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图形》说课
《认识图形》是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有关图形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这些常见的平面图形。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合作和交流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实践能力,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各种活动,渗透审美情趣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三、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最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的转
变上。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好奇好动的特点以及本课的内容特征,我从学生的认知需要出发,把操作与思考探究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作为探索知识的一种手段,而学生在大量的动手操作中,通过亲自感知,亲自体验,从初步认识,到头脑中建立模型,最后到解释与应用创新的一次知识的飞跃。
四、 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我分为三大部分 :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年级学生对童话人物特别感兴趣,所以一开始,我采用了学生感兴趣的兔博士带大家去数学王国玩,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城堡上找出自己认识的图形,逐渐导出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与图形交朋友又使学生产生急于探索的情感,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部分:自主探究,操作思考
首先兔博士布置任务,用兔博士的口吻布置孩子自主学习,激发孩子的兴趣。任务一让孩子在积木上找一找、互相指一指,再摸一摸,说说自己的感觉。这样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在实际物体上找平面图形,初步体会了面在体上,通过摸平面图形,对平面有个初步的感知。任务二让孩子把图形画下来,展示作品,评价同学画得怎样,这一活动让孩子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进一步体会到“面”从“体”来,从而突破本课难点。同时通过评价,让孩子体会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不同:前三者边是直直的,而圆的边是弯弯的,为后面钉子板上为什么不能围圆打下基础。接着让孩子解答兔博士的两个疑问,初步
体会四种图形的一些特征,发展了孩子初步的空间观念。
第三部分:激趣闯关,巩固提升,。
练习,既是对学习内容的巩固,更是对学习内容的升华。一年级孩子年龄小,为此设计智慧岛闯关卡的练习,既有找图形的,又有动手操作的,使孩子们在游戏中练习,在快乐中成长。
第一关,找一找,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又最终服务于生活。首先通过在已出示的物体中找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然后找自己周围的物体,说说面是什么形的,为孩子们搭设一座座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贯彻了‘数学生活化’理念,使孩子们趣味盎然地经历了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全过程。
第二关,围一围。首先让孩子认识钉子板,然后用橡皮筋围,因为孩子是第一次接触这个钉子板,因此我首先示范,然后孩子动手操作,实在不会的几个孩子也得到了同伴的帮助,因此在试上的过程中,基本上孩子都是会围的,但是在讨论能不能围成圆的过程中,也有一点争议。最后我提示孩子要把皮筋拉起来围,这样孩子通过操作,和同学再进行一下交流,都能够确定不能围成圆了。
第三关是画一画,通过让学生用一个长方体画出不同的长方形,得出一个长方体最多只能画3个不同的长方形,这里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动手画,通过对自己画好的图形进行比较,得出不同的长方形最多只能画3个。而利用正方体画出的正方形应该都是一样的。
第四关:猜一猜。小朋友们,你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几个好朋友,现在图形想和你们玩个游戏,考考你们,请你们猜一猜,下面藏着是哪种图形,第一个是圆,比较好猜,第二幅图露出的是正方形的一小部分时,学生有可能会猜是长方形,
也可能猜是正方形,请学生说出理由后,我反问学生“你确定是长方形吗?“经过学生的再次观察、思考,发现,只露出一部分,是不能肯定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第三幅图露出的是一个角,在试上的过程中,大部分孩子就猜三角形,个别猜的是正方形。当我慢慢移出长方形,最后到全部露出时,学生才恍然明白也可以是长方形的。这个游戏即加深了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体验,使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区别,也教育了学生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或一部分,要观察到全部以后再下结论。
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整堂课我从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入手,游戏活动的方式将教学内容进行组织,提供给学生愉快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大量的观察、动手操作活动、小组活动,体现了课标提出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本节课在试上的过程中共修改了2次,一开始在练习的过程中,还出现了涂一涂,数一数环节,但是上下来发现基本上孩子都会,因此果断舍去;而在猜一猜的环节中,一开始有5个图形让孩子猜,猜的过程有点乱,因此精选了3个,让学生既能分享到猜对的喜悦,又能更深刻体会到图形之间的区别。最后要感谢顾争光主任,顾冬梅老师和孙卫华老师对我的关心指导,在试上的过程中,他们陪我一起讨论,一起修改,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
以上就是本人在上这节《认识图形》时的想法和感悟,有什么不足之处,欢迎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