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二○一一年十月
目 录
一、建设基础 ................................................... 3 (一)专业现状 ................................................... 3 (二)需求分析 ................................................. 4 (三)目前存在问题 ............................................. 5 二、建设目标 ...................................................... 6
(一)总体目标 ................................................. 6 (二)具体目标 ................................................. 6 三、建设内容 ...................................................... 8
(一)专业与行业需求对接 ....................................... 8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8 (三)课程体系建设 ............................................. 8 (四)教学运行与保障 .......................................... 10 (五)课程建设 ................................................ 12 (六)实训基地建设 ............................................ 14 (六)教学团队建设 ............................................ 17 (八)社会服务 ................................................ 18 (九)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19 (十)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 19 四、建设进度 ..................................................... 20 五、护理专业群建设 ............................................... 43
(一)助产专业 ................................................ 44 六、资金预算 ..................................................... 49 七、保障措施 ..................................................... 50 八、预期效果 ..................................................... 51
护理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方案
项目负责人:刘玲华
项目组成员:陈红宇、付沫、陈兰、宋国菊、汪国珍、姚斌、郑蓉、管祥兵、程家娥、徐元屏
一、建设基础 (一)专业现状
护理专业是我校重点建设专业之一,经历了从中专到大专二个办学阶段,已有近60年的专业办学历史。专科层次的护理专业是学校于2002年3月由原湖北省中医药学校和湖北省荆州卫生学校合并组建的当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开办、并开始招生。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本专业基础学科配套齐全,办学基础设施和专业教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目前,本专业以全日制高等专科教育为主,兼顾中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和各类岗位培训。每年招生数1000人左右,新生报到率95%以上,全部为第一志愿,毕业生就业率达95%,已形成立足荆州、辐射全国的格局。我校护理专业服务区域能力强,据调查,荆州市三甲医院护士长60%是我校毕业生,荆州市各级医疗保健机构50%护理人员是我校毕业生。
护理专业培养是培养适应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具备实施整体护理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能胜任临床护理、社区护理、预防保健等工作,徳、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从事护理工作。
根据就业导向和相关医学类专业教育规律和特点,护理专业确立了适合人才培养特点的“2+1”产学结合教学模式,并积极进行临床实习阶段的“实习就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根据护理岗位需求,在“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指导下建立护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思想道德与人文修养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技术模块、素质拓展模块、实践教育。
多年来,护理专业注重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积极探索符合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培养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校内实训基地4877m2,有公共课实验室3个,专业基础课实验室13个,专业课实验实训室17个,形成了职业氛围浓厚、仿真效果良好、软硬件配套、仪器设备先进、利用率高的、能满足护理专业实验实训教学、且在全国同类高职高专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护理基础及临床技能实训中心。该中心先进的专业教学仪器设备有心肺听诊多媒体教学系统、腹部检查多媒体教学系统、操作台柜、多功能病床、基础护理模型人、接生示教模型、婴儿多功能温箱、注射模拟手臂、臀部注射模型、导尿模型、除颤仪、多功能床边监护仪、呼吸机、输液泵、自动洗胃机、吸痰器、心电图机、电子气管插管模型、高
级自动电脑心肺复苏模型等,基本满足了本专业教学需要。学生在与职业岗位基本一致的仿真实践教学环境中进行操作训练,大大提高了职业技能;实训课开出率达100%。学校在校外与47家二甲以上的医院(其中三甲医院有18家)建立了护理专业教学基地,并制定了学生到实习基地实习、实训规章制度,确保了学生校外临床实习实训教学需要。
护理专业现有专任教师42人,其中高级职称占38.78%,中级职称占46.94%,初级职称占14.28%,青年教师硕士及在读硕士14人,“双师”型教师占85.7%。年龄结构中中青年教师和高中级职称教师占多数,研究生以上学历所占比例偏小,但整体趋向合理。
为了加强学校与医院的合作,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满足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学校成立了由校内外专家、医院护理技术骨干以及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产学研工作领导小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社会需求、行业特点及社会发展趋势及时对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规格、培养方案等进行调整。通过与医院共同安排学生实习、互派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到对方单位从事临床护理和担任教学工作,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共同研究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护理教学和护理临床等方面的研究。在各教学基地的大力支持下,护理专业先后从教学基地选拔了31名既有丰富工作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专家担任“兼职教授”、 “兼职副教授”来护理系担任理论与实践课的教学;在实习教学医院聘请了178名实习带教教师担任实习教学工作,形成较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 (二)需求分析 1.社会需求状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服务范围向医院、社区两大主体拓展;随着人民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增加,独生子女的增多,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的需要,对医疗卫生、护理服务的需求将日益增长;各级医院要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初级卫生保健和社区护理工作的扩大,不仅需要大量的护理人才,而且对护理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行业需求状况
根据卫生部全国注册护士信息库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底,全国31个省区市的注册护士达到218万人,每千人口护士比为1:1.4(卫生部要求1:3,WTO
要求1:5),医护比为1:0.64左右(要求1:2),床护比不足1:0.4(此为78年卫生部要求,许多国家为1:1),护士的总量明显不足。截止2010年底统计,荆州市现有护士7249人,最新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荆州市现有人口为647万人,每千人口护士比为1:1.12,未达到2009年底国家平均值,与发达国家比差距更大。按国家卫生资源配置标准,荆州市每千人口护士数的缺口约5000-8000人。近几年来,每当学生毕业之际,总有多家用人单位在我校招聘护理专业毕业生。在医疗卫生保健服务行业,护理人才属于紧缺型人才。为了满足人才市场对高级护理人才的需要,加快护理人才的培养适合我国国情。
3.岗位要求
卫生部2005年颁布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提出的总目标是:“加强护士队伍建设,提高护士队伍整体素质,规范护士执业行为,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专业技术水平,拓展护理服务,加强护理管理,规范护理教育,促进护理事业与社会经济和医学技术的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护理工作要面向社区、农村,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服务要求,立足社区和家庭,发展老年人护理、慢性病护理、临终关怀护理等,护理专业就业岗位扩大到各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社区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养老院等医疗保健机构,这对护理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
2008年颁布实施的《护士条例》规定护士必须通过执业资格考试,2010年5月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颁布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办法》规定护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当年可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据此,用人单位纷纷要求护理专业毕业生通过执业资格考试,这也对护理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提出了新要求。
(三)目前存在问题
1.人才培养方案不能完全满足卫生行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 2.课程设计与实际护理工作岗位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3.校内、外护理实训条件仍需加强。
4.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力量较弱。 5. 第三方评价机制未能形成。
二、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等有关文件精神,积极推进学校护理专业与医院、社区护理岗位对接,推进校院对接,健全校院合作、工学结合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机制,深化“校院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系统培养,根据医院、社区的护理工作任务,基于护理工作过程,重建课程体系,建设护理专业核心课程,形成课程标准,实现护理专业课程内容和护理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强化实践育人,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具有教学和社会服务功能的护理培训基地,实现教学过程与护理工作过程对接;围绕护生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实现护理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带动学校专业发展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水平的持续提升和社会服务能力的不断增强。
(二)具体目标
1.明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保障中职、高职护理专业有效衔接。 2.探寻社会需求,优化护理专业布局。
3.建立健全校院共建、共管的校院合作、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保障人才培养工作系统化。
4.推进护理专业与护理岗位对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校院合作的组织体系和机制建设为重点,根据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护理岗位能力要求,通过校院共建师资队伍、共建课程体系、共建教学实训基地,形成校院合作全方位、工学结合深层次、教学做合一全过程的“校院合作、2+1工学结合”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围绕护生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着力培养护生的护理职业能力,实现护理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5.构建“立足岗位,面向医院、社区”的护理课程体系。根据护理专业岗位需求,在现代护理理念的指导下,以人的健康护理为中心,围绕护理工作任务和
护理工作过程,参照护士执业资格标准重建课程体系,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及教材建设,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的有机衔接。
6.建设基于护理工作过程的精品课程。以护理工作过程为核心,进一步完善现有《护理学基础》省级精品课程,使之达到国家级精品课程申报水平;进一步加强《健康评估》、《急救护理》、《妇产科护理》和《五官科护理》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使之达到省级精品课程申报水平;创建《儿科护理》、《内科护理》、《外科护理》校级精品课程,力争5年内使之达到省级精品课程申报水平。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7.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快信息技术应用。围绕护生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化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护理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8.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疏通护理专业中职、高职、本科升学途径,拓宽护理专业人才成长渠道,使本校50%以上的护理专业中专学生升入专科学习,使50%以上的专科学生升入本科学习。申请1-2项继续教育项目。
9.建设多功能校内、外实训基地。学校与医院合作完善护理实训基地,购置智能化水平高的模拟教学设备,形成符合工作岗位真实情境的职业性、开放性强,岗位覆盖面全,融教学、培训功能为一体的实训环境,满足实训及培训的需要。充分发挥行业办学的优势,在省卫生厅和市卫生局的指导下,加强现有校外47所医院实训基地建设,重点建设2所综合性医院,使其成为示范性护理实训教学基地。
10.建设高水平的“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重点培养专业带头人2人、专业骨干教师10名,青年教师6名。对现聘任的178名校外兼职教师分期分批进行护理教育、教学方法、职业教育理论培训,使兼职教师比例达65%,使“双师”素质达90%。
11.提高专业社会服务能力。
(1)与医院合作开展基础护理技术培训,规范护理技术操作。
(2)对临床护理人员进行在职急救护理培训、ICU护理培训,提供各项标准化技能训练。
(3)为社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护理员、养老护理员、育婴员及保育员培
训300人,使其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4)每年组织专业教师及学生进社区和农村进行健康知识宣传与救护技术培训2次。
(5)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将5-8名骨干教师送到国内外研修,学习国外先进的护理理念、教学方法、护理新技术,促进国际护理交流与合作。
12.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建设内容
(一)专业与行业需求对接
1.广泛调研,明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深入各级各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护理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及规格进行广泛调研,确定护理专业的中职、高职人才需求及培养规格要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等方面保障中职、高职护理专业教育有效衔接。
2.探寻社会需求,优化护理专业布局。开展社会需求调研,根据调研结果,申请设置护理专业社区护理方向,建设其课程体系。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深化“校院合作、2+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定期召开护理专业建设委员会会议,由医院、学校共同参与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护理职业标准确定专业课程内容,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推进素质教育。三年教学进程中,前4个学期以在校内学习为主,兼到医院、社区完成教学见习;后2个学期在医院完成教学和实习。
2.建立校院共建、共管的运行机制,健全校院合作、工学结合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机制,保障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正常进行。完善由行业、医院护理专家组成的护理专业教学建设委员会的职能,使其成为“校院合作,工学结合”的纽带和桥梁。强化47个教学基地教学管理的组织建设,形成由学校教务处、护理系、教学基地、护理部组成的教学管理组织体系,健全相关管理制度,为工学结合的教学组织与实施提供保证。
(三)课程体系建设
构建“立足岗位,面向医院、社区”的护理课程体系。为了向医疗卫生行业输送高质量技能型护理专业人才,同时满足社会对护理人员的需求,在进行课程
体系建设时,首先对护理岗位需求进行调研,然后召开由医院护理专家、学校专业骨干教师与教学管理者组成的护理专业建设委员会会议,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再依据专业调研情况及相关职业标准,以实现临床护理和社区护理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为切入点,分析岗位包含的实际工作任务,确定本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将之归纳为行动领域;最后,根据护理专业岗位需求,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学习领域构建时,在现代护理理念的指导下,以人的健康护理为中心,围绕护理工作任务和护理工作过程,参照护士执业资格标准重建课程体系。归纳提炼出护理工作岗位须具备的职业能力。
课程体系纵向分专业基础技术和技能、岗位专业核心能力、岗位持续发展拓展知识、毕业实习四大部分。横向分两个岗位职业技术方向:即护理专业职业能力需求的共同知识、技术和技能内容整合成基础技术和技能部分;职业核心能力
根据就业的不同需求分化为临床护理、社区护理方向。
(四)教学运行与保障 1.教学运行
整个护理人才培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第一、二学期,进行基础领域学习,完成护理专业所需的人文与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术的学习和训练。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基本技能培养为目的,重点加强英语及计算机等工具课程和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较强学习能力和接受新技术的能力。依托校内实训基地,通过认知实训,为培养学生护理技术应用能力打基础。第二阶段为第三、四学期,进行专业领域学习,根据就业岗位的需求,按照“循岗导教”的原则,以完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基于工作过程,主要在学校通过校内实训室和医院教学基地,完成岗位专业知识的学习、技术及技能的训练,重点训练职业技术核心能力,同时兼顾学生可持续发展所需的拓展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培养职业岗位后续发展能力。第三阶段是第五、六学期,为毕业临岗实习,着重强化训练学生岗位职业技术核心能力,提升其岗位适应能力。各课程设置对应的实践环节,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的实施时间交错、体系并行,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行业多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提升学生的发展潜力(见图1)。
图1 护理专业课程运行图
2.建立学校、医院相结合的基础实训、综合实训、临岗实习 “能力递进式”的实训教学体系(见图2)。
实训单元 实训内容及实施方式 1.英语基本应用能力﹝课中讲练结合,校内语音室﹞ 2.计算机应用能力﹝课中讲练结合,校内信息中心﹞ 3.就业创业及社交能力﹝课中讲练结合,生活实际积累﹞ 4.化学物质的配制与浓度计算(课中讲练结合,校内实验室) 1.器官、组织、细胞观察能力﹝课中讲练结合,校内实验室﹞ 2.病理标本的正确保存与运输能力﹝课中讲练结合,校内实验室﹞ 3.人体机能正常与异常观察能力(课中讲练结合,校内实验室) 4.无菌观念的形成、病原生物学与免疫解释能力﹝课中讲练结合,校内实验室﹞ 5. 指导合理用药能力、常用药品保管、外观鉴别能力﹝课中讲练结合,校内实验室﹞ 1.正确引导和安排患者候诊和就诊能力 2.快速便捷地办理入、出院手续,对出院患者进行出院指导 3.正确铺备用床、暂空床、麻醉床,帮助患者安置舒适卧位,促进患者睡眠 4.正确测量并记录患者生命体征 5.正确运用各种保护具,安全运送患者 6.规范进行热、冷疗操作 7.规范熟练地进行各种无菌技术的基本操作及隔离技术操作 8.正确取药、配药及发药 9.规范熟练地进行各种注射及各种皮试液配制,正确判断试验结果 10.规范地进行静脉输液与输血 11.熟练完成吸氧、吸痰、超声雾化吸入 12.规范完成各种清洁卫生护理工作 13.规范进行洗胃,正确实施鼻饲 14.规范熟练地进行各种灌肠、肛管排气及各种导尿术 15.规范地进行终末消毒处理,会进行尸体料理 ﹝以上实训均课中讲练结合,教学做一体,校内护理实训中心﹞ 1.对各系统各年龄段常见疾病患者进行护理评估,作出护理诊断,制订并实施护理计划,进行效果评价; 2.敏锐的观察判断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各种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护理的能力,包括配合医生实施抢救、应用常用监测技术对重症患者监护; 4.运用药理知识观察与指导患者合理用药的能力,包括:对临床常用药品进行制剂的外观质量检查,查阅药物相互作用,检查配伍禁忌和准确、快速换算药物剂量的能力;观察药物疗效、不良反应的能力;指导患者合理用药、进行药物知识咨询和宣教。 ﹝以上实训均课中讲练结合,教学做一体,校内护理实训中心﹞ 1.社区诊疗护理能力 2.预防保健和家庭护理及指导家庭护理能力 3.康复、精神卫生、慢性病防治与管理能力 ﹝以上实训均课中讲练结合,教学做一体,校内实训中心,社区﹞ 对各类人群进行心理护理﹝课中讲练结合﹞ 护理行政管理和护理业务技术管理﹝课中讲练结合﹞ 能对各类患者及健康人群进行健康教育﹝课中讲练结合﹞ 1.疾病的基础护理操作能力 2.各系统疾病护理能力 3.急危重症抢救、护理及配合医生抢救能力,对重症患者监护能力 4.心理护理能力 5.正确书写护理记录能力 6.护患、医护、护技人员沟通能力 7.健康教育能力 临岗见习、实习、暑期社会实践、暑期社会调查 公共基础 基础能力 医学基础 基础护理能力 专业能力 临床护理能力 社区护理能力 心理护理能力 护理管理能力 健康教育能力 专业核心能力 强化与拓展 综合能力 工学结合 实践项目
图2 护理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示意图
3.建立校院共建、共管的运行机制。成立47所教学医院参与的护理专业建设委员会,整体规划护理专业建设,建立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形成规范的、可操作的管理办法,保证教学运行的顺利实施。
(五)课程建设
1.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按照“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指标”, 进一步完善现有《护理学基础》省级精品课程,使之达到国家级精品课程申报水平;进一步加强《健康评估》、《急救护理》、《妇产科护理》和《五官科护理》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使之达到省级精品课程申报水平;创建《儿科护理》、《内科护理》、《外科护理》校级精品课程,力争5年内使之达到省级精品课程申报水平。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见表2)。
表2 护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一览表
课程 目标 建设进度(年度完成情况) 完成国家级精品课申报 ①2011年完成课程设计; ②2012年规范基础护理操作 责任人 校内教师:程家娥 《护理学基础》 ③2013年制作基础护理操作荆州市第二人录像 ①2011年完善试题库建设 民医院:宋国菊 校内教师:汪国《急救护理》 完成省级精品课申报 ②2012年完善校本教材及课珍 程标准 ③2013年申报省级精品课程 ①2011年制定课程标准; ②2012年完成课程设计;规范健康评估的操作; ③2013年申报省级精品课程 荆州市中心医院:付沫 校内教师:王进军 荆州市中心医院: 彭家清 校内教师:徐元《健康评估》 完成省级精品课程申报 《妇产科护理》 继续建设①2011年完善试题库建设 校精品课②2012年完善课程标准及全屏 程 部课件 荆州市中心医课程 目标 建设进度(年度完成情况) 责任人 ③2013年制作50%的课程录像 院:丁蓉艳 继续建设校精品课程 ①2011年完善试题库建设 校内教师:郭丽《五官科护理》 ②2012年完善课程标准及全君 部课件 荆州市第二人③2013年制作50%的课程录像 民医院:昌明 ①2011年完善试题库建设 ②2012年完善课程标准及全部课件 ③2013年制作50%的课程录像 ①2011年完善试题库建设 校内教师:郑蓉 荆州市妇幼保健院:邹贤凤 校内教师:胡晓《儿科护理》 继续建设校精品课程 《外科护理》 继续建设校精品课程 ②2012年完善课程标准及全群 部课件 荆州市中心医③2013年制作20%的课程录像 院:王红 ①2011年完善试题库建设 校内教师:王进《内科护理》 继续建设校精品课程 ②2012年完善课程标准及全军 部课件 荆州市中心医③2013年制作20%的课程录像 院:郭建丽 2.依据学生职业成长规律设计课程,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护理专业的不同就业岗位对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素质的要求基本相同,而核心职业能力的要求因岗位不同有所差异。为了避免传统专业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多会得少,知识了解的面广而操作技能弱和技术应用能力差,专业核心能力不突出的局面,护理专业的教学内容融入行业及职业岗位标准,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情境。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结构设计以及综合实践的安排上与岗位挂钩,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以护理工作过程为依据,组织安排教学。课堂教学与临床见习交叉进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真实的职业环境和医院文化,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教、学、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3.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改革以往的传统讲授法,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信息基础设施,积极创建虚拟实训项目,网上学习平台,推动信息化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4.加强教材建设。与医院临床紧密结合,围绕护理工作任务,按照护理工作过程及职业能力要求的修订《急救护理》校本教材,各专业课程的实训与指导教材5部。
(六)实训基地建设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护理岗位对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依据“校院合作、2+1工学结合”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医院合作将校内现有资源重新优化整合,通过调整整体布局、加强内涵建设、营造职业氛围、健全制度标准、添置智能化水平高的模拟教学仪器设备等方式实现学校教学环境与医院职业环境高度统一,成为集教学、培训与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护理实训中心,成为护理行业技能考核与培训、岗位技能训练、职业资格鉴定为一体的护理职业技能考核与培训中心。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仪器设备汇总见表3。
(1)护理实训基地
根据护理工作任务的需要,在原有实训室的设备基础上,添置相关设备以提升实训功能,拓宽实训项目,优化已开实训项目,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及综合实训能力。购置智能化仪器设备,提供各种仿真“病人”,建立仿真的实训环境,满足教学和培训需要。计划购置全功能护理人、多功能护理人、男女性透明导尿模型、输液臂、电阻式触摸屏、高级新生儿综合模拟人、高级外科缝合腿训练模型、腹部伤口模拟模块、缝合模块、造口护理模型等设备仪器。接受学生通过各种实训提高实践技能。
每年完成50项护理基本技术实践实训、示教实训,使学生具备护理岗位必需的知识与技能,每年完成毕业前学生护士执业注册理论、技能培训。
(2)急救实训基地
校内急救实训基地计划引进国际上最先进的医学模拟中心的理念,体现数字化医学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方向,购置一批先进教学设备,引进美国心脏协会(AHA)
的急救危重症相应培训内容,完全对应实际工作的诊疗流程,满足本市实际工作岗位对急危重症技能培训的要求,满足学校内各专业教学的要求。主要包括:院前急救模拟实训室、基础生命支持训练实训室、模拟高级生命支持训练实训室。设置场景训练模式——院前急救、急救转运、急诊入院,提升学生紧急医疗护理救援能力,培养学生面对突发事件的配合处理能力。建立虚拟训练网络信息平台,模拟人体生理、病理表现以及临床实践中危重症救治场景,学生可上机自我学习,培养其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每年完成学生CPR等急救实训项目;为临床护理人员在职急救护理培训、ICU护理培训,提供各项标准化技能训练。
(3)社区护理实训基地
校内新建社区护理实训室5间,其中3间社区健康教育室,2间模拟社区诊室,建立实训管理制度,编写实训教学相关文件;购置教学和实训设备:计算机、电视机、心电图机、床单位、各种诊疗仪器、DVD机、投影仪、健康教育展牌等设备设备、健康档案软件等。
表3 护理专业校内实训室仪器设备预算一览表
所属实训室 基础护理 基础护理 基础护理 基础护理 基础护理 基础护理 基础护理 基础护理 基础护理 健康评估 健康评估 外科护理 外科护理 外科护理 外科护理 外科护理 外科护理 外科护理 仪器名称 模拟人护理教学病案 虚拟静脉注射培训系统 全功能护理人 多功能护理人 男性透明导尿模型 女性透明导尿模型 输液臂 电阻式触摸屏 臀部注射模型 十二导联训练模型 高级综合模拟人 外伤肢体模块 控制大腿出血模块 伤口护理模块 全功能创伤模型 高级创伤模块套装 麻醉喉镜 外科急救箱 型号 211-17001 280-00001 数量 单价(元) 合计(元) 1 2 10 10 1 1 10 10 10 260-20001 1 1 381500 381550 381450 201-00001 276-10001 DG-03110A MB717 1 1 1 1 1 1 10 24,000 180,000 12,000 1,000 7,800 7,800 4,500 6,500 3,450 94,494 560,000 21,000 21,000 21,000 51,630 10,050 2,022 3,000 24,000 360,000 120,000 10,000 7,800 7,800 45,000 65,000 34,500 94,494 560,000 21,000 21,000 21,000 51,630 10,050 2,022 30,000 所属实训室 外科护理 外科护理 外科护理 外科护理 妇产科护理 妇产科护理 妇产科护理 妇产科护理 妇产科护理 妇产科护理 妇产科护理 儿科护理 儿科护理 儿科护理 儿科护理 儿科护理 儿科护理 儿科护理 仪器名称 腹部伤口模拟模块 缝合模块 造口护理模型 敷料柜 3维子宫颈扩张示教模型 复苏新生儿 高级妇科检查模型 妇科训练模型 电子孕妇腹部触诊模型 分娩机砖示教模型 会阴切开缝合模型 高级新生儿综合模拟人 婴幼儿护理台 婴儿头部注射模型 婴儿气道管理模型 儿童插管模型 高级护理婴儿 新生儿护理模型(男/女) 高级综合模拟人 高级模拟训练监护监控系统 模拟人急救教学病案 AED基础生命支持训练系统 气管管理模型 基本生命支持损伤组合 抢救训练模型 复苏婴儿模型人 复苏少年模型人 计算机模拟急救训练系统 除颤监护仪 呼吸机 解救套装 硅胶复苏器 婴儿硅胶复苏器 随身呼吸面罩 折叠式铲式担架 气管插管固定器 型号 数量 单价(元) 合计(元) 10 10 1 1 3,780 90 4,500 3,500 3,090 9,138 8,070 10,260 4,650 5,800 5,622 205,200 2,000 5,000 4,812 10,128 20,352 500 816 390,000 72,000 27,000 8,658 14,748 21,852 12,282 5,868 10,764 8,500 60,000 22,098 2,460 1,968 1,532 120 5,298 1,350 37,800 900 4,500 3,500 3,090 18,276 16,140 20,520 23,250 23,200 28,110 205,200 2,000 25,000 4,812 10,128 20,352 5,000 8,160 390,000 72,000 27,000 8,658 14,748 21,852 12,282 5,868 10,764 85,000 120,000 44,196 2,460 1,968 1,532 1,200 52,980 1,350 79700 240 W45043 W44535 CBS083001 MBF093001 W44090 225-05026 1 2 2 2 5 4 5 1 1 375-30001 250-00250 255-00001 365-05050 CWA094001/CWA094002 5 1 1 1 10 10 五官科护理 单眼无影灯 急救护理 急救护理 急救护理 急救护理 急救护理 急救护理 急救护理 急救护理 急救护理 急救护理 急救护理 急救护理 急救护理 急救护理 急救护理 急救护理 急救护理 急救护理 211-00050 210-08001 80-1459 20060 250000 275-00001 101-10001 140011 180011 450-59501 M4735A 鹰牌706 SR-00111B 870055 850051 820011 ST05006A 600-00040 1 1 1 1 1 1 1 1 1 10 2 2 1 1 1 10 10 1 所属实训室 急救护理 急救护理 急救护理 急救护理 急救护理 急救护理 急救护理 社区护理 社区护理 社区护理 社区护理 仪器名称 自动体外除颤仪(AED) 脊椎骨顶板 头部固定器 四合一颈托 安全带 儿童硅胶复苏器 多功能监护仪 供应室设备 多媒体 DVD机 环形座椅 合计 型号 M3840A 982500 983090 980010 982513 860051 数量 单价(元) 合计(元) 1 1 10 10 10 1 1 1 1 1 1 49,422 2,406 480 203 180 1,550 15,000 85,000 15,400 500 3,000 49,422 2,406 4,800 2,030 1,800 1,550 15,000 85,000 15,400 500 3,000 3,000,000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充分发挥行业办学的优势,在省卫生厅和市卫生局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以行业为主导,校院实行紧密、连续、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加强现有校外47所医院实训基地建设,重点建设2个校外实训基地并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1)重点建设荆州市中心医院、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所综合护理实训基地,使其成为示范性护理实训基地。
(2)新建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实训基地。
(3)完善“校院合作,工学结合”的管理机制,发挥行业办学优势,制定《教学医院工作条例》,使医院进一步明确学校办学指导思想,明确医院在教学工作、临床实训实习、对带教老师培养、学生思想教育、基地组织机构设施、经费使用等方面的职责,进一步加强学生实习质量的监控,提高临床带教老师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
(六)教学团队建设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是培养护理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保证。建立有效的教学团队合作教学机制,推进校院之间护理技术和经验的交流的制度化建设,提高技术服务能力。通过校院合作的方式,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和兼职教师培养为重点,共建专兼结构的教学团队,提高护理专业专职教师的临床实践能力,提高临床护理兼职教师的护理教学能力,从而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突出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发扬传、帮、带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德技双馨的专业教学团队。培养护理专业带头人2名、
骨干教师10名、青年教师6名,对现聘任的178名校外兼职教师分期分批进行护理教育、教学方法、职业教育理论培训,使兼职教师比例达65%,使“双师”素质达90%。
1.专业带头人
在校内和教学合作医院范围内,选拔2名专业带头人,通过国内外学习、培训,参加有影响的国内外学术会议、开展国内项目调研等工作,使其掌握国内外护理临床及护理教育发展新动向,提高在国内护理专业领域的影响力。
2.骨干教师
在学校、附属医院计划选拔10名专业理论扎实、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或具有护理教学经历的技术能手作为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通过参加国内外专业会议、有计划地出国进行培训,每年不少于3个月的三级甲等医院临床进修实践等途径提高骨干教师教学能力,胜任课程建设与教学教改,成为各级精品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课程负责人。主持一项校级以上课题,每年撰写专业论文1篇,能够下临床顶岗并指导教学实践,指导学生完成毕业前专业考核。
3.兼职教师
对护理专业178名兼职教师分期分批开展护理教育、教学方法和职业教育理论培训,加强对兼职教师的管理,执行兼职教师试讲制、聘用制,要求兼职教师定期参与校内对应教研室的教研活动,坚持听课、评课,共同提高。兼职教师负责学生见习、教学实习、毕业实习期间的临床指导。
4.青年教师
对6名青年教师实施导师制培养,与教学基地共同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进行全程实践锻炼和职业技术培训和授课指导,以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技术和授课水平。要求青年教师每学期完成汇报课、公开课或专题讲座,参与本教研室精品课程建设,参与课题研究,每年撰写专业论文1篇。
5.教师实践能力
加大对学校的专任教师临床实践的力度,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医院进修或临床上班,每年平均2个月,学习临床最新护理理论、知识和技能,并面对全系教师讲座。
(八)社会服务
1.对在校学生进行护士执业注册理论、技能培训,使其毕业当年通过国家护
士注册考试,获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
2.与医院合作开展新护士岗前培训,规范护理技术操作。
3.对临床护理人员进行在职急救护理培训、ICU护理培训,提供各项标准化技能训练。
4.对在校学生及社会剩余劳动力进行护理员、养老护理员、育婴员及保育员培训,使其在校期间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5.组织专业教师及学生进社区和农村进行健康知识宣传与救护技术培训。与江汉油田第四机械厂社区、荆州市白龙村社区合作,开展健康知识宣传与急救护理技术培训。
6.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将5-8名骨干教师送到国内外研修,学习国外先进的社区护理理念、教学方法、护理新技术,促进国际护理交流与合作。
(九)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能力为核心,以护理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建立就业(用人)单位、护理学会、学生及其家长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毕业生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就业率、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对毕业生毕业后至少五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通过对教育教学活动和职业发展信息化管理,分析学生(毕业生)、教师、管理人员等有关学习(培训)、教学、工作等方面的信息,为教学质量管理、招考办法改革、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调整创新、办学成本核算、制度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
(十)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1.拓宽护理专业人才成长渠道。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护理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提醒我们必须拓宽促进护理专业人才成长途径。积极与教育主管部门联系,完善护理专业升学和继续学习制度,与开办护理专业的中职、本科教育学校联系,疏通护理专业中职、高职、本科升学途径,组织学生参加相关升学考试,鼓励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护理,使本校50%的护理专业中专学生升入专科学习,使50%的专科学生升入本科学习。
2.申请1-2项继续教育项目,为基层护理人员终身学习创造机会,不断更新其护理专业知识与技术。
四、建设进度
护理专业建设方案的实施从2011年启动,至2013年验收,具体建设进度见表3。
表3 护理专业建设进度表
项目名2011年10月至12月 2012年1月至6月 2012年7月至12月 称 专业与行业需求对接预期目标: 完成中、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调查表。 预计投资0.5万元。 建设内容: 1.制作中、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调研表。 2.成立建设团队及制定调研计划。 验收要点: 1.调研表 建设团队:由5人组成的专业与行业需求对接建设团队。 责任人:刘玲华、汪国珍 预期目标: 明确中职、高职护理专业人培养目标。 明确社会对护理专业人才需求状况 预计总投资0.5万元。 建设内容: 1.调研各级各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护理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及规格要求。 2.召开护理专业建设委员会会议,讨论并确定中职、高职护理人才需求及培养规格要求 3.初步形成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验收要点: 1.调研与研讨记录。 2.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建设团队: 由5人组成的课程建设团队。 责任人:刘玲华、汪国珍 预期目标: 优化中职、高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使之衔接。 优化护理专业布局。 预计总投资0.5万元。 建设内容: 1.制定中职、高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表 2.申请设置护理专业社区护理方向。 验收要点: 1.中职、高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表。 2.护理专业社区护理方向申请表。 建设团队:由5人组成的课程建设团队。 责任人:刘玲华、汪国珍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预期目标: 启动人才培养模式调研 预计投入资金1万元。 建设内容: 1.形成专业调研表。 2.成立专业建设团队及制定调研方案。 3.建立校院共建、共管的运行机制,健全校院合作、工学结合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机制 验收要点: 1.调研表。 2.会议记录。 3.各种制度。 建设团队:由5人组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团队。 责任人:刘玲华、汪国珍 预期目标: 初步形成基于校院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预计投入资金2.5万元。 建设内容: 1.实施专业调研方案。 2.召开专业建设委员会会议,研讨人才培养模式。 3.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初稿)。 验收要点: 1.调研资料、调研记录、调研报告。 2.会议记录、论证意见记录等。 3.人才培养方案(试行稿),护理专业教学计划。 建设团队:由5人组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团队。 责任人:刘玲华、汪国珍 预期目标: 形成“校院合作、2+1工学结合”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预计投入资金2.5万元。 建设内容: 1.针对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修改并实施专业调研方案。 2.召开护理专业建设委员会会议。 3.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稿) 验收要点: 1.调研资料、调研记录、调研报告。 2.会议记录、论证意见记录等。 3.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稿),护理专业教学计划。 建设团队:由5人组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团队。 责任人:刘玲华、汪国珍 课程体系 与教学内容改革 预期目标: 完成医院、社区护理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分析。 预计投入资金1万元。 建设内容: 1.成立护理专业教学管理委员会。 2.归纳典型护理工作任务和护理工作过程,提炼护理职业能力。 1.验收要点: 课1.调研资料、调研记程录、调研报告。 体2.护理专业教学管理系委员会工作章程等。 由11人组改建设团队:革 成的课程体系建设团队。 责任人:刘玲华、汪国珍 预期目标: 根据医院、社区的护理工作任务,基于护理工作过程,初步构建护理专业课程体系。 预计投入资金2万元。 建设内容: 1.定期召开会议,研讨护理专业建设方案的实施。 2.围绕典型护理工作任务和护理工作过程,归纳提炼职业能力,参照护士执业标准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验收要点: 1.调研资料、调研记录、调研报告。 2.护理专业教学管理委员会会议记录等。 3.课程体系运行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建设团队:由11人组成的课程体系建设团队。 责任人:刘玲华、汪国珍 预期目标: 根据医院、社区的护理工作任务,基于护理工作过程,构建护理专业课程体系。 预计投入资金2万元。 建设内容: 1.定期召开护理专业教学管理委员会会议,完善护理专业建设方案。 2.按照新的课程体系,构建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 验收要点: 1.调研资料、调研报告、论证意见记录。 2.护理专业教学管理委员会会议记录等。 3.对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具体意见。 建设团队:由11人组成的课程体系建设团队。 责任人:刘玲华、汪国珍 预期目标: 统一认识,制定建设方案。 预计投入资金1万元。 建设内容: 1.召开医学基础与专业课程负责人联席会议。 制定编写《正常人2.2.体结构》、《正常人体医功能》、《异常人体结学构与功能》校本教材方案。 基验收要点: 础1.教研记录、教研内 课容。2.教学大纲。 程3.《正常人体结构》、、建《正常人体功能》《异常人体结构与功设 能》教材编写提纲。 建设团队:由5人组成的医学基础课程建设团队,责任人为:刘玲华、翟忠美 预期目标: 按照精品课程建设标准,启动完善与建设《护理学基本》、《急救护理》、《健康评估》《妇产科护理》、《五官科护理》校级精品课程。启动建设《儿科护理》、《外科护理》、《内科护理》优3. 质核心课程。 精预计投入资金1万元。 品建设内容: 课1.按照国家级精品课程程建设指标完善《护建理学基础》课程建设,设 规范基础护理操作。 2.根据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指标完善《急救护理》课程建设。 3.根据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指标完善《健康评估》课程建设。 预期目标: 将原先学科型医学基础课程进行序化、整合,形成对专业核心课程有支撑作用的系统课程。 预计投入资金5万元。 建设内容: 1.编写《正常人体结构》、《正常人体功能》、《异常人体结构与功能》教学大纲。 2.编写《正常人体结构》、《正常人体功能》、《异常人体结构与功能》教材编写提纲。 验收要点: 1.教研记录、教研内容。 2.教学大纲。 3. 《正常人体结构》、《正常人体功能》、《异常人体结构与功能》教材编写提纲。 建设团队:由5人组成的医学基础课程建设团队,责任人为:刘玲华、翟忠美 预期目标: 按照精品课程建设标准,完善《护理学基本》、完成《急救护理》、《健康评估》《妇产科护理》的课程建设。申报《妇产科护理》、《五官科护理》校级精品课程。启动建设《儿科护理》、《外科护理》、《内科护理》为优质核心课程。预计投入资金25万元。 建设内容: 1.按照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指标继续完善《护理学基础》课程建设,规范基础护理操作、制作操作录像。 2.根据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指标完善《急救护理》课程建设,预期目标: 继续完善医学基础课程建设,完成《正常人体结构》、《正常人体功能》、《异常人体结构与功能》的编写。 预计投入资金5万元。 建设内容: 1.完成《正常人体结构》、《正常人体功能》、《异常人体结构与功能》校本教材的编写。 验收要点: 1.编稿会、定稿会记录、编者名单。 2.《正常人体结构》、《正常人体功能》、《异常人体结构与功能》教材。 建设团队:由5人组成的医学基础课程建设团队,责任人为:刘玲华、翟忠美 预期目标: 按照精品课程建设标准,完成《护理学基本》国家级精品课程申报、完成《急救护理》省级精品课程申报。申报《妇产科护理》、《五官科护理》校级精品课程。将《儿科护理》、《外科护理》、《内科护理》建设成为优质核心课程。预计投入资金10万元。 建设内容: 1. 按照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指标完善《护理学基础》课程建设,更新课程教学资源,完成国家级精品课申报。 2.根据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指标完善《急救护理》课程建设,4.完善《妇产科护理》、《五官科护理》校级精品课程申报表。 5.启动建设《儿科护理》、《外科护理》、《内科护理》精品课程。 验收要点: 1.申报材料。 2.特色教材的编写大纲、特色教材。 3.课程网页。 4.多媒体课件。 建设团队:由8人组成的精品课程建设团队。 责任人:刘玲华、程家娥、汪国珍、徐元屏、郑蓉、王进军、胡晓群、郭丽群。 预期目标:完成《急救护理》讲义编写,启动编写《社区护理》实训指导的编写大纲。 预计投入资金:1万4.元。 建设内容: 专1.调研急救护理典型业工作任务及工作过课程,编写讲义。 程2.调研社区卫生服务教中心典型工作任务及材工作过程,编写《社建区护理》实训指导的设 编写大纲。 3. 根据新的课程体系修改实训大纲与手册。 验收要点: 完成课程标准及课程设计。 3.根据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指标完善《健康评估》课程建设,完成课程标准及课程设计。 4.申报《妇产科护理》校级精品课程。 5.申报《五官科护理》校级精品课程。 6.继续建设《儿科护理》、《外科护理》、《内科护理》精品课程。 验收要点: 1.申报材料。 2.特色教材的编写大纲、特色教材。 3.课程网页。 4.多媒体课件。 建设团队:由8人组成的精品课程建设团队。 责任人:刘玲华、程家娥、汪国珍、徐元屏、郑蓉、王进军、胡晓群、郭丽群。 预期目标:完成《急救护理》教材编写,完成《社区护理》实训指导的编写大纲。 预计投入资金:5万元。 建设内容: 1.与医院临床共同完成《急救护理》校本教材和实训指导的编写。 2.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完成《社区护理》实训指导的编写大纲。 2.根据新的课程体系修改实训大纲与手册。 3.召开护理专业建设委员会会议,论证更新课程教学资源,完成省级精品课申报。 3.根据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指标完善《健康评估》课程建设,更新课程教学资源。 4.完善《妇产科护理》校级精品课程建设,达到省级精品课程申报水平。 5.完善《五官科护理》校级精品课程课程建设。 6.继续建设《儿科护理》《外科护理》、《内科护理》精品课程。 建设团队:由8人组成的精品课程建设团队。 责任人:刘玲华、程家娥、汪国珍、徐元屏、郑蓉、王进军、胡晓群、郭丽群。 预期目标:出版《急救护理》校本教材,完成各核心课程实训指导及新实习大纲与实习手册的编写。 预计投入资金:4万元。 建设内容: 1.联系出版社出版《急救护理》校本教材。 2.与医院临床共同完成各核心课程实训指导的编写。 3.完成新实习大纲与实习手册的编写。 验收要点: 1.《急救护理》教材。 2.核心课程实训指 调研表及调研报告。 建设团队: 由8人组成的教材建设团队,责任人: 刘玲华、程家娥、汪国珍、徐元屏、郑蓉、王进军、胡晓群、郭丽群。 预期目标:组建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1.学团队。预计投入资金1万元。 教建设内容:组织申报学校级教学团队材料。 团验收要点:校级教学队团队材料。 由26人组建建设团队:成的师资队伍建设团设 队。 责任人:刘玲华、汪国珍 预期目标:启动培养专业带头人。 建设内容: 师1.启动主持护理专业与专业群的建设工资作。 队2.负责组织启动人才伍培养方案。 23.主持省级精品课程建.《护理学基础》建设。 设 专4.负责青年教师的培专业养。 业5.具备教学督导、评教带估能力。 学 头验收要点:方1.护理专业和专业群人建设方案。 向 培2.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工作计划。 养 3.精品课程《护理学基础》的网上资源。 4.青年教师公开汇报课安排、授课课件等。 5.督导记录、考核材料。 建设团队:由26人组成的师资队伍建设团实习大纲和实习手册。 4.护理专业指导委员对实习大纲和实习手册的论证意见。 验收要点: 《急救护理》教材编写大纲及课程标准。《社区护理》校内讲义和实训指导的大纲。 建设团队:由8人组成的教材建设团队,责任人: 刘玲华、程家娥、汪国珍、徐元屏、郑蓉、王进军、胡晓群、郭丽群。 预期目标:申报校级教学团队。预计投入资金2万元。 建设内容:申报校级教学团队。 验收要点:校级教学团队申报材料。 建设团队:由26组成的师资队伍建设团队。 责任人:刘玲华、汪国珍 预期目标:在荆州市护理教育界具有一定影响力。预计投入资金5万元。 建设内容: 1.主持护理专业与专业群的建设工作。 2.负责制定和落实人才培养方案。 3.主持省级精品课程《护理学基础》建设。 4.申报1项市级课题。 5.落实1项护理专业继续教育项目。 6.负责青年教师的培养。 7.具备教学督导、评估能力。 验收要点: 1.护理专业和专业群建设方案及实施细则。 2.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工作计划、中期检查报告、专业指导委导的大纲。 3.新实习大纲与实习手册 建设团队:由8人组成的教材建设团队,责任人: 刘玲华、程家娥、汪国珍、徐元屏、郑蓉、王进军、胡晓群、郭丽群 预期目标:继续建设校级教学团队,申报省级教学团队。预计投入资金2万元。 建设内容:申报省级教学团队。 验收要点:校级教学团队申报材料。 建设团队:由26组成的师资队伍建设团队。 责任人:刘玲华、汪国珍 预期目标:成为荆州市护理教育专家。预计投入资金3万元。 建设内容: 1.负责申报省级教学团队。 2.继续主持省级精品课程《护理学基础》建设。 3.主持规范基础护理操作、制作操作录像。 4.完成申报1项市级课题。 5.完善继续教育项目 6.继续负责青年教师培养。 7.具备教学督导、评估能力。 队 员会会议记录。 责任人:刘玲华、汪3.精品课程《护理学国珍。 基础》的网上资源。 4.课题申报材料。 5.继续教育项目文件及相关教学文件。 6.青年教师公开汇报课安排、授课课件等。 7.督导记录、考核材料。 建设团队:由26人组成的师资队伍建设团队。 责任人:刘玲华、汪国珍。 预期目标:启动专业负责培养计划。 建设内容: 1.参与护理专业与专业群的建设方案制定。 2.参与省级精品课程《急救护理》建设项目。 3.参与制定《急救护临理》校本教材编写大床纲。 护验收要点: 1.护理专业和专业群理建设方案及实施细方则。 2.精品课程《急救护向 理》的网上资源。 3.《急救护理》特色教材编写大纲。 建设团队:由26人组成的师资队伍建设团队。 责任人:刘玲华、汪国珍。 3.骨干预期目标:成为荆州市护理行业有影响的人物。预计投入资金2万元。 建设内容: 1.参与护理专业与专业群的建设工作。 2.继续参与省级精品课程《急救护理》建设项目。 3.参编《急救护理》校本教材及实训指导。 4.参与1项护理专业继续教育项目申报。 验收要点: 1.护理专业和专业群建设方案及实施细则。 2.精品课程《急救护理》的网上资源。 3.《急救护理》特色教材编写大纲。 4.继续教育项目申报表。 建设团队:由26人组成的师资队伍建设团队。 责任人:刘玲华、汪国珍。 预期目标:确定护理预期目标:成为护理专业核心课程负责专业核心课程负责人。 人,成为本专业建设建设内容: 的核心力量。 验收要点: 1.省级教学团队申报材料。 2.精品课程《护理学基出》网上资源。 3.课题申报材料。 4.1项护理专业继续教育项目文件及相关教学文件。 5.青年教师公开汇报课安排、授课课件等。 6.督导记录、考核材料。 建设团队:由26人组成的师资队伍建设团队。 责任人:刘玲华、汪国珍。 预期目标:成为荆州市护理教育界有影响的人物。预计投入资金2万元。 建设内容: 1.继续参与完成省级精品课程《急救护理》建设。 2.参编《急救护理》特色校本教材。 3.协助落实1项护理专业继续教育项目。 验收要点: 1.护理专业和专业群建设方案及实施细则。 2.精品课程《急救护理》的网上资源。 3.《急救护理》特色教材编写大纲。 4.继续教育项目申报表。 建设团队:由26人组成的师资队伍建设团队。 责任人:刘玲华、汪国珍。 预期目标:成为护理专业核心课程负责人,成为本专业建设的核心力量。 教师队伍建设 1.主持或参与精品课程的建设。 2.启动特色实训指导的编写。 3.计划部分骨干教师国内外培训。 验收要点: 1.精品课程网上资源。 2.实训指导编写大纲。 3.国内外培训计划。 建设团队:由26人组成的师资队伍建设团队 责任人:刘玲华、汪国珍。 预期目标:独立完成实训教学任务,教学4.反馈良好。预计投入青资金0.5万元。 年建设内容: 教1.完成系内公开汇报师课。 培2.参与精品课程建养 设。 3.参加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建设。 预计投入资金12万元。 建设内容: 1.主持或参与精品课程的建设。 2.完成特色实训指导的编写。 3.部分骨干教师国内外培训。 4.参与1项校级以上课题。 5.撰写专业论文1篇。 6.临床顶岗,指导教学实践。 7.指导学生完成毕业前专业考核。 验收要点: 1.精品课程网上资源。 2.特色实训指导。 3.国内外培训计划、培训鉴定、汇报材料。 4.课题申报材料。 5.论文发表期刊。 6.顶岗审批表、顶岗鉴定,实践教学计划。 7.指导计划、内容、记录、学生成绩。 建设团队:由26人组成的师资队伍建设团队。 责任人:刘玲华、汪国珍。 预期目标:独立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反馈良好。预计投入资金6万元。 建设内容: 1.完成系内公开汇报课。 2.参与精品课程建设和课题研究。 3.参加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建设。 预计投入资金6万元。 建设内容:骨干教师: 1.继续主持或参与精品课程的建设。 2.完成特色实训指导的编写。 3.临床顶岗,指导教学实践。 4.指导学生完成毕业前专业考核。 验收要点: 1.精品课程网上资源。 2.特色实训指导。 3.顶岗审批表、顶岗鉴定,实践教学计划。 4.指导计划、内容、记录、学生成绩。 建设团队:由26人组成的师资队伍建设团队。 责任人:刘玲华、汪国珍。 预期目标:成为护理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的教学骨干。预计投入资金6万元。 建设内容: 1.完成护理专题教研讲座。 2.参与精品课程的建设和课题研究。 3.完成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 验收要点: 1.系内公开汇报课记录和评价。 2.多媒体教学课件成品。 建设团队:由26人组成的师资队伍建设团队。 责任人:刘玲华、汪国珍。 预期目标:确定兼职教师名单及培训计划。 建设内容: 1.与校外实习基地联系确定兼职教师名单。 2.制定兼职教师培训5.计划。 兼验收要点: 职1.兼职教师名单。 教2.兼职教师培训计师划。 队建设团队:由26人组伍成的师资队伍建设团建队。 设 责任人:陈红宇、宋国菊 4.撰写专业论文1篇。 验收要点: 1.系内公开汇报课记录和评价。 2.多媒体教学课件成品。 3.开题报告工作分配表。 4.医院临床上班或进修证明。 5.专业论文。 建设团队:由26人组成的师资队伍建设团队。 责任人:刘玲华、汪国珍。 预期目标:通过系统培训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成为本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力量。预计投入资金10万元。 建设内容: 1.根据临床专业特长,在教学中主持开发新的实训项目。 2.指导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3.参与实训教材大纲的编写。 4.参与实习大纲的编写。 验收要点: 1.实训项目操作步骤、流程图等相关资料。 2.校内外实训室建设的具体方案。 3.实训教材的编写大纲。 4.不少于3个月的医院上班或进修。 验收要点: 1.护理专题教研讲座记录和评价。 2.丰富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分配表。 3.多媒体教学课件成品。 4.医院上班或进修证明。 建设团队:由26人组成的师资队伍建设团队。 责任人:刘玲华、汪国珍。 预期目标:通过系统培训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成为本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力量,参与本专业建设。预计投入资金5万元。 建设内容:兼职教师: 1.规范新开发的护理实训项目的操作流程和考核标准。 2.参加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3.完成实习手册的编写。 4.参加护理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培训。 验收要点: 1.规范的护理实训项目的操作流程和考核标准。 2.校内、外实训基地的验收。 建设团队:由26人组成的师资队伍建设团队。 责任人:陈红宇、宋国菊 预期目标:基础护理实训室建设计划。 建设内容: 1.制定基础护理实训室建设计划。 2.起草建立实训管理制度及实训教学相关文件。 验收要点: 1.基础护理实训室建设计划。 2.实训管理制度及实训教学相关文件。 1建设团队:由12人组成的护理实践教学建.基设团队。 实校责任人:程红、程家础验内娥 护实护理训理实条实训件训室 建基设 地建设 预期目标:扩充基础护理实训室功能,增添综合实训设备,开展基础护理综合实训项目,能够完成基础护理操作示教、学生操作功能,满足学生实训1500人次。预计投入资金48万元。 建设内容: 1.建立实训管理制度。 2.编写实训教学相关文件。 3.购置电阻式触摸屏2个、模拟人护理教学病案1套、虚拟静脉注射培训系统2套、全功能护理人10个、多功能护理人10个,满足1500人次学生基础护理技术实训。 验收要点: 1.实训管理制度内容、教学相关文件。 2.购置教学和实训设备清单,仪器设备使用记录。 3.学生技能考核手册,培训人员名单,成绩单。 建设团队:由12人组成的护理实践教学建设团队。 责任人:程红、程家娥 扩充健康健预期目标:健康评估预期目标:实训室建设计划。 评估实训室功能,能康建设内容: 够完成健康评估操3.实训指导。 建设团队:由26人组成的师资队伍建设团队。 责任人:陈红宇、宋国菊 预期目标:完善4间基础护理实训室的功能。增设社区供应室工作的仿真职业环境。加强学生的无菌概念和常用物品消毒管理的能力,满足学生实训1500人次,社会培训100人次的需要。预计投入资金18万元。 建设内容: 1.完善实训管理制度。 2.完善实训教学相关文件。 3.购置男性透明导尿模型1个、女性透明导尿模型1个、输液臂10个、臀部注射模型10个,满足护理基本技术实训。 4.开展护工培训项目。 验收要点: 1.实训管理制度内容、教学相关文件。 2.购置教学和实训设备清单,仪器设备使用记录。 3.学生技能考核手册,培训人员名单,成绩单。 4.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培训名单、考核成绩。 建设团队:由12人组成的护理实践教学建设团队。 责任人:程红、程家娥 预期目标:完善健康评估实训室的功能,满足学生实训1500评1.制定健康评估实训估室建设计划。 实2.起草建立实训管理训制度及实训教学相关室 文件。 验收要点: 1. 健康评估实训室建设计划。 2.实训管理制度及实训教学相关文件。 建设团队:由12人组成的护理实践教学建设团队。 责任人:程红、王进军 预期目标:妇产科护理实训室建设计划。 建设内容: 1.制定妇产科护理实训室建设计划。 2.起草建立实训管理妇制度及实训教学相关产文件。 科验收要点: 护1.妇产科实训室建设理 计划。 实2.实训管理制度及实训训教学相关文件。 室 建设团队:由12人组成的护理实践教学建设团队。 责任人:程红、徐元屏 作示教、学生操作功能,满足学生实训1500人次。预计投入资金10万元。 建设内容: 1.建立实训管理制度。 2.编写实训教学相关文件。 3.购置电阻式触摸屏2个、十二导联训练模型1个,满足1500人次学生健康评估基本技术实训。 验收要点: 1.实训管理制度内容、教学相关文件。 2.购置教学和实训设备清单,仪器设备使用记录。 3.学生技能考核手册,培训人员名单,成绩单。 建设团队:由12人组成的护理实践教学建设团队。 责任人:程红、王进军 预期目标:扩充4间妇产科护理实训室功能,增添妇产科护理综合实训设备,开展临床妇产科护理实训项目,能够完成新生儿护理各项操作、分娩过程等示教及学生操作功能,满足学生实训1500人次的需要。 预计投入资金7万元。 建设内容: 1.建立实训管理制度。 2.编写实训教学相关文件。 3.建设模拟产房。 4.购置电阻式触摸屏2个、3维子宫颈人次。预计投入资金56万元。 建设内容: 1.完善实训管理制度。 2.完善实训教学相关文件。 3.购置高级综合模拟人1个,满足学生健康评估基本技术实训。 验收要点: 1.实训管理制度内容、教学相关文件。 2.购置教学和实训设备清单,仪器设备使用记录。 3.学生技能考核手册,培训人员名单,成绩单。 4.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培训名单、考核成绩。 建设团队:由12人组成的护理实践教学建设团队。 责任人:程红、王进军 预期目标:完善妇产科护理实训室内涵建设,以满足学生和社会培训的需求。完成阴道灌洗、阴道擦洗上药、新生儿哺乳等技能训练功能,开展训练,满足学生实训1500人次和100人次护理员培训的需要。 预计投入资金7万元。 建设内容: 1.完善实训管理制度。 2.编写实训教学相关文件。 3.建设模拟产房。 4.购置电子孕妇腹部触诊模型5个、分扩张示教模型1个、复苏新生儿2个、高级妇科检查模型2个、妇科训练模型2个,满足学生妇产科基本技术实训。 5.开展产程观察、助产及新生儿脐带护理技能实训项目。 验收要点: 1.实训管理制度内容、教学相关文件。 2.购置教学和实训设备清单,仪器设备使用记录。 3.学生技能考核手册,培训人员名单与成绩单。 建设团队:由12人组成的护理实践教学建设团队。 责任人:程红、徐元屏 预期目标:儿科护理实训室建设计划。 建设内容: 1.制定儿科护理实训室建设计划。 2.起草建立实训管理制度及实训教学相关儿文件。 护验收要点: 1.儿科护理实训室建理 设计划。 实2.实训管理制度及实训训教学相关文件。 室 建设团队:由12人组成的护理实践教学建设团队。 责任人:程红、郑蓉 预期目标:扩充儿科护理实训室功能,增添儿科护理综合实训设备,开展临床儿科护理实训项目,能够完成儿童护理各项操作示教及学生操作功能,满足学生实训1500人次和100人次护工培训的需要。预计投入资金6万元。 建设内容: 1.建立实训管理制度。 2.编写实训教学相关文件。 3.购置电阻式触摸屏1个、高级护理婴儿1个、新生儿护理模型(男/女)10、婴幼儿护理台1个、婴娩机砖示教模型4个、会阴切开缝合模型5个, 满足学生妇产科护理基本技术实训。 5.开展护理员培训项目。 验收要点: 1.实训管理制度内容、教学相关文件。 2.购置教学和实训设备清单,仪器设备使用记录。 3.学生技能考核手册,培训人员名单与成绩单。 4.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培训名单、考核成绩。 建设团队:由9人组成的护理专业实践教学建设团队。 责任人:程红、徐元屏 预期目标:完善儿科护理实训室内涵建设,以满足学生和社会培训的需求。完成儿童护理各项技能训练功能,开展训练,满足学生实训1500人次和100人次护理员培训的需要。预计投入资金21万元。 建设内容: 1.完善实训管理制度。 2.编写实训教学相关文件。 3.购置高级新生儿综合模拟人1个婴儿气道管理模型1个、儿童插管模型1个实训设备。 4.开展小儿重症监预期目标: 外科护理实训室建设计划。 建设内容: 1.制定外科护理实训室建设计划。 2.起草建立实训管理制度及实训教学相关外文件。 护验收要点: 1.外科实训室建设计理 实划。 训2.实训管理制度及实训教学相关文件。 室 建设团队:由12人组成的护理实践教学建设团队。 责任人:程红、胡晓群 儿头部注射模型5个等设备,满足学生儿科护理基本技术实训。 4.开设儿童无菌护理技能实训项目。 验收要点: 1.实训管理制度内容、教学相关文件。 2.购置教学和实训设备清单,仪器设备使用记录。 3.学生技能考核手册,培训人员名单与成绩单。 4.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培训名单、考核成绩。 建设团队:由12人组成的护理实践教学建设团队, 责任人:程红、郑蓉 预期目标: 扩充外科护理实训室功能,增添外科护理实训室综合实训设备,开展临床护理综合实训项目,能够完成伤口护理、手术室护理等实训项目示教及学生操作功能,满足学生实训1500人次的需要。预计投入资金10万元。 建设内容: 1.建立实训管理制度。 2.编写实训教学相关文件。 3.购置电阻式触摸屏1个、外伤肢体模块1个、控制大腿出血模块1个、伤口护理模块1个、全功能创伤模型1个、高级护技能训练。 验收要点: 1.实训管理制度内容、教学相关文件。 2.购置教学和实训设备清单,仪器设备使用记录。 3.学生技能考核手册,培训人员名单与成绩单。 4.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培训名单、考核成绩。 建设团队:由12人组成的护理实践教学建设团队, 责任人:程红、郑蓉 预期目标: 完善外科护理实训室内涵建设,以满足学生和社会培训的需求。完成乳腺术后康复护理、牵引护理等实训功能,满足学生实训1500人次,社会培训100人次的需要。完成护士在职继续教育100人次。预计投入资金8万元。 建设内容: 1.完善实训管理制度。 2.继续编写实训教学相关文件。 3.购置麻醉喉镜1 个、外科急救箱10个、腹部伤口模拟模块10个、缝合模块10个、造口护理模型1个、敷料柜创伤模块套装1等设备。 4.编写学生技能考核手册。 验收要点: 1.实训管理制度内容、教学相关文件。 2.购置教学和实训设备清单,仪器设备使用记录。 3.学生技能考核手册,培训人员名单与成绩单。 建设团队:由12人组成的护理实践教学建设团队。 责任人:程红、胡晓群 预期目标: 五官科护理实训室建设计划。 建设内容: 1.制定五官科护理实训室建设计划。 2.起草建立实训管理制度及实训教学相关五文件。 官验收要点: 科1.五官科护理实训室实建设计划。 训2.实训管理制度及实训教学相关文件。 室 建设团队:由12人组成的护理实践教学建设团队。责任人:程红、郭丽君 预期目标: 扩充五官科护理实训室功能,增添五官科护理实训室综合实训设备,开展临床护理综合实训项目,能够完成眼、耳、鼻、咽喉、口腔护理实训项目示教及学生操作功能,满足学生实训800人次的需要。 预计投入资金1万元。 建设内容: 1.建立实训管理制度。 2.编写实训教学相关文件。 3.购置电阻式触摸屏1个等设备。 4.编写学生技能考核手册。 建设团队:由12人组成的护理实践教1个等仪器设备。 4.学生技能考核手册,培训人员名单与成绩单。 验收要点: 1.实训管理制度内容、教学相关文件。 2.购置教学和实训设备清单,仪器设备使用记录。 3.学生技能考核手册,培训人员名单与成绩单。 4.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培训名单、考核成绩。 建设团队:由12人组成的护理实践教学建设团队。 责任人:程红、胡晓群 预期目标: 完善五官科护理实训室建设,满足学生实训800人次的需要。 预计投入资金1万元。 建设内容: 1.完善实训管理制度。 2.继续编写实训教学相关文件。 3.购置单眼无影灯10个、耳鼻喉综合治疗台。 4.编写学生技能考核手册。 建设团队:由12人组成的护理实践教学建设团队。责任人:程红、郭丽君 2.校内急救实训基地建设 预期目标: 急救护理护理实训室建设计划。 建设内容: 1.制定急救护理实训室建设计划。 2.起草建立实训管理制度及实训教学相关文件。 验收要点: 1.急救护理实训室建设计划。 2.实训管理制度及实训教学相关文件。 建设团队:由12人组成的护理实践教学建设团队。责任人:程红、汪国珍 学建设团队。责任人:程红、郭丽君 预期目标: 完成新建急救护理实训基地,新建急救护理实训室2间,购置实训设备,开设CPR等急救技能培训等项目,满足学生实训1500人次的需要。预计投入资金52万元。 建设内容: 1.新建急救实训室2间。 2.建立实训管理制度,编写实训教学相关文件。 3.购置电阻式触摸屏1个、高级综合模拟人1个、高级模拟训练监护监控系统1个、模拟人急救教学病案1个、AED基础生命支持训练系统1个、气管管理模型1个、基本生命支持损伤组合1个、抢救训练模型1个等仪器设备。 验收要点: 1.实训管理制度内容、教学相关文件。 2.购置教学和实训设备清单,仪器设备使用记录。 3.学生技能考核手册,培训人员名单与成绩单。 建设团队:由12人组成的护理实践教学建设团队。 责任人:程红、汪国珍 预期目标: 完成新建急救护理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开展综合急救护理技能培训。新建急救护理实训室1间。具备综合急救护理技能培训功能,满足学生实训1500人次,社会培训100人次的需要。预计投入资金43万元。 建设内容: 1.新建急救护理实训室1间。 2.完善实训管理制度,继续编写实 3.完善教学相关文件。 4.购置复苏婴儿模型人1个、复苏少年模型人1个、计算机模拟急救训练系统10个、除颤监护仪2个、呼吸机2个、解救套装1个、硅胶复苏器1个、婴儿硅胶复苏器1个、随身呼吸面罩10个、折叠式铲式担架10个、气管插管固定器1个、自动体外除颤仪(AED)1个、脊椎骨顶板1个、头部固定器10个、四合一颈托10个、安全带10个、儿童硅胶复苏器1个、多功能监护仪1台。 验收要点: 1.实训管理制度内容、教学相关文件。 2.购置教学和实训3.校内社区护理实训基地建设 预期目标: 社区护理护理实训室建设计划。 建设内容: 1.制定社区护理实训室建设计划。 2.起草建立实训管理制度及实训教学相关文件。 验收要点: 1.社区护理实训室建设计划。 2.实训管理制度及实训教学相关文件。 建设团队:由12人组成的护理实践教学建设团队。责任人:程红、张金沙 预期目标: 完成新建社区护理实训基地,满足实训教学和社会培训需要。新建社区护理实训室2间,其中1间社区健康教育室,2间模拟社区诊室。满足健康教育、健康档案建立实训等的需要,满足学生实训1500人次的需要。预计投入资金2万元。 建设内容: 1.新建社区护理实训室2间,其中1间社区健康教育室,2间模拟社区诊室。 2.建立实训管理制度,编写实训教学相关文件。 3.购置教学和实训设备:计算机、床单位、健康档案软件、多媒体1个、环形座椅1个等。 验收要点: (1)实训管理制度内容、教学相关文件。 (2)购置教学和实训设备清单,仪器设备使用记录。 设备清单,仪器设备使用记录。 3.学生技能考核手册,培训人员名单与成绩单。 4.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培训名单、考核成绩。 建设团队:由12人组成的护理实践教学建设团队。 责任人:程红、汪国珍 预期目标:继续完善社区护理实训基地内涵建设,以满足各层次社区护理技能培训。继续完善社区护理实训室建设,满足家庭访视等实训要求。满足学生实训1500人次,社会培训100人次的需要。预计投入资金8万元。 建设内容: 1.完善社区护理实训管理制度,继续编写实训教学相关文件。 2.购置社区医院供应室设备一套、多媒体教学设备1套、DVD机、投影仪、健康教育展牌等设备。 验收要点: (1)实训管理制度内容、教学相关文件。 (2)购置教学和实训设备清单,仪器设备使用记录。 (3)学生技能考核手册,培训人员名单与成绩单。 (4)培训计划、培预期目标: 启动荆州市中心医院、第二中心医院示范性教学基地的建设。 建设内容: 1.与荆州市中心医院、第二人民医院联系,共同制定示范性教学基地建设方案。 2.与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联系,共是制定校外综合护理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验收要点: 4.1.示范性教学基地建校设方案。 外2.校外综合护理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实建设团队:由12人组训成的护理专业实践教基学建设团队。 地 责任人:刘玲华、陈红宇、宋国菊、陈兰 (3)学生技能考核手册,培训人员名单与成绩单。 建设团队:由12人组成的护理专业实践教学建设团队。 责任人:程红、张金沙 预期目标: 将荆州市中心医院、第二中心医院建设成示范性教学基地,满足学生实训需要。预计投入资金20万元。 建设内容: 1.对荆州市中心医院、第二人民医院教学基地进行示范性建设。 2.新建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校外综合护理实训基地。 3.建立实训管理制度,编写实训教学相关文件。 4.购置输液臂、护理模拟人、多媒体等教学设备等。满足学生见习、实习。 验收要点: 1.合作协议书,实训管理制度,实训教学相关文件。 2.购置教学和实训设备清单。 3.基地专职管理人员名单,带教教师名单,实习学生名单,实习大纲,实习手册。 建设团队:由12人组成的护理专业实践教学建设团队 责任人:刘玲华、陈红宇、宋国菊、陈兰 训内容、培训名单、考核成绩。 建设团队:由12人组成的护理专业实践教学建设团队。 责任人:程红、张金沙 预期目标: 继续完善荆州市中心医院、第二中心医院示范性教学基地的内涵建设,满足学生实训需要。预计投入资金15万元。 建设内容: 1.完善荆州市中心医院、第二人民医院教学基地进行示范性建设。 2.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校外综合护理实训基地。 3.完善实训管理制度,继续编写实训教学相关文件。 4.购置护理模拟人、高级复苏模拟人等。 验收要点: 1.调整实训管理制度,实训教学相关文件。 2.购置教学和实训设备清单。 3.基地专职管理人员名单,带教教师名单,实习学生名单,实习大纲,实习手册。 建设团队:由12人组成的护理专业实践教学建设团队 责任人:刘玲华、陈红宇、宋国菊、陈兰 预期目标: 1.新护士岗前培训计划。2.与荆州市工会联系护理员、养老护理员、育婴员及保育员培训。 3.与江汉油田第四机械厂社区、荆州市白龙村社区联系健康知识宣传。 预计投入资金0.5万元。 建设内容: 1.制定新护士岗前培训计划。 2.联系荆州市工会,制定开展护理员、养1.老护理员、育婴员及行保育员培训计划。 业3.与江汉油田第四机其及械厂社区、荆州市白他 社龙村社区联系健康知会识宣传。 服验收要点: 务 1.新护士岗前培训计划书。 2.护理员、养老护理员、育婴员及保育员培训方案。 3.健康知识宣传方案。 建设团队:刘玲华、汪国珍。 预期目标: 1.与医院合作完成100人次新护士岗前培训,规范护理技术操作。 2.对在校学生及社会剩余劳动力进行护理员、养老护理员、育婴员及保育员培训100人次。 3.进社区和农村开展健康知识宣传和救护理技术培训。 预计投入资金1.5万元。 建设内容: 1.与医院合作开展新护士岗前培训。 2.面向社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育婴师、保育员、护理员与养老护理员200人。 3.组织2次专业老师与学生进入江汉油田第四机械厂社区、荆州市白龙村社区进行健康知识宣传与救护技术培训,使50人学会徒手心肺复苏术。 验收要点: 1.新护士岗前培训课程表、讲义、学员名单、学员成绩单。 2.育婴师、保育员、护理员与养老护理员培训程表、讲义、学员名单、学员成绩单。 3.进社区和农村开展健康知识宣传和救护理技术培训方案与资料、图片。 建设团队:刘玲华、预期目标: 对临床护理人员进行在职急救护理培训、ICU护理培训,提供各项标准化技能训练。为社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育婴师、紧急救助员、护理员与养老护理员100人。 预计投入资金1万元。 建设内容: 1.对临床护理人员进行在职急救护理培训、ICU护理培训,提供各项标准化技能训练。 2.面向社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育婴师、保育员、护理员与养老护理员100人。 3.组织2次专业老师与学生进社区和农村进行健康知识宣传与救护技术培训,使50人学会徒手心肺复苏术。 验收要点: 1.临床护理人员进行在职急救护理培训、ICU护理培训课程表、讲义、学员名单。 2.育婴师、保育员、护理员与养老护理员培训程表、讲义、学员名单、学员成绩单。 3.进社区和农村开展健康知识宣传和救护理技术培训方案与资料、图片。 建设团队:刘玲华、汪国珍。 预期目标: 计划与国际护理院校间合作关系,国际护理院校间教师学术交流。预计投入资金1万元。 2.建设内容: 国启动与国际护理院校际间合作关系,国际护交理院校间教师学术交流 流项目。 验收要点: 与国际护理院校间合作计划书。 建设团队:刘玲华、汪国珍 预期目标: 启动第三方培养质量评价项目并制定制度初稿。 预计投入资金0.5万元。 建设内容: 1.召开校级第三方培养质量评价项目会议3.并形成制度初稿。 第2.制定第三方人才培三养质量评价制度。 验收要点: 方1.会议记录。 评2.第三方人才培养质价量评价制度初稿。 机建设团队:校招就办制 人员及各班辅导员。 责任人:刘立富、姚斌 汪国珍。 预期目标: 建立与国际护理院校间合作关系,国际护理院校间教师学术交流。送出骨干教师交流5-8人。预计投入资金8万元。 建设内容: 送出骨干教师国内学习交流5~10人。 验收要点: 1.与国际护理院校间合作协议。 2.骨干教师国外、境外研修安排,研修总结、专题讲座材料。 建设团队:刘玲华、汪国珍 预期目标: 成立第三方培养质量评价委员会并制定制度。 预计投入资金5万元。 建设内容: 1.成立由就业(用人)单位、护理学会、学生及其家长构成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委员会。 2.制定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 3.制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考核指标及考核办法。 4.开展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就业率、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学生(毕业生)、教师、管理人员等有关学习(培训)、教学、工作等方面的信息。 预期目标: 完善与国际护理院校间合作关系,国际护理院校间教师学术交流。送出骨干教师交流5-8人。预计投入资金5万元。 建设内容: 送出骨干教师国内学习交流5~10人。 验收要点: 1.与国际护理院校间合作协议。 2.骨干教师国外、境外研修安排,研修总结、专题讲座材料。 建设团队:刘玲华、汪国珍 预期目标: 完善第三方培养质量评价制定制度,召开第三方培养质量评价委员会会议,形成调研报告。 预计投入资金5万元。 建设内容: 1.召开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委员会研讨会,收集调研数据。 2.完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 3.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考核指标及考核办法。 4.分析所收集的第三方评价指标数据,寻找问题原因,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与内容。 验收要点: 1.第三方培养质量评价委员会会议安验收要点: 1.第三方培养质量评价委员会名单。 2.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及考核办法。 3.调查表。 建设团队:校招就办人员及各班辅导员。 责任人:刘立富、姚斌 排、记录。 2.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及考核办法。 3.调查资料及调研报告。 建设团队:校招就办人员及各班辅导员。 责任人:刘立富、姚斌 4.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预期目标: 启动继续教育项目并制定制度初稿。 建设内容: 召开校级继续教育项目会议,形成工作计划。 验收要点: 1.会议记录。 2.工作计划。 建设团队:校招就办人员及继续教育部。 责任人:刘立富、罗鸣 预期目标: 1.制定继续教育部工作制度,打通护理专业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途径的教育项目。 2.申报1项继续教育项目。 预计投入资金1万元。 建设内容: 1.联系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护理专业升学和继续学习制度。 2.召开相关部门会议,落实继续教育项目。 3.与开办护理专业的中职、本科教育学校联系,疏通护理专业中职、高职、本科升学途径. 3.组织学生参加相关升学考试,鼓励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护理,使本校50%的护理专业中专学生升入专科学习,使50%的专科学生升入本科学习。 4.申报开展1项护理专业继续教育项目。 验收要点: 1.护理专业升学和继续学习制度。 2.会议记录,学生报名表,成绩册。 3.专业继续教育项目申报表。 建设团队:校招就办人员及各班辅导员。 责任人:刘立富、罗鸣 预期目标: 1.完善继续教育部工作制度,打通护理专业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途径的教育项目。 2.完成继续教育项目。 预计投入资金1万元。 建设内容: 1.继续联系教育主管部门,完善护理专业升学和继续学习制度。 2.继续与开办护理专业的中职、本科教育学校联系,疏通护理专业中职、高职、本科升学途径。 3.组织学生参加相关升学考试,鼓励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护理,使本年度本校50%的护理专业中专学生升入专科学习,使50%的专科学生升入本科学习。 4.开展1项护理专业继续教育项目,培训100人次。 验收要点: 1.护理专业升学和继续学习制度。 2.年度会议记录,学生报名表,成绩册。 3.专业继续教育项目、内容、学员名单、教师名单。 建设团队:校招就办人员及各班辅导员。 责任人:刘立富、罗鸣 五、护理专业群建设 本学校的护理专业群由助产专业组成。护理专业群将在护理专业建设的带动下,根据助产专业岗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需求,参照护士、助产士准入标准,全面提升办学实力和办学条件,与护理专业共享课程教学资源、网络课程、教学
质量监控体系、教学管理保障措施等,从而推动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助产专业
助产专业借鉴“校院合作、2+1工学结合”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加强特色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突出培养学生适应助产岗位对助产技能与素质的要求,形成助产专业特色。
1.课程建设
助产专业课程建设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化助产与母婴保健技能培养,增加相应的选修课程。根据助产岗位需要和助产士职业资格准入标准的要求,通过与医疗机构合作,重点建设核心课程《助产技术》并形成课程标准,编写《助产技术实训指导》将其建成为校级精品课程。
2.教学团队建设
借鉴护理专业培养师资的方式培养助产专业骨干教师1名,聘请3名助产技术能手作为本专业兼职教师充实教师队伍,参与课程教学和临床实践指导,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到2013年,专业群师资队伍中,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1:1,从而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双师”结构优化、“双师”素质优良的专业群教学团队。注重实训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到临床进修学习等途径对实训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护理专业技能。
3.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与荆州市中心医院共同建设与完善助产专业校内实训基地,供助产专业、护理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及行业与社会培训使用(见表4)。
表4 校内实训室建设内容
实训室名称 实训室功能 实训器材 诊床2个、治疗台1组、抢救车产前检查室 1.正常孕妇产前检查 2.健康指导 1辆、子宫底检查训练评定模型2个 1.产程观察实训 床单位3组、诊桌2个、抢救车临产观察室 2.指导分娩过程放松实1辆、生产全程宫颈及阴道变化训。 模型2个 产床2个、器械柜1个、治疗台模拟产房 1.接生技术实训 2.新生儿查体 1组、抢救车1辆、刷手设备及各种相关配套用物、外阴切开展示模型 母婴同室病房 1.健康教育 2.新生儿哺乳 床单位2组、婴儿床2个、电视柜1个、呼叫设备 操作台2个、洗浴池2个、新生儿高级护理模型2个、婴儿护理工具箱2个、新生儿脐带护理模型2个、新生儿生命体征检查模型2个 蓝光箱2个、暖箱2个、治疗台1个、远红外辐射床1台、多功能监护仪1台、吸痰器1台、简易呼吸器2套 1.新生儿沐浴、抚触及脐新生儿护理实训室 带护理 2.小儿体温、体重、身长、头围、胸围测量 3.各种疫苗接种 1.高危儿监护与处理 新生儿监护室 2.新生儿复苏护理配合 3.暖箱使用 4.光照疗法 根据助产专业人才需求,在与荆州市中心医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基础上,继续搭建工学结合平台,进一步完善各种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并依照此种模式,筹建助产专业教学基地。
4.建设进度
专业群建设方案的实施从2011年启动,至2013年验收,具体建设进度(见表5)。
表5 助产专业建设进度表
项目 名称 2011年10月至12月 预期目标: 启动《助产技术》精品课程建设。 课程 建设内容: 建设 1.根据精品课程建设指标制定建设《助产技术》校级精品课程进程表。 2012年1月至6月 2012年7月至12月 预期目标: 借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针对助产专业岗位的特色课程建设。 预计总投资2万元。 建设内容: 建设《助产技术》课预期目标: 借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针对助产专业岗位的特色课程的建设。 预计总投资1万元。 建设内容: 完成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名称 2011年10月至12月 2.召开精品课程建设专题会 验收要点: 1.专题会议记录。 2.《助产技术》校级精品课程进程表。 建设团队:由7人组成的课程建设团队。 责任人:刘玲华、徐元屏 2012年1月至6月 2012年7月至12月 程: 1.课程标准; 2.教学计划; 3.实训指导; 4.电子教案; 5.教学课件; 6.电子试题; 7.教学录像。 验收要点: 1.《助产技术》课程标准、编写大纲。 2. 教研活动记录,课程建设会议记录。 建设团队:由7人组成的课程建设团队。 责任人:刘玲华、徐元屏 预期目标: 培养助产专业骨干教师1名。预计投入资金1万元。 建设内容: 1.主持或参与精品课程的建设; 2.部分骨干教师国内培训; 3.参与1项校级以上课题; 4.撰写专业论文1篇; 5.协助落实专业继续教育项目; 6.临床顶岗,指导教学实践; 7.指导学生完成毕业前专业考核。 验收要点: 1.精品课程建设材料。 2.国内培训计划、申报《助产技术》校级精品课程。 验收要点: 1.教研活动记录,课程建设会议记录。 2.《助产技术》精品课程申报材料。 建设团队:由7人组成的课程建设团队。 责任人:刘玲华、徐元屏 师资队伍建设 预期目标: 确定助产专业骨干教师培养计划。 建设内容: 制定助产专业教师培养计划。 验收要点: 培养计划书。 建设团队:由7人组成的课程建设团队。 专责任人:刘玲华、徐职元屏 教师 预期目标: 培养专业骨干教师为学校的教学名师。预计投入资金1万元。 建设内容: 1.继续主持或参与精品课程的建设; 2.部分骨干教师出国培训; 3.主持1项校级以上课题; 4.撰写专业论文1篇; 5.协助落实专业继续教育项目; 6.临床顶岗,指导教学实践; 7.指导学生完成毕业前专业考核。 验收要点: 1.精品课程建设材料。 项目 名称 2011年10月至12月 2012年1月至6月 2012年7月至12月 培训鉴定、汇报材料。 3.课题申报材料。 4.论文发表期刊。 5.继续教育项目安排表。 6. 编写实训教材。 7.顶岗审批表、顶岗鉴定,实践教学计划。 建设团队:由7人组成的课程建设团队。 责任人:刘玲华、徐元屏 预期目标: 聘请助产专业5名助产兼职教师,使之参与课程建设及参加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培养项目。 预计投入资金1万元。 建设内容: 1.根据临床专业特长,在教学中主持开发新的实训项目; 2.指导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3.参与《助产技术》实训指导的编写。 4.参加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培养。 验收要点: 1.实训项目开发计划、安排表。 2.实训指导。 3.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培训项目计划、安排表 2.国外培训计划、培训鉴定、汇报材料。 3.课题申报材料。 4.论文发表期刊。 5.继续教育项目安排表。 6.顶岗审批表、顶岗鉴定,实践教学计划。 建设团队:由7人组成的课程建设团队。 责任人:刘玲华、徐元屏 预期目标: 加强技术能手培养。预计投入资金1万元。 建设内容: 1.规范新开发的护理实训项目的操作流程和考核标准; 2.参加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3.完成《助产技术》实训指导的编写; 验收要点: 1.护理实训项目操作流程、考核标准。 2. 《助产技术》实训指导。 建设团队:由7人组成的课程建设团队。 责任人:刘玲华、徐元屏 预期目标: 确定助产专业兼职教师培养计划。 建设内容: 制定助产专业兼职教师培养计划。 验收要点: 培养计划书。 建设团队:由7人组成的课程建设团队。 责任人:刘玲华、徐兼元屏 职教师 项目 名称 2011年10月至12月 2012年1月至6月 2012年7月至12月 建设团队:由7人组成的课程建设团队。 责任人:刘玲华、徐元屏 预期目标: 1.校内:在护理专业的妇产科护理实训室建设的基础上,扩充助产专业实训室功能,购置模拟教学设备,初步满足实训及培训的需要。 2.校外:筹建荆州市中心医院助产专业实训基地。 预计投入资金2万元。 建设内容: 1.形成并实施助产专业调研方案。 2.扩充助产专业实训室功能。购置模拟教学设备。满足学生技能实训。 验收要点: 1.调研文件、记录与调研报告。 2.建设规划。 3.教学和实训设备清单;合作协议书,实习大纲,实习手册等。 建设团队:由7人组成的课程建设团队。 责任人:刘玲华、徐元屏 预期目标: 确定助产专业校内外实训室建设计划与建设调查表。 建设内容: 制定助产专业校内外实训室建设计划。 验收要点: 建设计划书与调查表。 建设团队:由7人组成的课程建设团队。 责任人:刘玲华、徐教学实元屏 验实训条件建设 预期目标: 1.校内:完善助产专业实训室功能建设。 2.校外:完善荆州市中心医院助产专业实训基地。 预计投入资金2万元。 建设内容: 完善助产专业实训室建设。购置模拟教学设备。满足学生技能实训。 验收要点: 1.教学和实训设备清单。 2.仪器设备使用记录。 3.学生技能考核手册。 建设团队:由7人组成的课程建设团队。 责任人:刘玲华、徐元屏 六、资金预算
表6 护理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资金使用安排 单位:万元
建设项目 中央财政投入 2011年 10月~12月 基础护理实训室 健康评估实训室 妇产科护理实训室 儿科护理实训室 1月 ~6月 0 0 0 0 2012年 小计 地方财政投入 20112012年 年 1017月月月 ~12~12~6月 月 月 10 10 5 10 0 0 0 0 0 0 0 0 0 0 2 27 33 0 0 2 19 16 0 0 83 0 046 049 00 00 0200 4 1 5 0 1 5 85 5 1 0 7 1 3 4 115 0 0 0 0 6 0 30 0 5 小计 2011年 行业企业投入 2012年 小计 10月~12月 2011年 1月 ~6月 7月~12月 0 0 0 0 0 0 0 0 0 0 1 4 1 0 1 7 2 0 1 2 10 31 0 2 0 0 2 9 34 2012年 10月~12月 3 3 2 1 0 0 0 0 学校自筹 小计 1月 ~6月 3 3 2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011年 7月~12月 6 6 4 2 0 0 0 0 20 0 5 32 39 5 15 2012年 总计 总计投入 7月~12月 5 5 2 5 10月~12月 10 48 3 15 17月 月~6~12月 月 0 0 0 0 0 0 7 0 15 0 4 26 22 6 13 248 48 10 7 6 3 1 7 1 35 0 10 62 62 11 29 508 0 01 0 1 18 56 7 21 0 01 104 01 3 66 66 14 27 118 0 8 1 1 2 5 5 3 5 40 2 2 0 4 0 21 4 10 0 50 0 0 0 50 0 0 0 5 0 0 0 15 0 0 0 4 1 15 2 10 0 0 0 5 0 0 20 1 0 15 3 0 0 0 0 5 1 30 5 教学设备 外科护理实训室 五官科护理实训室 急救护理实训基地 社区护理实训基地 10 0 0 0 51 0 4 0 1 0 15 0 0 0 0 6 0 0 5492 3 5 12 8 0 产学合作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专业与行业需求对接 0 0 0 0 0 25 0 0 0 5 1 0 0 0 0 5 1 4 4 2 1 4 0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课程体系与教学 内容改革 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群建设 其他 合计 1 12 1 3 9 200 0 0 10 1 0 36 20 1 0 117 16 72 7 253 七、保障措施 1.体制保障
坚持国有公办行业管理的办学体制,在建设项目中吸纳社会和相关行业、医院资源,形成项目合作联合体。
2.组织保障
建立由学校领导组成的护理专业建设项目领导小组,成立由分管副校长、系主任、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等组成的专业建设团队。
3.制度保障
建立项目的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等系列管理制度,确保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其中包括:领导小组工作职责及制度、专业建设办公室工作职责及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项目总体及阶段性监控评价制度。形成良好的项目建设制度环境。
4.资金保障
该建设项目中央财政投入200万元,其中用于教学设备添置为100万元;市政府投入200万元,行业企业投入36万元,学校自筹资金72万元,总计508万元建设资金。
学校认真分析论证资金使用预算方案,编制了专业建设项目经费预算及分年度资金投入计划。为确保资金合理使用,除按教育、财政部规定进行严格管理外,学校制定专项财务管理制度严格监控审计该项目组织实施过程。
5.机制保障
根据项目建设中的创新点和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热点和难点,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平台,创新、完善独立实践教学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机制。
(1)政府—行业管理的政策导向和激励机制。 (2)学校人力资源(尤其是教师)的激励与调控机制。
(3)医院专业人员职级晋升、干部选拔任用与教学绩效挂钩机制。 (4)学校与医院人才培养上的双责机制。 6.科研保障
充分发挥学校一贯倡导的学习型、研究型工作模式,将项目建设中重点和难点分解,成立课题组,结合省、市和学校相关科研项目分别立项,进行系统研
究,将专业建设方案作为课题研究的内容,实施过程为技术路线,跟踪全程。并将阶段性研究结果用于指导建设方案的调整,形成项目预期效果与研究成果同步,为同类型高职院校建设提供实践经验和指导性理论依据。
八、预期效果
通过两年建设,预期达到以下效果:
1.建立起良好的“校院合作”、“工学结合”培养人才模式的长效机制,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
2.探索出基于护理工作过程,重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建立起学校、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结合的项目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逐步递进的教学运行模式。
3.将《护理学基础》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急救护理》、《健康评估》建成省级精品课程,《妇产科护理》、《五官科护理》建成校级精品课程并申报省级精品课程,申报《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儿科护理》校级精品课程,形成课程标准。
4.将护理专业教学团队建成与高等护理职业教育相适应的、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的省级教学团队。
5.在校内建成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示范性护理培训基地、急救护理实训基地及社区护理实训基地;在校外建成2个具有示范作用的护理实习基地。
6.形成第三方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运行机制,带动学校专业发展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水平的持续提升和社会服务能力的不断增强。
7.形成畅通的护理专业中职、高职、本科升学途径,使本校50%以上的护理专业中专学生升入专科学习,使50%以上的专科学生升入本科学习。开展1-2项继续教育项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