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传统文化的热度逐渐减退。取而代之地是新出现的流行文化,因其通俗、轻松、易掌握、易参与、娱乐等特点而受到广泛的喜爱。
其次,当代大学生好奇心理强,求知欲望强烈,尤其是对于层出不穷、新意百出的流行音乐的喜爱自然是只多不少。
再者,流行文化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轻松与娱乐,而大学生这一青春、乐观、活泼的年龄阶段也恰恰符合了流行音乐的特点。两种新鲜、乐观、充满朝气的事物碰到一起,必然能产生一定的共鸣。
另外,如前所述,目前流行文化虽然对大学生的影响大于传统文化,但其负面影响也同样是大于传统文化的,所以这一方面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2.4小结
由此看来,在校园里传统文化的热度明显地低于流行文化,当代大学生多愿意接受较为轻松、活泼、灵活的内容而非书本上的东西。因此,这也为流行文化与流行音乐在大学校园的传播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第三节 流行音乐在高校存在的必然性
由此可见,流行音乐在高校得以传播并不是偶然的,它一方面与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环境和人文需求有关,另一方面与目前校园传统文化衰落、流行文化繁杂的现象有直接的关系。这不仅有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也体现了他们的精神状态,同时还反映出其人文需求。
3.1校园传统文化被流行文化取代
在上一节已经谈到传统文化已经开始被人们忽视,这种现象同样存在于大学校园。社会的快节奏、经济的迅猛发展、生活观念与方式的快餐化不仅使社会上各阶层的人群变得简洁化与表面化,追求奢华的生活、思想观念大转变、以我为中心、一切以钱为前提以及对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背离等。这些观念同样也映射到大学生中,加上流行文化在此时的广泛传播,更吸引了大学生的注意力,因而出现了校园中传统文化被流行文化所取代的普遍现象,从而也为流行音乐的传播提供了条件,具体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
1、流行文化的通俗取代了传统文化的“晦涩”
45
很多同学认为传统文化的内容太死板,苦涩难懂,相比之下,流行文化用大众的语言,内容通俗易懂,更容易接受。
2、流行文化的新鲜取代了传统文化的“陈旧”
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时候,很多大学生就认为很多传统的东西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例如文言文中晦涩难懂的意义,离现实生活太远,而且太“老”。同时,流行文化的内容多是当下时髦的产物,理解起来不仅很新鲜,而且很贴近大学生生活。例如流行文学与流行歌曲,多以口语化为主,听起来看起来都一目了然。
3、流行文化的快节奏取代了传统文化的脚步
毫无疑问,流行文化是现代生活的产物,也具有现代生活的某些特点,最突出的表现之一是快节奏,而“流行”一词本身也是具有时间性,即在某一特定时间产生,因此流行文化的新旧交替十分快速。同时现代人包括在校大学生普遍存在喜新厌旧的心理,流行文化正是迎合了这一点而发展的,可以说它既与大学生的生活相联系,也与其心理相一致。而传统文化不同,传统文化中的任何一项内容都是通过历史的考验而保存下来的,它多具有不变性,始终保持一致,而无法与快节奏的生活相统一。
4、流行文化的现实性取代了传统文化的历史性
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文化与历史保留下的文化相比,前者是更容易被生活在现代社会的现代人所接受的。而流行文化也是依靠这一点而获得在校大学生更多地喜爱,它与大学生的生活是零距离。传统文化恰恰相反,与大学生的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很多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可见,当代大学生更乐于接受流行文化,这也是其在校园广泛传播的原因。同时,流行音乐也基于此获得了传播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3.2大学生的人文需求
在本章第一节中已经提到过大学生人文环境与流行音乐的关系,二者是存在一定相通之处的,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使得流行音乐得以在大学校园里如此广泛地传播。我们将大学生对流行音乐的需求称作大学生的人文需求,这主要是一种心理上的需求。
1、认同感
“认同感”一词是来自心理学,主要是指对某事或某人行为、思想、情感
46
等方面的肯定。在校期间的大学生还不能被称为独立的人,在经济、生活、情感和能力方面都还有所依赖。但在心理上,这一时期的学生却又十分希望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得到他人的肯定,即大学生渴望获得他人的认同。很多时候,这种认同是无法实现的,因此,他们就转而在其他方面寻求认同,流行音乐就是他们选择的对象之一。
首先,流行音乐在资源上十分丰富与普遍,通过网络、广播、电视、MP3等都可以直接欣赏到流行音乐。其次,流行音乐旋律简单、优美,内容接近口语化,好听并且容易学唱;再者,流行音乐表达情感,这是其最能深入人心的方面。流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常常是小情感,比如爱情歌曲中一首歌只表达对某人的思念,或表达对爱的勇气,等等;另外,流行音乐的唱法在一定程度也贴进人心,一种近似说话,略带气声,让听者感觉毫无距离感。
上述特点就是大学生通过流行音乐获得认同感的原因。在欣赏流行音乐的过程中,是比较个人化的,耳机、音响里放的歌曲只为自己而播放,而流行音乐或优美、抒情,或劲爆动感的节奏与音调又与大学生此阶段的心理有很大的切合点,并且能很好的表达出较自我的心理感受。因此我们说,大学生的一部分认同感直接来自于流行音乐。
2、实现自我
参与性是流行音乐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有时需要以舞蹈、传唱等方式进行辅助的表达,也与青年活泼好动的特点相适应。而这种参与性是十分平民化的,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卡拉OK的普遍。
通过笔者的问卷调查,设计题目为“常去卡拉OK吗?”。 选项
选择人数
所占比例
是 78 29.5% 不是 33 12.5% 偶尔 140 53% 没去过 13 5% 该图表显示有将近30%的人选择经常去卡拉OK,53%的人偶尔回去,而只有5%的人表示没有去过。可见,卡拉OK 也已经成为大学生业余娱乐生活之一。而这种通过亲身演唱的流行音乐参与方式,可以看作是大学生的自我实现。
学习与就业的压力、社会与家长的希望以及大学生自我的要求已经日益造成他们心理上的压抑与孤独。目前,很多大学生实现自我都是来自他人对自己
47
的评价或对自己的看法,自身的现实感完全取决于他人,例如对家长的依赖,对学校的依靠,并担心如果没有这种对他人的依赖,就会失去对自身存在的感觉。他们孤独、焦虑,是因为不知道该扮演什么角色,该追求和相信什么样的处世原则,并且对社会存在逃避心理。这种逃避和内心的孤独也使得他们的观念有所改变,逐渐变得平庸,毫无主见,他们接受观念,而不是生产观念;让他们自己发表意见,他们会感到束手无策;等等。因此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内心世界如同一棵小树苗常常飘摇不定。
而在卡拉OK中,很多大学生却能完全的释放自我,在娱乐的同时获得心理的解脱。这一方面是因为卡拉OK以人为主体,以演唱者为主角。在参与过程中这种主体的体现使得其心理获得一定的满足感。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娱乐演唱的同时会将自己的一部分感情投入其中,融合在音乐里。例如某学生心情烦闷,在唱歌时就会选择节奏感较强的歌曲,以发泄心中的郁闷;而心情舒畅时,就会选择节奏平稳,曲调流畅,轻松活泼的歌曲。在流行音乐的这种参与属性下,每个人的情绪与情感都得以释放,并且得到满足,从而达到一种自我心理释放与主观体验的实现。
3、寻求刺激
处在大学生阶段的学生不仅求知欲望强烈,创造力强,对而且新鲜事物有很强的敏感性与接受能力,并乐于寻求与众不同的刺激感受。而流行音乐除了其显著的大众性和抒情性外,还有一部分题材是以发泄、呐喊、刺激、感官、狂野等内容有关的音乐形式,那就是摇滚乐,正是能充分满足上述大学生的心理。
中国摇滚乐自上个世纪80年代出现以来,就产生了以青年与学生为主体的庞大的支持群体,也成为当时摇滚乐发展的推动力。这可以分别从青年学生的特殊心理与摇滚乐所表现的独特体验两方面来分析。
处在大学生时期的青年学生正是从青少年到成年的转变时期,其生理发育旺盛、自我意识增强,对同伴群体的需求增加,并且情绪变化不稳定,常处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他们一方面对社会环境、社会事件产生困惑与不满;另一方面对自身的未来报有迷茫、彷徨的复杂心情。在这种对社会与自我要求的心理下,他们需要一种可以与此心情相对应的表现方式,借以宣泄。
而摇滚乐正是与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相对应的音乐形式。它以表达现实为主要内容,发泄内心对社会的不满与愤怒,其巨大的音响效果与炫目的舞台灯光,
48
近于呐喊的演唱方式,以及伴随着音乐而随意舞动的肢体,都是摇滚乐的独特的特点。
因此,流行音乐的独特内涵与形式正是契合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在校园得以推广。
4、表达情感
音乐最吸引人的魅力之一就是其对情感的表达,任何形式都是如此,流行音乐更不例外,而它对各种人类情感的表达更为通俗与直接。
大学生时期的情感变化处于既复杂又脆弱的阶段。此时的大学生不仅对亲情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对爱情也懵懵懂懂,在友情方面更是有了切身的体验。而流行音乐对这些情感的表达是很到位、很直白的。一方面,从歌词直接可以看出。另一方面,对旋律与歌词的相互交融性提出很高的要求,即旋律要求表现出歌词所表达的情感,二者是完美结合的。再者,流行音乐所反映的情感包罗各个方面,例如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爱国情结、兄弟情等等,以描写爱情居多。同时,对情感的描述又是十分细节化的,有时候是表达了一瞬间或很微小的感受,而这种感受是大多数人都经历过的,如在爱情歌曲中,很多人常对伤心情歌情有独钟,这些歌曲表达对失去爱人或对思念的一种心痛与难过的情绪,并不是张扬的,而是很内敛的。
在笔者的问卷调查过程中,有一题涉及到此方面的内容,题目为“流行音乐是否能表达出你的心情”,只有6.9%的人选择了“不能”,其他37%的同学选择“能”,56.5%的人选择“偶尔”。 可以说,对情感的直接表达是大学生通常喜欢选择流行音乐的原因之一。
5、亚文化
所谓“亚文化”是来自于社会学的概念,是指在整个社会文化中,由于某种特殊的社会条件和生活模式而具有与大众文化相对独立的特征的社会群体。在现代社会学研究中,它还往往有一种特指的含义,即指在现代都市化生活条件下,具有强烈文化叛逆色彩的当代青少年群体。他们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文化标志,如语言、服装、打扮、行为方式与思想观念。而从经济因素上看,其产生是大生产导致的高度紧张的都市生活的产物;从文化上看,它是传统文化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浪潮冲击下产生的对立物。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西方国家。在我国,亚文化也早已出现,目前的亚文化人群主要是指青年学生,而流行音
49
乐是当代亚文化最显著的体现。1
音乐是青年学生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有许多想法和感情通过音乐进行发泄,而流行音乐是最重要的形式。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歌手或音乐,其实就是在选择自己的形象,他们模仿偶像的穿衣打扮等外部形态,以此来加强自己的形象,从而形成一种流行文化。
如前所述,流行文化中“偶像崇拜”、“时尚消费”、“流行语”、“网络文化”都是亚文化的具体表现。很多学生从中寻找个性,以求达到对自我的最理想设计。
3.3 流行音乐与大学生相互需求
大学生对流行音乐的需求已经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了,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流行音乐对大学生也存在一定的需求,也正是因为这种需求使得流行音乐与大学生的关系更为密切。
任何一种音乐形式都有其相对应的受众群体,流行音乐也是如此。它因为其轻松的形式与娱乐化将其主要对象对准青年,尤其是青年学生。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去欣赏流行音乐,另一方面也因为流行音乐的特性与大学生的性格相吻合,即轻松、活泼。因此,不仅是大学生对流行音乐在心理上有一定的需求,而现阶段流行音乐的创作也已经越来越考虑到大学生的需求了,并将大学生群体作为其主要的宣传市场之一。
第四节 小结
综上所述,正是流行音乐其独特的魅力,加上流行文化的进一步传播,以及大学生自身的精神与生活追求和亚文化的影响,使得流行音乐这一特殊的音乐形式在大学校园的出现拥有了必然性与可行性。可以说,大学生与流行音乐的关系是非同一般的。但在实际情况中,对流行音乐的理性认识却远远低于对它表面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
1、停留在听与唱上。这是最表面的体现,知道它唱的是什么,听听旋律,流行音乐在此只显示出其娱乐功能,对于审美、教化等功能被完全忽视。
1
金兆钧:《光天化日下的流行——亲历中国流行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第110
页。
5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