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当代文学·改革文学

来源:伴沃教育
当代文学·改革文学

第四节“改革”文学

一、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催生“改革”文学的产生

最先感受到“时代情绪”又给予明确表达的是四川青年诗人骆耕野。1979年5月,他在《诗刊》发表《不满》一诗:“象鲜花憧憬着甘美的果实,/象煤核怀抱着燃烧的意愿:/我心中孕育着一个‘可怕’的思想,/对现状我要大声地喊叫出:/--‘我不满’”。诗中出现的不满现状的焦虑、不安,正是对改革的要。

有的评论家认为,这首诗“道出了‘改革文学’所以崛起的历史因由与时代背景、社会情绪”,“是‘改革文学’的宣言”。

不久,1979年7月,天津工人出身的作家蒋子龙作为“改革文学”标志的小说《乔厂长上任记》问世。

二、什么是“改革”文学

这是一股反映改革开放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生活、思想观念、文化心理的变革与冲突,对未来抱有良好愿望而又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文学创作潮流。这一思潮反映了当时正在兴起的社会经济改革、期待改革、呼唤改革的时代情绪。

作品多从新与旧、善与恶、前进与保守的矛盾冲突中,真实描绘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会生活关系及其迂回曲折的发展过程。

三、农村题材的“改革”小说

1979年后,土地承包和生产责任制的实行在农村掀起了一次经济和精神上的巨大变革。许多敏感的作家便抓住拥有土地支配权后农民的新状态进行了大量的创作。在这期间,农村改革小说的代表作如: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何士光的短篇小说《乡场上》、张一弓的短篇小说《黑娃照像》、张炜的中篇小说《秋天的愤怒》、蒋子龙的中篇小说《燕赵悲歌》、贾平凹的中篇小说《腊月.正月》、《鸡窝洼的人家》等。

(一)高晓声“陈奂生系列小说”

“陈奂生系列”,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

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战术》《种田大户》和《陈奂生出国》等七篇。1979到1991年前后历时12年,这就使主人公陈奂生在广阔的空间与悠长的时间里,有了更充分的表现。

作品通过主人公陈奂生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生活经历,反映出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及中国农村的巨大变化。在这套系列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高晓声虽然一再写陈奂生如何努力紧跟时代变革,但作品关注的重心仍在于揭示因袭历史重负的小生产者向现代农民转化时的窘况。

在作品中,陈奂生一方面质朴、厚道、有韧性、重人情、讲信用、忍辱负重,另一方面又显示出愚拙、容易满足、小肚鸡肠的性格和心理。

(二)贾平凹《鸡窝洼人家》

小说讲述了一个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两对夫妻被戏剧性地打破并重组的故事。部队复原回家的禾禾心高眼大一心致富,但不断赔本,结果使本份贤良的妻子麦绒与自己离了婚。泼辣能干的烟峰因多年没有生育,在老实忠厚的丈夫回回面前总是矮上一头,禾禾借住到他们家后,烟峰支持禾禾发家致富,并不时为他出个点子,而回回则劝禾禾安心种地,与麦绒言归于好——因为不满烟峰帮着禾禾瞎折腾,夫妻俩有了矛盾,曾受过禾禾托付的回回在去照顾麦绒母子时禁不住与生活凄苦的麦绒互相同情。

在小说结尾,不同的性格与观念使回回与麦绒、禾禾与烟峰走到了一起,禾禾终于发家致富,给村里拉上了电,并买回了磨面机。

《鸡窝洼人家》是一个悲喜交织的故事,在贾平凹平和自然的叙述中,并没有简单的道德谴责和是非论断,是时代的变革和观念的更新使这两个家庭重组,小说表明当新的经济结构出现的时候,人们原有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都将受到强大的冲击并随之发生变异,这是时代的必然。

(三)路遥的《人生》

《人生》(1982年)以改革开放的陕北高原为背景,写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黄土地又离开,再回到黄土地的人生变化过程的故事。

作品写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来体现人在生存的岔道口上,个人奋斗面临着艰难的选择,又无不受到命运之神的作弄。

高加林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复杂人物。他身上既体现了现代青年那种不断向命运挑战,自信坚毅的品质,又同时具有辛勤、朴实的传统美德。他热爱生活,心性极高,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并融入时代的潮流。他不像他的父亲那样忍气吞声、安守本分,而是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但是他的现实与他心中的理想总是相差极远,正是这样反差构成了他复杂的性格特征。

四、城市题材的“改革”小说

相对于农村来说,城市的改革更加繁杂艰难,作家们反映城市改革的小说作品也更为多样、深刻。城市题材的改革小说涉及的领域上至国家的要害行政部门,下至街道小厂、普通人的内心世界,反映出作家对社会、时代的广泛思索。

1979年7 月,蒋子龙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揭开了“改革文学”思潮的序幕。此后张洁的《沉重的翅膀》、张贤亮的《男人的风格》、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等都较为优秀。

(一)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小说描写某电机厂内部改革中所遇到的种种矛盾与阻力,作品中那位大刀阔斧、锐意改革的电机厂厂长乔光朴激起了全国上下的改革热情,以至许多工厂挂出了“请乔厂长到我们这里来!”的长幅标语。《乔厂长上任记》虽然在艺术上还显得比较粗糙,但作者的激情无疑弥补了这一点,而且主人公乔光朴的形象以其“硬汉子”的性格力量和改革家的胆识与气魄也备受读者的喜爱。

(二)柯云路的长篇小说《新星》

小说描写三十二岁的李向南受命到古陵县担任县委书记后,采取种种雷厉风行的改革手段与反对派间产生的种种矛盾纠葛。小说主体上采用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但作品中的主人公身上带有明显的英雄主义色彩。

这部作品延续着传统的革命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而这种明朗的色调,的确给作品增添了极大的可读性,由该作改编同名的电视连续剧因此在1984年创下了全国最高的收视率。

(三)陆文夫的《围墙》

作品写某设计所旧围墙倒塌,新墙的高度、样式、质料成为所里上下的中心议题,人们分成了几大派别,意见不能统一,结果大家不欢而散。不料星期一上班来时一堵新墙竟然已经树立起来,于是人们开始把矛头指向办事麻利的行政科马而立,一致抨击新围墙的样式、功能及其他。不料在建筑学年会上外地来的学者却众口夸赞围墙的独特风格,于是一时间这堵围墙又成了所有设计所成员的合作结晶,每个人都开始盘算如何在学术总结中加入自己的一份功劳。

五、“改革”文学的三个基本主题性话语

一是塑造有改革精神的理想人物,形成“开拓者家族”形象为艺术重心,以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开拓者》(乔光朴、车蓬宽、刘思加)和为代表。

二是正面揭示改革与保守的矛盾冲突,形成“改革/保守”正反对举叙事类型,以张洁《沉重的翅膀》柯云路《新星》(郑子云/田守成,李向南/顾荣)为代表。

三是反映改革对于社会基本生活方式和历史传统的深层震荡,形成“重新评估一切”的思维模式,以何士光《乡场上》,贾平凹《鸡窝洼的人家》,路遥《人生》,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为代表。

第五节“寻根”文学 一、什么是“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是一个以寻求民族文化传统、探索民族文化真理的文学热潮。

“寻根文学”产生于1983--1984年,以李杭育的《沙灶遗风》、阿城的《棋王》、郑义的《远村》等作品的发表为标志。

1985年,韩少功等人发表文章,正式提倡“寻根”。诗歌、小说、戏剧有响应,其中成就最大的是小说。

“寻根文学”有如下特点:

1、寻根文学是新时期第一个作家自己命名、发表宣言、提出纲领、推动发展的文学流派。1985韩少功在《作家》第4期发表了《文学的根》掀起了“寻根”文学的第一个浪头。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阿城的《文化制约着人类》、郑万隆《我的根》等文章相继问世,《文艺家》、《作家》、《北京文学》等报刊杂志,还专门开辟专栏讨论。

2、主题具有文化思考与文化选择的特性,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 3、原始主义倾向。呼应浪漫主义, 主观色彩鲜明,具有原始风貌,异域情调与历史的凝重感。原始或半原始的社会生活形态与古典传统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寻根文学擅长的题材领域。

4、响应文化热潮,表现方法、艺术思维和审美形态都积极地得到拓展。

5、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成功,注定了“寻根”的双重含义:一方面是寻找文化、文学之“根”,寻找小说的源头——远古神话;另一方面努力创造出现代神话片断,让作品具有历史纵深感和积淀性的古朴之美。

汪曾祺的《受戒》《大淖纪事》、阿城的《棋王》、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系列、张承志《黑骏马》、王安忆《小鲍庄》、邓刚《迷人的海》、

郑义《远村》、扎西达娃《系在皮绳扣上的魂》、韩少功的《爸爸爸》,还有贾平凹“商州系列”、郑万隆“异乡异闻系列”、李杭育“葛川江系列”、阿城“三王系列”、朱晓平的“桑树坪系列”、李锐的“厚土”系列等等,都是寻根文学的重要代表。

二、主要代表作品分析 (一)阿城的《棋王》 1、作品表现出的文化内蕴

通过三个意象——吃、下棋和为主人公命名,来阐释道家哲学和中国文化精髓。道家的人生哲学应该是顺其自然、反朴归真、各得其所的人生态度,具体到前两个意象就是吃饭就吃饭,下棋即下棋,守住人的本分,事的本分,物的本分。

“王一生”名字的象征性:

首先这三个字形式简单,合乎“简”的原则;

其次,“一”是老子哲学的核心:一生万物。“生”是庄子哲学的关键词,所谓养生是也。“一生”把老庄哲学融为一体,显现出万物生悉的机理。

再次,“王”是中国传统很重要的概念,为“天子”,即天的儿子。儒家追求的是内圣外王的人生境界,这里的“王”又有立功、成就的意思。

“王一生”这个名字可以说概括了中国人从外到内的人格精神。 2、王一生的形象及其意义

作品讲一个擅长下象棋的知识青年的故事。作者写棋呆子王一生的呆,写由这呆所体现的一种特别的处世之道。

(1)王一生出身清贫,又受到一位老者的指点,知道衣食是本。但对物质生活不奢求,不囿于其中,对“吃”特具虔诚。养成一种崇尚实际、淡泊无争的性情。

(2)在精神生活方面,耽迷象棋,“何以解不痛快,唯有象棋。”他还从棋道当中悟出了为人之道,即所谓“生不可太胜”;又进一步到:“人还要有点儿东西,才叫活着。”

(3)作品主要通过吃饭和下棋两件事来象征人的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是人的存在方式、生存方式。吃的文化是道家的文化,下的棋是道家的棋。也就是说,王一生的人生方式是道家的人生方式,王一生是个道家人物。

(4)作者就是要通过塑造这个人物标举一种道家人生。这种人生对当时的中国人已经有点陌生了,但在传统中有很深的基础。所以说王一生是个文化人物,不像当时许多小说中的人物是政治人物。

(二)汪曾祺的《受戒》 1、主题意蕴

通过一个世俗化的佛门故事,描写了普通人的人生欢乐,表达了对淳朴的民间日常生活的肯定与赞美,同时也含蓄地表现出对清规戒律的否定和批判。作品通过描写“受戒”,想要表现的却是“不受戒”

的人生理想。

汪曾祺说:我写《受戒》主要想说明人是不能受压抑的,反而应当发掘人身上美的、诗意的东西,肯定人的价值。我写了人性的解放。……像小英子这种乡村女孩子,她们感情的发育是非常健康的,……是思无邪,《诗经》里的境界。

2、风格特色

(1)在文体风格上追求小说与散文、诗歌的融合,淡化情节和人物性格心理,将散文笔调和诗歌的意境营造手法引入小说创作,“受戒”是作品的核心情

节,却用极散的方式讲述“不受戒”的生活,形散而神不散,是典型的笔记体小说。

(2)以纯朴淡雅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原始浑朴的南方水乡生活的诗意化图景,形成了一种清新独特的田园抒情风格。

3、以平淡含蓄的方式表现主题

平淡的方式,也是一种含蓄的方式。佛门世俗化,和尚也像俗人一样地生活,和尚也只是人的一种职业,和尚也有七情六欲,会有爱情的追求。作者以平淡含蓄的方式叙述和尚们的这些故事,叙述明子和小英子的爱情。

叙述和尚们作为普通人的人生欢乐,这就含蓄地表达了对原始淳朴的民间日常生活的肯定和赞美,含蓄地表现出对清规戒律的否定和批判。

(三)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 1、黑孩的意义

黑孩从小就失去了家庭温暖,苦难的生活、非人的劳动,使他失去了正常人的智力状态和感觉方式,在对苦难的长期承受中,他养成了一种默默忍受的习惯。一方面,他的感觉迟钝麻木。另一方面,黑孩形象又具有童话般的超现实的象征色彩。

小说正是通过黑孩形象,借助黑孩奇异的感觉,写出了艰难时世中现实生活的压抑在其心灵中的折射,同时又幻化出一个明丽优美的童话世界,在现实与想象世界的强烈反差里,表达了对那个时代的否

定与批判,表达了对在苦难中生存的黑孩及其他人物的同情。

2、抗战题材民俗化处理及叙事的感觉化模式

《红高粱》采用了“我奶奶”的称谓式叙事方式,开展了高密东北乡1939年的一场抗敌故事。土匪司令余占鳌带领部下埋伏袭击日寇汽车,击毙日本少将;

“我奶奶”像鲜红的大蝴蝶款款飞来死在战场,那年她三十岁;我父亲那年十四岁高叫一声“娘——”撕肝裂胆。我父亲第一次看见余司令,不,我爷爷两行泪水从坚硬的脸上流下来。十四年前,我外公把“我奶奶”卖给单家有麻风病的儿子做媳妇。出嫁那天,四个轿夫中有一个后来成了我的爷爷,他就是余占鳌,“我奶奶”和“我爷爷”在高粱地里的情爱激荡。十五年过去使“我奶奶”从黄花闺女变成了有情有义的风流少妇。

3、莫言小说的感觉世界

莫言在新时期文坛以善于表现记忆的感觉和现实的感觉而被视为“新感觉主义”代表作家。他的感觉世界首先是一幅幅独特的感觉画面,如《红高粱》中,无边际红如血海的红高粱,高粱地里狂风疾雨般地男女欢爱,刘罗汉大爷被活剥后仍然痛骂不休的令人颤栗的场面,等等。这些画面排除了传统伦理和理性教条,揭示出北方农村土生土长的充满原始意味的质朴又灵气的感觉心态。“童年视角”成为了这一感觉世界的一种模式。

其次,莫言还善于通过人的感觉机能的发掘,寻找人的原始属性。如《透明的红萝卜》中的黑娃,他能听到头发落地、水里鱼群的声音,能嗅到水里的血腥味,能看到透明的红萝卜,等等。莫不是现代文明的进步,要以人类本已经有之的灵性和感知的丢失为代价。

(四)韩少功的《爸爸爸》

1、主题隐晦:这是一部有意识把主题掩藏起来的作品,或者说它的主题比较隐晦。

2、奇特的美学风貌:神秘、悲壮,而又有一层淡淡的喜剧色彩。这种美学风貌使小说具有了无穷的魅力。神秘色彩是这部小说的基本美学风格。鸡头寨人们惨烈的死亡与凶悍的“打冤”体现出小说的悲

壮美。

3、有意淡化故事的背景:把鸡头寨放在白云缭绕的深山里使故事的空间坐标和时间坐标都有些游移不定。

4、写出人物、事物的怪异:最有代表性的当然是小说主人公、永远长不大的小老头丙崽。他含意不明的两句话、怪异的外貌乃至喝完毒汁而未死的结局,都难以理解。丙崽一会儿是可以随意羞辱的白痴。一会儿又成了被顶礼膜拜的大仙。

5、丙崽形象的象征意义:

(1)作者深入挖掘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劣根性”,丙崽及其所在的鸡头寨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怪异性就是最好的象征。

(2)丙崽永远长不大,暗示着生命与时间的停滞。鸡头寨的人们也同样陷于这种停滞中。他们祖祖辈辈重复着同样的生存方式,就像丙崽永远是同一副面孔一样。

(3)丙崽只会两句话,暗示了他的单向思维。

(4)丙崽毒不死,暗示了民族历史上负面存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第六节“先锋”文学

从新时期文学开始,到19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出现了一个追求形式革命的文学思潮。对于文学的形式追求,可以追述到二十世纪初开始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一、“现代主义”文学的涌动

在二十世纪的文学流程中,现代派文学在中国大陆共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产生于20─30年代,以李金发、戴望舒为首的象征主义诗歌的出现和以施蛰存、刘纳鸥为首的新感觉派小说的兴起为标志,形成了中国现代派文学的初潮。三十年代的现代主义文学描写一般侧重于人的感觉层次和感性层面。第二次是70年代以后,它以“朦胧诗”、意识流小说、荒诞派小说以及探索戏剧等的出现为其

繁荣的标志。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这次现代主义潮流,无论其规模和影响,都可以说是一次席卷中国整个文学界、艺术界,甚至整个社会的文化思潮。

二、先锋精神的实质

所谓先锋精神,至少表现在两个层面上,即表现为思想上的异质性,对既成的权力叙事和主题话语的某种叛逆;表现为艺术上的前卫性,对已有文体规范和表达模式的破坏性和变异性。

三、为“先锋”文学铺路的三次冲动

1、以朦胧诗和王蒙、宗璞等人的意识流小说。很大程度上给了先锋小说作家以艺术上的自信和借鉴的勇气。

2、以莫言、王安忆、韩少功为代表的文化寻根小说结束了文学单一的写实时代,扬弃了小说创作上所谓主题性、情节性、典型性的规范,在小说的叙事方式和语言形式上取得了可贵的突破。它不仅为先锋小说扫清了部分艺术障碍,先期完成了一部分艺术实验,同时也以文本的生涩培养了一部分读者的阅读心理,使他们不至于在以后面对先锋小说的晦涩时而显得惊慌失措。

3、以刘索拉、徐星、王朔等为代表的观念意义上的“现代派”小说。它以背叛现实生活和生活观念为目的,没有神圣感、庄严感、使命感和责任感。相反,他们有的是对神圣、信仰、崇高的亵渎热情,是冲决既有生活的准则和规范,以游戏的态度对待人生。

1985年,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和徐星的《无主题变奏》先后发表,这两部中篇小说被视为是“现代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代表作,两位作者也被称为“现代派”。前者用“音乐式”的结构和“黑色幽默”的语言方式,以看似荒诞的情节,展现某音乐学院僵死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们心灵的扼杀;后者则将心理片断和生活片断“无主题”地串联起来,通过一个自动由大学中退学,并安心于做一个

“无所事事”的饭店服务员的青年的自述,展现出年轻一代孤独、迷惘的生存状态。

三、“先锋”文学的出现

继刘索拉、徐星之后,许多年轻的作家相继开始进行带有“现代主义”风格的创作,如马原、洪峰、格非、残雪、余华、孙甘露、莫言、苏童、扎西达娃等。这些作家改变了传统小说重在“写什么”的特点,而将努力方向放在“怎么写”上,即力求创造一种“有意味的

形式”。他们在创新上是刘索拉、徐星的延续,但他们的作品又与这两位前辈及西方“现代派”有着明显的区别,于是理论界索性把这些致力于“形式实验”的年轻作家们归拢成一个派别,并称之为“先锋派”。

四、关于先锋派小说

先锋小说是一群具有较高学历和文学修养的年轻作家,受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作家作品的影响,不满于中国文学长期以来的固定模式和陈旧技巧,试图通过小说形式的探索和实验来革中国小说之命,从而实现他们走向世界的文学抱负。

1980年代中期,文学对文体的重视和强调,是从文学主题、题材、主流话

语表达的内容范畴限定中逐渐解脱出来的。先锋小说的出现,使小说写作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形式美学状态,文学话语大大突破了传统文学语言的叙述和描写功能,并创造了新的情感表现和隐喻象征功能,给传统现实主义文学观念以冲击。

五、先锋小说的主要特征 (一)重叙事方式与叙事技巧

从依重故事内容到依重讲述故事的方法,将叙事重心从“讲什么”转移到“怎么讲”,视叙事方式为小说最重要的审美特征。

(二)追求个人化与幻觉化的感知方式

更执着于全体本位和拥有更强化的主体意识。对他们来说,创作纯粹是个性化的体验及其表达,而不必负载沉重的信仰与使命,最为私人性的空间则是个人想象的领域,在这里作家完全可以合法地具有如同上帝创世般的虚构的自由。于是,幻觉与梦境成为先锋小说家最热衷于耕耘的私人领地。

(三)反体裁与反小说

文学传统最为稳固的因素是体裁的划分及各自规定的性质与范围,于是颠覆体裁、取消体裁、模糊不同体裁之间的边界成了先锋小说作家的追求。

呈示出一种无体裁、反小说的写作模式。它们是诗歌、小说、散

文、哲学、谜语、寓言等文体因素的混合物,是多语体或杂语体的小说,是写作边界后的语言游戏。

他们将小说虚构的过程、俗例与秘密解构给读者看,以故事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小说观与艺术趣味。

六、主要作品及叙事技巧

(一)马原《冈底斯的诱惑》及“马原的叙事圈套” 1、马原小说的主要特点:

马原的作品大多吸收魔幻现实主义艺术表现的长处,在叙述形态和时空处理上显示出自己的特点。作为新潮小说的代表作家,马原在新时期小说创作中具有独特的贡献。此前,从伤痕文学、知青文学到寻根文学,作者大多仍处于要“交流一点什么”、“说什么”的冲动之中,而马原则把创作的重心转向了“怎么写”,在小说的叙事策略、叙述语言等方面进行大胆的实验,从而在一个历来缺乏形式感的国度里唤起了形式自觉,引发了一场小说叙事革命,向传统的文学观念和传统的审美习惯作了无声却强有力的挑战。

2、《冈底斯的诱惑》主要内容:

小说以几个外来的年轻探求者在进藏后的见闻,写出了冈底斯高原神秘的风土人情,并且借助独具一格的艺术手法,微妙地传达了西藏神话世界和藏民原始生存状态对现代文明的“诱惑”和这种诱惑的内在含义。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只是交错叙述了几个各不相关的故事:

1.彪悍的藏族神猎手穷布被人请去猎熊,结果发现的是喜玛拉雅山雪人;

2.探险者陆高认识一位漂亮的藏族姑娘央金,央金却意外地死于车祸;

3.陆高和姚亮去看“天葬”,可遭到天葬师的拒绝;

4.生性好幻想的弟弟顿月和老实木讷的哥哥顿珠传奇般的生命历程。

小说以冈底斯山作为人和事遥远的背景,叙述了西藏迷人的景致与神奇的风俗,展示了充满魅力的生存方式和生存氛围。

3、《冈底斯的诱惑》的艺术特征:

评论家尹鸿在《新时期小说中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一文中以《冈底斯的诱惑》为例,指出其五个特征:

“第一,它是三个若断若续的故事的非逻辑性套层组合。……这三个故事几乎毫无关联,而在人物上则又有某些重合。这种结构方式实际上是对结构的颠覆,是对小说作为一种整体化、有序化虚构的本质的颠覆。

第二,它的叙事视角随意转换。……

第三,叙事规则的自我破坏。……例如,小说中有一个重要人物,名叫‘姚亮’。但马原又随时提醒你‘姚亮并不一定确有其人’。……

第四,叙事方式的任意选择。叙事方式是受因果逻辑制约的,但在马原这部小说中,顺叙、插叙、倒叙多重交替使用,却并无固定的规则,也没有时间的连续。这事实上是对小说的固定的时间观的有意破坏。

第五,体裁、样式的杂和。这部作品有时像情节小说,有时像民间传说,有时又像纪实小说。最后,还加了两首长诗。这种混合也是对小说规则的破坏,对某种定型的东西的有意嘲笑。这些特点,非常突出地表明了后现代主义颠覆性、消解性的特征。”

4、“马原的叙事圈套”

这是评论家吴亮在《马原的叙事圈套》一文中提出的。

首先,“马原的叙述惯技之一是弄假成真,存心抹煞真假之间的界限。……”

第二,马原从不以局外人的身分执行叙述,他在小说里结交了许多朋友和熟人。“这些人全以马原为核心,是马原的人际圈。”

第三,故事内容“是片断性的、拼合的与互不相关的。他的许多小说都缺乏经验在时间上的连贯性和空间的完整性。”马原“更关心他故事的形式,不是想寻找意义。

最后,“马原的小说大多数都流露出对文字叙述的极端热衷,这种叙述行为成为唯一的一次真正经历和亲身体验。”

(二)扎西达娃《西藏,系在皮绳扣上的魂》的魔幻现实

将拉丁美洲的爆炸文学——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方式与西藏充满神秘色彩的生活揉和一起,成为先锋小说的佳作。

故事主要写一对男女塔贝和琼,历经艰辛寻找人间净土理想国香巴拉的传奇而神秘的故事。

(三)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清醒的仿梦

莫言说余华是当代文坛上第一个清醒的说梦者,认为《十八》是一篇条理清楚的仿梦小说。

(四)残雪小说“丑的世界” 1、丑恶、血腥、残暴的人性世界

残雪的小说世界是让人恶心得无法承受的人性恶的世界,在近乎于残酷与阴鸷的透视中,人类生存悲剧本质无遗的暴露了出来,并成为具有一定美学意义的审丑活动:

《苍老的浮云》,写岳父向女婿揭发自己的女儿,说女儿的坏话,把父女之情描摹得与常理相距十万八千里。女儿在父亲心里如同陌路。

《天窗》,写火葬场烧尸工被家人“全体遗弃”,于是他乐于看“被死人骨灰养殖的葡萄”的“舞蹈”,开心又有得。快乐又有安慰,比亲情要直接和贴切得多。

《阿梅在一个太阳天里的愁思》,写母亲强行把女儿嫁给自己的情夫,然后仍与女婿暧昧。这是一种违背伦理的小世界,荒唐而又无奈。

《山上的小屋》,写“我”和父母、兄弟姐妹关系紧张,“我”的一举一动都在受到监视。父母无时无刻不象防贼一样防着“我”,象绿眼的狼一样监视着我。这世界无法让人插足,心被阴冷包围。

通过这些作品的描写,作者搜集一些丑陋不堪的现象,让人看到这“丑陋的世界”的人生的虚无与荒谬。这种“丑”是荒诞的,阴暗的。这种“丑”行对人的传统价值的无情虐杀,令人发指。

2、“残雪现象”

“残雪现象”实际上是指残雪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爆响文坛后带来的一系列反应。具体指:残雪的突然浮出,作品内容的怪诞,语言的不守逻辑,以及评论从国外流向国内。同时,也指人们的两种不

同态度:一部分人认为其远离生活实际,作品不仅读不懂,而且无任何阅读意义;一部分人则认为其以一种别类的方式,甚至是迷狂谵语,从质地上反映人生的无意义。因而不屑一顾与交口称赞同时弥漫在文坛上空。残雪的坚守者主要是学院派以及一些报刊杂志,而一般俗众则不感兴趣。因此,残雪的热潮来自于评论界,而非广大读者群。

第七节新写实

一、新写实小说的出现及特点

1987年面世的方方《风景》、池莉《烦恼人生》等中篇小说为标志开始了文学的“新写实”,尔后刘震云的《新兵连》、《单位》、《一地鸡毛》、刘恒的《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等相继涌现,羽翼丰满的新写实小说在文坛占据了一个引人注目的位置。

如果用一句话归纳新写实小说的特点可以说,一是描写生活的“原生态”;一是作家主体思想情感的隐匿,乃至表现为“感情零度”。

二、新写实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品 (一)池莉《烦恼人生》

被评论界一致认为是新写实小说发轫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发表在《上海文学》87年8期。小说写汉口某合资工厂的操作工印家厚一天的生活经历。

小说精确地记录了主人公早晨醒来和晚上上床休息的具体时间,流水账式地叙述了印家厚一天的生活经历。这是新写实小说的一大特色,也是表现生活原生态,原汁原味到描写被“现世”所拖累而又无可奈何的生存状态。

在轮渡的船上,小白朗诵了《生活》为标题的诗,全诗只一个字“网”,印家厚应和了一个“梦”字,二字相联大概是生活如网,人生如梦的意思。

小说极端逼真地展示了人之生存状态的种种烦恼,真实而形象地演译了生活如网、人生如梦的事态印象,印家厚的烦恼在于没有一所足以栖身的房屋,没有足够的工资、奖金改善困窘艰难生活,这一烦恼从半夜开始,成天困扰着主人公。

(二)方方《风景》

七哥说,当你把这个世界看得一钱不值,你才会自在地活出滋味来,天马行空洒脱地走个来回。

七哥说,生命如同树叶,春日萌芽是为秋天飘落。殊路同归,另在乎是不是抢了别人的营养肥了自己。

七哥说,号称清廉虽未害人却对人做不出贡献。靠不利之财发富的人,却能拿出大笔钱修医院学校,让众多人尽享好处。这两种人谁更好一些坏一些?

(三)苏童《妻妾成群》

陈佐千有四个太太。大太太毓如,成天在佛堂捻珠诵经,模样好象有一百岁;二太太卓云热情而精明,似有大家闺秀风范;三太太梅珊漂亮能歌善舞,原来是有名的戏子;四太太颂莲十九岁,大一辍学生。梅珊因偷情被扔古井,颂莲因目睹杀人而发疯。第二年春天,第五房太太文竹进陈府。她常看见一个女人在紫藤架下枯座,绕废井转,跟井说,我不跳。颂莲说她不跳井。

苏童1987年发表中篇《一九三四年的逃亡》成名。他的小说多以女性为主角,表现她们非性的一面,尤其擅长描写性本能和恶本能。(如《米》中的织云)

《妻》试图要说明:人的理性与文化都是“表象”或“假象”的外衣,人的存在是一种生命现象的存在,是一种非理性的自然状态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性本能存在。

(四)刘恒的《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

刘恒说一个粮食,一个性,对人太重要了。这两篇小说,作为粮食与性两大主题的代表作,将“食色,性也”逼真地还原给了读者。展现的是原始纯粹的本能世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