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在《故乡》的滋养下成长

来源:伴沃教育
在《故乡》的滋养下成长

一个人的阅读史,往往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而在丰富汗漫的阅读历程中,总会有一些读物在人的心灵上打上鲜明的烙印,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鲁迅先生的《故乡》,对我来说就是这样的作品。 记得还是在乡下读初中的时候,一天在校吃罢午饭,回到教室无端地感到兴奋,于是便坐下读书。拿出教材随手一翻,恰好翻到尚未学过的《故乡》,随后就兀自朗声读将起来。我读到作者记忆中有着图画般美丽的故乡与现实中萧索的故乡间的场景差异,读到戴着银项圈、不识愁滋味的少年闰土与被生存逼压得愁苦不堪的中年闰土间的人生沧桑,读到少年伙伴机敏伶俐、意趣盎然与中年相见时木讷迟钝、谨言慎行间的性情落差。作者滞缓的笔调流淌着沉郁的情感,我朗读的声音渐次变小,及至读到中年闰土对儿时的玩伴恭敬地嗫嚅出一声“老爷”,我唇齿间的声音,随着震颤的心一并沉了下去。其时教室里同学们是那般喧闹,而我的情思则穿越时空,流荡于《故乡》渺远萧瑟的漫漫航程。 我不声不响地坐了一个下午,老师讲课形同飘渺的梦境,惘然若失的抑郁将我深深笼罩。其时自己对《故乡》的领悟虽很粗浅,但一颗少年敏感的心与作品中潺的情感形成了谐振,我隐隐感悟到现实人生的粗粝狰狞、世事轮回的无尽苍

凉以及生命成长的无奈和无助。

此后我又多次读过这篇小说,每次阅读都仿佛一趟灵魂省亲。曲折绵延的《故乡》路,让我始终对自身因境遇改善而可能滋生的骄纵保持一种戒惧。是《故乡》,在我的心中播下善念的种子,为我的灵魂打上了底色。

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家乡的风物虽与《故乡》迥异,家乡人境况与闰土也多有不同,但我在少年闰土身上看到了自己少年的影子,在中年闰土脸上读到了父辈相似的表情。阅读《故乡》,无异于借助文学之手对故乡进行深情的触摸,在慨叹闰土艰辛命运的同时,移情的力量,让我顺乎自然地将目光移向现实,打量另一时空中另一群农民的现实人生。 匍匐于土地之上的农民,命运对他们总是那般苛刻。共和国建立以来,亿万农民为工业化、城市化作出了巨大牺牲,至今缩小城乡差距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随着“三农”问题近年被中央一号文件反复凸显,免税、粮食直补、农村义务教育免费等系列惠农举措逐一得到落实,然而农民在通往小康道路上仍然步履维艰,闰土式的生存喘息还时有耳闻。作为学校一名管理人员,新学年开学收费之时,我时常目睹一幕幕由生存窘迫而生的凄惶场景,佝偻的身影在校长室外久久徘徊,无助的泪水在苍老的面颊上蜿蜒流淌,甚而有残疾家长悲情诉说时哀哀欲跪。尽管政府、社会、学校都在向他们施以援手,然而生活依然是他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命运,从来都是冷峻的雕塑家,它不仅形塑人的生存姿态,而且镂刻人的灵魂表情。正如“我”在小说中是大户人家的少年,戴着银项圈的闰土也曾是小户人家的掌上明珠,出于同样的纯真和好奇,两个少年结成形影不离的玩伴,但“长沟流月去无声”,在日复一日的日常渐变过程中。命运之手对人从容貌到心灵都进行了无声的改写。二十多年后的一声“老爷”,让人悚然心惊之余,不免悲叹由生活冷酷法则铸造的生存枷锁和精神枷锁之沉重,同时令人油然而生少年不再、往事难驻、时光无从倒流的怅惘。

伴随着对《故乡》的反复重温,多年寒窗苦读之后,我最终挣脱了闰土们的宿命,只身从田野走进了城市,而对于《故乡》这篇撼人心魄的小说。我则从读者变成了教者。每次教《故乡》这篇课文,我总是把自己上初中时那段阅读经历告诉学生,课上从不对《故乡》作抽象的分析和主题的概括,整堂课只是要求学生用心默读文本,悉心体味闰土的人生沧桑和作者沉郁的情感。这是我在《故乡》教学中尝试的不教之教,而就教学效果而言,确也实现了此课无声胜有声的教学预期。我在课堂上读到了学生一脸凝重的表情,听到了学生一声声似有若无的叹息,虽然他们并未像韩国著名文学评论家任轩泳那样在读了《故乡》之后痛哭一场,但我知道,《故乡》已给学生们作了一次灵魂洗礼。尤其是那些家在农村的孩子,《故乡》在他们心中引发的感情共鸣更为强

烈,对闰土沉重命运的同情悲悯,混合着对自身未来命运的疑惧。正是在这样一些学生身上,我经常读到埋头苦学的沉着与坚毅,经常看到清苦生活的忍耐与坚韧,经常感受到与命运默默较劲的执著与顽强,我也因此给了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偏爱,并对他们寄予更高的期待和更热切的希望。 《故乡》不仅被选入中国的中学语文教材,而且它也被编进了日本的高中课本。鲁迅先生创作的《故乡》等作品,既滋养了广大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也影响了包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村上春树在内的日本民众。《故乡》是中国的,它也是世界的。韩国外国语大学教授朴宰雨说:“鲁迅成为我灵魂深处超越时空的老师,是我反思自己时标准严厉的前辈先行者,也是我孤独时分担苦闷或者神游的朋友。”鲁迅虽逝,但先生的作品和精神仍活在我们中间。写作本文前,我再一次阅读已读过无数次的《故乡》,抑郁和怅惘的感觉还是那般强烈,我又一次深切感受到先生冷峻刚毅的外表内萦绕的大爱。

《故乡》,是鲁迅心中柔软的疼痛,是先生爱恨交加的精神遗存,是一位思想巨人对自己生命和情感的源头所作的深情回眸。“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尽管读者不免因无缘与作者相逢于同一物理时空而抱憾,然而这又何碍于有缘的灵魂相晤于同一精神时空?在我个人的阅读史上,在自己的精神成长历程中,《故乡》,一直是我与高山仰止的

导师心魂相系的根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