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对中医哲学的认识
通过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我们知道,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哲学要以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为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哲学的思想指导者人们对自然界的改造。所以医学也不例外。中医哲学作为中国哲学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几千年来对中医学本身的发展影响深远。
早在原始社会,自然科学根本还没有发展,人们都有崇拜神灵的迷信观念。这导致了当时巫医盛行,巫医用祈祷、占卜、念咒等巫术治病,偶尔用药物或者手术。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到了春秋后期奴隶制的崩溃。
这时人们的哲学观念开始转变,这在自然辩证法的课堂上也提到过,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从神话和宗教的自然观过渡到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这在中医哲学上表现为阴阳五行学说,以及春秋时期秦国医生医和的“六气致病说”。阴阳的哲学思想是在《周易》中提出来的,几乎所有的自然现象都被分为阴阳两大类,哲人认为一切自然现象的变化都是阴阳消长的结果。因为阴阳为占卜所用,而治病也用占卜,因而很容易用阴阳来解释医学现象。可以说没有阴阳思想,就没有《黄帝内经》,也就没有中医学,没有两千多年中医实践。五行学说也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五行指木火土金水,分别对应中医学中的五脏——肝心脾肺肾,中医学就是应用阴阳五行理论建立起来的医学模式,它们与中医学的具体关系我就才疏学浅,不了解了。关于六气致病说,其中的六气是指“阴阳风雨晦明”,是大自
然的现象,大自然变化过剧,使人发生疾病。可见当时已用朴素唯物思想解释病因,认为人体是小宇宙,而大宇宙发生变化,势必影响到小宇宙,也就是说外在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到体内生理变化。这种整体观构成中医学的一大特色。受此影响产生的伤风、上火、中暑等词汇几千年流传下来,时至今日大家仍在使用。
到了秦汉时期,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得到继承和发展,这在《黄帝内经》中得到了体现。要谈中医哲学就不能不谈《黄帝内经》,它是中国哲学的一章,它对世界的医学发展至今还有影响,我在网上都可以找到最近发表的关于《黄帝内经》哲学思想探讨的论文。《黄帝内经》更加强调整体观念,阐述了人体的体表与脏腑之间、脏腑彼此之间、人与自然界之间的联系,总结出“天人合一”、“阴阳离合”、“五行生克”、“经络循环”等思想。这本书的基本内容和“有诸内必形诸外”的思想观念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之后,东汉时期的名医张仲景写出了《伤寒杂病论》,确立了“审因辨证、因证立法、以法系方、潜方用药”的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此外,他还在“四诊”的基础上总结出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的“八纲”。四诊八纲辨证施治的理论原则是中医学的核心思想,可见这一思想秦汉时期就已形成。
综上看来,中医学和哲学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哲学思想的发展也就是医学的发展,中医哲学的博大精深可见一斑。此后,中医学逐渐发展兴盛,虽有近代“扬西抑中”的逆潮,但现已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医学理论。虽然现在对中西医的争
论仍然不断,但中西医结合已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势。对于现在医学的发展,中医的哲学思想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由上面对中医哲学的发展的探讨可知,中医哲学思想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一是辨证施治。我简单的提一下三方面的指导意义。(一)诊断学。西医诊断思维上倾向于唯物主义,因为西医建立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以一种模式化、规范化的标准去观察和验证问题,是一种感性认识,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而中医从藏象、症候出发,把疾病的表现归纳成八纲等证象,上升到理性思维的高度,同时运用辩证的观点去观察分析问题,更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二)医药学。西医
对单个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较多,但对多种药物之间的联合用药的效果知之甚少。而中医对此有着更深刻的认识,有“十八反十八服”等说法,并提高到哲学的高度,提出“相生相克”的理论。(三)治疗学。西医的治疗以疾病为中心和出发点,以药物为主要治疗手段,通过药物杀灭致病菌或病毒来促使疾病治愈。这种指导思路较为狭窄,方法手段较为单一,主要针对外因(致病源)进行治疗。而中医治疗以患者为中心,不以消灭病源为目的,而是以治人为本,更符合现代医学的生物模式。例如治疗肿瘤,中医强调“扶正理气”,提高人体自身的抵抗力,抑制肿瘤的生长。这种方法,不良反应少,患者的生存质量也高,容易为患者所接受。与近年来西方医学大力提倡和发展的免疫治疗,具有异曲同工之处。
纵观中医哲学的发展,我们应该深刻的意识到中医哲学的重要性。中医学是一个经验积累的医学,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对现代医学的未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学西医的同学,应该多了解一些中医哲学的知识,尽可能使自己将来少受西方医学的弊端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友元。《简明中外医学史》2008年11月第1版
2、李先华,彭强。《中医哲学思想对现代医学的指导意义》现代中西医结合杂
志2009年8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