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几点开始
【篇一:文化地理】
文化地理
1、下面哪一项航行证实了地球是圆的:()
a、郑和下西洋
b、麦哲伦航海
c、迪亚士发现好望角
d、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正确答案: b
2、地理大发现开始于下面哪一个世纪:()
a、15.0
b、16.0
c、17.0
d、18.0
正确答案: a
3、地理大发现时代,美洲大陆的发现者是:()
a、达伽马
b、迪亚士
c、哥伦布
d、麦哲伦
正确答案: c
4希罗多德是哪个国家的
a、古希腊
b、古埃及
c、古罗马
d、阿拉伯
正确答案: a
5、麦哲伦航海是在19世纪
6德国科学家洪堡提出了下面哪一项观点:()
a、区域地理
b、纬度地带性
c、政治地理
d、经度地带性
正确答案: b
7李特尔是美国的地理学家
8康德是哪个国家的
a、法国
b、意大利
c、匈牙利
d、德国
正确答案: d
9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是谁
a、兰克
b、福柯
c、康德
d、马克思
正确答案: c
10洪堡懂的知识范围特别广
正确答案:√
文化地理绪论(三)已完成
11下面不属于自然地理学的一项是:()
a、气候
b、土壤
c、交通
d、水文
正确答案: c
12古罗马人认为“文化”是耕作,教育,教养。
13环境决定论认为文明的中心是:()
a、生产工具
b、文学
c、军事
d、气候
正确答案: d
14系统地理学包括什么
a、自然地理学
b、人文地理学
c、都不是
d、都是
正确答案: d
15属于人文地理学的是
a、交通
b、城市
c、人口
d、都是
正确答案: d
文化地理绪论(四)已完成
16中国第一部文化地理学书籍的作者是:()
a、崔功豪
b、唐晓峰
c、韩茂莉
d、王恩涌
正确答案: d
17一切问题的起始点是什么
a、文化传播者
b、文化源地
c、文化区
d、文化表现
正确答案: b
18心态文化是西方人提出来的
正确答案:√
19心态文化是威武的
20布达拉宫是哪个省的
a、新疆
b、西藏
c、蒙古
d、广西
正确答案: b
文化发展途径与文化传播(一)已完成
21中国古人将文化的起源归结为圣人或者是祖宗。
正确答案:√
22文化是人类从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是谁提出来的
a、洪堡
b、李特尔
c、马克思
d、孟德斯鸠
正确答案: c
23凯旋门是哪个城市的建筑
a、法兰克福
b、墨西哥
c、米兰
d、巴黎
正确答案: d
24玛雅文化是墨西哥的
正确答案:√
25文化地理决定论是谁提出来的
a、洪堡
b、李特尔
c、马克思
d、孟德斯鸠
正确答案: d
文化发展途径与文化传播(二)已完成
27文化积累的两种形式,指的是下面哪一项:()
a、民族文化积累和原始文化积累
b、民族文化积累和外来文化积累
c、原始文化积累和外来文化积累
d、多元文化积累和民族文化
正确答案: b
28所谓“天字号”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什么方式:()
a、说话
b、计数
c、排序
d、写作
正确答案: c
29“天字号”是中国现在的排序方式。()
30文化积累通过什么实现
a、语言
b、文字
c、都是
d、都不是
正确答案: c
文化发展途径与文化传播(三)已完成
31文化突变同样会影响文化的发展。
正确答案:√
32理学诞生在什么朝代
a、唐
b、宋
c、元
d、明
正确答案: b
33什么时候男人开始剪头发不留辫子
a、鸦片战争
b、二战后
c、辛亥革命后
d、甲午战争后
正确答案: c
34文化发展只有一种途径就是文化积累
35文化突变会引起文化发展
正确答案:√
文化发展途径与文化传播(四)已完成
36下面例子中不属于悖论的一项是:()
a、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b、传统女装
c、文革忠字舞
d、阿斯旺大坝
正确答案: b
37影响文化增值的因素不包括下面哪一项:()
a、传播者
b、接受者
c、书本知识
d、媒介人
正确答案: c
38文化悖论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另外一个途径。
正确答案:√
39制度性的群体和非制度性的群体是不一样的,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集体越轨行为。
40阿斯旺大坝是哪个河流上的
a、黄河
b、长江
c、尼罗河
d、伏尔加河
正确答案: c
文化发展途径与文化传播(五)已完成
41在冲突中,有的文化被取代,有的文化加入新的东西形成新文化。 正确答案:√
42随经济水平的不同,对文化的解读不同,也就会产生文化冲突,也会使文化产生新意。
43五四运动对中国影响不大
44京师大学堂什么时候建立的
a、1600.0
b、1788.0
c、1898.0
d、1918.0
正确答案: c
45大豆过江这幅画是谁做的
a、丰子恺
b、华君武
c、黄永玉
d、马荣成
正确答案: b
文化发展途径与文化传播(六)已完成
46伍子胥是春秋末期下面哪一个国家的军事家:()
a、宋
b、吴
c、晋
d、鲁
正确答案: b
47下面属于文化整合的一个例子是:()
a、雕塑《收租院》
b、中国芭蕾舞《红色娘子军》
c、密迹金刚--哼哈二将
【篇二:节日大全】
【篇三:中国14个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的12月8日为腊八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腊八节正值隆冬季节,天气寒冷,因此俗话说:“腊八腊八,冻死叫化。”2010年1月22日,农历12月8日,星期日为2010年腊八节。
腊八节的来历
把每年的最后一个月称为“腊”,有以下三点含义:
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
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 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修行深山,静坐六年,饿得骨瘦如柴,曾欲弃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罢盘腿坐于菩提树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为了纪念而始兴“佛成道节”。中国信徒出自虔诚,遂与“腊日”融合,方成“腊八节”,并同样举行隆重的仪礼活动。
腊八节的习俗 腊八粥
腊八节喝腊八粥,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 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 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
亲朋好友。 腊八蒜
老北京人家,一到腊月初八,过年的气氛一天赛过一天,华北大部分地区在腊月初八这天有用醋泡蒜的习俗,叫“腊八蒜”。泡腊八蒜得用紫皮蒜和米醋,将蒜瓣去 老皮,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严,至除夕启封,那蒜瓣湛青翠绿,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扑鼻而来,是吃饺子的最佳佐料,拌凉菜也可以用,味道独特。 腊八面
我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每年的4月4日或5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节,此风属巽故也,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故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之意。”
清明节简介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清明节被确立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 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
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 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 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
清明节的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 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 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每年农历的7月15日为中元节,俗称“鬼节”。中元节是道教节日,我们所熟知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上元节,十月十五日寒食节是下元节,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什么是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简称盂兰节),民间旧称鬼节,七月半,在中国的不少地方都有相关的节日活动。
道教认为,三元是三官的别称。上元节又称上元天官节,是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诞辰;中元节又称中元地官节,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帝诞辰;下元节又称下元水官节,是下员解厄水官洞阴大帝诞辰。
道教《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官统摄。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
佛教徒在中元节这一天要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盂兰盆盛行于唐代;晚清年间,北京有八百四十多座寺庙,广济寺、法源寺、拈花寺、广化寺、嘉兴寺、长椿寺等寺 庙都会举办不同规模的盂兰盆会和中元法会。中元节期间,老北京还有举行制法船、放荷灯、莲花灯、祭祖、唱应景戏等习俗。中元节前后,现在仍在很多地方 流行烧纸钱,摆供品以祭奠逝去亲人的亡灵。
中元节的习俗
在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等国家与地区,中元节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民俗节日,不少人会在农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三十日之间,择日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 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全年的平安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佛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 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气。
中元节前后(前三后四:即中元节的前三天或后四天),人们要烧纸钱,摆供品祭奠故去亲人的亡灵。
相传农历七月,所有在阳世的亡灵,都归“大士爷”管理。这位神祇的来由有二:一是祂是观音大士的化身,故称“大士爷”。二是祂原为诸鬼的首领,因受观音大士教化而皈依其门下,从此被称作“大士爷”,成为护持中元普渡事项的神明。
有的祭祀者为求隆重,会以纸扎出大士爷塑像,在祭祀期间,会将大士爷塑像放置供桌之前,以求祭祀顺利。大士爷样貌一般是:顶生二角、青面獠牙,高大威武,头上还有一尊观世
音菩萨佛像,象征其代表慈悲的观音大士。
日本盆会
日本的盆会在大城市七月十三日至十六日,在农村八月十三日至十六日进行。十三日前扫墓,十三日接先人鬼魂,十六日送,也有送中元礼物的习惯。
每年冬至后的105天为寒食节,一般在清明节的前一到两天,又有“禁烟节”、“冷节”、“百五节”之称。因寒食节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介之推,当时介之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割股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之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文公焚山以求之, 之推坚决不出山,抱树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相关典故:“之推绵山焚身”(割股奉 君)请阅读:寒食节的由来之节日故事
寒食节习俗
①禁烟冷食: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着,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
②拜扫祭祖: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③寒食饮食: 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
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多数寓 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企盼民富国强;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风亮节??
④寒食插柳: 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 佩麦叶来代替柳枝。据各地史籍记载:“插柳于坟”、“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皆插柳”,故 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⑧寒食咏诗: 寒食节时,文人们或思乡念亲,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灵感顿生,诗兴大发,咏者甚多。据查,仅《全唐诗》就有唐玄宗、张说、杜甫、韩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 诗词三百余首,宋金元词曲也有一百余首,成为我国诗歌艺术中一枝奇葩。此外,寒食节时期还有赐宴、赏花、斗鸡、镂鸡子、牵钩(拔河)、钻木取火、放风筝、 斗百草、抛堶(瓦石器玩物)等许多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又有“乞巧节”之称,类似于西方的2月14日情人节,是中国的传统情人节。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节的由来
七夕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七夕节的 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赋诗曰“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
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节在 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宋元之际,七夕节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 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中谈到:“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节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 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节的 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重大的节日--春节,从而说明七夕节节也是古人最受欢迎的节日之一。
七夕节的习俗(民俗活动)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 “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又有“双九节”、“老人节”之称,是中国的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阳节的由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