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 第三章水环境化学 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
第五章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 第六章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 第七章受污染环境的修复 第八章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化学 一、环境问题 二、环境化学 1.环境化学的任务P
1 / 29
4
2.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P 7
3.环境化学的发展动向P 10
(1)环境分析化学 (2)各圈层环境化学 (3)污染控制化学 第二节环境污染物 一、环境污染物的类别
1.人类社会活动不同功能产生的污染物P 12 (1)工业 (2)农业 (3)交通运输 (4)生活 2.化学污染物P
2 / 29
12 (1)元素 (2)无机物
(3)有机化合物和烃类
(4)金属有机物和准金属有机化合物 (5)含氧有机化合物 (6)有机氮化合物 (7)有机卤化物 (8)有机硫化合物 (9)有机磷化合物
二、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P 13
1.环境物理效应 2.环境化学效应 3.环境生物效应
三、环境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的迁移转化过程简介 14
3 / 29
P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及其主要污染物 一、大气的主要成分P 17
二、大气层的结构P 17 1.对流层 2.平流层 3.中间层 4.热层
三、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 1.含硫化合物P 21 (1)SO 2 ①SO
4 / 29
2的危害 ②SO
2的来源与消除 ③SO 2的浓度特征 (2)H 2S
2.含氮化合物P 27 (1)NO X的来源与消除
(2)燃料燃烧过程中NOx的形成机理
①燃料中的含氮化合物在燃烧过程氧化生成NO x 。
②燃烧过程中空气中的N
2在高温(>2100C)条件下氧化生成NO
5 / 29
x (3)燃料燃烧过程中影响NO x形成的因素 ①燃烧温度 ②空燃比 (4)NO x的环境浓度 (5)NO x的危害 3.含碳化合物 (1)COP 31
①CO的人为来源 ②CO的天然来源 ③CO的去除 a.土壤吸收
b.与HO·自由基的反应 ④CO的停留时间及浓度分布
6 / 29
⑤CO的危害 (2)CO 2P 33 ①CO 2的来源 ②CO 2的环境浓度 ③CO 2的危害 (3)碳氢化合物P 38 ①甲烷 a.大气中CH 4的来源 b.大气中CH 4的消除
7 / 29
c.大气中CH 4的浓度分布特征 ②非甲烷烃
a.天然来源产生的非甲烷烃 b.人为来源产生的非甲烷烃 4.含卤素化合物 (1)简单的卤代烃P 45
(2)氟氯烃类 ①来源 ②消除方式 ③危害
第二节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P 47
一、辐射逆温层
二、大气稳定度(小字不用看) 三、大气污染数学模式(小字不用看)
8 / 29
四、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 1.风和大气湍流的影响 2.天气形势和地理地势的影响 (1)海陆风 (2)城郊风 (3)山谷风
第三节大气中污染物的转化 一、自由基化学基础 1.自由基的产生方法P 57
2.自由基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1)自由基的结构与稳定性 (2)自由基的结构和活性 3.自由基反应 (1)自由基反应的分类 (2)自由基链反应
(3)影响自由基反应的因素(小字不用看)
9 / 29
(4)烷烃卤代动力学(小字不用看) 二、光化学反应基础P 66
1.光化学反应过程 2.量子产率
3.大气中重要吸光物质的光解 (1)氧分子和氮分子的光解 (2)臭氧的光解 (3)NO 2的光解
(4)亚硝酸和硝酸的光解 (5)二氧化硫对光的吸收 (6)甲醛的光解 (7)卤代烃的光解
①卤代甲烷在近紫外光照射下,其解离方式
②如果卤代甲烷中含有一种以上的卤素,则断裂的是最弱的键,其键强顺序为
③高能量的短波长紫外光照射,可能发生两个键断裂,应断两个最弱键④即使是最短波长的光
10 / 29
三、大气中重要自由基的来源P 74
1.大气中HO·和HO 2·自由基的含量 2.大气中HO·和HO 2·的来源 3.R·,RO·和RO 2·等自由基的来源 四、氮氧化物的转化P 76 1.NO
X和空气混合体系中的光化学反应(小字不用看) 2.NO X的气相转化 (1)NO的氧化 (2)NO 2的转化
11 / 29
(3)过氧乙酰基硝酸酯(PAN) 3.NO X的液相转化 (1)NO x的液相平衡 (2)NH 3和HNO
3的液相平衡(小字不用看) (3)NO
x的液相反应动力学(小字不用看)五、碳氢化合物的转化P 83
1.烷烃的反应 2.烯烃的反应 3.环烃的氧化 4.单环芳烃的反应 5.多环芳烃的反应
12 / 29
6.醚、醇、酮、醛的反应 六、光化学烟雾P 91
1.光化学烟雾现象
(1)光化学烟雾的日变化曲线 (2)烟雾箱模拟曲线
2.光化学烟雾形成的简化机制 3.光化学烟雾的控制对策
(1)控制反应活性高的有机物的排放 (2)控制臭氧的浓度
七、硫氧化物的转化及硫酸烟雾型污染P 99
1.二氧化硫的气相氧化 (1)SO
2的直接光氧化 (2)SO
2被自由基氧化
13 / 29
①SO
2与HO·的反应 ②SO
2与其他自由基的反应 (3)SO
2被氧原子氧化
2.二氧化硫的液相氧化(小字不用看)(1)SO 2的液相平衡 (2)O 3对SO 2的氧化 (3)H 2O 2对SO 2的氧化
(4)金属离子对SO
14 / 29
2液相氧化的催化作用 3.硫酸烟雾型污染 八、酸性降水P 108
1.降水的pH 2.降水pH的背景值 3.降水的化学组成 (1)降水的组成 (2)降水中的离子成分 (3)降水中的有机酸 (4)降水中的金属元素 4.酸雨的化学组成 5.影响酸雨形成的因素
(1)酸性污染物的排放及其转化条件 (2)大气中的NH 3
(3)颗粒物酸度及其缓冲能力
15 / 29
(4)天气形势的影响 九、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P 119
十、臭氧层的形成与耗损P 122
1.臭氧层破坏的化学机理 (1)平流层中NO x对臭氧层破坏的影响 ①平流层中NO X的来源 ②NO x清除O
3的催化循环反应 ③NO x的消除
(2)平流层中HO·对臭氧层破坏的影响①平流层中HO
16 / 29
X的来源 ②HO x·清除O
3的催化循环反应 ③平流层中HO x·的消除 (3)平流层中CIO X·对臭氧层破坏的影响①平流层中CIO X·的来源 ②CIO X·清除O 3的催化循环反应 ③CIO X·的消除 (4)平流层中NO X·,HO
17 / 29
X·与CIO X·的重要反应 ①形成HONO 2
②形成HO 2NO 2
③形成CIONO 2 ④形成N 2O 2
⑤形成HOCI ⑥形成H 2O 2
⑦形成HCI
18 / 29
2.南极“臭氧洞”的形成机理(小字不用看) 第四节大气颗粒物
一、大气颗粒物的来源与消除P 129
1.大气颗粒物的来源 2.大气颗粒物的消除 (1)干沉降 (2)湿沉降
二、大气颗粒物的粒径分布P 131
1.大气颗粒物的粒径 (1)总悬浮颗粒物 (2)飘尘 (3)降尘 (4)可吸入粒子 2.大气颗粒物的三模态 3.大气颗粒物的表面性质
19 / 29
三、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组成P 133
1.无机颗粒物
(1)硫酸及硫酸盐颗粒物 (2)硝酸及硝酸盐颗粒物 2.有机颗粒物
3.有机颗粒物中的多环芳烃(PAH)(小字不用看) 四、大气颗粒物来源的识别(小字不用看)P 138
1.富集因子法 2.化学元素平衡法 五、大气颗粒物中的PM 2.5P 141 1.大气中PM 2.5来源 2.影响大气中PM
20 / 29
2.5含量的因素 3.PM 2.5的危害 第三章水环境化学
第一节天然水得基本特征及污染物得存在形态 一、天然水的基本特征 1.天然水的组成
(1)天然水中的主要离子组成 (2)水中的金属离子 (3)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 ①氧在水中的溶解度 ②CO 2的溶解度 (4)水生生物 2.天然水的性质 (1)碳酸平衡
(2)天然水中的碱度和酸度
21 / 29
(3)天然水体的缓冲能力(小字不用看) 二、水中污染物的分布和存在形态 三、水中营养元素及水体富营养化 第二节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一、颗粒物与水之间的迁移 二、水中颗粒物的聚集 三、溶解和沉淀 四、氧化还原 五、配合作用
第三节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一、分配作用 二、挥发作用 三、水解作用 四、光解作用 五、生物降解作用 第四节水质模型 一、氧平衡模型
22 / 29
二、湖泊富营养化预测模型 三、有毒有机污染物的归趋模型 四、多介质环境数学模型 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 第一节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一、土壤组成
二、土壤的粒级分组与质地分组 三、土壤吸附性 四、土壤酸碱性 五、土壤的氧化还原性
第二节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 一、影响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迁移的因素 二、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三、主要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积累和迁移转化 四、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产生耐性的几种机制 第三节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 一、土壤中农药的迁移
23 / 29
二、非离子型农药与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三、典型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第五章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 第一节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一、生物膜的结构 二、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第二节污染物质在机体内的转运 一、吸收 二、分布 三、排泄 四、蓄积
第三节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一、生物富集 二、生物放大 三、生物积累
第四节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 一、生物转化中的酶
24 / 29
二、若干重要辅酶的功能 三、生物氧化中的氢传递过程 四、好氧有机污染物质的微生物降解 五、有毒有机污染物质生物转化类型 六、有毒有机污染物质的微生物降解 七、氮及硫的微生物转化 八、重金属元素的微生物转化 九、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速率 第五节污染物质的毒性 一、毒物 二、毒物的毒性 三、毒物的联合作用 四、毒作用的过程 五、毒作用的生物化学机制 第六节有机物的定量结构与活性关系 一、概述
二、Hansch分析法
25 / 29
三、分子连接性指数法
四、量化参数在QSAR研究中的应用 五、比较分子力场分析方法
第六章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 第一节污染物在多介质多界面环境中的传输 第二节重金属元素 一、汞 二、镉 三、铬 四、砷
第三节有机污染物 一、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二、有机卤代物 三、多环芳烃 四、表面活性剂 第七章受污染环境的修复 第一节微生物修复技术
26 / 29
一、概述
二、影响微生物修复效率的因素 三、强化生物修复的主要类型 四、生物修复的优缺点 第二节植物修复技术 一、概述
二、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的过程和机理 三、植物修复有机污染物的过程和机理 第三节化学氧化技术 一、概述
二、高锰酸钾氧化法 三、臭氧氧化技术
四、过氧化氢及Fenton氧化技术 第四节电动力学修复 一、基本原理 二、影响因素 三、联用技术
27 / 29
第五节地下水修复的可渗透反应格栅技术 一、概述 二、Fe—PRB
第六节表面活性剂及共溶剂淋洗技术 一、基本原理 二、影响因素
第八章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第一节绿色化学的诞生和发展简史
一、绿色化学的诞生
二、绿色化学的定义和发展简史 第二节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
一、绿色化学的12条原理及特点 二、绿色化学与绿色工程 三、工业生态学原理 第三节绿色化学的应用
一、绿色化学的主要研究方向
28 / 29
二、绿色化学的应用
29 / 2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