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9年江西中考新突破语文总复习第3部分 专题1 权威预测

来源:伴沃教育
第三部分 专题一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生命是一个说故事的人

朱光潜

①有一年夏天,我到苏格兰西北海滨一个叫作爱约夏的地方去游历。那一带地方风景仿佛像日本内海,却更曲折多变化。海湾伸入群山间成为无数绿水映着青山的湖。湖和山老是那样恬静悠闲而且带着荒凉景象,几里路中不容易碰见一个村落,处处都是山、谷、树林和草坪。走到一个湖滨,我突然看见人山人海———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穿深蓝大红衣服的、褴褛蹒跚的、蠕蠕蠢动,闹得喧天震地:原来那是一个有名的浴场。那是星期天,人们在城市里做了六天的牛马,来此过一天快活日子。像湖水的波涛汹涌一样,他们都投在生命的狂澜里,尽情享一日的欢乐。

②像那一大群人一样,我也欣喜赶了一场热闹,那一天算是没有虚度,却感觉空虚寂寞者在此。大家不过是机械地受生命的动物的要求在鼓动驱遣,太阳下去了,各自回家。沙滩又恢复它本来的清寂,有如歌残筵散。而时而广之,这世间一切,何尝不都是如此?

③孔子看流水,曾发过一个最深永的感叹,他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生命本来就是流动的,单就“逝”的一方面来看,不免令人想到毁灭与空虚;但是这并不是有去无来,失去的若不去,来的就不会来,生生不息才能念念常新。莎士比亚说“生命像一个白痴说的故事,满是声响和愤激,毫无意义”,一语道之。生命像在那沙滩所表现的,你跳进去扮演一个角色也好,站在旁边闲望也好,应该都可以叫你兴高采烈。

④生命是一个说故事的人,而每一刻间的故事都是新鲜的。这一顷刻中有了新鲜有意义的故事,这一顷刻中我们心满意足了,这一顷刻的生命便不能算是空虚。生命原是一顷刻接一顷刻地实现,好在它“不舍昼夜”算起总账来,层层实数相加,决不会等于零。人们不抓住每一顷刻在实现中的人生,而去追究过去的原因与未来的究竟,都要走到无穷追溯。

⑤嫌人生短促,于是设种种方法求永恒。秦皇汉武信方士、求神仙,以及后世道家炼丹养气,都是妄想所谓长生。说来也怪,许多英雄豪杰在生命的流连上都未能免俗,曹孟德的

遗嘱:“吾死之后,葬于邺之西岗上,妾与妓人皆着铜雀台,台上穂设六尺床,下帐,每月溯十五向帐前作技,汝等时登台望吾西陵墓田。”他计算得真周到。

⑥相反,人渴望长生不朽,也渴望无生速朽。诗人济慈在《夜莺歌》里于欣赏一个极幽美的夜景之后,也表示过同样的愿望,他说:Now more than ever seem sitrichtodie(现在死像比任何时都较丰富)他要趁生命最丰富的时候死,过了那良辰美景,死在一个平凡枯燥的场合里,那就死得不值得。甚至于死本身,像鸟歌和花香一样,也可成为生命中一种奢侈的享受。

⑦冷静地分析想死的心理,我敢说它和想长生的道理还是一样,都是对于生命的执着。想长生是爱着生命不肯放手;想死是怕放手轻易地让生命溜走,要死得痛快才算活得痛快,死还是为着活,为着活的时候心里一点快慰。好比贪吃的人想趁吃大鱼大肉的时候死,怕的是将来吃不到那样好的,根本还是由于他贪吃,否则将来吃不到那样好的,对于他毫不感到威胁。

⑧孔子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人难能的是这“闻道”。我们谁不自信聪明,自以为比旁人高一着?但是谁的眼睛能跳开他那“小我”的圈子而四方八面地看一看?谁的脑筋不堆着习俗所扔下来的一些垃圾?每个人都有一个密不通风的“障”包围着他。我们的“根本惑”像佛家所说的,是“无明”。我们在这世界里大半是“盲人骑瞎马”,横冲直撞,怎能不闯祸事!所以说来说去,人生最要紧的事是“明”,是“觉”,是佛家所说的“大圆镜智”。法国人说“了解一切,就是宽恕一切”;我们可以补上一句“了解一切,就是解决一切”。

⑨生命对于我们还有问题,就因为我们对它还没有了解。既没有了解生命,我们凭什么对付生命呢?于是我想到这世间纷纷扰攘的人们。

(选自《厚积落叶听雨声》,有改动)

思维脉络图 议论性散文 生命是一个说故事的人 第一部分(第①段):记叙了“我”到苏格兰西北海滨一个叫作爱约夏的地方去游历所看到的情景,引出后文__“我”对生命__的感悟。 层次划分 第二部分(第②~⑧段):从多方面具体表达“我”对生命的感悟。 第三部分(第⑨段):进一步表达作者对生命的看法,认为一个人应该积极去__了解生命__,践行好生命的故事 记叙了“我”到苏格兰西北海滨一个叫作爱约夏的地方去游历所看到的情景,引出后文“我”对生命的感悟。从多方面具体表达“我”对生命的感主旨情感 悟:生命是一个说故事的人,每一顷刻中的故事都是新鲜的、自有意义的;人生短促,要将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要能够跨出“小我”的圈子到四方八面地看一看,做到“明”和“觉”。最后进一步表达作者对生命的看法,认为一个人应该积极去了解生命,践行好生命的故事 文章线索 表达方式 __生命的感悟__ 记叙、议论、抒情 1.用简洁的语言归纳第①段内容,并说说这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记叙了“我”到苏格兰西北海滨一个叫作爱约夏的地方去游历所看到的情景。通过景物的绝美与大群嘈杂的人在此嬉笑取乐两个场景的对比,引出作者对生命的探究,为下文阐述作者对生命的看法做铺垫。__

2.结合上下文,指出第⑧段“每个人都有一个密不通风的‘障’包围着他”一句中“障”的含义。

__“障”是“屏障”的意思,在文中指的是那个“小我”的圈子及习俗所扔下来的垃圾。__

3.在本文中,作者对生命有着什么样的感悟?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__(1)生命是一个说故事的人,每一顷刻中的故事都是新鲜的,自有意义的。(2)人生短促,要将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3)要能够跨出“小我”的圈子到四方八面看一看,做到“明”和“觉”。__

4.选文第⑤⑥两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__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将秦始皇信方士、求神仙,渴望长生不朽与济慈趁生命最丰富的时候死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独到见解,对生命的执着。__

5.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该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__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进一步表达作者对生命的看法,认为一个人应该积极去了解生命,践行好生命的故事。__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读书的少年 王剑冰

①我对写作的热爱,源于对读书的热爱。在那缺书少肉的年代,找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是多么奢侈的事情。

②那个时候,每条街上都有几个“团伙”,也就是抱团玩耍的伙伴,一般是男生和男生、同年级的和同年级的结伙。高年级的,视低年级的为小孩子,不屑与之为伍。我家周围,和我同年级的孩子少,那些孩子大多比我大,我也就总被他们排斥。高年级的孩子凑在一起谈笑,他们看见我,总是露出不屑的神情。我也确实觉得人家比我知道得多,尤其对那些比我高出两级,或上了初中的大哥大姐,那简直就有些崇拜了。

③晩上,见他们聚在饭场上,我会偷偷地坐在一旁,捕捉他们笑闹间嘴里蹦出的话,什么托塔李天王、宝葫芦、方天画戟、小人国、白骨精。我不知道他们肚子里的这些东西来自哪里,难道来自高年级的课堂?从一个同学手里借到一本《西游记》后,我才知道,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出自这里。这个同学只给我一天阅读时间,因为他姐姐才有三天阅读时间。他姐姐说,我要想看,就让我看一天,她只好少看一天。而他要以一天的阅读权,换取我五个玻璃球。他向我透露,孙悟空的故事都在这本书里边。我抵挡不住书的诱惑,心疼地舍弃了那五个晶莹的宝贝。拿到书才知道,书里全是繁体字,有很多字不认识。一天的时间,一字字地读完,那是妄想,一目十行也不可能读完。于是只好“跳读”,课也不能好好上,饭也不能好好吃。等翻到牛皮纸包着的破书最后,才知道,这只是上册。下册呢?他说,等我有了玻璃球,再找他交换。这是我第一次借书阅读的经历。

④说是阅读,大都是翻翻,半猜半读,囫囵吞枣。虽说不可能尝尽书中滋味,却也品出了甜头。那些大孩子口中的学问,原来全都在书里!慢慢地,我玩兴大减,读兴大发。玻璃球、弹弓、画片等爱物,都被我用来换书读。每本书阅读时限都不长,少则一天,多则五天。为了晚上阅读,我买来一节一号电池和一只小灯泡,把一根铜丝的一头绑在小灯泡上。家里熄灯后,我用被子蒙着头,把灯泡按在电池的顶部铜丝的另一头按在电池底部,灯泡发亮,我偷偷看书看到很晚。

⑤大部分书是通过我那个同学向他姐姐借来的。后来我知道,他姐姐是个书迷到处借书看。为了按时归还,她夜以继日地读。她看的书可真多,在他们高年级圈子聚聊的时候,好像没有什么她不知道的。她看的书,有很多我享受不到。后来,她明白我是通过何种方式向她弟弟换取“阅读权”的,有时她会心软,直接把书借给我。

⑥我上的实验小学离我家不远。我家在东街南头,学校在东街中段。那时,课间操没有

集体活动,20分钟时间就被我用于读课外书。我用三五分钟跑回家,再用三五分钟跑回教室,中间可以在家读10分钟书。我用课间操的时间读过《青春之歌》《一千零一夜》《形形色色的案件》……那时候,这些书父亲不让我看,学校也不准带到学校,只能偷偷看。学校的钟是一个废炮弹头。__每天,课间操的钟声响,我就如一只饥渴的小兽夺门而出,翻过围墙的豁口,穿过一处院落,冲到街上,跑到街南头,飞快地拐入一个夹耳胡同,边跑边掏出钥匙,到门口迅速打开那把铜锁。__说起来,这奔跑也是一种“课间操”。若干年后,我在中学和大学,都参加过长跑比赛,基础或许就是那时打下的。当然,这种心有牵念的快跑,也有危险因素。我曾经以单薄的胸膛,撞击过一辆板车的车把,那拉板车的人的惊叫和我的尖叫,刺破了天空。上课的钟声一般响六下,我曾在响到最后一下时飞跑进教室,被门槛绊翻。那似鱼跃入水的动作,溅起一片欢笑。猛烈地磕碰使我暂时失语,我想说话说不出来。我恐怖地张着口,指着自己的嘴巴比画,同学们越发笑声如潮。直到一口气上来,我才恢复正常。老师还认为我在调皮搞怪。

⑦那时我最盼望放假。一放假,我就有整天的时间将自己关在屋里读书。冬天寒冷的时光,一个火炉,一本书,总让我有一种满足和幸福。我记得,难啃的《东周列国志》上下卷,就是在寒假的时光看完的。我还在一个同学家里借到过一本没头没尾的线装书,竖排版,每句话中都有句号样的圆圈,很考验阅读能力。直到多年后,我才知道,那是《改良今古奇观》。

⑧慢慢地,我也有了自己的书。没有其他书读的时候,我会把自己的书反反复复地读,许多情节和语句都甜美入心。我的作文,每每被老师当作范文,受到老师的肯定,写作的热情随之而来。这种热情,一直伴随着我。

(选自《中学生阅读》,有改动)

思维脉络图 叙事散文 读书的少年 第一部分(第①段):用“我对__写作的热爱__,源于对__读书的热爱__”开门见山点题。 层次划分 第二部分(第②~⑦段):通过叙述几件具体的事,说明“我”少年时代__是如何读书的__。 第三部分(第⑧段):结尾再一次点明读书的作用 主旨情感 文章线索 表达方式 通过叙述几件“我”少年时代是如何读书的具体的事,表达了“我”对读书的热爱与激情 __渴望读书__ 记叙、描写和抒情 1.文章围绕“读书的少年”主要记叙了少年在那缺书少肉的年代是如何读书的?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

__(1)用五个玻璃球从同学手里借到一本《西游记》阅读一天;(2)晚上买来一节一号电池和一只小灯泡,蒙在被子里偷偷阅读;(3)课间操时间以飞奔的速度回家进行10分钟读书。(4)放假的时候整天的时间都将自己关在屋里读书。__

2.赏析文中画线语句。

每天,课间操的钟声响,我就如一只饥渴的小兽夺门而出,翻过围墙的豁口,穿过一处院落,冲到街上,跑到街南头,飞快地拐入一个夹耳胡同,边跑边掏出钥匙,到门口迅速打开那把铜锁。

__示例一:文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己比作一只“饥渴的小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我”渴望急速读书的情景。示例二:“翻过”“穿过”“冲到”“跑到”“拐入”等一系列动词,极其形象地写出“我”奔跑的速度之快,表现出“我”渴望读书的急切心情。__

3.阅读的方式可以分为略读和细读等,以第④段为例,说说“我”阅读的主要方式及其作用。

__略读。略读指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第④段开头“大都是翻翻,半猜半读,囫囵吞枣”就鲜明地表明了阅读的方式;“每本书阅读时限都不长,少则一天,多则五天”也表明只能采取略读的方式才能完成。略读能够快速掌握书本的大致内容,扩大阅读量,扩展自己的知识面。__

4.文章主要围绕少年“读书”进行构思选材,而第②段却写“我”被大孩子“排斥”及对他们的崇拜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__写“我”被大孩子“排斥”及对他们的崇拜的情节,从侧面写出读书的作用,激发出“我”读书的激情,为下文写“我”读书做铺垫。__

5.结合自己的经历、本文文意和下面材料,谈谈读书与写作的关系。

链接材料:王剑冰,男,当代作家。已出版散文集《苍茫》《蓝色的回响》《有缘伴你》《绝版的周庄》《喧嚣中的足迹》《普者黑的灵魂》《王剑冰精短散文》及诗集《日月贝》《欢乐在孤独的那边》、文学理论集《散文时代》和长篇小说《卡格博雪峰》等多部。有多篇散文

在全国各地被刻碑铭记,并入选中学考题和教材。

__示例:阅读可以积累材料和写作经验,在写作的过程中又可以反过来激发阅读的兴趣。首先阅读对写作具有促进作用;其次,写作是在阅读鉴赏基础上的升华。__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