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古代文学史复习思考题

来源:伴沃教育


古代文学史复习思考题

元代文学绪论

1.名词:

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代表样式,广义的“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散曲,因为元杂剧成就高于元散曲,所以“元曲”有时专指元杂剧。 元杂剧: 旦本:

末本:元杂剧术语,“末”指男性角色,全剧职能由正末或正旦主唱,由正末主唱的剧本称末本。

2.元代文学的特点和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价值追求:“言志”、“教化”和“明道”,是元前中国文学在内容方面的普遍追求。元代之后的中国古代文学,“俗乐”与“闲情”的价值被突出出来。

2.创作主体:元代之前的文学巨匠,多是为封建正统观念所容纳的人物。元之后的文学巨匠们多半是不能为封建正统观念所接受的人物。

3.文学性质:元代之后,文学创作群体与文学接受群体之间,不再是一个等同的社会阶层,戏曲演出甚至还波及到农村,元曲接受群体之广大,是唐诗宋词无法同日而语的。

4.表现方式:元代之前的文学以抒情为主,元代之后的文学以叙事为主。由雅文学为主体向俗文学为主体的结构转变,还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的最终走向成熟。

5.文学形象:在元代之后,中国文学中出现了一大批具有长久生命力的人物形象。

3.元杂剧的体制特征主要有哪些?

一、结构:元杂剧的基本结构形式,是以四折、通常外加一段楔子为一本,表演一种剧目。一“折”意味着一个故事单元,四折之间,大多表现出情节起、承、转、合的变化。“楔子” 是指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的短小的开场戏或过场戏。 二、唱词和演唱特点:元杂剧的核心部分是唱词。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并一韵到底。 元杂剧通常限定每一本由正旦或正末两类角色中的一类主唱;正旦所唱的本子为“旦本”,正末所唱的本子为“末本”。这既有突出剧中主要人物的意味,同时与突出某个主要演员以招徕观众也有关系 三、宾白:元杂剧以唱为主,以说白为宾,所以说白称为“宾白”。宾白不仅用于叙事,还用作除主角以外人物的抒情,对于表现剧情和人物性格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有“曲白相生”的说法。 四、科范:简称“科”,在剧本中表示舞台效果和演员所要做的动作、表情等。 五、角色:元杂剧的角色,可分为旦、末、净、杂四类,每大类下又分若干小类,以此把剧中人物分为若干类型,以便于带有程式化的表演。

4.元杂剧兴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元杂剧是古代文学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

2.城市经济的繁荣和艺术表演的社会化、商业化,是促使戏剧成熟与兴盛的必要的物

质基础。

3.蒙古贵族的爱好对元杂剧的兴盛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4.元杂剧的繁荣,与元蒙时代对教坊和艺人的重视有关。

5.元代科举制度的废止,形成了元杂剧专业作家群,促进了元杂剧的兴盛。

第一章 关汉卿及其创作

1.为什么说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人?

(1)关汉卿一生创作杂剧多达67种,占现存元杂剧剧目的十分之一,在240多位元杂剧作家中首屈一指。

(2)关汉卿杂剧题材广泛;人物形象丰富多样;揭露罪恶、高扬正义,开拓了中国戏曲多方面的表现功能。

(3)关汉卿杂剧是名副其实的场上之曲:情节紧凑;节奏张弛有度;善于设臵悬念;语言本色。

(4)关汉卿是元代剧坛最杰出的代表,他的创作推动了元杂剧走向成熟。

2.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主要有哪些方面?

一、题材选择

关剧题材广泛,几无所限制,人物形象丰富多样,开拓了中国戏曲多方面的表现功能。 二、艺术体制

1.情节结构严谨,场面安排紧凑。 2.戏剧冲突激烈,节奏感强。 3.关目处理变化多端。 三、语言风格

自然质朴,本色当行。

第二章 元代其他杂剧作家

1.《西厢记》题材的流变情况如何?

1.西厢本事:唐中叶元稹文言小说《莺莺传》(又称《会真记》),主题是“始乱之,终弃之”。

2.秦观、毛滂曾将其改写成歌舞曲《调笑转踏》,写到崔张相会为止,以歌颂崔张爱情为主。

3.赵令畤(zhì)改为鼓子词《商调·蝶恋花》,卷首称“最恨多才情太浅,等闲不念离人怨”,明确谴责张生的薄情。

4.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扩展为一部五万字的讲唱文学巨著,又名《弦索西厢》、《西厢搊弹词》。(参见教材第六编第一章第六节)改变了结局;增加情节,改造人物,将其写成一个追求婚姻自由的故事,赋予了它反封建的主题。艺术上也有很大创新。

5.王实甫以《董西厢》为蓝本,对其进行艺术再创造写成五本二十一折大型杂剧。《西厢记》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它的反封建主题,它反映了青年一代要争取自己的美满婚姻和和封建婚姻制度的矛盾,大胆地唱出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主张。

2.白朴的《墙头马上》、《梧桐雨》各写了什么内容?

3.马致远《汉宫秋》的主题是什么?

4.元杂剧衰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创作:作品明显体现出南方的人文色彩,创作风格趋向典雅。杂剧作家增长脱离现实的倾向。宣扬伦理的题旨日益加强,积极的抗争精神日渐消退;原先本色与当行并重的做法,转为侧重辞藻的华美;整本缺乏佳构,不太适合场上演出。

2.表演:由于杂剧原产于北方,和北方的方言、音乐、民俗文化有密切联系,创作中心南移对其生长不利,故其后为南戏取代。

3.体制:体制上的缺陷,是导致其衰微的主要原因。相比之下,南戏更合于戏剧的本质,当它吸收了杂剧优长,由粗转精,便赢得了观众。

5.《倩女离魂》的情节有何特点?

第三章 南戏

1.名词: 南戏:

南戏之祖: 荆刘拜杀:

2.南戏和北杂剧在体制上有什么不同?

3.何谓四大戏文?它们在题材内容方面有何共同点?

①元代后期出现的著名的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被称为“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

②《荆钗记》写宋代文人王十朋中状元后不忘旧妻的故事。《刘知远白兔记》要表达的思想是:“贫者休要相轻弃,否极终有变泰时。”《拜月亭记》根据关汉卿的杂剧《拜月亭》改编,以王瑞兰和蒋世隆的爱情婚姻为贯穿的主线。《杀狗记》的道德说教气息较浓郁,极力赞扬屈服于封建家长淫威下的孙荣和杨月真。

③元代南戏多以爱情婚姻和家庭伦理为故事内容,有宣扬道德教化的创作倾向,这在荆、刘、拜、杀四剧中即可看出。但“四大传奇”的曲文都写得比较通俗易懂,以民间口语为主,较少雕琢和文饰。这也是元代南戏在艺术表现上的共同特点

第四章 元代诗文

1.名词:元散曲:金元时期北方新兴的入乐歌唱的一种新诗体,可用于抒情、写景、叙事,包括小令、套数和带过曲,代表了元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杂剧中的曲词称“剧曲”,与散曲中的套数联系密切:杂剧每一折是一个音乐单元,也就是一套曲子,四支套数可以组合成四折结构的一个剧本。换言之,一套剧曲可以独立为一支套数。

2.散曲与词有何异同?

相同点:散曲与词一样采用长短句句式,都是音乐文学。

不同点:散曲句式更加灵活多变。词的如词牌句数的规定是十分严格的。不能随意增损。而散曲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进行增句。 2散曲在造句上可以添加“衬字”。增加衬字,突破了词的字数限制,同时使曲意诙谐活泼,穷形尽相的作用。 3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传统诗词的语言以典雅为尚,讲究端雅工整、精鹜细腻。散曲虽是语言也有典雅一面。但总体倾向看,却是以俗为美。俗语蛮语方言等比比皆是。使人沉浸到浓郁的生活气息当中。 4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在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中含蓄蕴藉始终是审美取向的主流。诗词创作尤其明显。散曲虽不排斥含蓄蕴藉一格。但从总体上说,它崇尚明快显豁自然酣畅之美。 5散曲多借用“赋”的铺陈白描的表现方式在用韵上,散曲的用韵密集而灵活、平仄通押。几乎可以句句用韵、一韵到底。可以重韵重字重句。

3.元散曲与元杂剧的关系如何?

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文学形式。杂剧属戏剧,散曲属诗歌。

第七编 明代文学史

明代文学绪论

1.名词:章回小说:以章回分段叙事的长篇小说。每回用单句或两句相对仗的句子标目,以揭示本回的主要内容。由民间说话艺术中“讲史”一家发展演变而来,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体裁。

2.明代文学的主要特征如何?

1.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地位提高,各类创作全面繁荣。

其中小说的勃兴最为引人注目。特别是章回小说的发展和定型,对中国文学作出了最为宝贵的贡献。戏曲(P12)作品繁荣,题材广泛,艺术演进。

2.文学群体众多,流派纷呈。

3.大批民间艺人和下层文人跻身文坛,雅文学(诗词散文)与俗文学(戏曲小说)出现交融的景象。

文人的市民化和市民化读者群的形成,改变了文学作品的风貌。

4.追求文学的独立性和主体性,注重情感表达,肯定自我,以实现对个体意识和欲望的表达。

3.明代长篇小说繁荣的原因和特点是什么?

1.时代因素:君臣文士对俗文学的爱好,客观上破坏了传统的文化政策,为小说戏曲文学地位的提高及其繁荣创造了条件。李梦阳、王慎中、李贽等人为俗文学大声疾呼,对提高小说戏曲的地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P10)

2.市场需求:市民阶层的壮大,形成了新的读者群,市场需求促进了通俗文学创作的繁荣。小说作为一种商品进入文化阅读视野,经济杠杆的作用激发了作家创作的热情。(P11)

3.传播渠道: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刻坊、印刷业的发展,为长篇小说能从作者及时传播给读者提供了物质基础。口头流传的方式面临挑战,书面阅读功能得到极大程度的发挥。

4.审美情趣:明代读者的审美趣味发生变化,从传统的意境欣赏转向对世俗生活的观照。

4、明代长篇小说有哪些主要类型?

可分为四大类:以《三国演义》为代表的历史演义小说,以《水浒传》为代表的英雄传奇小说,以《西游记》为代表的神话小说,以《金瓶梅》为代表的世情小说.

5.章回小说的文体特征是什么? 1.概念

【章回小说】以章回分段叙事的长篇小说。每回用单句或两句相对仗的句子标目,以揭示本回的主要内容。由民间说话艺术中“讲史”一家发展演变而来,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体裁。

2.体制特征

1)章目:分章叙事,分回标目,初期目录单句为主、字数参差,后为双句对偶、渐趋工整;

2)正文: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3)结构:保存了宋元话本开头用开场诗、结尾用散场诗的形式,首尾开合照应; 4)叙事:以“话说”(却说、且说)起首,中间穿插诗词、韵散结合,在情节关键处收束,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套语。

3.艺术特征

可从成书、创作意识、题材、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等六个方面来概括总结。

第一章 《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与流传

1.名词:历史演义。

2.《三国志演义》的题材主要来源于哪些方面? 一、史书杂传

以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为代表的史传文学,为《三国志演义》的成书提供了基本素材和基本框架。范晔《后汉书》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另外还有野史杂传如《汉末英雄传》、《曹瞒传》等,都为《三国演义》的成书提供 了内容素材。

二、笔记小说

六朝时多种笔记如《魏晋新语》、《语林》、《世说新语》、《搜神记》等,也为它的成书提供了素材。小说则有《三国志平话》、《太平广记》等。

三、唐宋诗文

唐人咏三国故事的诗歌,也是《三国演义》创作素材的一个重要来源,对罗贯中的创作思想都产生过积极影响。有不少唐诗被直接搬进《演义》中,成为整个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四、戏曲说唱

宋代讲唱文艺中,三国故事倍受欢迎,当时讲史一家中有专门讲说三国故事的科目和专业艺人。除傀儡戏和影戏中采用大量三国题材外,宋元戏文和金院本中也出现了大量的三国故事剧。元代三国戏空前繁荣,大量出现的三国故事杂剧,同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创作有直接而密切的关系。

3.嘉靖本《三国志演义》和毛本《三国演义》在体式上有什么区别?

第二章 《水浒传》的成书与流传

1.名词:英雄传奇

2.《水浒传》的成书与《三国演义》有何相似之处?

第三章 明代诗文

1.名词:

【台阁体】指明永乐、弘治年间以馆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作家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因三杨均台阁重臣而得名。诗文多为“颂圣德,歌太平”的应制、题赠、酬应之作,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茶陵派】明成化弘治年间,以李东阳为代表的诗歌流派。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

【前后七子】明弘治、嘉靖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王世贞、李攀龙为代表的文学群体。他们的共同文学主张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对扫荡“台阁体”文风和八股文的恶劣影响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有片面尊古、创作上一味模拟甚至剽窃的严重弊端。

【唐宋派】明嘉靖年间,归有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人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提倡学习唐宋古文而形成的文学流派。主张文以明道,创作出一些富有文学意味的篇章。

【公安派】晚明时期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为首的猛烈反对前后七子拟古主义的文

学流派,因其代表作家“三袁”是湖北公安人,故称为“公安派”。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强调表达作者的个性化思想感情。

【竟陵派】晚明时期,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因他们都是湖北竟陵人而得名。提出重“真诗”、“性灵”,追求一种幽深奇僻、孤往独来的文学审美情趣。

2.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有何得失和影响 1.重视文学的独立性和对文学本质的新理解。 2.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的距离。

3.对后世文坛的影响。前后七子发起的文学复古思潮给后世文坛带来了直接与间接、正面与负面的种种影响。

3.唐宋派的文学创作和他们的文学主张是否一致?请举例说明。

第四章 《西游记》的成书与流传

1.名词:神魔小说:

中国古代章回小说的一种类型。它以神魔斗法故事为主要题材,尚“奇”贵“幻”,以游戏笔墨讽刺、批判封建社会的世态人情,折射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斗争。

2.《西游记》成书过程中有哪些重要的典籍和文学作品? 1.唐宋时期是由历史故事向民间故事、俗讲演变的阶段。

玄奘奉旨口述西行见闻,由门徒辨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见教材P126),其弟子慧立、彦悰又写了《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宋南戏有《陈光蕊江流和尚》,金院本有《唐三藏》,宋时刊印 “讲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2.元代是取经故事进入平话与戏曲创作而渐趋定型的阶段。

杂剧有元代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元末明初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天大圣》、杨景贤的《西游记》。元明之际出现了一部《西游记平话》。

3.明代是西游故事的总结与写定阶段

第五章 明代短篇小说

1.名词:【话本】唐宋元时流播于书场的口传故事称“说话”,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统称为话本。

【拟话本】宋元以后文人对已有的话本小说进行编撰、加工,或是模拟话本小说的说书体式而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习称拟话本。

三言二拍:

【三言】明代冯梦龙编著的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总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二、凌濛初和“二拍”

【二拍】明代凌濛初创作的两部白话短篇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进入了作家个人创作的新阶段。

“灯话三种”:【灯话三种】指明代三部文言短篇小说集:瞿佑的《剪灯新话》、李祯的《剪灯余话》、邵景詹的《觅灯因话》,在中国文言小说史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什么是话本?话本和拟话本的重要区别是什么?

3.明代白话短篇小说兴衰的原因何在?

第六章 明代戏曲

1.名词【明传奇】是在宋元南戏的基础上,吸收和融合了北曲声腔与元杂剧一些优点而发展起来的一种以南曲演唱为主的中长篇戏曲。

明代中期三大传奇:指明中叶三部传奇作品: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沙记》、相传为王世贞或其门人所作的《鸣凤记》。

2.明代杂剧的演变趋势是什么?

3.明代三大传奇戏的题材有何特点和意义? 题材特点和意义:

(1)李开先的《宝剑记》强化了忠奸斗争的力度,塑造了主动出击的英雄林冲的形象;作品借宋人之事,演出明代政坛上的新场面,有现实针对性。

(2)梁辰鱼的《浣沙记》通过范蠡、西施的悲欢离合演出吴越两国的兴亡;作品体现出作者对于明中叶内忧外患及其深层根源的担忧。

(3)相传为王世贞或其门人所作的《鸣凤记》,主要描写嘉靖年间被称为“双忠八义”的十位朝臣与严嵩父子展开斗争、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是戏曲史上著名的政治时事剧,表现出对现实政治斗争积极参与的时代精神。

第七章 汤显祖与《牡丹亭》

1.名词:【沈汤之争】明代戏曲界发生在沈璟和汤显祖之间的一场论战。沈璟剧作倡导封建伦理道德,强调本色守律;汤显祖剧作推崇至情,强调文采。沈璟将《牡丹亭》改编为《同梦记》,引起汤显祖的极大不满,论战由此而生。

【吴江派】明代后期,在沈璟的影响下,出现了一大批用昆山腔创作传奇的作家和戏曲理论家,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戏曲流派,因为沈璟是吴江人,故后人称之为吴江派。

【临川四梦】指明代汤显祖创作的四部传奇作品《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牡丹亭》,因四部作品都以梦串连情节,汤显祖又是临川人,故名。

【临川派】为明万历时期出现的戏曲文学流派,因开创者汤显祖为临川人,故戏曲史上往往将追随、效仿汤显祖较为明显并有所成就的剧作家称为临川派。

2.如何评价“沈汤之争”?

3.汤显祖为什么说“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第八编 清代文学史

清代文学绪论

1.清代学术思想的基本走向如何?它对文学思想有何影响?

2.清代文学的基本特征和主要成就是什么? 一、基本特征

清代文学是前朝各种文体的总汇,呈现出集大成的景象。一方面元明以来新兴的小说、戏剧入清依然蓬勃,另一方面元明以来呈现弱势的诗、词、骈文入清又重新振兴起来。清前期至清中叶文学众体兼备:诗、词、文、戏剧、小说、弹词等说唱文学,应有尽有,而以小说和戏剧为主体。文学评论在系统化、专门化方面均超过前代,文学古籍的整理也表现出总结时期的特征。

二、主要成就 在小说和戏曲。

3.名词:才子佳人小说:

4.李渔的拟话本小说有何艺术创新?

5.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情节有何共同特点?其意义如何?

第一章 清代诗词

1.名词:

【梅村体】吴伟业的诗体风格。以明清易代的史实为题材,反映社会变故,感慨朝代兴亡;吸取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写法,侧重叙事写人,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晚唐温、李的风情韵致及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代表作《圆圆曲》、《永和宫词》等。

【神韵说】“神韵”即风神韵味。王士祯极赏唐司空图《诗品》“冲淡”、“自然”、“清奇”和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妙悟”、“兴趣”之说,提倡“兴会”、“神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要求诗歌有幽静淡远的境界和含蓄隽永的语言

【格调说】沈德潜的诗论。强调写诗须讨究格律声调:“诗贵性情,亦须论法。”要写得含蓄、蕴藉、委婉,温柔敦厚、怨而不怒;讲究格律、声韵,重视体式,提倡学古,但反对拟古。 【肌理说】翁方纲的论诗主张。认为“为诗必以肌理为准”,把思想意义(义理)与组织结构(文理)、学问材料(肌理)统一起来,认为作诗不在力求神韵,不在死守格调,也不在空谈性情,而在读书,有学问,有方法。他把诗歌引向“考据入诗”的故纸堆,成了令人生厌的学问诗。

【性灵说】袁枚的论诗主张。提倡“提笔先须问性情”,既反形式主义,又反拟古主义,体现了一种革新精神,有一定进步意义。但也有缺乏深刻社会内容的局限性。 【阳羡词派】清初以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学习苏辛,以豪情抒悲愤是其风格特征。 【浙西词派】清初以朱彝尊为首的词派。以姜夔、张炎为宗,主张以雅正矫显露,要求“字琢句炼,归于醇雅”,具古雅峭拔格调,疏淡清远意境,严谨和谐音律。

【桐城派】是清中叶最大的散文流派,因代表作家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而得名。方苞首先提出“义法”主张,刘大櫆论文以“法”为主,主张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和“字句”,姚鼐提倡“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相互为用。

【桐城三祖】指桐城派早期三位代表作家方苞、刘大櫆、姚鼐,方苞是立论之祖,姚鼐是立派之祖,刘大櫆则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清初诗坛创作有哪些主要成就?

3.如何理解清词的中兴?

4.清初“学人之文”和“文人之文”有何区别?

5.桐城派理论主张和散文创作有哪些主要内容?

第三章 清代戏曲

1.名词:【苏州派】明末清初的一个现实主义戏剧流派,以李玉为首,成员有朱素臣,朱佑朝、张大复、叶时章、毕魏、丘园等。因都是苏州人,创作倾向和创作风格都有共同特点,故称苏州派。

【一人永占】清代戏曲作家李玉的四种传奇作品的合称,即《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

【南洪北孔】洪升《长生殿》和孔尚任《桃花扇》二剧是清代传奇艺术成就的最高代表。两人相提并论,因洪升是钱塘人,孔尚任是曲阜人,故誉之。

【地方戏】清代流行于一定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的通称 2、清代戏曲创作走向如何?

3.“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是什么意思?

李玉传奇作品《千钟禄》中建文帝所唱【倾杯玉芙蓉】一曲有“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句,与洪升《长生殿〃弹词》中【南吕一枝花】“不提防余年值乱离”一句同样广为传诵,在当时形成“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的俗谚。

第四章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1.蒲松龄的生活经历对他的小说创作有何作用?

2.《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的创作理念有何不同?

纪昀有意识地在创作中与蒲松龄唱对台戏。在创作目的上宣称自己是“不乖于风教”“有益于劝惩”在创作手法上反对蒲松龄的“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在语言文字上“尚质黜华追踪晋宋”倡导六朝志怪小说的质朴简约的文风

第五章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1.吴敬梓的家庭环境和个人经历对他创作《儒林外史》有何影响?

2.《儒林外史》的文学史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1.它是小说史上第一部以封建社会末期知识分子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完全突破了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爱情婚姻、神魔志怪等传统题材的藩篱,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

2.它以质朴自然的笔墨,直薄现实人生,发掘其深层文化意蕴,在美学追求和表现手法上进行了开拓。

3.它在形式上丝毫不留话本、拟话本的痕迹,是完全意义上的文人个人创作。 4.它从以往小说创作中的偏重情节转为淡化情节。

第六章 曹雪芹与《红楼梦》

1.名词:

脂评:《红楼梦》抄本系统的最大特点就是每个版本上都有脂砚斋、畸笏叟以及少量后来人的评语和题诗,统称为“脂评”或“脂批”,故抄本系统又称为脂本系统。

红学:

2.《红楼梦》的版本系统主要有哪两大类?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红楼梦》的版本有两大系统。最初是以80回手抄本的形式在亲友间流传,每次修改后都有文字差异,题名皆是《石头记》,形成该书的80回抄本系统。

1791年程伟元、高鹗补续并刊刻的120回本《红楼梦》问世,是为程甲本。次年程伟元又修改重印,是为程乙本。

3.红学有哪些主要流派?你如何评价?

(1)索隐派:主要通过字面关合、字义联想的方法,去寻找故事背后的历史真相。 (2)考证派:主要运用相关历史材料,考证作者的家世和生平、作品的成书和版本。 (3)小说批评派:包括早期的脂砚斋等人的评点、周春等人的随笔以及20世纪以来对小说的美学批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