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规范

来源:伴沃教育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规范

关键词指从学位论文中抽取用于表示论文主要内容的词或术语。关键词选取3—8个,另起一行置于摘要下方,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加标点。

6、Abstract Abstract内容与中文摘要相同。 7、目录

目录应根据论文内容依次展开,中英文摘要页码用古罗马数字编排,正文及其以后内容页码用阿拉伯数字编排。文科学位论文标题编号形式可根据内容自行决定,理科学位论文标题编号形式一般为1、1.1、1.1.1。 三、学位论文的格式要求

1、摘要

摘要另起一页,“摘要”两字居中,中间空两格,三号黑体加粗。摘要内容另起一行,段落按照“首行缩进”格式,每段开头空两个字符,博士学位论文采用五号宋体,硕士学位论文采用小四号宋体。

关键词另起一行,冒号后为关键词内容。博士学位论文采用五号宋体,硕士学位论文采用小四号宋体,“关键词”三字加粗。

2、Abstract

Abstract另起一页,“Abstract”居中,三号Times New Roman体加粗,内容另起一行,段落按照“首行缩进”格式,每段开头空两个字符。博士学位论文采用五号Times New Roman体,硕士学位论文采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体。

Keywords另起一行,冒号后为Keywords内容。博士学位论文采用五号Times New Roman体,硕士学位论文采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体,“Keywords”加粗。

3、目录

目录另起一页,“目录”两字居中,中间空两格,三号黑体加粗。目录内博士学位论文一级标题为五号宋体加粗,左对齐,二级标题及其下级标题为五号宋体,下级标题相对上级标题右缩进一个字。页码为五号宋体,右对齐。硕士学位论文标题和页码格式同上,字号用小四号。

4、正文(包含致谢)

博士学位论文正文内容为五号宋体,硕士学位论文正文内容为小四号宋体,段落按照“首行缩进”格式,每段开头空两个字符。一级标题另起一页,居中,三号黑体加粗;二级标题首行缩进两字符,四号黑体加粗;三级标题首行缩进两字符,小四号黑体加粗。

5、公式在文中应该另起一行居中横排,分章节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排,如:公式1.3、公式5.7,其标注应于该公式所在行的最右侧。

6、图分章节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排,如:图2.1、图3.5。图的编号和图题应置于图下方的居中位置。 7、表分章节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排,如:表2.1、表4.3。表的编号和表题应置于表上方的居中位置。 8、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四字居中,三号黑体加粗;博士学位论文采用五号字体,硕士学位论文采用小四号字体。

正文中引用参考文献的标注方式应全文统一,标注的格式为[序号],以上角标形式置于引文或转述观点的最后一个句号之前。多次引用同一著者的同一文献时,在正文中标注首次引用的文献序号,并在序号的[ ]外著录引文页码。

9、注释

注释采用脚注方式,注释内容置于加注处所在页的下方,每页注释序号均从①开始,不与前页的注释连续编号,格式为小五号宋体。在正文注释处的右上角标明注释序号。

10、附录 附录另起一页,“附录”两字居中,中间空两格,三号黑体加粗。如有多个附录,可用附录1、附录2区别并加以排序。 11、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博士) 另起一页,“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居中,三号黑体加粗,按照第8条参考文献相关要求,根据论文发表时间顺序编排。

12、全日制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电子版的提交要求

全日制研究生须向学校图书馆提交与纸质本完全一致的学位论文电子版,应按学校图书馆要求(具体见学校图书馆网站)将封面、扉页、中英文摘要、目录、正文等所有内容按顺序整合成一个电子文档,再进行提交。 四、论文打印和装订要求

1、学位论文一律用优质标准A4纸(210 ×297mm)打印,封面、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书采用单面印刷,中英文扉页、摘要及后续内容采用双面印刷(硕士学位论文可以单面印刷)。

2、字体设置

论文标题采用黑体,中文采用宋体,字母和数字采用Times New Roman体,各项具体要求和样式见本规范第三部分。 3、页面设置 页边距(硕士):上3.9cm,下:3.5cm,左:2.8cm,右:3cm。页眉:1.5cm,页脚:2.7cm。行距:多倍1.25。页码居中。 页边距(博士):上3.9cm,下:3.5cm,左:2.9cm,右:2.9cm。页眉:1.5cm,页脚:2.7cm。行距:固定值19磅。页码位于外侧。

封面、授权书、目录不编页码;中英文摘要页码用古罗马数字编排;从论文正文开始,直至“参考文献、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致谢”结束,用五号阿拉伯数字编连续码。

4、书脊依次印年份、学位论文题目和作者姓名。 [1 ]曹景伟. 中国运动训练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 .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 , (2) .

1

[2 ]田麦久. 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新发展[J ] .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 , (2) . [3 ]熊焰,孔宁祥,李景丽. 运动训练学基本问题探析[J ] . 辽宁体育科技,2004 , (1) .

[4 ]程勇民,许伟民. 竞技能力、竞技能力结构及其项群划分[J ] .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 , (5) . [5 ]孙波,种静萍,蔡士凯. 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进展[J ] . 体育与科学,2005 , (4) . [6 ]徐本力. 专项理论到运动训练科学[J ]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 (6) . [7 ]田麦久. 运动训练学[M] .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8 ]周为群,苗尤凤.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 .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__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