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搭设施工顺序;
根据现场实际条件,现制定以下施工流程:
(1)总流程:测量放线→搭设满堂架→顶板标高引测→安装柱及梁底模板→安装梁侧模及板模板→检查验收→浇筑柱砼→绑扎梁板钢筋→检查验收梁板钢筋→浇筑梁板砼→养护到设计强度→拆模。
(2)高支模搭设:按平面形状放线→布置基础(垫层或木垫板)→立杆、扫地杆搭设→搭设水平纵横杆→搭设剪刀撑→固结点搭设→铺梁、板下木枋、模板。 (3)安装柱模:立相邻两边模板并临时与梁板或梁底模板及满堂架固定→穿穿墙螺杆→基本调垂直这两边模板→立另两侧模板并穿好穿墙螺杆→上紧螺杆,同时将模板调垂直、平整→检查验收→封堵模板底的检查口。 (4)安装梁模
搭设满堂架→引测标高→铺设方木→安装底模→安装侧梁模→检查验收。 (5)安装楼板模板
搭设满堂架→引测标高→铺设方木→铺设模板→检查验收。 2搭设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1、钢管的规格、间距、扣件质量应符合规范要求。
2、搭设过程中确保立杆的垂直偏差和横杆的水平偏差小于《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
3、立杆支撑必须竖直(保证立杆轴心承载),禁止使用扭曲锈蚀严重的立杆,应采用对接扣件连接,禁止错接。立杆承载要贯通,禁止出现立杆传载到横杆,横杆再传递到立杆的情况(保证受力明确)。
4、支撑必须保证横平竖直,成排成列,以保证横杆与每一根立杆能够用扣件连接。阴阳角采用木坊进行定位,以保证线条平顺及防止出现胀模现场发生。 5、顶托支座位置采用两根木枋并排传递承载的方式。顶托支撑插入长度以保证顶托支撑稳定及不发生偏移为原则,一般以伸出长度不超过200mm。采用顶托支承的模架,支托底板至支架顶层横杆的高度不宜大于300mm。梁底增加立杆采用扣件连接时必须采用双扣件。
6、钢管扫地杆、水平拉杆采用对接,剪刀撑应采用搭接,搭接长度不得小于
1000mm,并应采用3个旋转扣件分别在离杆端不小于100mm处进行固定。 3质量控制及验收方法; 3.1质量验收制度 实施中优化总结 方案 人员 物资 技术 设备 环保 方 案编制 经审批方可实施 基本要素质量 原材、半成品检验 按工艺流程标准要求 检验合格方可使用 施工操作周边环境 审技术交批底方案保证 执行岗位责任制 技术资料保证 熟悉图纸、三检 维修保修 不断改进施工环境 人员素质保证 原材质量保证 操作过程保证 机具保证 施工环境保证 质检员复检模板质量保证 工序操作质检员初检监理认可下道工序 3.2质量验收小组 组 长: ×××
副组长: ×××、×××、×××、×××、××× 组 员:×××、各楼栋责任工长 3.3进场模板质量标准
(1)技术性能必须符合相关质量标准(通过收存、检查进场木胶合板出厂合格证和检测报告来检验)。
(2)外观质量检查标准(通过观察检验)。
任意部位不得有腐朽、霉斑、鼓泡。不得有板边缺损、起毛。每平方米单板脱胶不大于0.001㎡ 。每平方米污染面积不大于0.005㎡。 (3)规格尺寸标准
厚度检测方法:用钢卷尺在距板边20mm 处,长短边分别测3点、1点,取8点平均值;各测点与平均值差为偏差。长、宽检测方法:用钢卷尺在距板边100mm 处分别测量每张板长、宽各2点,取平均值。对角线差检测方法:用钢卷尺测量两
不合格 不合格 不合格 不合格 对角线之差。翘曲度检测方法:用钢直尺量对角线长度,并用楔形塞尺(或钢卷尺)量钢直尺与板面间最大弦高,后者与前者的比值为翘曲度。 3.4模板安装质量要求
必须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04-2002)及相关规范要求。即\"模板及其支架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浇筑混凝土的重量、侧压力以及施工荷载\"。 1、主控项目
(1)安装现浇结构的上层模板及其支架时,下层楼板应具有承受上层荷载的承载能力,或加设支架;上下层支架的立柱应对准,并铺设垫板。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验方法:对照模板设计文件和施工技术方案观察。 (2)在涂刷模板隔离剂时,不得沾污钢筋和混凝土接槎处。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验方法:观察。 2、一般项目
(1)模板安装应满足下列要求:
模板的接缝不应漏浆;在浇筑混凝土前,木模板应浇水湿润,但模板内不应有积水;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应清理干净并涂刷隔离剂;浇筑混凝土前,模板内杂物应清理干净;
(2)对跨度不小于4m 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其模板应按要求起拱。 检查数量:按规范要求的检验批(在同一检验批内,对梁,应抽查构件数量的10%,且不应少于3 件;对板,应按有代表性的自然间抽查10%,且不得小于3 间。);检验方法:水准仪或拉线、钢尺检查。
(3)固定在模板上的预埋件、预留孔洞均不得遗漏,且应安装牢固,其偏差应符合附表1的规定。检查数量:按规范要求的检验批(对梁、柱,应抽查构件数量的10%,且不应少于3 件;对墙和板,应按有代表性的自然间抽查10%,且不得小于3间)。
(4)现浇结构模板安装的偏差应符合表1 的规定
检查数量:按规范要求的检验批(对梁、柱,应抽查构件数量的10%,且不应少于3 件;对墙和板,应按有代表性的自然间抽查10%,且不得小于3间)。现浇结构模板安装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见表1。(检验方法:检查同条件养护试块强度试验值。检查轴线位置时,应沿纵、横两个方向量测,并取其中的较大值)
(5)模板垂直度控制
1)对模板垂直度严格控制,在模板安装就位前,必须对每一块模板线进行复测,无误后,方可安装模板。
2)模板拼装配合,工长及质检员逐一检查模板垂直度,确保垂直度不超过3mm,平整度不超过2mm。
3)模板就位前,检查顶模棍位置、间距是否满足要求。 (6)顶板模板标高控制
每层顶板抄测标高控制点,测量抄出混凝土墙上的500mm线,根据层高2900mm及板厚,沿墙周边弹出顶板模板的底标高线。 (7)模板的变形控制
1)浇筑混凝土时,做分层尺竿,并配好照明,分层浇筑,层高控制在500以内,严防振捣不实或过振,使模板变形。 2)门窗洞口处对称下混凝土。
3)模板支立后,拉水平、竖向通线,保证混凝土浇筑时易观察模板变形,跑位。
4)浇筑前认真检查螺栓、顶撑及斜撑是否松动。 5)模板支立完毕后,禁止模板与脚手架拉结。 (8)模板的拼缝、接头
模板拼缝、接头不密实时,用塑料密封条堵塞。 (9)窗洞口模板
在窗台模板下口中间留置2个排气孔,以防混凝土浇筑时产生窝气,造成混凝土浇筑不密实。 (10)清扫口的留置
楼梯模板清扫口留在平台梁下口,清扫口50×100 洞,以便用空压机清扫模内的杂物,清理干净后,用木胶合板背订木枋固定。 (11)与安装配合
合模前与钢筋、水、电安装等工种协调配合,合模通知书发放后方可合模。 (11)混凝土浇筑时,所有墙板全长、全高拉通线,边浇筑边校正墙板垂直度,每次浇筑时,均派专人专职检查模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12)为提高模板周转、安装效率,事先按工程轴线位置、尺寸将模板编号,以便定位使用。拆除后的模板按编号整理、堆放。安装操作人员应采取定段、定编号负责制。 3.5模板堆放、修补
(1)模板贮存时,其上要有遮蔽,其下垫有垫木。垫木间距要适当,避免模板变形或损伤。
(2)装卸模板时轻装轻卸,严禁抛掷,并防止碰撞、损坏模板。周转模板分类清理、堆放。
(3)拆下的模板,如发现翘曲、变形,及时进行修理。破损的板面及时进行修补。
3.6架体搭设的质量控制及检查方法 项次 项目 1 地基底座 技术要求 允许偏差(mm) 不滑动 检查方法 基础 最后验收垂直度 立杆2 垂直度 搭设中检H=2 查的垂直H=20 度 步距 3 间距 纵距 横距 纵向一根杆的两端 4 水平杆高差 同跨内两根纵向水平杆高差 主节点处各扣件中心点相互距离 同步立杆上两个相扣 5 件 安 装 隔对接扣件的高差 不沉降 -10 ±100 — ±7 ±50 吊线锤 中间档次采用插值法 ±20 — ±50 ±20 — ±20 水平仪 — ±10 钢板尺 1a43a≤150mm 2a钢卷尺 1A≥500mm a2a钢卷尺 立杆上的对接扣件a≤h/3 置主节点的距离 纵向水平杆的对接扣件置主节点的距a≤la/3 离 扣件螺栓拧紧扭力矩 钢卷尺 钢卷尺 40~60N.m — 扭力扳手 6 剪刀撑斜杆 与地面的倾角 45o~60o — 角尺 3.8验收方法
模板支撑体系应在下列阶段进行检查检查与验收 (1)基础完工后及脚手架搭设前;
(2)作业层上施加荷载前; (3)每搭设完6~8m高度后; (4)达到设计高度后;
(5)遇到六级强风及以上风或大雨后,冻结地区解冻后 (6)停用超过一个月后
在进行下道工序之前,由项目总工组织生产经理、安全总监、技术部、工程部、安全部、质量部、施工队伍等共同对架体进行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验收按《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和施工方案进行验收。检查主要内容: 1、立杆间距、步距进行实测实量;
2、基础垫板、扫地杆、剪刀撑、立杆的接长方式、可调支座的使用是否符合规范和方案要求;
3、检验全部节点处扣件是否锁紧;
4、安全防护设施是否按设计和规范设置,是否安全可靠; 5、整架垂直度是否符合要求; 4搭设阶段及使用阶段安全要求。
1、脚手架搭设人员必须是经过按照国家标准《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则》考核合格的专业架子工并持证上岗。
2、搭设脚手架人员必须戴安全帽,系安全带,穿防滑鞋。
3、高支模搭拆前,应由向全体作业人员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明确技术操作责任人。
4、作业层上的施工荷载不得大于3.0KN。严禁将材料集中堆放在未搭设完毕的脚手架上。钢筋绑扎、砼浇筑时,应避免材料、机具过于集中堆放。钢筋应分散堆放,浇筑混凝土时,堆积的混凝土应及时分散浇筑。 5、六级及六级以上大风和雨、雪天应停止脚手架作业。 6、脚手架搭设完毕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混凝土浇筑。
7、采用泵送混凝土不得将混凝土泵管固定在支撑系统上,避免混凝土泵的振动推力破坏支撑系统的整体稳定性。泵管需要另外搭设专用支架。
8、混凝土浇筑时,派专职人员观察模板及其支撑系统的变形情况,发现异常
现象时应立即暂停施工,迅速疏散人员,待排除险情并经施工现场安全责任人检查同意后方可复工。
9、严格控制实际施工荷载不超过设计荷载,对出现的超过最大荷载要有相应的控制措施,超重钢筋等材料不能在支架上方堆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