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12期
61
论福建省高层次人才集聚与管理机制的创新
林登平
余娟清(福州大学人事处,福建福州
350108)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高层次人才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高层次人才具有稀缺性、高投入性、高回报性以及高动态性等特征,对福建省的人才集聚与管理都是一个新的挑战。福建省要实现高层次人才集聚,需要在管理机制上创新,即在观念上实现三个转变,逐步形成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有效人才集聚机制,充分利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特殊政策,吸引和培育一批高层次人才来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高层次人才;集聚;管理机制;创新;福建省中图分类号:C94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847(2010)12-0061-03
本文系福建省科技厅2008年度软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福建省高层次人才集聚与管理机制的创新!!!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视角(项目编号:Y2008R0046)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林登平(1950-),男,福建闽侯人,福州大学人事处研究员,研究方向:人力资源与管理。余娟清(1978-),女,福建闽清人,理学硕士,福州大学人事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人力与资源管理等。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层次人才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谁抢占了人才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赢得未来。近年来,我国教育界都在深深地思考我们的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顶尖的帅才的钱学森之问。几十年前,正是钱学森的回国,中国的导弹、原子弹的发射至少向前推进了
[1]
20年。另据相关资料统计,2005年度、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的第一完成人中分别有73.7%和66.67%是海外
[2]
回国人员。为此,各国政府都充分认识到高层次人才的作用,一场世界性的人才争夺战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当前,福建省的发展更是面临着诸多竞争与挑战,也面临着各种发展的机遇,欲在竞争中求得发展,造就和培养一大批高层次人才是福建省上下各级组织的重要任务。
一、高层次人才的界定与特点
高层次人才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解释。人们普遍认为,高层次人才是在一个国家的人才结构中居于顶端位置,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拥有渊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技能,处于各专业的前沿,以其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本文将高层次人才界定为:是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在学术、技术领域具有较高造诣和较突出成果的专业人才。根据这个界定标准,我们可以把高层次人才分解成高层次党政管理人才、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高层次高技能性人才和高层次农村实用技术人才。
高层次人才除了具有一般人才所具有的学习性、类别性、贡献性等共性外,还有其自身的特殊属性。第一,稀缺性。从数量上看,福建省高层次人才只占全省专业技术人才的9.6%,占全省人口的1.6%。从他们的成长过程看,高层次人人不仅要掌握深厚的相关领域的理论,还要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和专业能力。引进一个高层次人才,就可能带动一个学科或专业。另外,由于其培养投入资本大、教育周期较长、成长条件要求高,这也决定了社会对这类人才的需求远远比供给多,有时甚至难以获取、难于配置。
第二,高投入性和高回报性。由于研究的方向与一般人才相比更前沿,高层次人才不论在研究精力、研究条件等都要付出更多的投入。当然,他们投入的回报性也高,高回报性突出表现在他们的成果具有高创新性,能解决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同时起到引领和辐射作用,从而体现出较大的社会贡献度和可观的投入产出效益比。
第三,流动性。资源地域分布的不均衡性与动态发展成为高层次人才的显著特征。同时,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高层次人才成了国内外组织争夺的重点,加上平时工作、生活条件、人事关系和环境的变化,都促使高层次人才队伍呈现较高频率的流动性。人才集聚是人才流动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它是指人才由于受到种种因素影响,从各个不同的区域向特定的区域流动、聚集的过程。一个区域内的高层次人才集聚越多,它的创新能力就越强。同时,高层次人才的流动和迁移能够在空间范围内进行重新组合,这为人力资本在微观层次上的优化配置和宏观层次上的有效利用创造了条件。
二、福建省高层次人才分布与聚集现状
2008年福州大学高层次人才聚集与管理机制创新课题组基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视角,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座谈等形式,对福建省高层次人才的现状及集聚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2008年福建省高层次人才共计58552人。具体行业分布如下:2008年科研机构4.3%(2005年5.6%),高校8.7%(2005年为8.7%),大中型企业49.8%(2005年为43.3%),其他类型单位37.2%(2005年41.2%)。从产业分布情况,从2004年到2008年,福建省高层次人才集聚的产业分布变化情况不大,高层次人才主要聚集在第三产业,一直保持在90%左右,每年略有涨幅,这与福建省的产业构架有很大的关系;第一和第二产业所占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高层次人才的现状还可以从科研成果产出中看到,科研机构与高等学校是高层次科技成果的主要产出地。在2008年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1项中,只有4项是企业独立完成,2项由大中型企业和学校共同研究完成,其余
[3]
均由高校和科研机构完成。
三、影响福建省高层次人才集聚的主要制约因素
在对福建省高层次人才集聚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的问卷调查中,66.7%的受访者认为,制约福建省高层次人才集聚的因素主要是机制上的因素;58.5%的受访者认为是政策原因;54.5%的受访者认为是措施因素;同时还有43.9%的受访者
[4]
认为是环境因素。综合来看,影响福建高层次人才集聚因
62
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用人机制不够灵活,不利于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首先,人才引进通道不够畅通。如对一些职称自主评审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的职称认定手续繁琐;有些政策落实不够到位,有的甚至会出现同一政策在不同部门间的解释相互冲突。第二,在人事管理制度方面,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痕迹仍然明显存在,受到人员编制、人事关系、户籍制度、档案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人才合理流动、使用机制不够活,人才共享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经费投入不足,高端人才引进力度不大
近年来福建省对高层次人才引进的财政补贴不断加大,但与外省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福建省2000年出台的%关于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青年专业人才的若干规定&(闽委发经济管理
中,福建籍新华人接近100万,约占中国内地新华侨华人总数
[6]
的四分之一。这是福建省人才引进的一个重要基础。目前,海外留学生正形成一股回国创业的热潮,因此,我们要充分抓住这个机遇,发挥福建华侨众多的乡情、亲情优势,充分发挥校友会、同乡会的桥梁作用,把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视角重点转向海外。
二是由注重招商引资向招才引智转变。福建省是国内最早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的省份之一。三十多年来,福建省GDP从1980年不足100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08的1万亿元,增速居全国前列。GDP的增长要靠人才的支撑,因此,我们要努力实施海外人才聚焦工程,要借用招商引资的胆量和劲头,用宣传招商引资的力度与魄力,形成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有效机制,加大招才引智的步伐,效仿江苏2000(10号)曾提出设立人才引进专项资金,但是一直没有得到具体落实。其次,对高端人才的经费支持力度也不够强。为提高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许多省、市纷纷加大引进高端人才的支持力度。广东省设立的南粤功勋奖、创新奖、友谊奖等每年用于激励有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其中功勋奖两名,每人奖金为3000万元;创新奖五名,每名500万元。而福建省2008年在这方面的总共奖金才2445万元,其差距不言而喻。
(三)考评体系不够科学,忽视人才的实际能力和贡献对于高层次人才的评价缺乏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目前评价总体上过于注重论文、获奖的数量和级别,不少单位都把这一指标的高低和评价对象的待遇、奖励、经费分配、岗位聘任、职称评定等挂钩;忽视人才的实际能力、贡献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尤其是科学技术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在这些貌似公正、公平的考评,实际在很大程度上隐含着以牺牲质量和原创为代价的风险,容易导致追求数量上的指标而急功近利,引发学术浮躁等不良倾向。
(四)高等教育基础薄弱,高层次人才成长支撑平台不足一是高校办学层次不高。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高校的共同努力下,福建省高等教育事业虽然有了较大发展,高校数量明显增加,但在全国有影响的高校却不多。目前,全省87所高等院校中,仅有国家985工程建设高校1所(厦门大学)、211工程建设高校2所(厦门大学、福州大学)。二是科研平台数量较少,福建省无论是国家重点建设学科还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以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也都分别在华东地区不具优势。
(五)区位处于劣势,高层次人才吸纳的环境有待改善福建虽然是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之一,但由于介于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这两大经济增长极之间,福建在人才竞争过程中始终处于不利的地位。这两大经济区成为东南沿海人才流动的洼地,洼地效应使得福建省的人才资源非常缺乏。同时,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相比东南沿海的其他省份,福建知名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人才总需求量不大,提供可发展的空间不大,因此对高层次的集聚和吸引的力度不强。
四、创新机制,加大福建省高层次人才管理机制的改革力度要吸引高层次人才、形成人才集聚,首先在思想上要充分认识高层次人才的战略作用。各级政府部门要深入开展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社会宣传,坚持为我所用、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方针,使高层次人才能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
(一)提高思想认识,努力实现人才集聚观念的三个转变一是由注重国内引进高层次人才向注重海外引进转变。据统计,美国二战后取得的科技成果中,80%是由引进的外国人才完成的;俄罗斯每年因人才流失造成科研实力及创新能
力下降的损失高达30亿美元。[5]
据教育部统计,到2007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21万人。新移民的人口
省委组织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工程,用科技创新去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是由注重高层次人才个人发展向鼓励带领团队发展转变。引进高层次人才不仅要发挥、挖掘他们的技术优势和潜力,更重要的是要发挥他们引领、带动的领头作用,借此带动学科平台和学术梯队的发展,尤其是学科团队成员整体水平的提高,真正起到引进一个人、带动一片人的效果。因此,政府在政策、资金、平台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对高层次人才的用人要予以充分的信任、理解,让他们有职有权有责;同时我们还要注意提高高层次人才的工作、生活待遇,重视人文关怀和情感沟通,注重学科人才队伍的结构,让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有施展才能的空间和舞台。
(二)建设人才高地,加快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高地是为高层次创新人才发挥作用搭建的创业平台,是整合各方力量,采取特殊的政策和措施,依托重点项目、优势产业、优势学科培养、吸引和使用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人才特区。福建省目前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141家,我们要充分依托这些平台,采用学科带头人+团队建设的组织形式和产学研的方式,以聚集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因此,建设人才高地,发挥人才高地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是实现高层次人才集聚和人才资源整体性开发的必由之路。
(三)突出绩效考评,建全高层次人才评价体系
在高层次人才管理机制中,引进人才是前提,培养使用人才是重点,评价考核人才是关键。绩效是指建立在市场经济平等主体之间的投入产出比,[7]绩效考评就是根据各方认同的预设的绩效指标,对被考评人的工作业绩和实际成效进行公开公正公平的考核评议,并根据考评结果兑现薪酬。由于高层次人才工作的特殊性,他们的工作过程难以直接监控,工作成果难以准确衡量,使得价值评价体系的建立变得复杂而难以量化。因此,在高层次人才评价上要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对不同类型的人才,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采用年度考核与聘期考核相结合,并根据评价结果,对高层次人才进行适时的奖励或通报。
(四)加大投入,提高高层次人才的待遇
高层次人才以其创造性的劳动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重大贡献,因此,给予他们丰厚一点的薪酬待遇是必要的。高额的薪金是体现高层次人才价值的有效方式,能满足高层次人才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于吸引、留住高层次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科研和创业资助是政府、用人单位为促进高层次人才进行科研和创业活动而提供的资金、设备,也是为高层次人才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研究和创业平台的必要形式。
(五)发挥五缘优势,打造两岸高层次人才交流合作平台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与台湾地区一水相连、一脉相承,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80%的台湾同胞祖籍在福建,闽台间
(下转第65页)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10年第12期
65
巨龙巨龙你擦亮眼永永远远的擦亮眼
,1979年2月起,台湾地区行政院新闻局开始实施歌曲审查制度,规定广播电台播歌(公开播送)和唱片歌曲出版(出版发行)均需事先送审。电台或唱片公司,必须先将词曲谱送新闻局广电处审查。审查未通过的歌曲要修改到合格才可以出版或播送,审查歌曲实施的九年之间,共有九百三十余首歌遭禁唱。
例如代表曲%橄榄树&、%偈&。.例如歌曲%出塞曲&、%归人沙城&、%古国今昔&、%北方牧歌&等。
/例如歌曲%龙的传人&。下才能成型的文化形式。因此在有关台湾地区现代民歌运
动的专文研究中,研究者虽多以文化工业的兴起来总结台湾地区现代民歌运动没落或转换跑道的原因,但官方文化治理的干预与扶植僵化了民间民歌得以完全自主挥洒的空间应亦为重点讨探的议题。
注释:)%夏潮&是淡江文理学院创办的杂志,以支持乡土文学为主要精神主轴。
%美丽岛&歌词为:
我们摇篮的美丽岛是母亲温暖的怀抱/骄傲的祖先们正视着正视着我们的脚步
他们一再重复地叮咛不要忘记不要忘记/他们一再重复地叮咛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婆娑无边的太平洋怀抱着自由的土地/温暖的阳光照耀着照耀着高山和田野
我们这里有勇敢的人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我们这里有无穷的生命水牛稻米香蕉玉兰花
我们这里有勇敢的人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我们这里有无穷的生命水牛稻米香蕉玉兰花
+原词末尾部分为:
百年前宁静的一个夜巨变前夕的深夜里
枪炮声敲碎了宁静的夜四面楚歌是姑息的剑多少年炮声仍隆隆多少年又是多少年
(上接第62页)
存在着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密切联系,福建开展对台人才交流合作有着天然的优势。尤其是在加紧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今天,我们要充分发挥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鼓励、吸引台湾高层次人才来闽创业。通过两岸人才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两岸人才资源的优势互补和共享,为海西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
(六)创新培育环境,优化高层次人才培育氛围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全力构建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道德体系,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宽松、和谐的环境。要营造和谐的人际交往氛围。现代管理理论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调动工作积极性、提高组织凝聚力、实现组织目标的关键。因此,要努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人际关系和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使高层次人才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各项任务。
(七)建立人才预警机制,确保高层次人才队伍安全
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要创新工作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使高层次人才在推动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福建省人才流失现象仍比较严重,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因此,了解福建省人才现状、了解相关单位人才缺口状况及优秀人才的思想状况,建立相应的人才安全预警机制就显得愈发重要。针对预警的情况,及时采取相关措施,以确保福建省人才能够安全地为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八)建全人才退出机制,增强高层次人才队伍活力
人才退出机制是根据组织发展战略的需求,在组织内部实现持续的人岗相宜、能力与绩效、绩效与薪酬的匹配,以定期的考核结果为依据,对那些不符合要求的人员采取调岗、离职培训、解雇和退休的一种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创新人才退
参考文献:
[1]自由青年编辑部.校园歌曲与民歌的探讨[J].自由青年,1980,(63):34-59.
[2]宋楚瑜.龙的传人!!!!有争气的国民,才有争气的国家[A].宋楚瑜.心心念念在传薪!!!宋楚瑜对青年朋友的谈话[C].台北:中央日报出版部,1986:1-34.
[3]曾昭旭.试从弘歌窥雅意[J].妇女杂志,1981,(149):28-35.
[4]秦情.是龙?还是泥鳅?!!!创作歌谣的检验[J].时报杂志,1980,(37):26-27.
[5][6]张钊维.谁在那边唱自己的歌!!!台湾现代民歌运动史[M].台北:滚石文化出版社,2003:200,201.
出工作机制体现了奖勤罚懒的原则,对维护队伍的稳定、增强
队伍的活力都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结束语
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和建设创新型省份是福建省委对福建省人才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高度关注、强力推进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开发和使用,并积极推动其科研成果的转化,对于促进一个产业尤其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各级组织要积极推进两个先行区建设,努力营造人才竞争更为宽松的环境,通过政策等方面的引导支持,使福建成为高层次人才积极向往、建功立业的集聚地。参考文献:
[1]王国强,崔丽,欧阳骆沙.人才争夺打响世界大战[N].中国青年报,2010-05-24(1).
[2]李斌.我国十五科技发展综述:可圈可点成就辉煌[EB/OL].(2006-02-10)[2010-07-1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2/10/content_4162877.htm.
[3][4]林登平,郗永勤,牛凤蕊,等.福建省高层次人才集聚与管理机制创新研究课题报告[R].福州大学,2010.
[5]钱铮,任海军,李学梅,等.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全球人才战略扫描[EB/OL].(2010-06-08)[2010-07-12].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6/08/c_12196074.htm.
[6]张向前.闽商人才战略浅析[A].第二届世界闽商大会研究论文选辑[C].2010.
[7]张同全.人才集聚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8,(8):83-84+10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