上升的过程,工业部门的利润相对降低,导致农业部门与工业 部门工资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甚至是持平,农村劳动力人El不再发生转移。 (三)乔根森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 经济学家乔根森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先决条件是农业人口的剩余。他认为,只有农业剩余劳动 力大于零时才会发生转移。在农业人15存在剩余的条件下,乔根森提出了假设农业总产出等于人口增长,只 有当农业的发展导致农业剩余规模的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才会源源不断地从农业部门流向工业部门,因此,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工业部门的发展是由农业剩余的规模决定的。但是该模型忽视了城市失业的 影响和对农业部门进行投资的重要性等因素。 (四)城镇化的“S”型发展阶段说 纵观历史长河,人类更多的时间是居住在农村。1800年,全世界仅有3%的人口居住在城镇。由于英国 产业革命和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发生了变化,城镇化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方式。 1979年,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结合各国城镇化开始的时间和发展速度以及城镇化水平的差别,发现了世界各 国城镇化发展的规律,即各国城镇化的发展都呈“s”型曲线:起步阶段、加速阶段和成熟阶段。每个阶段都有 不同的表现,在城镇化发展的起步阶段,农业经济占主体地位,总人口中绝大多数属于农业人口,农产品剩余 较少同时农业生产率较低;城镇的聚集和辐射能力比较有限,城镇数量及其人口较少。在城镇化发展的加速 期,城镇逐渐建立了现代化的工业基础,经济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对劳动力人15的需求不断增加,农业劳动生 产率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农村也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中的现象,因此这一时期城镇的数 量迅速增加,对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资料的需求越来越多,城镇发挥的辐射和聚集作用逐渐增强,城镇化发 展的速度非常快。到了城镇化发展的成熟期,城镇化达到了一定水平,发展速度趋于缓和,这个阶段的特点 是新城镇数量增加缓慢,人口分布在城市的郊区或分散化,成熟期的城镇化率达到了70%。 ・46・ 三、经济增长与城镇化互动机制 (一)经济增长促进城镇化的相关理论 经济增长可以从三个方面促进城镇化水平提高:第一,经济增长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变动。第二,经济增 长促进了就业结构的转换。第三,经济增长促进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聚集。经济增长会改变消费者的消费 习惯,引起厂商的生产方式的改变,技术进步导致一部分的劳动力在产业之间流动,从而改变产业的结构,导 致二、三产业比值的上升。由于城镇化带来的聚集效应,工业和服务业开始形成,城市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产 业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就业机构的变化,乡村人口不断向城市流动,城镇化水平上升。有关经济增长导致产业 结构和就业结构等发生变化的因素以及产业与人口的聚集城市的原因的研究的相关经济学理论,主要有古 典分工理论、区位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等。 是古典分工理论。古希腊的经济学者色诺芬认为,城市产生的首要条件是人口聚集,它与劳动专业技 能和新产品的研发相互联系。马克思同样认为,社会分工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毫无 一疑问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分工使手工劳动和农业劳动产生对立,人口从农业流向工商业,引起城市和农村产 业产生差异并导致利益的对立和城市的形成。古典分工对分工和专业化的重视对城市的产生与发展的促进 作用提出了重要的见解,但是该理论缺少系统的定量化的模型分析,还受到很多质疑。 二是区位理论。该理论认为城市本质上属于一种社会生产方式,各种生产要素在空间的聚集是城市的 典型特点,城镇化的原因就是聚集效应,这种效应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应,致使生产企业和劳动者 向城镇聚集和靠拢。但是,区位理论先假设城市中心已经存在,这种假设下研究城市效益的产生,划分了不 同城市形成的不同分布形态,并没有说明城市形成的原因和如何促进经济增长。 三是新古典增长理论。对于城镇化和经济发展二者理论关系的探讨最早源自发展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 学。 其中,贝拉克和亨德森的模型创新地阐释了新古典增长理论,该理论认为规模效应、外部性和知识外溢 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也是造成城市聚集效应的重要原因。他们首先假定城市只有两个行为主体——生产 厂商和政府,劳动生产者是唯一厂商,政府是唯一土地开发商。在此前提条件下进行一般均衡分析,研究城 市与城市是如何相互影响和不同层级的城市是如何形成整体的,城市在质和量的两个方面如何促进经济增 长的。该理论试图通过建立模型分析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但是其假设忽略了生活中的实际情况, 另外也没有考虑到城乡差距这一普遍现象。 四是新经济地理学观点。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提出了新经济地理模型,该模型并没有假设完全竞争或外 部性外生给定这两个条件,试图以单个厂商为研究对象,且存在规模经济的基础上将外部性内生化。该模型 认为当某个企业选择了在一个地区扎根后,迫切需要劳动力。增加的劳动力还会带动本地消费,拉动需求增 长,带动企业供给的增加。另外,工人增加了,收人的提高会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转移过来。同时,其他地区的 生产厂商为了降低物流费用和交易成本,会选择在该地建厂。因此,该理论认为城市的出现是由城市的内生 性导致的,市场结构中的垄断竞争的特点导致企业的规模报酬递增,最终促进城市的形成,但是该理论缺少 对市场结构与城市形成的实证检验,缺少事实依据。 五是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观点。该理论认为劳动分工与专业化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杨小 凯等建立的超边际城镇化模型假设最初的社会生产中只有农业,社会自给自足。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劳动生 产率的提高,剩余产品出现了,产生了交换,随着交易行为的频繁,人们希望交易效率得以提高,当交易效率 上升到一定水平以后,社会就会从自给自足发展到局部分工的结构,接着出现半专业化的农业与工业。当交 易效率进一步提高,会出现农业与制造业这两种产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同时在制造业内部也出现专业化的 分工。二、三产业工人在一起居住的话,可以降低相互之间的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益,这就是城市形成的原 因之一。该理论不仅继承了古典经济学中强调分工与专业化的思想,而且提出了内生陛的城市模型。 (二)城镇化推动经济增长的理论 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的原动力之一。 城镇化被认为是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和实现社会经济结 构转型的良药,近年来备受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城镇化推动经济增长的理论主要有内生增长理论、非均衡增 长理论和新兴古典经济学。 首先是内生增长理论。该理论与其他经济增长理论的最大区别就是,模型的内生变量是知识溢出效应 ・47・ 和技术进步,而这两个因素是经济内生增长的关键因素。由于城市里聚集了大量的二、三产业部门的劳动力, 这些部门都是知识溢出和技术进步的场所,因此,城市也就相应地成为了知识外溢和技术进步的研究中心。 该理论认为,城市拥有三个方面的优势,劳动力比较集中、文化交流和信息优势和技术外溢的优势,这些都是 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经济增长的引擎。但是在探讨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因素时,并没有把城镇化纳入 模型里,认为城镇化只是经济增长的一种间接效应。 非均衡增长理论也可以从某方面解释城镇化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因,该理论主要研究了城市是怎样推动 区域发展的。1955年,经济学家佩鲁提出了增长极理论,认为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类似一种增长极,它对周边 地区产生的吸引、辖射及扩散效应能够推动城市本身和该地区的经济增长。1958年,Albert Otto Hirschman 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首次使用了“非均衡增长”这一名词,他认为不平衡的经济发展是一种必然现象, 城市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就是应该比农村的经济发展更快更强劲,不均衡增长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城乡之 间实现更高水平与更好级别的平衡增长。2O世纪6O年代,弗里德曼对增长极理论进行了拓展及延伸,提出 了中心一外围理论。该理论认为极化效应能增强城市中心的实力,支配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当城市的实 力增强到一定程度时,它会慢慢向郊区扩张,产生辖射和扩散效应,进而带动整个地区的协调发展。非均衡 增长理论把城市看作地区的中心地带,这一理论对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但它没有解释城市 变成区域中心的起因,也没有寻找到导致区域内部经济发展产生差别的因素。 新兴古典经济学提供了一种研究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新视角。杨小凯是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 物之一,他首创了超边际分析方法来分析城镇化问题,他认为城镇化使得分工进一步精准化并产生更加专业 化的生产,减少交易成本,带动经济增长。城市是一种空间的组织形式,它使得分工和专业化深度发展,劳动 力和产业聚集及迁移产生了巨大的市场,由于就近消费和交易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生 产效率,进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对于二者的因果关系,该理论没有加以区别。该理论支持城镇化水平 的上升可以间接或直接促进经济增长的观点,但并没有研究城镇化过程中会对经济增长产生的负面效应。 四、结论 通常来讲,城镇化的进程与经济增长是相互促进的。几乎对于任何发展中经济体来说,经济增长过程均 伴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 城镇化是由于人口的聚集到指定额,这一点在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中得 到了体现。他认为,当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城镇化引起的人口和经济等因素的聚集有利于经济活 动的外部性获得技术能力和资金,进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与资本的积累。当某个国家的二、三产业比重增加 时,城市的外部性与拥有的各种资源效应更显得具有优势,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当城市的数量和规模越来 越多的时候,生产活动中的交易成本减少,交易变得更有效率,城市的聚集加快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学者认 为,城镇化可以从四个方面推动经济增长。第一,城镇化促进了工业化的深度与广度。由于工业产品比农产 品的弹性系数大,随着城市规模与人口的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刚刚转移到城里,他们会增加对工业品的需 求,进而导致企业的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推动工业部门向深度与广度发展。第二,城镇化可以使第三 产业变得更加强大,由于城镇化的进程,居民对生活消费的需求会El益提高,服务业的劳动力需求将会增加, 服务业会向更高级的阶段发展。第三,城镇化会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当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转移到城市时, 农村劳动力人口的减少会促使农业更多采取利用科技和机械化的手段进行生产,城市的技术发展会促进农 业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实现现代化,同时农民成为了城镇人口,也会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第四,城镇化会带 动区域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于周边和农村都会产生辐射和聚集的效应,促进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婷冲国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时空分化[J].人口研究,2013,(5):54. [2】蔺雪芹.中国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J].地理研究,2014,(4):691. [3】黄毅.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4):147. [4]黄婷.论城镇化是否一定能促进经济增长[J].上海经济研究,2014,(2):33. [5郑鑫.5]城镇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其实现途径[J].中国农村经济,2014,(6):4 [责任编辑:董建军】 ・4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