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木兰诗教学设计

来源:伴沃教育
《木兰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常识和常用的字词句的读写、翻译。 2、大致了解乐府的常用的修辞。 3、熟读并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1、重点文言字词及文言句式的学习和积累。 三、教学难点

掌握对偶、比喻、夸张、互文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知晓详略安排的写作目的及好处。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利用稍微简短的时间,介绍北朝乐府名歌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写作特点。

2、问题法。通过引入式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同学们进入课文,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对故事情节、人物分析、修辞手法对应进行提问,就问题的难以程度,选择直接请同学回答或小组讨论后请小组代表回答,问题就学生回答情况做出相应调整,提问时所注意的是不将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和叙述描写脱离并控制时间。

3、朗诵复述法。通过朗读熟悉生词,通过复述大致翻译文章内容。

4、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一些关于花木兰的绘画作品,通过这些作品的直观展示,体会出花木兰巾帼英雄的形象。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在黑板上板书“好”)分析:在中国文字中以女子为好,我们常常用很多美好的词语来形容女性,在中国文学作品中,也曾给我们留下很多美好的女子印象。回首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出现了许多巾帼英雄,如西汉王昭君戎装跃马抱琵琶出塞和亲,唐代文成公主进藏,秋瑾投身革命为国捐躯等等。当然还有昨天我们初步接触的充满传奇色彩的花木兰,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花木兰,去感受她的思想情感与人格魅力。 2、回顾

(1) 出示幻灯片,学生读重点字词,再齐读课文。 (2) 根据幻灯片复述故事,理清故事情节。 (3) 概括每节内容。

① 停机叹息,代父从军 ②准备出征,奔赴战场 ③征战沙场,凯旋回朝 ④建功受封,还朝辞官 ⑤解甲还乡,亲人团聚 ⑥双兔难辩,隐喻作结 设计意图: 本环节重在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并且通过思考问题理清全文线索,感知行文脉络。问题的设定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并且,我将对话式的教学模式运用其中,鼓励学生即兴创造,打造动态生成的课堂。 3、品读探究

同学们如此快地背课文,说明同学们对课文很熟悉且喜欢,那么同学们觉得此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呢? 修辞手法的学习:幻灯片出示常用修辞方法及作用,详细介绍互文这种修辞。

互文指的是在连贯性的话语中,将本来应合在一起说的两个词语分开,上下各一个,上下文意互相补充翻译时,可以把它合起来翻译,也可以按原文的节奏,依旧分开译。如:“秦时明月汉时关”译为“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 本文除了互文这种修辞手法外,还运用了那些修辞方法?

①、排比:它是由几个(一般有3个或3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组成,来增强语势,表示强调或逐层深入。 举例•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渲染归来的喜悦,强调回家的兴奋。) •爷娘闻、、、、、、,阿姊闻、、、、、、,小弟闻、、、、、、(表现亲人相聚时的热烈气氛。)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用排比句看似不合情理,但却渲染了战争气氛和离家出征前准备工作的紧张。)

②、对偶: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地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它节奏鲜明,音调铿锵,上口入耳,很有感染力。

举例•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上下两句结构相同,字数相等,上下句词性也一致,“对镜”与“当窗”“帖”与“理”,“花黄”与“云鬓”对称,写出木兰恢复女装的欢乐情绪。) •旦辞、、、、、、暮宿、、、、、、不闻、、、、、、,但闻、、、、、、,旦辞、、、、、、暮至、、、、、、不闻、、、、、、,但闻、、、、、、(这是对偶句,但句中又有对偶,反复咏叹,写出木兰思亲之情和英雄气概。) ③、比喻——举例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作者用兔作喻,从侧面赞扬了木兰的机智、聪明。)

④、反问——举例“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作者用反问,巧妙地解答了木兰女拌男装的奥秘,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无穷。)

这些句子都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

⑤、顶真: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这两句是顶真句。顶真,又称“联珠”。“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也是顶真。

⑥、复沓句: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节八句,展现征途遥远,行军神速,衬托木兰思乡之情。

教师作结:《木兰诗》有着凝练的语言美,它不仅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语言丰富多彩,其朴素自然的口语,新奇幽默的比喻,气势酣畅的排比等。木兰诗之所以千古不衰,其凝练生动的语言功不可没。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解决教学难点。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建构主义学习观也强调学生的“协作性”,他们认为各人在理解上的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这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4、作业

整理修辞手法及作用,背诵全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