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年第l1期 ・l29・ il研究生教育 浅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及建议 肖松舒,蒋建发,薛敏 ,万亚军,邓新粮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湖南长沙410013) [摘要]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旨在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本文对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 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剖析,并结合本校目前的情况从课程设置和时间安排、临床能力的培养和考核 制度、科研设计和学位论文要求三个方面给予了适当的建议,旨在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 [关键词]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图分类号]G643.7 DOI:10.3969/j.issn.1002—1701.2013.11.0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701(2013)11-0129-02 科训练。而在轮转过程中,对于临床能力的培养存在一定的 问题。 医学是一门以实践为主导的学科,根据1998年国务院 学位委员会颁布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要求临床 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 独立处理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 从时间上而言,除去半年理论课的学习及半年至一年的 科研训练时间,真正在临床上进行临床能力培养的时间明显 导,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 定的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 但是,目前在我国各高等院校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 养模式不完全统一。大多数院校仍采用以下模式:在前半年 集中学生脱产进行理论课程学习,主要学习公共课和基础 缩短。就管理而言,目前很多院校没有严格执行临床专业学 位研究生的轮科管理制度,临床能力考核内容及评价方法无 统一和具体的标准。在带教方面,没有建立相应的约束管理 制度。研究生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本专业以外的相关科 室进行轮转,而轮转过程中带教老师起极其重要的作用。但 课;接下来的一年半时间内在本二级学科范围内三级学科进 行轮转培养临床能力;最后一年安排学生进行专科训练、同 时完成一定的科研工作和撰写学位论文。在此模式培养过 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临床医生既要忙于各种诊疗工作,又 肩负着一定的科研任务,精力有限,带教工作重视不够。在 研究生轮转前未对其进行相应培训,使研究生在轮转过程中 花很长时间来适应临床工作。在轮科过程中得到的技能操 作和手术机会少,得不到足够的临床技能训I练,大部分时间 忙于病例书写、换药等,因而难以胜任基本的临床工作。 三、专业学位科研及学位论文要求与科学学位区别不大 、理论课学习时间过长且课程设置欠科学 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期间应更注重临床能力的培 养,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的要求,达到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第一阶段培训时要求的临床水平,则需要在二级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中要求临床专业学位研 究生的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 为主”j。而在现行的培养模式中,很多院校的研究生都趋向 于基础医学的研究,采用的方法也多为科学学位研究生应掌 学科范围内,轮转参加本学科各主要科室的临床医疗工作, 进行全面系统的临床工作基本训练达二至三年。如花费半 年的时间进行相应的理论课学习,势必会缩短临床能力培养 时间。并且,由于各院校缺乏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的经 验,目前90%以上的院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内容与科 学学位研究生相似、甚至完全相同 。在课程体系上仍延续 着本科教育的惯性,主要扩展研究生的书本知识,其中公共 必修课占有很大的比例。教学模式上亦多采用传统的教学 模式,以教师授课、灌输理论知识为主,只有少部分院校采用 了自主式或研讨式等其他教学模式。 握的实验方法。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现阶段我 国对于教学科研机构的评价中及对晋升的要求中均过分看 重科研成果,医院和(或)导师都过分看重科研工作,以科学 学位研究生论文的要求来评价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 一些导师让学生在实验室完成自己主持的科研项目,缩短或 院对于学位论文的高要求,把主要精力放在做实验、写论文 不让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二级学科的轮转,学生为了达到医 二、临床能力培养过程不规范 临床能力的培养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 要任务,要能独立诊疗本学科领域的常见病,学生需具有较 强的临床思维能力及相应的临床操作能力。目前的培养模 上,忽视临床能力的培养,侧重科研成果的产出及论文的发 表,这必然使研究生无法达到培养要求,临床能力薄弱,无法 为社会卫生机构提供高水平的临床医生。 四、改革建议 式主要是通过临床二级学科内轮转及跟随导师学习进行专 通讯作者 我校自2012年9月起,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 培养进行相应改革。此次改革遵循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标准 ・l3O・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I3年第11期 有机衔接。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我校的改革模式对临床医学 专业学位的培养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优化课程内容及教学模式,灵活调整上课时间。 临床脱节的实验研究转变为与临床疾病密切相关的临床问 题研究,将临床与实验室有机结合起来,用科研思维来指导 解决临床问题。我校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论文要求为:应 研究生课程内容与培养目标相结合,适当减少公共课和 基础课比例,增加与临床密切相关的课程,偏向于临床新理 论、新技术、新方法及新进展方面 。,结合专业特色开设出各 相关临床专业需要的课程.同时开设贴近前沿科学,适应知 识更新的选修课程。缩小传统教学模式所占比例,采用多种 教学模式相结合,如自主式或研讨式教学模式等,通过医事 法律、人文素养、医患沟通等方面的讲座提高研究生综合素 质。缩短集体授课时间,增加更多实践机会。一些与临床关 系密切的课程,则安排在晚上、周末或者临床实践过程中进 行。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模拟训练或现场教学等,注重 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临床分析能力以及对临床诊疗新技术、 新方法的运用能力。 我校自2012年开始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授课 时间进行改革并对相应的课程进行了调整。集中授课时间 从原来的半年缩短至2个月,主要学习公共课程和基础理论 课程。其中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基础理论课与住院 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公共科目相结合。2个月后进入培训医院 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课程学习与住院医师规范化 培训大纲中规定的专业理论课相结合,期间结合进行科研能 力训练和学位论文工作。从而延长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 床轮转时间。 (二)加强岗前集中培训及规范培养方式。 为使研究生较快融人临床工作中,相对增加临床能力培 养时间,可对其进行相应岗前培训,包括数字化管理系统培 训及轮转科室前的入科培训的作用。轮转科室前的入科培 训应涉及本科室临床实习过程中将面临的各个重要环节。 包括专科体格检查的重点、常见疾病的医疗文书的书写规 范、常见操作规范等。同时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 生培养可借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轮转和考核方式 。 我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时间总共为3年,其中轮转科室 包括妇科、产科、普通外科、泌尿外科、病理科、超声诊断等科 室,根据侧重点不同安排的时问长短不一,对于其考核方式 亦有具体的要求。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的要求, 进行临床技fl ̄,iJII练,完成规定的临床培训l轮转,并通过住院 医师规范化培训所规定的各科出科考核、年度考核和结业综 合考核。 (三)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要求。 各院校及导师进一步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和学位论文要求,协助研究生着重于将单纯的基础研究或与 紧密结合临床实际,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应表明申请 人已经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如以我校附属医院妇产科为例,目前每年收治大量官腔 粘连的患者,而国内外目前关于宫腔粘连的具体病因、治疗 方式、雌激素治疗的合适剂量等均是目前国内及国际上未统 一的问题,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因此,该科多名研究生以此 为目标,在导师的指导下设计如观察不同剂量雌激素对于子 宫内膜恢复的作用等,为进一步指导宫腔粘连患者的规范化 治疗提供有力依据。这样,研究生在临床科研能力训练中掌 握循证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学会文献检索、收集资料、数据处 理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f临床科研能力与分析能力。 希望能进一步促进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使培养出的 研究生更加能适应当今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z J.北京: 1998. [2]租雅琼,马骏,李丽剑,等.我国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 体系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l,25(10):69— 70. [3]连铸淡,陈新超,徐永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研究生培 养模式比较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3:65-66. [4]高继明,吴海呜,赖雁妮.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并轨方案的初步研究[J].中华医学教 育杂志,20l2,32(1):125-128. [5]曾益新,张晓薇,傅剑华,等.高校附属医院专科医师培训与临床 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接轨的设想[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26 (4):57-62. [6]鞠学红,管英俊,张建华,等.全日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 生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完善[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 (6):686-689. [7]刘辉,纪岩文,佟志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途径探 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29(6):138—140. [收稿日期]2012—11 [作者简介] 肖松舒,女.硕士(在读博士),妇产科主治医师, 讲师,研究方向:妇科肿瘤,妇科内窥镜。 [基金项目] 2012年中南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改研究课 题(20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