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留侯论原文-翻译及赏析

来源:伴沃教育
留侯论原文|翻译及赏析

注释

节:节操。

匹夫:普通人。

见辱:受到侮辱。

卒然:突然。卒,通 猝 。

所挟持者甚大:谓胸怀广阔,志意高远。挟持,指抱负。

子房:张良,字子房。因佐刘邦建立汉朝有功,封留侯。

受书:接受兵书。书,指《太公兵法》。圯上:桥上。老人:指黄石公。《 留侯世家》: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 孺子,下取履! 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 履我! 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 后老父约见张良于桥上,张良两次迟到,受到老父的责备。第三次张良 夜未半 即往,老父喜,送他一部书,说: 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下黄石即我矣。 语毕,老父即离去。次日张良 视其书 ,才知道是《太公兵法》。

隐君子:隐居的高士。

1

观其:瞧他。其,指黄石公。

微:略微,隐约。

见:同 现 。

以为鬼物:因黄石公的事迹较为离奇,语或涉荒诞,故有人认为他是鬼神之类,王充《论衡 自然》: 或曰 张良游泗水之上,遇黄石公,授公书。盖天佐汉诛秦,故命令神石为鬼书授人。

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谓秦王残杀成性,以刀锯杀人,以鼎镬烹人。

夷灭:灭族。

贲、育:孟贲、夏育,古代著名勇士。

无所复施:无法施展本领。

其势未可乘:谓形势有利于秦,还没有可乘之机。

而逞于一击之间:《史记 留侯世家》载 秦灭韩 ,张良 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 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 其间不能容发:当中差不了一根毛发。比喻情势危急。

千金之子:富贵人家的子弟。

2

不死于盗贼:不会死在和贼的拼搏上。

不足以死:不值得因之而死。

伊尹太公之谋:谓安邦定国之谋。伊尹辅佐汤建立商朝。吕尚(即太公望)是周武王的开国大臣。

荆柯之计:谓行刺之下策。荆柯刺秦王与燕政刺杀韩相侠累两事,俱见《史记 刺客列传》。

鲜腆:无礼,厚颇。

孺子可教也:谓张良可以教诲。

楚庄王伐郑 六句:楚庄王攻克郑国后,郑伯肉祖牵羊以迎,表示屈服。楚庄王认为他能取信于民,便释放了他,并退兵,与郑议和。事见《》宜公十二年。肉祖,袒衣阵体。

勾践之困于会稽 三句:《左传》哀公元年: 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报槜李(越军曾击败吴军于此)也。遂入越。越王(勾践)以甲循五千,保于会稽(山),使大夫种因昊大宰萦以行成。 越及吴平。《国语 越语下》载勾践 令大夫种守于国,与范蠡入宦于吴:三年而吴人遣之。 归臣妾于吴,谓投降吴国为其臣妾。

报人:向人报仇。

非有生平之素:犹言素昧平生(向来不熟悉)。

3

仆妾之役:指 取履 事。

油然:盛兴貌。此谓悦敬之心油然而生。

轻用其锋:轻率地消耗自己的兵力。

弊:疲困,衰败。

当淮阴破齐 三句:《史记 淮阴侯列传》:汉四年,韩信破齐,向刘邦请封 假王 , 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荣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日: 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 张良赶紧提醒他不能得罪韩信。刘邦醒悟,便封韩信为齐王以笼络他。韩信后降封为淮阴侯,故称为淮阴。

非子房其谁全之:不是张良,谁又能来保全他呢?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 二句:《史记 留侯世家》: 太史公日: 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 不称,不相称。

白话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

4

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也太荒谬了。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在韩国已灭亡时,秦国正很强盛,秦王嬴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气势是不可以凭借的。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也太危险了!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而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借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 这个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 国君能够对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 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越王勾践在会稽陷於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这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本是秦始皇所不能惊惧他和项羽所不能激怒他的原因。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但是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

5

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到对方疲敝。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料到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啊!外柔内刚,这就是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吧!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