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4
第Ⅰ卷(选择题 共31分)
线一.基础知识 (每小题2分,共10分) 1.选出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 )
A.魁梧(wú) 然而(ěr) 为(wèi)虎作伥 叱咤(zhà)风云 B.磅礴(bé) 白炽(chì) 用(yîng)墨如泼 另辟蹊( xī )径 C.祈(qí)年殿 踟(zhí)躇 前倨(jù)后恭 徇私枉(wǎng)法 D. 维吾(wú)尔 劲(jìng)厉 咸与(yù)维新 迷迷糊( hū )糊
2.选出错别字最多的一项( )
A.媲美 褶皱 墨守陈规 纵横捭阖 生杀与夺 B.隐晦 披阅 委曲求全 凭心而论 长工资 C.寸草春辉 电影脚本 养份 顾名思义 纷至杳来
封D.哀声叹气 势利眼 卑恭屈膝 瑕不掩瑜 明枪暗箭
3.下列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井冈山、遵义、延安和西柏坡,是中国革命的几处 。
②澳门回归祖国,将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这是 的。
③几项调控房价措施相继出台,说明政府 房价增长过快的态度相当坚定。
A.胜地 毋庸置疑 控制 B.胜地 无可辩驳 控制
C.圣地 毋庸置疑 抑制 D.圣地 无可辩驳 抑制
密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以损人利己手段牟取财富的,无论多少,都是肮脏的,可耻的;而损人利己的致富者 应视为“社会公敌”。
B.有的学生在考试前会出现失眠、烦躁等现象,这往往是因为他们太在乎考试成绩,心 理负担过重造成的。
C.不断铲除滋生腐败现象的土壤,确保司法系统公正执法,有效遏制司法队伍中的腐败 现象和严重违纪违法行为,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严重问题,已是迫在眉睫,刻 不容缓。
D.网上购物方便快捷,好处多多,但是由于“好处”的兑现并没有实现,目前很难受到人们青睐。
5.选出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 )
A.林语堂,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早年留学国外,回国后在北京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1966年定居台湾,一生著述颇丰。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京华烟云》,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著名学者。主要作品有《红牡丹》 《人生的盛宴》 《文化苦旅》 《吾国与吾民》等
B.回族作家张承志1948年生于北京。曾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第二、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已出版著作30余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理想主义气质”著称。代表性作品有小说集《黑骏马》、《北方的河》、《黄泥小屋》;长篇小说《金牧场》、《心灵史》;散文集《荒芜英雄路》、《清洁的精神》等。
C.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汉族,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追求》),短篇小说《报施》《创造》《农村三部曲》(包括《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等。
D.丰子恺,原名丰润,是中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文学家和翻译家,他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爱,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他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之一,早在二十年代他就出版了《艺术概论》《音乐入门》《西洋名画巡礼》《丰子恺文集》等著作。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
众所周知,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体系稳态延续的基本前提。但人类社会的活动由于受到价值定位的影响,总会对某些生物物种过分偏爱,而对另一些生物物种漠然视之,甚至对某些物种厌恶有加,因而在地球生命体系中并存的生物物种,在人类社会中总会受到各不相同的待遇。这种不公正性,首先表现为人类社会控制下的生物群落,在物种数量上比自然生态系统中要少得多;其次表现为不同物种受到的待遇也互有区别,而且无视其原生特性;再次表现为相互间的关系得按照人类的意志加以调控。这些特征体现了人类社会对地球生命体系的偏离。这样的偏离积累扩大后,最终都会影响到地球生命体系的生物多样性。
不同文化对生物物种的价值定位,完全屈从于相关民族文化稳态运行的需要,而这样的需要又具有多重性,因而不同民族文化对生物的价值定位并不具有通约性。比较不同民族文化对生物物种的价值定位,其间也无规律可言。目前愈演愈烈的农田化进程和作物种植、牲畜饲养的单一化,恰好是全球范围内文化辐合趋同演替的自然结果。要消除这些威胁,更好地维护生物多样性,出路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类的食品结构必须尽可能多样化,尽可能从更多的生物物种中获取食物来源。而做到这一点的根本保证,也只能是民族文化的多元并存。
在文化辐合趋同演替的背景下,人类生产食品的办法也会日趋单一化。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最为通行的作物保护措施就是化学农药的使用。但任何化学农药都会不加区别的消灭一切除作物和家养动物以外的物种,这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是不言而喻的事实。
(共6页)第1页
然而,随着文化的辐合趋同,人类无法找到一种更好的化学农药的替代品,以至于生物多样的保护成了一纸空文。
生物多样性维护的另一个重要的威胁是化肥的滥用。人类在使用化肥时关注的仅是作物本身,对使用化肥的负面效应即使了解,也往往是不加理会。化肥的使用对于土壤微生物的存活是一个重大威胁,而这又会导致其它众多生物的生存压力。加上过量化肥对水体的污染,还会威胁到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然而,在文化辐合趋同的背景下,这些对生物多样性的明显威胁却无法得到缓解与消除。工业文明的食物生产模式在这一背景下,被不加区别地大范围推广,这同样会使生物多样性的维护更加艰难。
为了维护生物的多样性,人类社会应当拥有尽可能多的食物来源渠道和食物生产办法,以便分散对不同生物物种的生存压力。要使食物生产的多样化成为可能,同样需要民族文化的多元并存。因此,文化的辐合趋同本身就是对生物多样性的损害。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负面效应,维护生物多样性永远只能是一个理想,而无法落到实处。
6.对体现“人类社会对地球生命体系的偏离”的特征,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社会对地球生命体系中并存物种不公正是受到价值定位的影响。
B.在物种数量上,人类社会控制下的生物群落远远少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 C.人类社会对待不同物种或厌恶、或漠视、或偏爱,且无视其原生特性。 D.人类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调节控制物种与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
7.对文化辐合趋同造成的结果,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食物来源集中于较少的生物物种,食品结构相对单一。 B.农田化进程愈演愈烈,作物种植、牲畜饲养单一化。 C.人类生产食品的办法日趋单一化,如作物保护措施单一。 D.工业文明的食物生产模式使生物多样性的维护更加艰难。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球生命体系的稳态延续与民族文化的辐合趋同之间存在冲突。
B.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之所以成为一纸空文,是因为客观上存在的困难以及人类的漠视。C.文化的辐合趋同意味着对地球生命体系的破坏,它对人类弊大于利。 D.民族文化的多元并存是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保证,也是地球生命体系稳态延续的客观要求。
三.阅读下面—段文言文,完成9—12题。(每小题3分,共 12分)
阮籍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父瑀,魏丞相掾,知名于世。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博览群籍,尤好《老》《庄》。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之后,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 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
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及文帝辅政,籍尝从容于帝曰:“籍平生曾游东平,乐其风土”帝大悦,即拜东平相。籍乘到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
会帝让九赐,公卿将劝进,使籍为其辞。籍沉醉忘作,临诣府,使取之,见籍方眠。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辞甚清壮,为时所重。
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骨瘠立,殆致灭性,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楷吊唁毕便去。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悟,乃见青眼。由是礼德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选自《晋书》)
9.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坏府舍屏障 坏:毁坏 B直言穷矣,举声一号 穷:尽 C口不臧否人物 臧否:批评 D乃赍酒挟琴造焉 造:赠送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喜怒不形于色 吾尝终日而.思矣 B.籍由是不与.世事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 C.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皆以.酣醉获免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阮籍不拘礼教的一项是
①籍由是不与世事 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 ③籍沉醉忘作
④举声一吼,吐血数升 ⑤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 ⑥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
A.①②⑤ B.②⑤⑥ C.③④⑥ D. ①③⑤
12.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阮籍出生于宦门,生性孤傲不羁,不管什么事都绝不表现在神态上,人们难以理解他,说他是痴呆子。
B.阮籍嗜酒如命,有时喝得酩酊大醉,但醉里却能清醒,即使是写作也不会出差错,甚至写出来的文章让世人叹服。
C.阮籍是一个不拘礼教的人,对于那些固守礼教者往往是给以白眼,也因此受到他们的痛恨;而对于不拘礼教者给以青眼,表示尊重和欢迎。
D.阮籍十分孝顺,当听到母亲噩耗时,虽然继续下棋饮酒,却痛苦地大吐鲜血,以致病得差点丢了命。
(共6页)第2页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四.翻译(5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2分) 汉祥 六.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 刘:人对 核生荣李: 人 题命 卷试科学文语级年二号高考试 考 中 期 期 学 二名第姓年 学 2 1 0 2 — 1 1 0 2级中班一 咸 市 津 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线
②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4题。(5分 )
古风·登高望四海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封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 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前四句,写诗人等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 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 有相似性。
密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 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 梧桐之上
15.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细想感情。(3分)
(2) ,宫车过也
(3) ,风飘飘而吹衣。
(4)怀良辰以孤往, 。
(5)山原旷其盈视, 。
(6) ,青雀黄龙之舳
(7)桂栋兮兰橑, 。
(8) ,将以遗兮远者。
(9)当侍东宫, 。
(10)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七.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
牵着母亲的手
像我这样多年漂泊在外的人,只能偶然尽尽孝心。今年暑假,我一人返回大陆探亲,带着年近七十的母亲去大西北旅游访友。
母亲一辈子生活在乡下,进了城市比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还眼花缭乱好奇新鲜,往往是腿走不动,眼睛也移不动。每当我止步耐心等待她时,她又笑笑说:“有啥看头吗?城市里就是人多。”
最让我操心的是过马路。别说母亲这么年迈腿脚迟缓反应慢钝的老年人,就是我这样眼神好使腿脚灵便的中年人,穿过密密麻麻速度飞快毫不客气从不让人的车辆,每次心惊胆战跑到马路对面都感觉是九死一生。所以,我从不敢让母亲独自过马路,即使马路上车辆不多时。
“妈,我把你拉上。”
站在马路边,我不由分说牵住母亲的手,然后左东张西望观察来往的车辆,在有颇
长的空档,有足够时间让我们“逃”到马路对面时,我发出号令:“妈,咱们过。”我们母女配合默契起步穿梭,有时我故意安步当车,“干吗要跑?看他敢压?”母亲也抱怨着:“城里这伙二流子开车和疯子一样。”牵着母亲的手让我感觉有点怪异,有点不习惯。有
(共6页)第3页
多少年了?我们的身体部位都没有这么亲密地接触过。出生在一个孩子多的家庭,我又是长女,还不到三岁,母亲就忙着哄抱下一个孩子去了,然后是下下一个,真的一点儿都不记得和母亲亲昵的滋味。即便那次我来美十年后第一次回国,母亲高兴得一会儿抹泪一会儿笑,也没有过来拥抱我,拉拉我的手。我要走的时候,母亲三更半夜揉面烙饼煮鸡蛋,却不会和我握别,只是立在那里眼睛红红地一直看着、追逐着来接我的车辆„„所以老美总是问我:“你们中国人又不说‘I LOVE YOU’,又不拥抱和KISS,你们怎么知“我还没有逛够。”旅游结束了,我又得飞回自己的小家。母亲对我这么说,我知道,母亲并非想让我花钱带她四处游山玩水,而是希望我能多回来看看能多牵着她的手走走路。
----《散文海外版》2010年第3期
17.这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从结构上和表达效果上看有怎样的作用?(4分)
道对方爱你呢?”
我不由地回想,母亲最后一次牵着我的手是什么时候的事情?是在我多大?是我五岁或者六岁时?在村里串门子到自家玉米地里转不用母亲牵着我的手,因为那时乡下几年也来不了一辆汽车。那就是到镇子上逛会(赶集)的时候,记得母亲总是把我的头发梳得光溜溜的,扎上红头绳。她自己也拾掇的干干净净的,穿上平日不舍得穿的花衫子。提上一只竹笼。到镇上要穿过一条汽车路,母亲早早就牵住我的手,反复叮咛着:“过汽车路危险地很,小娃不敢乱跑,叫妈把娃引上。”母亲同样是左右看看,然后说:“没车,咱走。”母亲牵着我小跑着穿过马路。母亲夸奖我:“我娃跑得欢地很。”到了镇上,会上人多架子车多自行车多,母亲又牵住我的手,怕大人挤倒我,怕我被挤散了。记得那时皮肤光亮梳着两条粗辫子的母亲手却粗糙得和老榆树皮一般,扎我的手背。因为母亲从天明到天黑总是有做不完的活儿,扫院做饭拔草喂猪纺线磨面。那绽裂着血口粘着洗不净的锅灰指甲缝里钻满面甲的手牵引着我,拽扯着我在人缝里挤着向前。
我渐渐发觉,母亲是喜欢让我牵着手的。常常过了马路,我若不先松开母亲的手,母亲就“倚老卖老”由我“稀里糊涂”地牵着,从不会自己主动从我的手中抽开,更是从没有说过:“我能自己走。”其实,母亲还不太老,虽然乡下多年的劳动粗茶淡饭让她早白了头发掉了牙齿驼了脊背,但她这些年来已敢独自坐公共汽车来县城,敢给城里人当保姆买菜做饭,敢找街问巷打问收费便宜的牙医,然后自己去镶牙。按母亲的年龄,还算思维清楚腿脚能动。我终于发现,母亲是极其享受我牵着她手这种感觉的,让她体会到我这从小不在家的女儿对她的爱,我这越走越远,每次回来都匆匆忙忙的女儿对她的孝顺。牵着母亲穿过马路的时候,我就感觉自己变“老”了,很有威严,母亲变“小”了,很乖很依赖。
于是,一有机会我就去牵母亲的手,乘电梯的时候,下台阶的时候,登火车的时候,爬山坡的时候,垮沟坎的时候,母亲总是温顺地由我牵着,脸上流露出幸福知足的微笑。这些年乡下人不那么辛苦了,家事也多由妹子代替,母亲的手竟然变得光滑柔软起来,热热地由我牵着,不愿意放开。
18.第五段中“牵着母亲的手让我感觉有点怪异,有点不习惯”如何理解?(6分)
19.文章第六段划线部分回忆小时候和母亲一起过马路赶集母亲牵着我手的情景,结合手法分析母亲形象?(6分)
七.语言表达与运用(3分)
20.阅读下面三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鲁迅先生说:“无论什么事,如果连续搜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以成为一个学者。”
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说:“我在这一点就像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在他面前块块都变成了纯金。”
一位历史学教授曾给学生讲:“如果你能收集到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
(1)三段文字谈论的共同点是: 。
(2)鲁迅侧重的是: 。
八.作文(50 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1830年,法国作家雨果同出版商签订合约,半年内交出一部作品,为了致力于写作,雨果把除了身上所穿毛衣以外的其他衣物全部锁在柜子里,把钥匙丢进了小湖。就这样,由于根本拿不到外出要穿的衣服,他彻底断了外出会友和游玩的念头,一头钻进小说里,除了吃饭与睡觉,从不离开书桌,结果提前两周完成了文学巨著《巴黎圣母院》。
要成就事业,必须全力以赴。当你无法抗拒诱惑,难以心无旁骛地从事你的工作时,就要当机立断,斩断退路,一心一意往前打拼。请你以“出路与退路”为论题写一篇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800字左右。
(共6页)第4页
祥汉刘:人对 核生荣李: 人 题命 卷试科学文语级年二号高考试 考 中 期 期 学 二名第姓年 学 2 1 0 2 — 1 1 0 2级中一 班 咸 市 津 天 线 封 密
(共6页)第5页
线 答题纸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四.翻译(5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3分)
六.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
17.这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从结构上和表达效果上看有怎样的作用?(4分) 核对人:刘汉祥
生荣李: 人 题命 卷试科学文语级年二号高考试 考 中 期 期 学 二名第姓年 学 2 1 0 2 — 1 1 0 2级中班一 咸 市 津 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4题。(5分 )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15.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细想感情。(3分)
封
六.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
(2) ,宫车过也
(3) ,风飘飘而吹衣。
(4)怀良辰以孤往, 。
密 (5)山原旷其盈视, 。
(6) ,青雀黄龙之舳
(7)桂栋兮兰橑, 。
(8) ,将以遗兮远者。
(9)当侍东宫, 。
(10) ,岂敢盘桓 ,有所希冀。
18.第五段中“牵着母亲的手让我感觉有点怪异,有点不习惯”如何理解?(6分)
19.文章第六段划线部分回忆小时候和母亲一起过马路赶集母亲牵着我手的情景,结合手法分析母亲形象?(6分)
七.语言表达与运用(3分)
(1)三段文字谈论的共同点是: 。
(2)鲁迅侧重的是: 。 (共6页)第6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