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医学传承的探析和思考

来源:伴沃教育
中医学传承的探析和思考

董峰;李晓

【摘 要】笔者通过探析中医学传承的形式、内容及各自的特点,提出几点关于中医学传承工作的思考.名老中医是当前中医药临床与学术领域的杰出代表,是联系传统和实现中医发展的灵魂.要做好中医学的传承和发扬工作,当务之急是要积极充分地继承好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年(卷),期】2018(016)017 【总页数】2页(P1-2)

【关键词】中医学;传承;师承;名老中医 【作 者】董峰;李晓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综合内科,山东济南250011;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山东济南250011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医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中医学的传承现状将直接影响着中医事业发展的未来。

1 中医学的传承形式

1.1 中医师承 作为祖国医学传承最传统的形式,中医学师承教育主要包括父传子受、师授徒承两种模式。中医学的传承与发展也得益于几千年来的师徒传授,因其

广泛而独具特色的特点,中医师承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始终占有主体地位。中医学讲究口传心授,其中蕴含着很多的隐性知识[1],而中医师承是传播、转移中医隐性知识的最佳模式[2]。家传习医者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小即耳濡目染、朝夕临诊、抄方学案,反复经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印证,通过世代相传的临证经验的积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中医世家[3]。在现代,中医师承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为遴选有丰富学术经验和技术特长的名老中医专家为指导老师,选配优秀的中青年业务骨干为学术继承人,展开针对性的培养[4]。

1.2 流派传承 在中医学传承、发展历程中,全国各地涌现出了诸多以地域性特色为代表的中医流派,如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以及后来出现的新安医派、岭南医派、燕京医派、齐鲁医派、川蜀医派等。这些医派的形成有着与其自身密切相关的时代性、地域性,以当地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以及历史文化背景为基础,形成了独特的中医诊法、治则和处方用药特点,学术经验颇为丰富和宝贵。中医流派是中医学的重要根基,他们往往有着各自的学术观点及核心学说,往往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理论创新,形成有独到见解的理论体系。此外,中医学术流派更容易形成薪火相传的人才链、学术链,如刘完素、罗知悌、朱丹溪、戴思恭诸家,师承授受,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河间学派[5]。

1.3 院校教育 早在南北朝时期,名医秦承祖便提出“置医学,以广教授”的建议,由国家创办中医学教育机构。在唐代正式设立“太医署”,北宋继承唐朝中医教育制度设置专门的中医学教育机构“太医局”。明清时代,由太医院兼管国家中医学教育,培养医药专门人才。建国以来,1956年国家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建立4所中医学院。后来各省几乎都建立了中医院校,中医学的教育传承事业得以蓬勃发展。作为中医人才培养和中医学术传承的主渠道,院校教育具有规模宏大、培养规范、知识结构系统以及教育体系完整的优势和特色[6]。院校教育承担着当代大批中医人才的培养任务,有利于推进中医学规范化传承模式。

2 中医学的传承内容

2.1 传承医术 所谓传承医术是指继承中医专家行之有效的临证诊治经验和独特的技术手法。此阶段以临床实践为主要途径,师承教育具有明显而突出的优势。 2.2 传承医理 所谓传承医理是指继承中医理论知识和中医专家的学术思想,是从显性知识传承到隐性知识传承的重要过渡阶段。此阶段通过系统掌握传统中医基础理论,对中医理论有深刻、独到的认识和理解,并用这一理论体系指导中医临床诊治疾病。

2.3 传承医道 所谓传承医道是旨在继承中医专家的道德修养、独特的认知方法和临证思辨特点,掌握其临床模式及洞察疾病的能力。医术、医理多属于显性知识,可通过经验总结、医案整理等作为载体得以传播和继承,而医道因其独特的认知方法属于隐性知识,其显性化过程成为目前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的难点所在。 3 关于中医学传承工作的思考

3.1 中医学的传承离不开中医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1958年英国科学家迈克尔·波兰尼首次提出“隐性知识”的概念[7]。中医学发展的经验积累性和中医本身的人文内涵决定了在中医的知识体系中更是存在着大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隐性知识,这些知识来源于历代医家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判断,基于主观的直觉、灵感、经验、感悟等潜在的形式存于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之中。师承教育是传播转移中医隐性知识的最佳模式,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我们已不能仅仅满足于师徒间口耳相传、口传心授这样的方式来进行中医学术的传承,必须在中医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道路上实现质的跨跃。

3.2 中医学的传承离不开中医经典的反复研读 中医经典不仅是人类历史的珍贵宝藏,更是构成中医药理论的核心内涵,使得中医学生命的优质资源得以延续。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说:“要学习好中医,就要从经典入手,因为经典是中医学之根,是后世各家学说之源头,必须下一番苦工夫才能学好。”[8]其中,构建了中医理

论体系的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和精髓。历代著名医家无不通过研读经典,继承经典,通过大量的医学实践而在理论上有所创新,进而著书立说逐渐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和体系,推动着中医临床水平的提高和中医理论的发展[9]。

3.3 中医学的传承离不开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践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性。邓铁涛教授说:“老百姓之所以对中医信赖,是因为中医疗效是肯定的,是经过几千年临床实践所证明了的。临床实践是中医的生命线,离开临床实践,中医就寸步难行。”可见,以临床实践为中心是中医药传承的关键,“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是国医大师们认为学习、传承中医的不二法门。

3.4 中医学的传承离不开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的总结 国医大师、名老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中德高望重、医术精湛的名医大家,是当前中医学成就的标杆。他们是将古老而又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医药学的理论与临床实践相合,解决临床疑难问题的典范。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是中医薪火相传的传帮带,是中医学人才培养、理论发展、临证总结与传承创新的必要途径。

名老中医临证经验传承应重视医案的整理、研读。医案是中医临证实践的记录,是名老中医诊疗思路的表述,体现了名老中医理、法、方、药的综合应用。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是一个极优的平台,通过名师面授、随师佐诊、整理医案、病例分析等,特别是通过大量的文字整理,可以很好地总结和传承名老中医的临证诊疗经验[10]。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的传承应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事实证明,数据挖掘的充分应用使得中医药在学术与经验传承方面的取效显著。综合传统与现代研究方法,开展前瞻性与回顾性研究,结合纵向课题与横向课题,有助于全面而系统地研究中医学术思想的理论体系和精髓规律[11]。综合采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多种统计方法,可以实现大量病案信息数据的高效、精细整理和深度挖掘,

原汁原味地展示名老中医的辨证规律和用药经验[12]。运用深入访谈法、典型案例分析法、事物资料分析法等定性研究方法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及名医论著等进行研究,归纳总结出名医成才的普遍规律,以启示后人[13]。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冯慧卿.基于默会知识理论的中医学术传承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5):322-323.

[2]赵宇明,王庆国.浅析隐性知识理论在中医学术传承中的重要意义[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5(2):82-83.

[3]宋咏梅,刘更生,王振国.当代名老中医学术传承现状分析[J].江苏中医药,2010,42(10):70-71.

[4]汤少梁,沈爱琴.从隐性知识管理角度解读当代中医传承困境[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2):75-77.

[5]王庆其.从文化传承研究中医学术流派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2012,47(7):469.

[6]刘英锋,查青林,黄利兴,等.对名医传承规律与传承模式研究的设想[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12):1070-1071.

[7]科洛波洛斯,弗雷保洛.知识管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32.

[8]毛德西,禄保平,张海杰,等.邓铁涛谈中医传承与创新[J].中医学报,2014,29(5):659-660.

[9]李小会,雷根平,潘冬辉.促进名老中医学术传承培养新一代名医的策略与思路[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4):994.

[10]刘晓倩,刘梅,黄琨.等.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师承管理与传承方式的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21):1-3.

[11]徐春波,郝威威,顾晓静,等.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的传承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0,5(4):297-298.

[12]张惠敏,倪诚,李英帅,等.运用定性方法研究名医学术思想和经验传承初探[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6(1):21.

[13]周学平,吴勉华,过伟峰,等.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型传承模式的构建[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12):1695-169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