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理解
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父亲第一次说害怕
我一直都觉得父亲是这个世上最胆大的人。
我刚上小学时,父亲在一所学校的食堂里做饭。晚饭一做好,父亲便急匆匆地往回赶。冬天天黑得早,走夜路。山路两旁全是黑森森、遮天蔽日的茂密松树林。我曾问过父亲摸黑走山路害怕吗,父亲(神气十足 底气十足)地回答说:“不害怕,我胆大!”
从我10岁起,每年的暑假都要陪父亲去30多里外卖熟山芋。那时,乡下夜晚的路上永远都是见不到一丝灯光的,且两旁总是有很多坟墓,这一座,那一座,胡乱地堆着。特别是一些新坟,坟头上的白幡都没有被撤掉,总会在夜风中发出哗哗的声音,让人不寒而栗。但父亲还是不怕,毎次带着我走过坟旁,他都像什么也没看到一样,“我胆大”,他总是这样告诉我。
后来,父亲怕影响我学习,便不让我陪他去了。母亲不放心,每次都要和我出去送送他。黑夜中,我和母亲站在村口的高地处,父亲则独自打着手电筒上路。每隔几分钟,我就大声地喊父亲,父亲听到后会回应一下。没走多远,他便会隔着(寂静 平静)的夜空,对我和母亲大声喊道:“你们回去睡觉吧!
我工作后,父亲一直在外打工,我非常不解。直到跟我生活在一起的母亲告诉我,父亲本来是打算留在老家的,养点儿鸡,带来给我补补身体。可是,当他回到多年不曾回去的老家时,却发现屋边上居然新葬了一个坟。父亲对母亲说,他怕,晚上不敢一个人睡在空荡荡的三间老屋里,于是决定(继续 连续)外出打工。
那是我30多年来第一次听见父亲说怕。我也一下子清醒过来当年父亲走山路,过坟堆,一定也是怕的,只是他将这种怕深深地了(隐蔽 隐藏)在心底,不让孩子和妻子知道。因为他深知,肩头上的家庭重担不允许他胆小,所以他用“我胆大”将一切恐惧轻描淡写掉,完成一个父亲和丈夫的责任。
现在父亲老了,他放下挑了几十年的重担这才承认自己也是胆小的。 (1)选出文中括号里使用恰当的词语。
(2)本文是依据________和________的先后顺序来记叙的。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描写了________的场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________。 (4)“我”工作后,父亲为什么还一直在外打工?
(5)文中的哪处细节描写最让你感动?并说说你对这处细节描写的理解。 (6)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请说明理由。 【答案】 (1)底气十足;寂静 ;继续;隐藏 (2)事情发展;时间
(3)小时候,夜晚“我”陪父亲走夜路路过坟地;渲染夜晚路上的阴森恐怖烘托出“我”的害怕,反衬出父亲的“胆大”。
(4)因为老家的屋边上新葬了一个坟母亲跟“我”生活在一起,父亲一个人睡在空荡荡的三间老屋里,感到害怕。 (5)略
(6)父亲为了家庭孩子,克服内心的恐惧走山路,过坟墓。30年后当儿子成长起来后第一次承认自己胆小。充分体现了父亲是一个勇敢、慈爱、吃苦耐劳、有家庭责任感的人。 【解析】【分析】(1)选词填空中的备选词语大多数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它们之间会有细微差别。因此,选择时我们必须结合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区别,认真选择恰当的词语。
(2)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主关键词语分析解答。
(3)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4)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5)依据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理解分析解答即可。
(6)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故答案为:(1)底气十足;寂静 ;继续;隐藏 ; (2)事情发展、时间 ;
(3)1、小时候,夜晚“我”陪父亲走夜路路过坟地2、渲染夜晚路上的阴森恐怖烘托出“我”的害怕,反衬出父亲的“胆大”。
(4)因为老家的屋边上新葬了一个坟母亲跟“我”生活在一起,父亲一个人睡在空荡荡的三间老屋里,感到害怕。 (5)略;
(6)父亲为了家庭孩子,克服内心的恐惧走山路,过坟墓。30年后当儿子成长起来后第一次承认自己胆小。充分体现了父亲是一个勇敢、慈爱、吃苦耐劳、有家庭责任感的人。 【点评】(1)说话和写作时要正确使用词语,注意词语的搭配和组合;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注意词语使用过程中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加强对教材注释和课文后列出的字词背诵积累等。
(2)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 (3)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4)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开放性试题符合要求即可。 (6)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
2.课外阅读轩。
父亲留下的书香
我家虽说不是“书香书第”,却有缕缕书香弥漫,这可从我全家人喜欢读书看出来。说起我家的书香,还是我父母传留下来的哩。
我父亲别无嗜好,就喜欢看书,《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以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古今中外名著,曾使他每每陶醉于其中。可是后来父母的手中却换成了本本“苦书”,——这说来就话长了。
我母亲生我二弟后一病不起,常年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父亲独自挑起了持家的重担。起先请医生为母亲治病,后来家境日趋贫困,再也没钱请医生了。我们为此忧心忡
忡。这时我发现父亲床头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不见了,有的是一本本中医和中草药书,——这些就是“苦书”吧。
持家劳累之余,父亲就研读这些书,可谓是“苦”不释手。父亲还钻研一本《中国针灸大纲》,边看边实践:替我母亲望诊搭脉,开方煎药,又作针灸治疗。后来连我们兄弟姐妹也知道在足三里穴位针灸能起到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良好效果。奇迹终于降临了,卧床数年的母亲竟然下床了!
母亲慷慨地叮咛我们要秉承父亲的精神。为了给母亲作针灸治疗,父亲常常在晚上先在自己身上的穴位进行试针,感觉针刺麻醉的程度和针尖刺透的深度,然后再替我母亲针灸治疗……母亲的病治好了,她享受到古稀之年,而操劳一生、挚爱妻子儿女的父亲却在65岁离开了我们!
父亲留给我们的很多很多,其中就有不绝如缕的书香。 (1)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嗜好:________ 忧心忡忡:________
(2)“母亲感慨地叮咛我们要秉承父亲的精神。”一句话中“秉承”指________;“父亲的精神”指________
(3)读“持家劳累之余,父亲就研读这些书,可谓是‘苦'不释手”。为什么“苦”字加引号?这个词意思是什么?
(4)想一想,父亲还留给了我们什么?
【答案】 (1)特殊的爱好;形容心事重重,非常忧愁。
(2)承受父亲的优良品格;父亲的精神是指热爱读书对家庭负责吃苦耐劳的精神。 (3)因为这苦是父亲用辛苦所换来的成功喜悦。“‘苦’不释手”的意思是苦也舍不得放下。 (4)父亲的用他的品格与行动给我们留下了数不尽的精神财富。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2)第一空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解答时要联系文章上下文及主旨来思考。第二空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3)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解答时要联系文章上下文及主旨来思考。 (4)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嗜好:特殊的爱好。 忧心忡忡:形容心事重重,非常忧愁。 (2)承受父亲的优良品格;父亲的精神是指热爱读书对家庭负责吃苦耐劳的精神。 (3)因为这苦是父亲用辛苦所换来的成功喜悦。“‘苦’不释手”的意思是苦也舍不得放下。 (4)父亲的用他的品格与行动给我们留下了数不尽的精神财富。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词典理解词义。 (2)第一空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注意,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第二空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3)第一空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注意,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
(4)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多看一本书
如果有人问我:你这一生感到最吃亏的是什么?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说:书看得太少了!
小时候,我最怕打架,被人打了也不敢还手。挨打的时候,心里实在很难过,但现在想想,一点也不觉得被人欺侮有什么吃亏的。
当我还很年轻的时候,有同事向我借了钱,赖账不还,那时我每月的工资除了有一部分必须寄给妈妈外,剩下的只够自己吃饭,好不容易从牙缝里挤出一点钱,却被同事“吃”了,心里自然不是滋味,但现在想想,这也并不是吃亏。
可是,书读得太少,只读完小学就开始工作,从15岁出外到现在,30多年了,我处处要付出比别人多的时间,劳心劳力,却不一定能获得跟人家一样的收获。这样的吃亏,才是一辈子吃亏!
有一次,我看到一本书,里面有一句话写得真好:“多看一本书,多活一个人生。”我马上把它剪下来,放在书桌上,作为我的座右铭,让它时时提醒我——多看一本书。 (1)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2)作者两次写到“但现在想想”的目的是什么?
(3)什么样的吃亏才是真正的吃亏?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4)你如何理解“多看一本书,多活一个人生”这句话? (5)你的座右铭是什么?请写出来。
【答案】 (1)第一件:小时候被人打了不敢还手。第二件:年轻时同事借钱不还。第三件:工作中付出的多,收获的少。第四件:座右铭的来历。 (2)为了突出,更为下边引出。
(3)书读得太少,只读完小学就开始工作,从15岁出外到现在,30多年了,我处处要付出比别人多的时间﹐劳心劳力,却不一定能获得跟人家一样的收获。
(4)书里面有很多的知识,而且不同的书,它的见解也会不同,多读一本书,就多知道一些新的见解,就仿佛是自己经历了一般,多了人生的一些经验。 (5)略
【解析】【分析】(1)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2)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3)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短文内容,锁定(相关信息)所填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4)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5)结合实际写出即可。
故答案为:(1)第一件:小时候被人打了不敢还手。第二件:年轻时同事借钱不还。第三
件:工作中付出的多,收获的少。第四件:座右铭的来历。 (2)为了突出,更为下边引出。
(3)书读得太少,只读完小学就开始工作,从15岁出外到现在,30多年了,我处处要付出比别人多的时间﹐劳心劳力,却不一定能获得跟人家一样的收获。
(4)书里面有很多的知识,而且不同的书,它的见解也会不同,多读一本书,就多知道一些新的见解,就仿佛是自己经历了一般,多了人生的一些经验。 (5)略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2)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3)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5)开放性试题。
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无论是乡村或城镇,几乎到处都有麻雀的踪迹。麻雀常被人们认为是害鸟,甚至骂为“老家贼”,其实,这是人们对它的误解。
麻雀素有“家雀”之誉。它适应力强,能飞善跳,喜爱群居,乐于与人类为伴。麻雀的果如同半个皮球那么大,通常筑在房顶,瓦头檐槽之间的空缝里,也有的筑在灌木或草丛旁。栖息在乡村和公园的麻雀,很少飞离老家三里之外。
人们常用“自投罗网”形容麻雀的愚轰。一位研究麻雀的科学家认为,麻雀在鸟类中是比较聪明的。在一次试验中,只有3%的麻雀一次被捉。有的麻雀甚至在一旁等待那些敏捷的小山雀在罗网里把饵叼出来,然后“半路打劫”。世界著名心理学家波尔特,通过对麻雀的迷津测验,发现它的记忆能力可以和猴子相比拟。
麻雀虽然在播种时或农作物成熟时糟踢粮食,但在其他季节及城市里,则是消灭害虫和杂草的能手。特别是在育雏期,麻雀更是大量捕捉害虫哺养幼雀。这里有两个例子很能说明麻雀的功过:十八世纪,普鲁士国王曾因麻雀啄食他所喜欢吃的桃子,悬赏在全国消灭麻雀。由于麻雀被捕灭得所剩无几,结果毛虫泛溢成灾。十九世纪时,美国波士顿的毛虫给庄稼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人们为消灭毛虫,从欧洲引进麻雀专门对付毛虫,使庄稼得以摆脱虫患。
为此,人们在当地建起了一座“麻雀纪念碑”。我国现在的问题不是麻雀多了,某些地方甚至听不到麻雀叽叽喳喳的声音,这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1)给短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意思。 自投罗网:________ 泛滥成灾:________
(3)麻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用横线画出有关句子
(4)本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是:麻雀的特点→________→麻雀对于人类的功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
(5)什么说麻雀“常被人们认为是害鸟”是人们对它的误解? (6)文中第一句中的“几乎”,第二句中的“常”可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 (1)《麻雀》
(2)自己送死投入网中;文中指毛虫太多造成灾难。 (3)第二自然段
(4)麻雀很聪明;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5)因为麻雀在其它季节及城市里,则是消灭害虫和杂草的能手,特别在育雏期,是捕获害虫的益鸟。
(6)不能删去;删去了“几乎”就表达不出有些地方麻雀面临灭绝的危险,删去了“常”就表达不出人们对麻雀的误会,有这两个词语,表达才更准确。
【解析】【分析】(1)考查拟定标题。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2)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3)、(5)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①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整体感知短文内容,找主关键词语概括。②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考查。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①举例子;②分类别;③打比方;④列数字;⑤作比较;⑥下定义;⑦列图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
(6)比较辨析有无此词语语意的变化,从而说明此词的作用即说明了什么问题,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个角度来概括其特点,要使用评价语“准确说明”。 故答案为:(1)《麻雀》 ;
(2)自投罗网:自己送死投入网中。泛滥成灾:文中指毛虫太多造成灾难。 (3)第二自然段;
(4)1、麻雀很聪明 2、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5)因为麻雀在其它季节及城市里,则是消灭害虫和杂草的能手,特别在育雏期,是捕获害虫的益鸟。
(6)不能删去;删去了“几乎”就表达不出有些地方麻雀面临灭绝的危险,删去了“常”就表达不出人们对麻雀的误会,有这两个词语,表达才更准确。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词典理解词义。 (3)、(5)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①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②考查说明方法,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
(6)此题考查对有无此词语的辨析能力。
5.阅读短文,回答下面问题。
________的巴尔扎克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一生都勤奋写作。一把咖啡壶,支持着他一天写十几个小时的文章。
一次,他写一部小说已经( )写了一个通宵,可他还没有停笔的念头,快到中午时,巴尔扎克累(lěi lèi)得实在( )不住了。碰巧,有位朋友拜访他,巴尔扎克对他说:
“我睡一会儿,请你过一小时后叫醒我。记住啊,就1小时。”朋友点头答应。
一小时很快就到了。朋友看见巴尔扎克睡得那么香,心想:“他为了挤(jī jǐ)时间写作,一点儿也不顾及身体,就让他这一次好好睡一觉(jué jiào)吧。”于是,这位朋友没有( )把巴尔扎克叫醒。一会儿,巴尔扎克自己醒了,他一看手表,呀!自己竟然睡了近两个小时。他马上生气了。对着朋友吼起来:“你,你,你为什么不叫醒我,你可知道我已经( )了多少时间吗?”巴尔扎克没等朋友解释,径直走到书桌前,头也不抬地飞快地写起来。
被弄得尴尬的那位朋友,望着巴尔扎克奋笔疾书的背(bēi bèi)影,无奈地摇着头说:“你呀你,真是惜时如命啊!” (1)请把短文的题目补充完整。 (2)从括号内选一个正确的读音。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勤奋________ 拜访________
(4)从下面的四组词语中选择一组你认为最合适的词语。( )(只填序号) ①继续 支持 耐心 延误 ②持续 支持 忍心 耽误 ③持续 坚持 信心 耽误 ④继续 坚持 忍心 延误 (5)你觉得巴尔扎克是一个怎样的人? (6)短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7)在文中找出短文的中心句。 【答案】 (1)惜时如命、珍惜时间等。 (2)lèi;jǐ;jiào;bèi (3)勤劳;拜见 (4)②
(5)勤奋,惜时如命,伟大的文学巨匠…… (6)略
(7)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一生都勤奋写作。
【解析】【分析】(1)考查拟定标题。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2)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3)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义词的区分。首先理解词意,可通过词义的范围、程度的轻重、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几个方面结合语境辨析选择。(5)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6)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综和即可。(7)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短文中最重要的句子。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这段话的中心句在第一段句首。 故答案为:(1)惜时如命、珍惜时间等。
(2)lèi;jǐ;jiào;bèi (3)勤劳、拜 (4)②
(5)勤奋,惜时如命,伟大的文学巨匠…… (6)略
(7)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一生都勤奋写作。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
(2)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往往也不同,可以根据意思来记住不同的音节。
(3)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4)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结合语境学会准确恰当的使用词语。 (5)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 (6)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7)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6.课外阅读
泰山上的挑夫
子夜,我和爸爸来到岱宗坊,开始了对五岳之尊泰山的攀登。
天是墨蓝色的,那镶嵌在墨蓝色天幕上的闪烁的繁星是那么明亮。刀劈斧削般的岩石竟然有那么多奇形怪状。而山石上耸立的松柏更是云雾般的朦胧。什么美妙的乐曲能同山涧里潺(chán)潺的溪水声相比呢?更何况还有蛙鸣,蝉唱,不知名的昆虫的低吟……爸爸拿着手电边走边指点,有时停在一个地方,一讲就是老半天。我饶有兴味地看着、听着。红门、王母池、斗母宫、经石峪、回马岭……都被我们甩在身后了。我脑子里萦(yínɡ)绕着唐槐、汉柏、金刚经以及各种各样有关泰山的神话、传说,走在这夜幕笼罩下的山路上,果然是别有一番情趣!‖
当红日出山、天色大亮的时候,我们已坐在中天门熙熙攘攘的茶社里了。也许是太疲劳的缘故吧,我仰看那白云缭绕的泰山主峰上的南天门,对攀登泰山极顶简直有些失掉信心了。
忽然,爸爸指着攀登在山路上的一队挑夫让我看。“那是干什么的?”我问。 “挑夫!泰山上的挑夫!”爸爸激动地大声说。我很奇怪,爸爸为什么这样激动! 那一队挑夫在茶社门前停下来休息。爸爸迎上前去和为首的一位中年汉子攀谈起来。我端详着那位中年挑夫:古铜色的脸上布满风刀霜剑刻下的皱纹,眼睛里闪着坚毅的光芒;一件对襟布褂没有系扣,裸露着胸脯,结实而丰满;胳膊上、肩头上以及腿部的肌腱,鼓得高高的。我想,即使最好的体操运动员,也不一定会有这样健美的肌体吧! “当天能来回吗?”爸爸问道。
“能。一天至少一趟!”他平静地回答。“您不累吗?”我脱口而出。
“哈哈!”他发出一阵爽朗的大笑,“小朋友,你想,肩上百把斤的担子,脚下百把里的山
路,能不累吗?”
“那您为什么非干这活儿?”
“傻孩子!和你上学念书一样,这是我们的工作。”他严肃起来,一板一眼地说:“现在国家在奔“四化”,发展旅游事业,不光国内,许多外国朋友也慕名来逛泰山。要是山上没有旅馆,没有饭店,那住在哪里?吃什么?要吃、要住,就离不开咱这挑担子的。不错,这活是累,是苦,可你不干,我不干,谁干呢?” “要是用机器运输就好了。”
“对,这样就省劲多了!所以,你们从小得好好念书,长大了搞出机器来。
可是你记住,就是机械化了,也得干。不花力气,图省劲,干什么也不行……好,你们歇着吧,俺们该走啦。”说着,就招呼同伴们去挑担子。‖
他们又上路了,踏上了攀登东岳之巅的最艰难的旅程!他们迈着坚定的步子,用不急不缓的稳健动作换着肩,走着“之”字形,奋力地攀登。我望着他们的背影,耳边又响起那位中年挑夫的话,心里不禁翻腾起来……泰山上的挑夫啊!您的运输工具和方式是落后的,您的工作是平凡的,但是,您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啊,人格是多么高尚啊!您坚毅、勇敢、无私无畏,任何困难都不能把您挡住。我们的祖国,是多么需要这种挑夫精神啊!……我猛然想起自己,我不也应该做一名祖国的挑夫,挑起革命重担,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伟大祖国的腾飞而献身吗?……
想到这里,我再也沉不住气了,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我放开喉咙大声喊道:“爸爸,走啊!追挑夫去!”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熙熙攘攘:________ 猛然:________
(2)按文中“‖”划分的段落,写出段落大意。
(3)“我”在泰山看到的中年挑夫是什么样子?请写下来。 (4)“挑夫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
(5)“想到这里,我再也沉不住气了,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 【答案】 (1)形容人来人往,热闹拥挤。;忽然、突然。
(2)第一段:写子夜,我和爸爸来到岱宗坊攀登泰山,来到这里果然是别有一番情趣。第二段:写在途中我们和挑夫的谈话。第三段:写我要做一名祖国的挑夫,挑起革命重担,为中华崛起,为祖国腾飞而献身。
(3)古铜色的脸上布满风刀霜剑刻下的皱纹,眼睛里闪着坚毅的光芒;一件对襟布褂没有系扣,裸露着胸脯,结实而丰满;胳膊上、肩头上以及腿部的肌腱,鼓得高高的。 (4)是坚毅、勇敢、无私无畏、任何困难都不能挡住的精神。
(5)在挑夫精神的鼓舞下,我再也沉不住气,决心肩负革命的重担,为中华崛起、祖国腾飞而献身,所以,觉得全身都是力量。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2)概括段意,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3)、(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
容,就能找到答案。
(5)理解句义题,一是要抓住关键词语,二是要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 故答案为:(1)①形容人来人往,热闹拥挤。②忽然、突然。
(2)第一段:写子夜,我和爸爸来到岱宗坊攀登泰山,来到这里果然是别有一番情趣。第二段:写在途中我们和挑夫的谈话。第三段:写我要做一名祖国的挑夫,挑起革命重担,为中华崛起,为祖国腾飞而献身。
(3)古铜色的脸上布满风刀霜剑刻下的皱纹,眼睛里闪着坚毅的光芒;一件对襟布褂没有系扣,裸露着胸脯,结实而丰满;胳膊上、肩头上以及腿部的肌腱,鼓得高高的。 (4)是坚毅、勇敢、无私无畏、任何困难都不能挡住的精神。
(5)在挑夫精神的鼓舞下,我再也沉不住气,决心肩负革命的重担,为中华崛起、祖国腾飞而献身,所以,觉得全身都是力量。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2)此题主要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
(3)、(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语义的理解能力,提高语言的表达技巧。
7.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天,森林里的鸟儿们在议论,世界上的飞禽走兽数 _______(shǔ shù)不清,究竟谁心肠最好。恰巧牙签鸟打头顶飞过,凑上去说:“依我看吧,要数鳄鱼的心最善。”他还说,可以给大家引荐。
牙签鸟领着众鸟来到河边,只见鳄鱼像条大壁虎似的趴在沙滩上,样子非常吓人,谁都不敢上前。
牙签鸟劝道:“别看鳄鱼_______(外表 表面)长得丑,心肠可好着呢。”牙签鸟说完,轻快地钴进了鳄鱼的大嘴巴里。突然,鳄鱼的嘴巴闭上了。树上的鸟儿们吓得惊叫起来。就在鸟儿们惊慌的时候,鳄鱼张开嘴巴,牙签鸟_______(不慌不忙 慌慌张张)地飞了出来。鸟儿们立即国上去,七嘴八舌地问牙签鸟是怎样脱险的。牙签鸟嘿嘿一笑,说:“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我在他的嘴里剔食吃,鳄鱼感到怪自在的,不在意打了一个盹儿,把我关在了嘴里,我张开翅膀拍拍他的上腭,唤醒他,他就让我出去了。”说着,牙签鸟抖抖身子给大家看:“喏,他没有伤我一片羽毛这不会假吧!”
这一下,鸟儿们都相信了牙签鸟的话,认为鳄鱼是最善良的。于是,鸟儿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争着上前拜访。贪婪、凶残的鳄鱼张大嘴巴等着这群天真烂漫的来访者,一只小花崔刚飞到鱼的嘴边,就被他“叭”的一口吞进了肚子里,小花凄厉的惨叫声,鳄鱼得意的狂笑声,使得逃生的鸟儿们醒悟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给短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________ (2)选出括号中正确的拼音和词语。 (3)给下面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A.牙签鸟打头顶飞过。( ) ①撞击物体 ②举 ③做 ④从 B.鳄鱼感到怪自在的。( )
①奇怪 ②很,非常 ③怪物 ④责备
(4)读了文章内容,请你在文尾写上一句合适的话。 (5)本文主要说明了( )。 A. 鳄鱼是贪婪、凶残的动物 B. 牙签鸟是鳄鱼的帮凶 C. 群鸟的头脑很简单 D. 不要轻信别人的一面之词
(6)读短文中划线的句子,想想为什么“树上的鸟儿吓得惊叫起来”? 【答案】 (1)《说谎的牙签鸟》 (2)shǔ;外表;不慌不忙 (3)④;②
(4)原来,牙签鸟是鳄鱼的帮凶。(牙签鸟的话是骗人的。) (5)D
(6)因为它们以为牙签鸟被鳄鱼吃掉了。
【解析】【分析】(1)考查拟定标题。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辨析。多音字音不同,义不同,组成的词语也不同,解答此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准词语,然后选择正确的音节即可。考查学生词语的理解与辨析能力。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3)这是一道“一字多义”的练习题。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要把字放在语境中去理解。
(4)结尾紧扣所给原文的中心,使主题得以深化和升华。原文有机结合,保证文章的完整性,衔接处要自然、圆滑。
(5)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6)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相关信息)所填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故答案为:(1)《说谎的牙签鸟》 (2)shǔ;外表;不慌不忙 (3)A④;B②
(4)原来,牙签鸟是鳄鱼的帮凶。(牙签鸟的话是骗人的。) (5)D;
(6) 因为它们以为牙签鸟被鳄鱼吃掉了。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
(2)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要正确使用词语,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这也是积累的重要内容之一。
(3)主要考查学生对多义字的理解,正确理解字的语境意义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仔细揣摩。
(4)此题主要是考查补写结尾的能力。 (5)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6)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8.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我爱乡村的傍晚
6月里的一天,我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山村故乡。上午,一场大雨把乡村的山川原野冲洗得一尘不染。傍晚,我独自沿着田间小路,来到小时候常跟大姐一起去放牛的小山冈。我美美地呼吸着田野里清新的空气,尽情地欣赏着乡村恬静美丽的晚景。
眺望远处。啊,视线尽头多像一幅画:柔和的夕阳,绚丽的晚霞,横卧在不远的天边的群山,倚山而建的一簇簇的村落,一家家房顶上升起的袅袅的炊烟……奶奶在世时说过:一层山水一层人。我望着群山在遐想:大山背后又是一层怎样的山水,怎样的人?这里看不到城市的车水马龙,听不到城市的各种音响喧闹,但却充满神秘。
远处,是一片金黄的稻田。①一阵晚风吹来,稻苗一起一伏的,使我仿佛置身于一片金色的海洋之中。稻田的边缘是一排排的丝瓜架,瓜蔓儿上开满了一朵朵金黄的花。②辛勤的小蜜蜂正“嗡嗡”地一边唱歌一边采蜜。丝瓜棚旁边那块碧绿的西瓜地上,虽然没有蜜蜂的歌唱,却有着丰收的喜悦。瞧,③一个个大西瓜像一个个胖娃娃似的,蝴蝶落在瓜蔓母亲的臂膀里,夕阳的余晖轻轻地爱抚着它们,催它们入睡。
在我身边的山坡上,则是另一番景象。三五只水牛正在草地上悠闲地啃着草,不时还抬起头来,面对充满诗情画意的乡村晚景,“哞哞”地长叫几声来抒发自己快乐的情怀和感受,那低沉浑厚的余音在宽阔的田野回旋,使人听了兴奋。
乡村的傍晚多美呀!我如果有架照相机,定要把那起伏的山峰、金黄的稻田、西瓜地里丰收的景象和那引颈高歌的大水牛一一拍摄下来,让它们永远留存在我的影集里。我多么喜欢乡村这迷人的傍晚,我多么喜爱乡村这恬静的生活!
(1)填上恰当的词语。 ①________的空气 ________的晚景 ________的炊烟 ________的夕阳
②________地爱抚 ________地啃着草 ________地呼吸 ________地欣赏 (2)结合上下文,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 ①阔别已久:________。 ②车水马龙:________。
(3)读画横线的句子,这三个句子分别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请你用“一边……一边……”“仿佛”各写一个句子。________。
(4)作者按由________到________的顺序观察了________的乡村,抓住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等有特点的景物进行描写,突出________,抒发了作者________的情感。
【答案】(1)清新;美丽;袅袅;柔和的夕阳;轻轻;悠闲;美美;尽情 (2)离别家乡很久了;形容街道十分热闹
(3)比喻;拟人;比喻、拟人;一边……一边……:明明一边走路,一边哼着小曲。 仿佛:眼前千万片树叶在空中飞舞盘旋,我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生命之画。
(4)远;近;傍晚;起伏的山峰;金黄的稻田;西瓜地里丰收的景象;引颈高歌的大水牛;傍晚乡村的美丽;喜爱傍晚的乡村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运用修饰语的能力,在于平时对词语的积累和对课文的掌握。①从结构上看是“形容词(或限制词)+的+名词”,比如:清新的空气、美丽的晚景、袅袅的炊烟、柔和的夕阳。②从结构上看是“修饰词语+地+动词”结构,故:轻轻地爱抚、悠闲地啃着草、美美地呼吸、尽情)地欣赏。(2)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①阔别已久:离别家乡很久了。②车水马龙:形容街道十分热闹。(3)①是比喻,把“一起一伏的稻苗”比作“金色的海洋”②是拟人把“小蜜蜂”当做人来描写,“一边唱歌一边采蜜”。③比喻、拟人,把“西瓜”比作“胖娃娃”;把“蝴蝶、瓜蔓、余晖”当做人来描写,“轻轻地爱抚着它们,催它们入睡。”。(4)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概括性比较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书写时一定注意不要写错别字,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 【点评】(1)从给出的词语中找规律,掌握词语的结构,做题就容易了。平时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积累好词好句。增加词汇量。(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3)考查学生对常用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4)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和理解程度,锻炼了学生阅读和综合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
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打伞的女孩
南天门的花果山上有一个景点。我们快到这个景点的时候,雨下大了,只好在大树下躲雨,躲了好一会儿,有三个伙伴见到一位打伞的女孩,就钻进她的雨伞里去,变成了四个人共用一把伞。他们佝偻着身子像四个蒜瓣围着蒜头的茎,煞是好笑。我这时打量起这个打伞的女孩。先前还当她是迷路的小游客呢,但看她不惊不慌的样子,穿着家常衣服,又不像。问她是做啥的。她的声音很低,断断续续地说是带路的,带到山顶两块钱。说着, 扭头看着背后的林间小路。我望了去,路边有民居。是她的家?到底是孩子,不会招揽生意,要不是躲雨,要不是问她,都不知道她在等什么。这也是生活呀。因地制宜,山里的孩子就靠带路来赚一点钱,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呀。
雨,下小了,我们继续前行。百步之外,又碰上一个打雨伞的孩子,好比菜场上的又 一个“摊位”。能肯定她是带路的了,所以直接问她今天带过几个人了。她说,带过一个,得了两块钱。看样子,花果山上有一个“带路族”。但这“带路族”的两位孩子都很木讷。 为什么不会拿几把伞来卖卖呢?卖给躲雨的人,价格可以上浮呢。
我忽然想起她们应该唱着带路歌去带路。我来给她俩写个带路歌吧。“啦啦啦,啦啦啦,花果山中有我的家,走小道,抄近路,上山的小道在我脚下。只要花上两块钱,水帘瀑布可以直达。”
希望以后她们能唱着这首《带路歌》给游客们带路,这样她们可能生意兴旺起来呢! (1)给下面画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佝________(gōu jù)偻 打量________(liáng liàng) 上浮________(fóu fú) 兴________(xīng xìng)旺
(2)从文中找出一个比喻句,________。在这个句子中,作者把________比成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理解“因地制宜”的意思。“地”在文中指 ________,“制宜”在文中指________。
(4)文中说两位女孩很“木讷”,理由是________。联系上下文来看,“木讷”这个词可以理解为________。
(5)从文中的叙述和描写中,你体会到小女孩是什么样的人?
【答案】(1)gǒu
;liáng
;fú
;xīng
(2)他们佝偻着身子像四个蒜瓣围着蒜头的茎
;他们四个
;入围着蒜头的茎的蒜瓣
(3)山
;为游人带路
(4)她们不会招揽生意,不会拿伞做买卖,上浮价格赚更多的钱
;老实
(5)诚实、腼腆、内向的人。
【解析】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常言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1998年长江流域遭遇特大洪水,一些堤坝出现“涌”就是蚁害所致。当然,这里所说的“蚁”不是普通的蚂蚁,而是土白蚁。士白蚁行踪诡秘,为害隐蔽。一些外表看来完好无损的河堤土坝很可能已经遭受严重破坏。荆江大堤上飞驰的小吉普竟然全车陷落在土坝中,至于行人,水牛跌入坝中“陷阱”,就更是屡见不鲜了。那么,小小的白蚁为什么能掏空千里之堤,使之毁于一旦呢?
科学研究的结果告诉我们,我国的白蚁大体上可分为三类:木栖性白蚁、土栖性白蚁和土木两栖性白蚁。破坏堤坝的白蚁主要是土栖性白蚁,即专在土中筑巢的一类白蚁。白蚊的社会有严格的分工:蚁工、蚁后专门繁殖后代;兵蚁负责安全保卫;工蚁数量最多,从事筑巢、觅食等基本劳动。土白的巢穴在地下可深达两米,主巢大约1-2立方米,主巢周围的副巢多达百余个,巢穴之间有四通八达的蚁道相连。由于土白蚁不断在堤坝内分群、蚕食、筑巢,使得堤坝中蚁巢星罗棋布,对堤坝造成很大的危害。一旦汛期来临,水位高涨,水流溢入蚁道、蚁穴,就会出现堤坝管涌、渗漏和滑坡等险情:如果不及时排除,则会堤崩坝垮,出现灾难性后果。
土白蚁对人类而言是一种有害昆虫。土白蚁蚁群庞大,繁殖迅速,习性隐蔽,破坏力强,要彻底消除它的危害并非易事。近年米,科学工作者已在这个领域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F里之堤,固若金汤”的远量必将成为现实。 (1)请为文章加个题目《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屡见不鲜:________ 星罗棋布:________ 毁于一旦:________ 固若金汤:________
(3)第二自然段主要为我们介绍了白蚁四方面的知识,请写下来 (4)文中使用是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其中的两种,并举例说明 说明方法:________ 例子:________ 说明方法:________ 例子:________ (5)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下列哪一项?( )
A. 由整体到部分 B. 由主要到次要 C. 由概括到具体 D. 由结果到原因
(6)文中加线词语“对人类而言”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案】 (1)白蚁的破坏作用
(2)屡:多次;鲜:新鲜,新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罗:罗列;布:分布。象天空的星星和棋盘上的棋子那样分布着。形容数量很多,分布很广。;形容在很短的时间内完全毁灭。;形容防守非常坚固。金:金城,指坚固的城墙。汤:汤池,指防守严密的护城河。
(3)日蚁种类;自蚁分工;白蚁巢穴;白蚁危害 (4) ; ; ;
(5)D
(6)不能去掉,因为对士大自然来说,这些是很平常的现象;白蚁有属于它们的地位。但是对于人类来说,对人类有害的,就得消灭。这是相对而言的。
【解析】【分析】(1)考查拟定标题。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2)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3)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考查。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①举例子;②分类别;③打比方;④列数字;⑤作比较;⑥下定义;⑦列图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
(5)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6)比较辨析有无此词语语意的变化,从而说明此词的作用即说明了什么问题,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个角度来概括其特点,要使用评价语“准确说明”。 故答案为:(1)白蚁的破坏作用;
(2)①屡:多次;鲜:新鲜,新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②罗:罗列;布:分布。象天空的星星和棋盘上的棋子那样分布着。形容数量很多,分布很广。③形容在很短的时间内完全毁灭。④形容防守非常坚固。金:金城,指坚固的城墙。汤:汤池,指防守严密的护城河。
(3)日蚁种类;自蚁分工;白蚁巢穴;白蚁危害 ; (4)略; (5)D;
(6)不能去掉,因为对士大自然来说,这些是很平常的现象;白蚁有属于它们的地位。但是对于人类来说,对人类有害的,就得消灭。这是相对而言的。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词典理解词义。 (3)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5)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6)此题考查对有无此词语的辨析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