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艺术功能的历史演变及其内在规律性

来源:伴沃教育
艺术功能的历史演变及其内在规律性

从人类诞生的第一天开始——当然只是一种逻辑起点,实际上并不存在那样具体的一天——艺术的历史也便开始。人类史与艺术史同步。艺术,是人类的“神差”之一;其他动物不能创造也不能欣赏艺术。 人类发展至今的一切艺术理论虽然极其浩繁,但也极其简单。归结起来可以由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进行高度概括:艺术是什么(本体论)、艺术干什么(功能论)、艺术怎样运动(发展论)。 文化或艺术的“存在”——它的本体论结构形态——是人类精神(精神的功能需求)历史运动和历史积淀的结果。艺术的“是什么”与艺术的“干什么”,是高度统一的:它是什么,它就能干什么,反之它能干什么,它就是什么。从历时性角度说,艺术的能“干什么”(功能)决定了它的“是什么”(本体结构);只是在漫长的历史运动过程中,“干什么”的功能属性逐渐积淀成了它“是什么”的本体属性,而且使这种形态学本体结构产生了它自身的特殊的稳定性和规律性。从共时性角度说,艺术的“是什么”又决定了它的“干什么”;艺术的所有功能属性都必须以它已有的现存的“是什么”的本体结构合规律地显现;不但功能要通过结构本体发出和传达,而且结构本体就是功能,此时结构与功能化而为一合而为一。换言之,从历时角度看艺术,是“功能大于本体”,从共时角度看艺术,是“本体大于功能”;功能与本体的辩证运动,便构成了艺术发展史的全过程。

本文当然不可能对艺术进行全面论证,也不可能是对艺术史全过程的详细研究。这里所力图揭示的只是艺术功能在人类史过程中的演变轨迹及其运动的某些内在规律性。

如果在共时的逻辑层面上进行考察,艺术功能是“多元互补”的。一个作品、一个种类的艺术功能是多元的;所有种类、所有体裁、所有风格的艺术作品的功能就更是多元的了。艺术到底有多少种功能,精确的量的统计和研究未必是理论跟踪的目标;重要的是“多元互补”

的方法论原则。苏联的一些理论家例如卡冈、斯托洛维奇、包列夫等的研究,有说九种的,有说十四种的,有说更多的,等等。量的详细程度取决于研究的详细程度。

本文用以展开的核心范畴是“甜美而有用”。“甜美而有用”是对所有艺术的和艺术的所有功能的抽象概括。无论是启迪、交际、组织、教育、启蒙、认识、预测、劝导,还是人的社会化、个性化、净化、补偿、享乐、娱乐……等等功能,都可以被“甜美而有用”的功能统摄、涵括、烛照、辐射。“甜美而有用”这个概念是当代美国学者沃伦对文学功能进行横向概括的用语,源于贺拉斯。本文试图给以历史的展开。 一、艺术的“甜美而有用”功能的历史演变

艺术功能的“甜美而有用”这个概念,最初出现于人类艺术史的关键的转折时期,即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时期。当初它是有着特定内涵的。当时的亚里斯多德与贺拉斯既不可能对原始艺术有所了解(因为对原始艺术的研究是近百年来才开始的,它是人类学和考古学研究带来的派生物),也不可能准确地预料他们身后两千年的艺术发展。因此,当时的“甜美和有用”这个概念(也即贺拉斯在他的《诗艺》中的“寓教于乐”的另一译法),只是对古希腊艺术本质、艺术功能的最恰当的概括。如果把希腊艺术作为参照点的话,不久我们将会发现,在它之前和它之后的艺术的“甜美和有用”发生的一系列有规律的变化。下面我们就概要地从人类艺术史过程的角度来考察艺术“甜美和有用”的演变。首先我们得把人类艺术史大体分成五个阶段:“泛艺术”、“前艺术”、“准艺术”、“艺术”、“真艺术”。只是这种命名,未必是已成定论的标准分期概念。

(一)“泛艺术”和“前艺术”期的甜美和有用

“前艺术”一词是借用黑格尔的,意指艺术的史前史或艺术的准备阶段(注1)。黑格尔把“前艺术”时期的艺术也称为“象征型”艺术。此处只取他的“史前史”也即艺术史家称之为“原始艺术”的意思。 原始艺术具有混合性,这几乎是所有艺术史家的共同结论。原因在于原始人掌握世界的方式就是混合的;还不能把物质实践的、理论

认识的、艺术的——人类把握世界的三种方式区别开来。用马克思的话说,其时的“艺术生产”,因为还没有明确的社会分工作依据,因而也便不能从他们的所有实践活动中“划出”。现代人类学家多认为,原始人的整体思维是一种“神话思维”、“艺术思维”、“巫术思维”、“原逻辑思维”,他们掌握世界的全部方式都可以用“艺术一神话”的方式来概括。从这个角度看,原始人的一切行为都是“艺术行为”,只不过与我们今天称之为“艺术”的那种东西不同罢了。马克思认为,在神话思维基础上所产生的在我们今天看来是“艺术”的那些东西,原来是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的结果。

一切行为都是艺术行为,这即人类的“泛艺术”化时期;它是“前艺术”即“原始艺术”的早期,相当于人类起点上的一段。之所以又在“前艺术”时期中单划出一段“泛艺术”时期是出于如下考虑:早期人类的泛艺术化思维值得人类学家、艺术史家、艺术理论家格外注意;因为真正与共产主义时期在形式上同构的,实际上不是人类的原始社会而是“泛艺术化”时期(详后)。人类的泛艺术化时期之后也即原始社会的中、后期,随着人类思维和认识能力的发展,随着主体意识的成长(能区分“我”与“非我”、区分“人类”与“对象”),艺术的分工和独立过程已经逐渐开始;人类从泛艺术化时期到艺术的门类分工和功能分工时期,这个过程是逐渐的而非断裂的。

我们在普列汉诺夫、格罗塞、泰勒、列维·布留尔和弗雷泽的大量著述中都可以见到对人类原始艺术的混合性的描述。这里不必赘引,稍作概括即可。A.艺术活动与生产活动的混合不分。例如阿尔塔米拉这类岩画,今人看作是艺术,当时却是为了军事、农事和狩猎之类的生产(“交感巫术”的产物)。人类戏剧之祖——原始哑剧,不但与巫术活动混在一起,而且它的主要功能是“巫术式摹仿”,为了战争的胜利或狩猎的命中、成功。(注2)B.艺术种类和体裁尚未分工,是混合的。原始艺术创造可以轻易地利用人的现有实践行为的所有形式,而不必象现代人的艺术生产那样故意去寻找特定的专门的艺术传达材料和表现手段。C.原始艺术时期,由于社会分工和阶级尚未确立,

没有我们今天称之为思想倾向、思潮、流派之类的东西,因而艺术的功能就谈不到担负思想和表达观念;功能基本是“实用”的而非“审美”的,或者说先有“实用”后有“审美”,或者说“实用”、“审美”不分,因为所谓的“艺术”乃是生产、生活(包括宗教活动和交际活动)的直接工具。

这就是说,在“前艺术”时期的“甜美而有用”功能中,“有用”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如果说原始人在“艺术活动”中也有“甜美”的感受的话,那么第一,这种甜美(与喜悦)和打到了黄羊、野牛时的甜美在性质上相近;第二,即使可以把巫术哑剧中所产生的某种感觉称之为甜美,那么这种“甜美”完全被“有用”包容和吞没,它是“有用”而产生的“甜美”。 需要注意的是原始艺术的“有用”,它的性质主要属于人类日常生活生产的“实用”——既不同于后来艺术生产划出时期的艺术精神内容对人性提升的那种“有用”,也不是再后来艺术被政治异化了的那种思想“实用”,更不是自资本主义时期起的艺术变成了艺术家谋生手段或营利的“有用”。(请注意艺术的这四种“有用”功能。) (二)“准艺术”期的甜美和有用

“准艺术”相当于黑格尔的“古典型”或其他史家的“美的艺术”的分期。其代表是古希腊艺术(雕刻和戏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