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精准扶贫视角下福建省乡村生态旅游模式开发研究

来源:伴沃教育
精准扶贫视角下福建省乡村生态旅游模式开发研究 ◎卢玉平 摘要: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是精准扶贫重要途径之一,尤其在福建省近年来一直高度重视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展及其对精 准扶贫的作用。但目前福建省乡村生态旅游还存在配套基础设施仍待完善、开发资金投入不足及开发模式单一、村民参与率 不高与人才紧缺、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福建省可对“公司+政府+村民”开发模式进行构建,因地制 宜开发乡村生态旅游精品,注重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资金引入及人才引进,打造“互联网4-乡村生态旅游”营销模式,对乡村 生态旅游模式有效开发。 关键词:精准扶贫视角;福建省;乡村生态旅游;现状;开发 对福建省来说,从其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分布来看,多 一、引言 在人类发展历程中,贫困是世界面临的普遍问题,对于 处于生态环境优美的山区,拥有包括高山峡谷、茶园竹林及 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如此。作为世界最大I向发展中国家,当 传统村落等在内的丰富生态旅游资源。在精准扶贫视域下, 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目标就是摆脱贫困。在3O年的扶 福建省可将贫困村生态资源同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有效结合起 贫开发历程中,我国大部分地区和人口在贫困问题上已经得 来,这也是促进福建省城乡协调发展,实现福建省农村精准 到解决,只剩下一些最难脱贫的人口。面对这些较难脱贫的 扶贫的重要途径。(曾文和王鹤,2016)而重新回归到当前 贫困地区和人口,只有将“穷根”找出,对症加以治疗,才 乡村生态旅游扶贫研究来说,对于福建省,其研究重点应在 可促进该类贫困问题的解决。2013年l1月,在湖南湘西进 于开发有效的乡村生态旅游模式。虽然福建省近年来十分重 行考察时,*总书记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2014年 视乡村生态旅游扶贫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其乡村旅 3月,在两会期间参加四川省代表团审议时,*再次指 游扶贫依然表现出一些突出问题,对有效的福建省乡村生态 出要瞄准扶贫对象,进行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成为社会 旅游模式开发进行研究迫在眉睫。 各界关注热点。2017年10月l8日,党的十九次全国代表大 二、福建省乡村生态旅游扶贫现状 近年来,福建省以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及丰富的旅游资 会在北京召开,*总书记再次强调“精准扶贫”,指出 真贫、真脱贫。” 应“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坚持精准扶贫、脱贫,做到脱 源为依托,对乡村旅游扶贫新路子进行了积极探索,坚持将 扶贫开发同生态旅游发展结合起来,在精准扶贫方面取得了 在我国扶贫格局中,各方力量都发挥着很大作用。相 明显成效。2014—2016年启动的“百镇干村”计划的实施, 1.5个特色镇以及8个特色县成功申报, 对政府直接投入式扶贫来说,依托扶贫地区开展特色产业化 三年来累计对749个、1扶贫更符合精准扶贫理念,扶贫效果也更为突出。近几十年 并对23个休闲集镇与80个特色村进行推进建设,促进了乡 来,乡村生态旅游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快速发展,以美国、 村精准扶贫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 (一)乡村生态旅游开发配套基础设施仍待完善 福建省部分旅游扶贫试点村在地理位置上较为偏远,且 加拿大、日本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乡村生态旅游 在乡村生态旅游扶贫过程中,福建省也依然还存在一些问题。 业,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诸多研究实践都表明,乡村生态 旅游的开发,对助推精准扶贫有重要意义(张春美和黄红 娣,2016)。旅游扶贫主要指通过对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帮 多为山区环境,在交通条件上较差,基础配套设施对于乡村 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该种模式隶属于产业扶贫范畴,是一 生态旅游发展的要求难以适应,对当地村民生态旅游收入产 种全新扶贫模式,不仅表现出贫困人口参与面广及扶贫效果 生影响。如在浦城县忠信镇坑尾村,其景区道路情况仅可单 见效快优势,还表现出返贫率低等优势。相较国外来说,我 向通行,在停车场规模上也偏小,对于大型车辆往往难以容 国乡村生态旅游起步较晚,在理论研究上相对薄弱,但研究 纳,村内能够对餐饮住宿接待加以提供的农家乐也仅有一家; 多认可乡村生态旅游扶贫的可行性,而如何开发适宜的乡村 在周宁县¥Ll'q乡,能够达到陈峭村的道路,仅为6公里村道路, 生态旅游模式,提高乡村旅游业扶贫效率为研究焦点(李烨, 不仅道路面积小、且弯道多、坡度也较大,对其景区资源的 2017)。 持续开发利用产生了较大阻碍。 一36一 (二)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资金投入不足 乡村生态旅游项目在投资周期方面较长,且回报往往较 (六)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宣传力度不够 当前,福建省大部分地区乡村生态旅游扶贫项目在分布  慢,前期对资金的投入量需求较大,而福建省扶贫区域各地 上较广、在规模上较小,宣传主要靠朋友关系或者口碑传播,政府多财力有限,在乡村生态旅游方面的投入有效,导致乡 不仅在宣传手段上较为单调,同时缺乏针对住,导致乡村生 村旅游扶贫在资金投入上表现出严重不足。如福建省武夷山 态旅游品牌知名度不高。如长汀县刘源村生态旅游开发宣传, 岚谷乡客溪村,该村被纳入国家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但在 主要以公路广告牌方式为主,宣传方式传统,仅能辐射周边 相配套的建设资金上却严重缺乏,当前其在乡村旅游基础设 市县,宣传效率较低。 施建设配套资金缺口方面高达百万元;再如连江县天竹村, 三、精准扶贫视域下福建省在乡村生态旅游模 虽然已经对2016—2018年乡村旅游规划进行制定,但其筹集 式开发方面的建议 的资金金额却仅有5O万元,在资金上还存在180万元缺口。 该类问题的发生,与福建省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投入模式也有 关,福建省主要以政府扶持为主,在融资渠道上较为单一。 以政和县星溪乡念山村为例,其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资金基本 完全依靠政府部门投资,在现有乡村旅游项目土地上以租赁 为主,较难走银行抵押贷款渠道,企业融资难成为制约福建 省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扶贫的重要瓶颈。 (三)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单一 福建省部分地方在乡村生态旅游整体规划上较为缺乏, 对生态旅游开发的模式比较单一。从连江县6个乡村旅游扶 贫村来看,对旅游发展规划进行编制的仅有天竹村与山兜村, 其他村均未编制旅游发展规划。且在乡村生态旅游产品开发 上,普遍存在创新不足、同质化现象严重问题。很多贫困村 都将农业旅游产品定位在休闲农业与观光农业等上,在乡村 文化传统及民俗民风等资源开发较少,地域特色文化不突出。 以福鼎市赤溪村来看,其万博华、耕乐园两个旅游公司,均 设置了户外拓展与漂流项目,在游乐项目上雷同。 (四)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村民参与率不高 当前,福建省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在投入和管理主体上以 政府为主,农民能够获得的收益以土地房屋等资源需要征用 拆迁时为主,在其他渠道上能够获得的收益并不多,对乡村 生态旅游开发的参与积极性不高。20l6年,福建省长汀县 刘源村、庵杰村参与旅游业发展的村民分别仅占村民总数的 l-7%与4.3%;在宁德、南平共2。个扶贫重点村中,对乡村 旅游业加以从事的村民比例也仅占总人数的12.2%左右,村 民参与率较低。 (五)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人才紧缺 在福建省乡村生态旅游的从业人员中,以当地农村为主, 缺乏在旅游开发方面的专业人员。以明溪县来说,其贫困村 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人员及导游多以村干部来进行兼任,由 于身兼数值,往往较难面面俱到,致使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及 管理效率不高,制约旅游扶贫效果的发挥;长汀县庵杰村因 经济发展落后,年轻人多选择外出谋生,能够担任漂流公司 的导流的仅有个别劳动力素质并不高的村民。 为促进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扶贫效果的实现,福建省乡村 生态旅游应针对其存在的问题,积极转变开发模式,探索最 佳模式进行开发。 (一)对“公司+政府+村民”开发模式进行构建 在精准扶贫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与政府、公司 及当地村民等均密切相关,福建省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可构建 多主体互动模式,在“公司运营”、“政府引导”及“村民 参与”下,促进精准扶贫的有效实现。 福建省各旅游扶贫村地方政府可根据乡村贫困状况与旅 游发展条件,对旅游公司加以引进,由旅游公司负责专业的 开发、管理及宣传等,完善当地乡村生态旅游景区景点及设 施设备等。福建省政府应基于精准挟贫政策,从宏观规划、 统筹协调及加强扶贫村公共服务设施工程建设等,为乡村生 态旅游开发提供基础保障,引导乡村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各地方政府应鼓励村民参与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可以为村民 提供多个参与渠道,如村民可以通过多种入股方式参与当地 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公司的运作,对年终利益分红加以享受, 也可对旅游开发公司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提供的各种就业 岗位积极参与,继而增/Jl:if'l"民收入,还可对乡村生态旅游开 发项目进行承包,获取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发展利益。 福建省赤溪村即为该种乡村生态旅游模式开发受益的典 型,成功实现了乡村生态旅游精准扶贫。赤溪村境内群山起 伏,森林植被覆盖率约90%,耕地较少,扶贫历程长达30多年, 被誉为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是福鼎市首个“国家级生态 镇”,2004年其对福建太姥山万博华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加以 引进,在赤溪村及周边乡村展开旅游景点开发建设。旅游公 司入驻后,先后向赤溪村旅游开发投入7000多万元,这些 资金与旅游公司的专业化开发手段对于赤溪村生态旅游开发 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地政府则高度重视赤溪村生态旅游开发 基础设施建设与提升,积极改善赤溪村交通状况,帮助赤溪 村生态旅游融入到太姥山大旅游格局中。2015年,连接杨家 溪至赤溪的旅游公路实现建成通车,使赤溪村至沈海高速通 道被打通,赤溪村与太姥山相连通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被 解决,赤溪村也由此成为太姥山旅游服务I 重要支点。赤溪 一37— 村在积极利用自身丰富的山林与淡水资源基础上,采用“公 发特色,因地制宜地推进整体景观设计建设的同时推进环境 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对生态农业进行发展,使乡村旅游 综合整治,尽可能地突出赤溪村自然乡土气息与地方特色。 同生态农业有机结合起来,在产业链条上进一步拉长拉粗。 当前,在赤溪村有超过6∞亩耕地向旅游公司或专业合作社 (三)注重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资金引入及人才引进 对于福建省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来说,资金与人才缺失是 流转,村民除了每年可对土地流转费加以收取外,同时能以 重要问题,各贫困村地方政府必须注重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资 入股、务工等方式促进自身收入稳步增长,另外,村民可以 金引入及人才引进。除政府专项资金补助外,还可开发优质 对茶、果、蔬及鱼、禽等进行种植、养殖,销售给游客,使 项目进行招商引资,或以政府为担保进行融资等。在人才引 乡村生态旅游开发附加值达到最大化,极大地调动了村民的 进方面,可对智力下乡机制进行构建,鼓励福建省备区域旅 参与积极性,提高了扶贫成效。 (二)因地制宜开发乡村生态旅游精品 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使得扶贫开发形式内容得到了较大丰 富,促进了农村经济“造血功能”的提升,但同时存在着旅 游产品雷同、缺乏科学规划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乡村生态旅 游开发要实现精准扶贫,必须基于不同贫困乡村地区实际状 况,因地制宜地开发乡村生态旅游精品,从而提高乡村生态 旅游开发扶贫精准化程度。(颜廷利,2017)这就要求福建 省在乡村生态旅游模式开发上,必须树立“本土化”乡村旅 游发展理念,在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中,保持贫困村乡土本色, 对乡村特色元素加以凸显,对乡村独特的自然与文化以及产 业、生活等备类资源充分进行整合,开展乡村生态旅游开发 主题创意和产品创新,打造特色乡村旅游精品。通过各大生 态旅游要素的本地提供,为贫困村居民提供更多就业和获利 机会。同时,在开发乡村生态旅游精品过程中,必须对低碳 经济理念进行贯彻,在“景村共建”的模式基础上,推进乡 村生态旅游开发,使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与扶贫开发能够同美 丽乡村建设共同推进、融为一体,打造独具特色、生态环境 优美的乡村生态旅游产品,树立“产业优”与“百姓富”及“生 态美”集于一体的乡村生态旅游扶贫新形象。 这种乡村生态旅游模式开发,在福建省多地都已经取得 成功。在福建省霞浦县,充分利用其闽东文化中心与其山、海、 滩、石以及岛、庙、日出等自然资源,创新地打造了摄影旅 游基地,推出了霞浦县花竹村十大必拍风光及多样化主题旅 游线路,使乡村生态旅游业与花竹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实 现了对花竹村的精准扶贫。另外,花竹村还利用其为霞浦县 保存最完整的石古村特色,导入新兴乡村生态旅游产业—— 民宿,部分花竹村居民对房屋进行出租,由旅游公司统一经 营管理,推出聚落风情乡村生态旅游产品,盘活了花竹村石 屋资源,也提升了花竹村村民收入。在赤溪村,其依托“青 山绿水”来开发生态旅游项目,也一直秉持着“保护青山绿水” 的旅游开发态度。2∞3年,赤溪村对下山溪小水电项目加以 否决,保护了当地峡谷溪瀑资源。目前,赤溪村对以促进乡 村生态旅游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村规进行制定,将“房前屋后 菜地化”与“田间资源是公园”作为其乡村生态旅游模式开 一38一 游院校、组织单位等深入基层,与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建立长 期合作机制,从人才方面为福建省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提供更 为科学的指导与对策,同时应鼓励乡村大学生返乡创业,吸 引艺术工作者驻村发展,激活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活力,促进 乡村生态旅游扶贫精准化的实现。 (四)打造“互联网+乡村生态旅游”营销模式 福建省政府部门应对公益性乡村生态旅游营销合作社进 行扶持,对智慧乡村平台进行搭建,打造“互联网+乡村生 态旅游”营销模式,助推福建省乡村生态旅游精准扶贫。借 助这一平台,可以对福建省贫困村、贫困户相关信息实施精 准动态管理,为贫困农户推行一户一套帮扶措施的精准扶贫 提供保障,确保精准帮扶到贫困户,同时做到扶贫信息I 真 实与可靠。借助互联网营销平台,还能使贫困户与贫困村需 求信息传播出去,同社会备界扶贫资源及帮扶意愿实施有效 对接,在互联共享下引导各项社会资源更加精准地配置。(谢 璐,2017)在“互联网+乡村生态旅游”营销模式下,可对 乡村生态旅游产品网络预订及在线销售加以展开,将乡村生 态旅游营销渠道进行拓宽,促进贫困地区乡村生态旅游在市 场知名度与影响力上不断提升,吸引更多人进入贫困村进行 生态旅游消费,达到社会财富更快更多地转移到贫困地区, 促进贫困户的增收致富,实现精准扶贫。 参考文献 [1]张春美,黄红娣,曾一.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运行机制、 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6,1,5(6): 625-631. [2]李烨.中国乡村旅游业扶贫效率研究[J]农村经济, 2017(5):72-78. [3]曾文,王鹤.精准扶贫视域下福建农村脱贫致富路 径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17(1O):4l一44. [4]颜廷利.新时期我国乡村旅游扶贫机制探讨[J]. 农业经济,2017(11):33—3S ●作者单位:武夷学院福建武夷山35430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