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来源:伴沃教育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年第2期 ・ 109・ ●研究生教育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连铸淡,徐永刚,陈新超 (福建医科大学,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 临床医学专业在我国已试行10多年,但目前仍有许多人对其认识不清。文章依据我国设置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原因、目的及其本质,结合本校试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实践,从培养目标等方面阐述临 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对当前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 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2-1701(2011)02・0109—02 临床医学硕士和临床医学博士二个级别。临床医学专业学 位的突出特点是强调临床能力的培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 学位要求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处理本学 科领域内的常见病,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住院 我国试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虽然已有10多年了,但是 目前仍有许多人没能正确把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 培养内在要求,一些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和导师还是习惯用 培养科学学位研究生的思路、方法和要求来培养专业学位研 究生,以致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出现了困惑和问 题。文章结合试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实践,阐述了我 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对当前扩大专业 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 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所要求的临床工作水 平;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要求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较 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地掌握本学科的临床 技能,能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及某些疑难病症,能对下级 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束时所要求 的临床工作水平I2 。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不同于科学学位,它是以医师职业为 背景,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临床医学专业 学位也有别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它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 水平、临床科研能力和较强临床工作能力的高级临床医师。 因此,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具有明显的实践取向,其本质是职 业性学位,职业性作为专业学位的基本属性,是专业学位区 别于其他学位类型的本质特征_3 。” 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 、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原因和目的 我国自1981年实施学位条例以来,医学学位与研究生 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建立了学位比较齐全、学位授予质量 能够得到基本保证的学位授权体系,培养了一大批医学硕 士、博士。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不管是基础 医学、临床医学,还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口腔医学、药学 等,不同学科均授予医学学位,名实不符E 。即使是临床医 学专业研究生,其研究方向也往往是针对生物医学某个领域 的一些科学问题,并不直接探讨或解决临床医学的职业技能 问题,许多毕业牛“不会看病”、“不会开刀”。这些问题阻碍 了医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五 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特 定需求指导下,为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而形成的研究生培养 过程的诸要素构成的标准样式与运行方式,它是研究生培养 学位的几点意见》,决定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1998年2月 过程特性的一种总体性表现l4。。我校是全国首批试行临床 医学硕士专业学位43个试点单位之一。在开展试点工作之 颁发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以下简称《试行办 法》),开始试点实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 初,我校在遵循一般研究生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依据《试行办 法》制定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实施细则》等一系列培养 与管理文件,逐步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 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以下从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质量控 制等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1.培养目标。培养目标规定着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和规 格要求,是整个培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比如,我校对临 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是为了有效地改变临床医学研 究生培养过程中临床能力训练不足及临床能力较差的状况, 更好地培养能胜任临床医疗工作、解决I临床实际问题的高级 临床医师,满足社会对临床医学高层次应用人才的需求,也 是为了完善我国医学学位制度,有利于与欧美等国家医学研 究生教育的对等交流。 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特点及其本质特征 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要求是,必须掌握本 专业二级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比较熟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对象是临床医学研究生、七年制 学生和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优秀在职临床医师,分为 练地掌握英语,能独立承担本学科(专业) (下转第147页)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年第2期 析影响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5,12(5):258. [参考文献] 259. [4]陆明华,吴少明.参麦注射液佐治肺原性心脏病血液流变学变化 [1]刘兴刚,张兴荣.参麦注射液的药理和I临床研究进展[J].浙江中 [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8,25(1):36 37. 医学院学报,2006,25(6):65—68. [2]郑碧峰,曹俊,张正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血液高凝 状态临床观察[J].I临床内科杂志,2007,18(5):352—353. [收稿Et期]2010.06 [3]刘芳芳,汤柳.参麦注射液对老年肺心病血液流变学和血气分 [作者简介]廖积岳,男,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大内科。 (上接第109页) l临床医疗工作,并具有临床教学和临床科 对培养过程进行监控和对培养结果进行检验所采取的有关 研的能力,达到高年住院医师水平。 措施_4 J。我们认为,临床能力考核和答辩是控制临床医学专 2.培养方式。它是指学校培养研究生的方法和形式。 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佳方式。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 根据培养目标、生源特点以及培养基地的分布情况,我校集 究生侧重临床能力的培养,要求研究生在完成每一个临床科 中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第一学期修学公共课和基础课,第 室轮转培训时,进行出科考核;在完成所有规定的临床科室 二至第四学期安排学生在临床二级学科范围内进行轮转培 轮转进入专科培养前,进行阶段考核;在完成临床专科培训 训临床能力,第五至第六学期安排学生跟随导师进行临床专 时,进行临床能力毕业考核答辩。学校通过抽签的方式,抽 科训练、临床科研训练和撰写学位论文。在指导方式方面, 取一定比例的专业学位毕业研究生在临床技能中心对其临 我校首先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必须具15年以上临床工 床能力进行“多站式”的综合考核。只有通过临床能力毕业 作经验和副教授以上职称,没有丰富临床经验和没有教学职 考核的研究生,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把考核和答辩贯穿 称的副主任师、主任医师均不能指导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保证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生。导师在学生入学后3个月内,根据培养目标、培养要求、 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考核要求等,为学生制定详细的切实可行的个人培养方案。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虽然已实施多年,但由于规模小,尚 在强化导师负责制的同时,要求相关临床科室的带教医师作 未与临床医师职业接轨,还未没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同 为研究生的导师组成员。根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性质和 时,导师本身囿于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熏陶,和许多研究 特点,学校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重新编制选课目录, 生教育管理人员一样,容易以培养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套路” 删减原有学术性、研究性较强的课程,整合临床医学基础课, 来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因此,需要继续加强对临床医学专 在保证临床知识系统性的基础上,突出新内容、新观点和新 业学位的宣传,依据《试行办法》,从机构、人员、制度、经费、 方法,增设人文社会科学方面选修课,比如社会医学、变态心 机制等方面不断进行配套改革,因校制宜,构建有特色的临 理学、行为科学等,并强调案例教学、模拟训练或现场教学在 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才能在当前扩大专业学位 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比重。在临床教学方面,要求研究生培养 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形势下,保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 基地由同一机构(医教科或科教科)统一安排专业学位研究 养质量 生、七年制学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人员的临床能力培训 工作,保证研究生临床能力培训的有序性和有效性。同时, [参考文献] 要求导师在学生每完成一个临床科室转轮后即对学生的临 f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 床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并在《培养手册》上签署意见,加强导 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的通知.学位[1998]5号. 师对学生临床能力轮转培训的监督和指导。在学位论文要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的通 求方面,我校提倡导师指导学生结合临床实践选题。导师通 知.学位[199816号. [3]翟亚军,王战军.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主要问题辨识[J].学位与研 过指导研究生论文选题、整理归纳临床材料、处理分析临床 究生教育,2006(5):23. 数据、撰写论文等,使研究生掌握l临床研究的方法,培养他们 [4]胡玲琳,叶绍梁研究生培养模式及要素探析[J].大学・研究与评 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论文 价,2008(11):13.15. 质量标准为实用性、综合性,并要求研究生通过分析临床工 作实际问题,归纳总结出的新理论、新方法或新技术,对以后 [收稿日期]2010.06 的临床工作具有新的指导意义,即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作者简介]连铸淡,男,学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研究生 3.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指以培养目标和规格为依据, 教育管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