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初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来源:伴沃教育


1、问题的提出

美术教育在中小学中的地位,一直是一个争而未决的问题。尽管教育大纲有着明确规定:“中小学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必修的艺术文化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情操,提高美术文化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实际执行,却未能尽如人意,长期以来,美术教育处于一个最不显眼的位置,相对于“主课”来说,它是“副课”;相对于升学的 “硬任务”来说,它是“软任务”,——除了少数专为升学的“美术班”之外,其实这类的强化班,于教育大纲规定要求相距甚远,从长远的美术教育任务的目标要求来说,存在着一定的“负作用”。正由于对美术教育的认识不足所以形成了美术课“小学中凑合,初中压缩,高中取消”的结局。学生、家长尽管有学习的兴趣和需求,但是学校的实际情况上并不能满足他们,进而言之,这种情况可以认为是国民教育的缺陷。既然主要的问题在于中小学的校长们,对美术教育认识不足所以导致一些次要问题的产生,如中小学美术教材内容相对滞后,教学设备资料不完善,师资缺乏等等。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民对于丰富精神生活的热望增长,以及对后代提高素质的期待,探讨研究以及加强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课题必然会突出地摆在我们的面前。

2、观念问题

让我们的观念统一到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上,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个决定指出了当前教育改革深化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就明确规定了2l世纪我国教育的核心问题将是素质教育的问题。

什么是素质教育?按照《决定》指出的:“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要“美术文化”,不要“知识技能”

“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因此,有些教师认为美术学科注重美术文化学习,知识技能不重要了,或者可以完全屏弃了知识技能。教学中只要根据课前收集的大量图片、录像资料,引领学生欣赏,师生一起在欢乐的游戏中感受体验,鼓励学生大胆表现,不要求教师的课堂示范;认为要当一名美术教师只要知道一定的美术文化知识便可,无需有专业的美术技能、技巧了。甚至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不但不涉及美术技能技巧的教学,而且就连学生对技能方法提出疑问时,教师也不作正面的回答。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对《课标》的错误认识。

4.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模式陈旧

在中学美术教育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美术、启发学生智慧、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引路人。然而目前普通中学的美术教师相对较少,而农村的美术教师不仅数量严重不足,而且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美术教师的素质普遍不高,很难完成美术学科的教学任务,影响了美术教学的质量。这对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使美术课程完全背离了课程设置的初衷,无法承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目标。

5.应试教育仍占主导,美术课程意识淡薄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下,虽然大谈特谈素质教育,但不可否认的是,应试教育仍

然是我国教育的一个主流。许多学校把美术课当做“灵活课”,可上可不上,淡薄的课程意识使得美术课程在普通中学中形同虚设,教师、学生均不重视,往往只能消磨时间,流于形式。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与考试无关的美术课当然被视为“鸡肋”,弃之不能,食之无味。在很多地方,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内容的美术教育始终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境地。

6.美术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缺乏

依据学习范畴或学科群的特征来研制和设立综合课程,减少分科课程,这是世界教育的一个开展趋向。但在理论中,不少教师没有觉得到这种新型课程对学生开展的促进作用,反而觉得它扰乱了系统的学科学问教学。

7、素质教育与美育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有重要的地位,是毫无怀疑的。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又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引导人自觉地追求美、追求善,最终导向真的追求。培养我国人民的“真、善、美”情操,抵制“假、恶、丑”现象,是我们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达到实现世界和平,美好前景的必然途径。

我国有一段时期重视“德、智、体”全面发展,其实是不全面的,现在重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才是全面的。

8、美育与德育

德育,是理性的,一般是以直接的规范的方式进行,以便人形成心理上的道德定势,

造成有道德倾向的人。美育以迁移默化、陶冶心灵的方式,启发人内心的良知情感,和谐导向自我完满的状态,美育和德育,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但又不可以互相替代的。德育可以通过美育的方式,寓德于审美之中,但又不可以以德育代美育,美育是以更多的范例——人的心灵美以及自然、宇宙的和谐美的实例来加强德育的功能,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上,高扬德性和人生观的质量和价值。

说到底,美育是一种塑造人格的手段。鲁迅先生主张以美术唤起国人的美感。把艺术看作为改造我国国民性、培育崇高人格和理想的手段。思想家梁漱溟先生认为我们人在生活中处处有美与不美的问题,那么性情的陶养,莫过于“礼、乐”。乐就是艺术的一部分,他认为通过艺术的熏陶,而诱导人完善心理。以美育完善人格,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人不仅需要知识,技术,也不仅需要满足于一副健壮的身体,还需要更成熟的人类情感的生存方式。所以我们的教育不要忽略了培养学生“丰富的人文修养”和“有活力有魅力的人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