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弘扬中医传统文化

来源:伴沃教育
弘扬祖国医学文化 促进中医事业发展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

学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因此;充分认识和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巩固中医院以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还有利于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定义

中医药学植根于传统民族文化的土壤;其天人相应的自然观;辩证的思维方式;以及从时间、空间的整体系统把握疾病的方法;都与中国传统一脉相承..在发展的过程中;中医药不断汲取当时的哲学、文学、数学、历史、地理、天文、军事等多种学科知识的营养;同时又溶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受《周易》“变易”和象数易学的影响;《黄帝内经》建立了动态观和脏象学说..在先秦诸子争论的影响下;中医药形成了以气为本的人体观..中医学不仅吸纳了阴阳五行学说;而且在其融入医学后发展引申..不同时代的学术精华;如先秦诸子、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道、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等;都曾为中医学理论体系提供过资源和动力..《黄帝内经》不仅要求医生应“上极天文;下穷地极”;具有天文、气象、历法、地理、物候、生物学等知识外;还要能“入国问俗;上堂问礼”;具有民俗方面的文化知识..有人说;“文是基础医是楼”;意思就是说;医学与

文学还有着直接联系..古代医学著作曾用问答体、随笔、案例等体裁写作;还曾用诗词歌赋的形式传医授学..古代很多文学家、名士也曾用药名填写诗词或编写故事乃至剧本..中医药还和中国的多种文化休戚相关;在烹调的启导下发展了汤液;又与饮食文化结合发展起药膳..医学很早就把酒和茶用于治疗;还推进酒文化和茶文化的发展..中医学的炼丹术就堪称为化学之源..《黄帝内经》已经把音律作为诊断五脏疾病的依据;其后的养生家们则以乐曲作为养生治病之法..古代医学家们还曾援用兵法入医;探求治病之理..医学又与武术、气功在理论上不分轩轾;都在用脏象经络指导辨证论治和习武练功..更为可贵的是;中医药文化的医德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并且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现代学者提出;中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无论在理论基础;还是思维方式等方面;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一致性;如气、阴阳、五行等学说..整个传统中医理论体系都是以中国文化的若干范畴为理论基础的;可以说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没有现有形态的中医理论..换言之;中医中药的理论、概念和施治原则又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不了解其本源;则难以准确地把握其实质;不辨析其流变;则难免误解中医为“玄虚”;甚或为“伪科学”..因此;可以说中医首先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二、传统文化应对接现代医学

不少业内人士提出;中医的发展问题;确是当今中医界值得深思的问题..中西医是在研究方法和指导思想上有根本区别的两个体系;

用西医的思想方法对中医进行研究;势必丢掉许多中医最根本的东西;但如果站在现代方法论的高度重新审视中医时;会惊奇地发现;中医在理论构建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了现代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方法..系统科学理论模型建立、系统辨识及控制方法都有着严格的实践观察、严谨的数理表述及严密的逻辑结构..因此;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论探讨中医的研究方法是在保持中医特色基础上实现中医现代化过程中值得探索的途径..

系统论认为;生命作为开放系统;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是存在前提..“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即机体自组织能力正常;能够控制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数量和质量;正常机体不存在增熵过程..“正气”实质是机体的组织能力;“邪气”实质是增熵发生疾病..“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重点是恢复和提高机体的组织能力;调整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过程;恢复内外环境的动态平衡;维持机体系统的有序稳态..系统的状态就是联结输入与输出;决定系统行为的特性;描述和确定系统特性或状态的最小一组变量叫做状态变量..“证;形于外者也”;可见“证”指的是人体系统的输出信息或称输出变量;所讲的每一个“证”;都有相对应的一组主要症状体征;而这些就是表示该“证”的最小一组变量即状态变量..因此;所谓辨证也就是识别系统状态;即给定输入及输出的规律;要求识别或推断系统的状态;如气血辨证就是识别气系统与血系统处于何种状态..因此;中医在整体医学时代;既要发挥固有的思想和理论体系;又要以现代科学提供的新技术为手段;吸收现代系统论“综合———分析———综合”的方法;为我所用..

中医现代化离不开传统文化、古典哲学的振兴;而传统文化和古典哲学的振兴无疑是推动中医现代化的一个引擎;能够为中医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中医的盛衰是由自然历史的发展规律决定;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我们要利用现代科技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哲学进行深入的研究;挖掘其蕴含的科学真理;重构中国的哲学体系;积极吸收现代科技文化的精华为我所用..

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原创文化;中医药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依然生机勃勃;不仅积淀了浩若烟海的医药学典籍;而且它所提倡的医学思想、治疗原则等在今天依然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对于养生保健是如此;对于疾病防治也是如此;对于人生修养更是如此..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也是这个道理;都是告诫人们对于疾病应防患于未然..众所周知;我们现有的医疗机构大多是一个地区的预防、医疗、保健中心———在这里;笔者特别强调的是“预防”一词..在对整个社会生活的系统管理中;在对有可能对人类生活造成严重威胁的自然灾害的治理中也有明确的理念:“防患于未然”..当今;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预防为主”口号;主张把医疗费用的60%用于预防疾病;但比我们祖先晚了2500年..2008年国家卫生部举办了首届“治未病”高峰论坛暨“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仪式;把“治未病”提到了卫生工作的重要位臵..而《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对于“治未病”早有记载:“是故圣

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由此可见;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精深博大不仅对现代医学有着深远影响;而且对国家治理、对和谐社会的创建也有深刻的启迪..

战国时期神医扁鹊的《难经》里有这样一段话:“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望闻问切”是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下;中医学认为;人体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组织器官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通过望、闻、问、切;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准确“辨证”;然后治病..它体现了辨证法和系统论的思想..比利时著名学者普利高津曾说:“中医传统的学术思想是着重研究整体和自发性;协调与协同;现代科学的发展更符合中医的哲学思想..” 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确立了比较完整的临床医学辩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在我国医药科学文化史上影响极大;至今仍在中医界普遍应用..杰出医学家华佗;在距今1700多年前;创造了一种体操;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姿态;名为“五禽之戏”;实际上就是后来流行的体育疗法……

可见;中医药作为一门研究人体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医学;不仅具有独特的生理观、病理观、疾病防治观;而且注重从整体联系的角度、功能的角度、运动变化的角度把握生命规律和疾病演变;给予

现代医学丰富的启迪和思索..如今中医药的优势经过不断提炼;已进一步得到验证.. 三、让传统文化促进健康事业

弘扬中医药文化不仅是中医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传承祖国传统文化;复兴中华民族的需要..文化的发展不是自发的;它需要人为地自觉地去推动..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中医药文化来说;更是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弘扬中医药文化;应该对中医药学遗产寻本求源;进一步发掘它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弘扬中医药文化;更应该在此基础上下大气力向博大精深的更高层次发展;将中医药文化的光辉向各个领域、各个学科、各行各业辐射;继往开来;走向世界;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医药文化浩然博大;研究范围广泛..在这些庞大的需要研究的体系中;应首先把注意力集中到核心部分;然后循序渐进..中医哲学就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中医哲学就是中医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论..具体地说中医哲学包括中医本体论、中医方法论、中医伦理学、中医价值观等..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一部分;中医哲学不仅与易、儒、道、释哲学有相同的共性;而且还有与易、儒、道、释哲学不同的个性..中医的理论、概念从传统文化中引申而来;不了解其本源;难于准确把握其实质;有关理论、概念进入医学领域后;又适应人体科学的特点;赋予了特定的医学内涵;不辨析其流变;又不免误解中医为“玄虚”.. 弘扬中医药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那么

现阶段我们应如何进一步弘扬中医药文化;并通过弘扬中医药文化来促进健康事业呢 综合各方人士的意见和建议;需要做好这么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将中医药学作为政治文化来对待..中医药是我国最具有原创性的学术体系;应该作为国家政治文化的典型来对待..西方发达国家对能够弘扬自己国家特性的文化事业;总是以政治的态度;用政治的立场加以推广;甚至作为保护国家利益的工具;制定有关战略来保护..我们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如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保护条例》..但具体执行起来;应该讲还有比较大的差距;这就有个认识和态度问题..因此;各级政府应该把中医作为一种文化战略发扬光大;这既是比较迫切的;也是有条件的..

二是医疗机构要担当起弘扬中医药文化的责任..中医需要现代化研究;但中医现代化研究需要彻底摆脱所谓“唯科学化”的束缚;在发扬中医优秀思想、推广中医优秀技术上进行研究;同时保护中医特色、优势;对中医体系进行正本清源的清理、继承式的研究要摆上重要位臵..更重要的是中医医疗机构在参与防病治病的同时;有责任和义务弘扬好中医药文化..中医药学是一种特殊的自然科学;人们是否“信仰”中医决定了中医药在健康促进的作用及其将来..不要因为中医在现代化进程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怀疑它的科学性和价值..所以;中医医疗机构在开展具体防病治病工作的同时;还应该多做一些弘扬中医药文化的事.. 三是弘扬中医药文化要注重遵循多样性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既

要讲究辨证施治;挖掘和利用好颇具中医特色的疗法和手段;如药膳、保健按摩、冬病夏治、冬令进补的同时;还要注重苦练“内功”;加强学科建设;培养名医名家;开展科普宣传;进行传统文化的启蒙..我们要充分发挥政府、媒体、宣传部门等力量;大力弘扬宣传好中医药文化..最近;中医术语国际标准首次颁布..我认为;这种术语国际化不仅仅有助于中医进行国际化的传播;更重要的是中医的科学性通过了“国际认证”;作为中医界人士确实感到骄傲和自豪..另外;中医申遗充分体现了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既是中医药自身可持续传承发展的需要;也更有利于让世界了解中医..成功的申报;不仅能够使中医药完整地展现给世界;弘扬中医药文化;更可以促进相关的制度建设;促进中医药的发展.. 安达市中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