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与地坛优秀试讲教案】
1、理清思路,体会作者对生命以及苦难的感悟。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领会地坛使“我”豁达地对待生死。
3、品味语言,理解文中景物描写与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作者传达了怎样复杂的情感。 2、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教学方法:
以读促悟、小组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
有人说,伟大的作品,可以将人的灵魂唤醒。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就是这样一篇文章。这是作家史铁生自传性的散文,《我与地坛》。 我们来看一张史铁生的照片。看着这张照片,你关注到什么?(哪里和我们不一样?)
作者的残疾是怎么来的呢?史铁生在21岁的时候,在他生日的那一天,上帝给了他一份特别的礼物,上帝夺去了他的双腿。从那以后,他再也没能站起来。
我们来做一个设想,如果让你在21岁的时候,遭遇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样? 生:……
是的,史铁生也很我们同学一样,在残废之初,他一度想去寻死。但是最终,他活了下来,甚至成为了一位著名的作家。他写了许多作品,知道有哪些吗?看课下注释 。他的代表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大家用波浪线划一下。
那么,一个残废的,一心求死的人,最后却成了一个非常有名的作
家,到底是什么陪伴他度过了那段最艰难的岁月呢,我们来看课文。 文本研习
文章虽然题为《我与地坛》,实际上有三个描写对象,分别是我、地坛、母亲。这三者彼此关联,构成了文章的两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我与地坛,第二部分写的是我与母亲。这节课我们先学习“我与地坛”这一部分。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角色转换。从现在开始,你不再是你,你就是史铁生。在双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你都经历了哪些事情,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到文中找一找答案。
(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双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 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2、而就在你伤心绝望的时候,你无意中来到了一个地方,这个地方是(地坛)。从此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再没长久地离开过,这说明地坛和你一定有什么灵犀相通之处。
3、那么地坛和作者有什么相似之处呢?请你到课文中找一找。(板书)
(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兴起,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昔盛今衰,被人遗弃,同病相怜。
在作者眼中,地坛只是一座荒芜废弃的古园吗?那它还有什么别的特点?第五自然段中有句话概括了这个特点,请你找出来。(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文章那个段落写出了它的不衰败?这些都属于什么描写?(景物)
小组探究:第五自然段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园墙、小昆虫、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逐一分析特点,是作者对于生命的感悟。)
(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所有的一切都洋溢着生命的律动,所有的一切都在告诉作者,要好好活,生命来到这世界本身就是一种美丽。) 齐读。
6、所以现在你知道作者为什么喜欢呆在地坛了吗? (同病相怜,给我生命的启迪)
7、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在地坛一呆就是(十五年)。无论什么(季节),无论什么(天气),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呆在地坛,你都做些什么?
(思考、发呆…)你还在思考着关于生和死的问题,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你弄明白了什么事?(自己读。找一位学生读。)
生是什么?死是什么?(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事情,每个生命都有它存在的道理。生命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一种美丽。)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情,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比喻(节日,假期,积极的人生态度。)既然如此,生和死的问题还需要你去考虑吗?那还剩下什么问题?(怎样活。)对这个问题,作者是怎么说的?
(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多久了)那这样的事情,需要着急考虑吗?不用着急,慢慢来就好。所以作者说,十五年了,我还是得到地坛中去,去默坐,去呆想。
十五年时间长吗,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是有些东西总会在变化的。就像作者说的,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这个能理解吗?这个就好像作者一样,在社会上讨生活的时候,总是遭遇各种不顺心的事情。但是,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改变不了的?你觉得什么东西是别人改变不了的?作者也举了几个例子,我们数一数有几个,都是些什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ppt出示徜徉在地坛,你能看到将每一个坎坷都映照得灿烂的落日,看到把苍凉的歌声洒满天地的雨燕,看到雪地上让人浮想联翩的充满稚气的孩子的脚印,看到不因外物或喜或悲的古柏,不止风景,你时常还能闻到雨后草木和泥土灼烈而清纯的气味,闻到满园落叶熨帖而微苦的味道。你的内心充满了安宁与快乐。)这样的安宁与快乐,是地坛带给我的。
理解“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古园带给我的这些正能量,这些美好的积极的感受,就好像味道一样,是难于记忆的。我们在社会上摸爬滚打,或者遭遇挫折,负面的消极的情绪总会悄悄占据内心,这时候,你就需要再次回到地坛,来重新汲取这些力量。所以作者说,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9、经历了这些,作者还会绝望、失望、痛苦吗?不,不颓废。 三、总结
1、你觉得作者喜欢地坛吗?结合上面所学的,你能讲讲作者喜欢地坛的理由吗?
2、其实在当年,陪我走出困境的除了地坛,还有一个人,那个人就是作者的母亲。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下课。
3、作业:小练笔,学习了这篇文章,你对生命有什么感悟?(200字) 板书: 我与地坛 史铁生
残废同病相怜荒芜 不颓废不衰败
【篇二:我与地坛优秀试讲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主旨--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2.了解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及这种变化与环境的关系。
3.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死观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教学重、难点:作者在地坛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所获得的对生命的新的认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年轻人,在他21岁生日那天,因为腿部疾病住进了医院,从此,就再也没能站起来。
虽说“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可是“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对于一个血气方刚的生命来说,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是在轮椅上度过余生,接受这份生命中最犀利的残酷和最长久的伤痛,还是干脆放弃生命,一了百了?他面临着人生最艰难的选择……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史铁生的内心深处,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吧…… 二.板书课题、作者。
三.(过渡语)这是一篇哲理性散文,是作者在自己遭受厄运后引发的关于苦难、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为了更真切地走入史铁生的内心世界,我们以模拟采访的形式来研读课文。同学们是被采访对象史铁生(有50个史铁生啊),我是采访者。 四.研读课文。
1.师:史铁生,您好!我曾经拜读过您的很多作品,如《务虚笔记》《老屋小记》《合欢树》《秋天的怀念》等等。您的作品总是充满
了理性的光辉,让我们从中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这篇《我与地坛》更是倍受广大读者喜爱,被评为“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之一。 请问:当初您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下进入地坛的?(提示:包括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两个方面。)
生回答,师板书:双腿残废,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颓废) 2.师问:那时,您眼中的地坛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呢?
生回答,师板书:琉璃剥蚀,朱红淡褪,高墙坍圮,雕栏散落(荒芜)
3.自从那个下午您无意识中进了地坛,您就再也没有长久地离开它,一呆就是15年。请问:北京的好去处多了去了,您为什么单单痴迷这样一个荒芜冷落的园子呢?
生回答,师讲解:地坛作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地神的神圣场所,曾有过怎样的繁华与辉煌,不难想象。可经过四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如今却冷落如一片野地,由盛到衰;史铁生在风华正茂的21岁忽然残废了双腿,由完全到残缺。相同的命运轨迹,令他对地坛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惺惺相惜之感。在这个失魂落魄的人眼里,其它一切地方的繁华与热闹都与他无关。只有在地坛沧桑、宁静的怀抱里,他那颗颓废绝望的心才能找到憩息地。地坛,给了他母爱般的慰藉。 师板书:慰藉
4.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请问史先生:面对双腿残废的现状,您思考了一些什么问题呢?(提示:第六段、第七段找关键句)
生回答,师板书:①.为什么要出生?②.是不是一死了之?③.怎样活? 5.您找到答案了吗?
全体学生朗读一遍第六段有关文字。
师板书:出生是事实,死不必急于求成。
6.从这个答案可以看出您已经从死亡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请问:是什么给了您活下去的勇气?(提示:是地坛里各种植物和动物的蓬勃生机。)
请一个同学朗读有关描写文字,要求声情并茂。
请学生四个一组交流、讨论,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植物或动物来谈谈它们是怎样给作者以生命的启示的?
生各抒己见,师谈自己的理解,师生共同探讨:
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说明它是多么快乐、悠闲、自在。“疾行”,说明它充满活力,充满信心,有目标。
瓢虫:先是“爬”,接着是“祈祷”,最后是“升空”。靠自己的力量来改变自己的生活轨迹。
蝉蜕:也许是觉得自己和这蝉蜕一样空空如也,也许是新生的获得也必须象蝉一样经历蜕壳的煎熬吧!
露水:没有生命的小小一滴露水竟也能摔出万丈金光,人又该如何?也许是即将面临死亡也应该精彩度过,而不是消极等死。
师小结:园子里处处、时时都洋溢着生命的律动,那些卑微、弱小却生活得精彩的生命们向史铁生昭示着:活着是一种权利,生命对
每一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对于这仅有的一次,我们应该好好把握。 但当今社会中漠视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如几年前轰动全国的大学生杀人案:云南大学生马加爵残忍地杀害了四位同窗好友,而杀人的原因竟是打牌时发生了争执;今年上半年重庆巴南区一名初中生跳楼自杀,原因只是因为父母责备他不该通宵上网。古人尚知“留须蓄发”,谓之父母所赐,我们当代青年人又岂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珍爱生命,是一个人最起码的责任;珍爱生命,是一个人对他父母最大的敬重。 师板书:珍爱生命
7.您在这园中找到“生与死”的答案了,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当一个人能够豁达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和谈论死亡的时候,他也就获得了坚强活下去的信心。带着这种心胸去观察,地坛呈现在您面前的又是一番什么景象呢? 请全体学生朗读六个“譬如”
师板书:落日灿烂、雨燕高歌、气象万千
师讲解:像石门落日那样活着,即使即将下沉也要将地上的每一个坎坷照得灿烂,生命的最后光辉依然绚烂夺目;像雨燕那样活着,勇敢迎击风雨的挑战;像孩子们那样快乐地活着,在冬雪覆盖看不到一点生机的时刻,用脚印来讲述生命的触角正在不断延伸;像巷中的古柏一样活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皆忘,坦荡自如。地坛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可它那种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感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是谁也不能改变的。它形体可变,可活力永存,它象一位智者,不动声色地启示作者从颓废中振作起来,从一个残疾人成长为北京作协副主席,完成了生命的质的飞跃。 师板书:热爱生活
8.结束语:经历了严寒的冬季,才能迎来风和日丽的春天;苦度干旱的岁月,才能迎来雨后蓬勃的生命;暴雨过后,是妩媚的大地;风沙吹过,是百花盛开。生命的磁卡,我们不能掌握它时间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增加它的厚度。古希腊的荷马,他的双眼熄灭了光芒,可他依然迎着风沙,弹着七弦琴,吟唱着《伊里亚特》和《奥德赛》;莱茵河畔的贝多芬,双耳已经失聪了,可他的心中却激起了奇妙的旋律,化作了伟大的《欢乐颂》;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集聋哑盲于一身,可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却鼓舞着世界上成千上万的不幸的人。人生之路多坎坷,可苦难不是逃避生命的借口,而是一种灵魂的磨炼。凡是历经劫难而不屈者,才是真正大写的人! 好,我们今天的模拟采访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五.延伸拓展:
学了这篇课文,你得到了一些什么启发?把你的感受写下来,大家相互交流一下。
如:①要关心残疾人;
②要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③要勇于正视人生的苦难与挫折,克服脆弱。
④遇事要冷静思考,不要冲动,不要有过激行为; 六.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字数600字左右。 附板书设计: 地坛我
琉璃剥蚀双腿残疾 朱红淡褪找不到工作 高墙坍圮找不到出路 雕栏散落
古柏苍幽出生是事实
草藤茂盛死不必急于求成 昆虫活跃珍爱生命 气象万千热爱生活
教后记:之所以选这篇文章上公开课,是因为自己很喜欢它。它那洗练恳切的语言,它那冷静沉稳的叙事风格,它那淋漓尽致的痛苦,它那历难而不屈的坚韧……无一不深深打动着我。怎样让学生也能“于我心有戚戚焉”,感受到这篇文章的文字魅力和思想魅力,我思考了很久。后来,我决定用“剖西瓜”的方法,先让学生找准课文切
入点,然后融会贯通全文。为此,我打破通过划分结构来把握文章内容的做法,让学生围绕三个问题来阅读全文。这三个问题是:人为什么要出生?是不是一死了之?怎样活?在课堂上,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把握全文,思路清晰,理解准确,思维活跃,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美中不足的是,因为学生大都是“泡在蜜罐里长大”的,人生经历有限,对苦难的感受不深,所以对文章思想内涵的理解仅仅流于表面,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熏陶和强化。
【篇三:我与地坛优秀试讲教案】
我与地坛(节选) 天门中学 文星 教学目的:
1、紧扣文本,体验作者生命重生的心路历程,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的内容。
2、揣摩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评价作者的生死观,结合文本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命情感教育。 文本解读:
深爱地坛,感悟生命
第一部分写地坛,从自己与古园的缘分写到古园本身,写到自己在这里的思考以及思考中得到的对生命的感悟。
作者讲述在我残废之初,自己悲痛欲绝的心情,渺茫暗淡的前途,以至于一次又一次在死亡的边缘徘徊,然后偶然走进了那个与自己同样荒芜的园子。
这座古园映照了作者的生活,能感受作者内心的苦痛,理解作者迷茫的心情,也使作者从中受到生命的启示。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正是这并不衰败的园子,成了作者生命的一部分,引发了他对生命的长久思考。他思考了什么?思考了关于死的事,思考了为什么要出生。思考了怎样活的问题。这些困扰作者心灵的问题,是古园给了他启示与答案,他从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谛。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战胜了消极颓废的思想,坚定地迈上了人生道路。
这部分描摹细致,感受深刻,写得深沉而令人心碎,执着而引发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教学方法:
地坛,它融入了作者由于视角的独到而对人生的感悟,是作者生命重生的泉源。教学中,立足文本,以读带析,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在品味语言中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体验作者在地坛的启思下思想
涅盘的心路历程,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学生面对挫折的意志情感。 教学程序:
一、 导入新课: 1、导入:
同学们,有人说生命是一条河,每一簇浪花跳跃于时光之上, 都如那灵动的音符 ,合成一段岁月的歌 。几多忧愁,几多欢乐,几多艰辛,几多坎坷。诉说着岁月的蹉跎。生命是一条河,当生命之流遭遇岩石的碰撞,激荡的是生命的绝唱。《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这样一个历经苦难,走出不幸,超越生命极限的人。
请看图,这就是史铁生(史铁生坐在轮椅上面带笑容的图片)。如果说轮椅代表着,那么他的笑容昭示着生命的灿烂。(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这个于苦难中涅盘的生命吧。) 2、读有关史铁生的介绍: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那年18岁。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3、承上:
其实,史铁生也和千千万万遭受打击的人一样,曾经失望,曾经放弃,曾经想到一死了之。人们问他在病得最痛苦的时候,想过轻生吗?史铁生说:不是最痛苦的时候,是一开始就想轻生。得病时才21岁啊,那时候想,完了,这盘棋干脆别下了!那么,又是什么使他走出炼狱般的不幸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1、2两段,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二、品读赏析课文
1、速读第一至五段:
(1)、史铁生残废后的思想情绪状态怎样?(无工作 没去路 迷茫 逃避)
(2)、作者残了双腿之后,他灵魂的栖息地在哪里?,哪些语句表明了二者的缘分?(地坛 宿命 古园等了我四百年)?
2、品读第三段
(1)、这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地坛--时间流逝 老柏树--生命苍幽 太阳--亘古不变) (2)、描写地坛的语句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剥蚀--琉璃 淡褪--朱红 坍圯--高墙 散落--雕栏 突出了时间的伟力,突出地坛历尽沧桑,浮华不再 表明地坛的荒芜、冷落)
(3)、联系上两问,讨论理解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这句话。(a作者在这里是如何看到了时间的?看到时间,让他感受到了什么?b古园与作者有何相似性?)
(夕阳映照下的残垣断壁所显现出的那种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让作者充分感受到了时间的伟力,感受到了个体生命的渺小。在历史与永恒面前,个体生命及个人不幸的无常与偶然是多么微不足道,地坛历尽沧桑,浮华不再,作者遭遇不幸,生命无常。生命是什么?是永久的辉煌,是暂时的破败?是剥蚀的琉璃是永恒的太阳还是苍幽的古柏,这一切引发他思考寻找个体生命在历史时间面前的位置与价值。) 4、品读第五段
1、这段描写了哪些景物?给作者什么启示?地坛仅仅是荒芜的吗? (小昆虫--自由自在 草木--竟相生长 生生不息 充满活力)(思考生命需要静下心来,深刻地理解生命就更是需要静下心来。①园中的小昆虫和构成昆虫活动背景的草木,它们全都是卑微的,可是它们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法则生存着,悠然自足,向世界展现着生命的美丽,昆虫、小草,卑微渺小,但西西书书的声响,是生命的绝唱。草木如此,况于人乎?②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它的长久与伟大,在于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喜悦和欢乐。古园中那此弱小的生命的印迹,激发他对生命的思索,对生死的拷问。(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
5、品读第六段
1、作者思索,追问了哪些问题?作者在生死的抉择中是如何完成他思想的涅盘的?
(想关于死的事--为什么要出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史铁生在他的其他作品中是这样描述这个心理抉择的:是卓别林的话救了我,他说:死,着什么急啊?我一想,对,死是早晚的事!不死,该怎样活呢?
可以想见,一个生龙活虎的小伙子骤然之间沦落到要在轮椅上困度终生,这种不幸降临到谁的身上都是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他当时是怎样恐惧、怎样焦虑、怎样绝望、又是怎样暴躁完全可想而知,那应该是一头被陷阱夹住的猎豹,又应该是一只被牢笼困扼的雄狮。所以他发出了对生死的拷问。(如何理解作者的这句话--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
人生需要审视,需要清点,需要追问,唯问能找到另一种生命的延展。屈原在流放中发出了天问,毛泽东在探索时问苍茫大地,唯不断追寻,不断询问,才可好好儿活,才可让生命出彩!我们对生命熟视无睹,是因为我们生活在无忧的生命中间。(历代的文人、哲人都对生命作出很多的释,请看:)
清代学者洪亮吉说过:天不能司人之命。
海德格尔说:人在现实中总是痛苦的,他必须寻找自己的家园,当人们通过对时间、历史、自然和生命的思索明白了家之所在时,他便获得了自由,变成了诗性的存在。
生命短暂,人生无常,乐观面对,云卷云舒,快乐地活着,无论生命之花何时凋谢,都无悔。 6、品读第七段
这段中景物描写描绘出一种怎样的生命境界?
天有无情灾,人有回天力,生命似乎永远会自找出路。心,决定周围的景色,心里充满希望,所见的景色自然是美好的;消极的思想,就看见灰暗的世界。决定世界的人,是自己,一个人所见的景色,反映出他的内心。泪眼看花花也愁,乐观秋日秋亦壮。 纵声欢唱的人会把灾祸和不幸吓走(西班牙)
如果人是乐观的,一切都有抵抗,一切都能抵抗,一切都会增强抵抗力(瞿秋白)
生命苦短,便这既不能阻止我们享受生活的乐趣,也不会使我们因其充满艰辛而庆幸其短暂(沃维纳格) 三、小结(史铁生面带笑容的图片)
同学们,因有了史铁生,给世人增添了信心,面对生命,珍惜生命,好好儿活才会铭记在心。
因有了史铁生,用你的命走好你的运 ,好好儿活。每天,当我们醒来,发现自己还活着,就觉得幸运。因有了史铁生,让我们知道世界上有看得见的残疾,也有看不见的残疾。身体的局限我们这辈子
改变不了,但,可以改变的却是我们的心理残疾。为此,每一个人,面对未来,好好儿活,活出尊严,活出精彩!
生命就是这样,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
人都一样,在人生旅途,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四、练习
生活中你是否想过:如果有一天,我们的生活和灾难相遇,我们应怎样面对生活,直面不幸? 附板书:
地坛荒芜但不衰败--该不该去死?为什么要出生?--生是一个不可辩驳的问题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我残废但不颓废
http://cooco.net.cn 永久免费组卷搜题网 http://cooco.net.cn 永久免费组卷搜题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