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床的历史及其文化解读——(二)中国部分

来源:伴沃教育
床的历史及其文化解读 ——(二)中国部分 许关琪 (上海家具研究所,上海201801) 摘要:床是人类用来实现睡眠的一种器具。人类从出生到死亡,最重要的生命活动都与床密切相关。与人类创 造的其他器具一样,床是人类文化中的一部分,与生俱来地拥有各地文明的文化基因。自古至今,中国人的起居方 式可分为席地而坐和垂足而坐两大时期。席地而坐,包括跪坐,都以席和床为起居中心。到了宋代,人们的起居已 不再以床为中心。至明代,中国的床已有榻、罗汉床、架子床这三种成熟的门类。中国家具(包括床)的文化内核隐 藏在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和中国民俗文化之中,生动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关键词:床;中国;文化;基因 中图分类号:TS6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629(2017)04—0001—07 The History of Bed and Its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Second Part:China) XU Meiqi (Shanghai Furniture Research Institute,Shanghai 201801,China) Abstract:Bed iS a piece of furniture which iS used as a place to sleep or relax.The most life activities are bound up with the bed from the birth to death in the life of people.Bed iS a part of humankind culture as well as other implements created by people,which have the cultural gene inherited in their civilizations. The history of Chinese furniture has been marked by the gradual change rom flow piece to piece of height to which we are accustomed today.By the Song dynasty(960—1 1 27),all kinds of high furniture became prevalent and the craftsmanship led to much more improvement.In the Ming dynasty,Chinese beds had mature category of the beds:a bed with a ifat surface are called ta,a bed with a back and sides are called luohanchuang,a bed with poles,railings,and a canopy are called jiazichuang.There is a unique system i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furniture(including beds)whose gene hidden in the Chinese main—stream culture and the Chinese folk—custom culture,and could be a vivid reflec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spirits. Key words:bed;China;culture;gene 作者简介:许美琪(1945一),男,教授,主要从事家居设计与制造、木材干燥技术等方面的研究。E—mail:xn0504@sina.con.cn。 引文格式:许美琪.床的历史及其文化解读:(二)中国部分fJ].家具,2017,38(4):卜7. Furniture 1 001 1中国床的历史 中同传统家具从史前(彩绘术家具)、商周(青 铜家具)开始,经过秦(漆木家具)、汉(矮坐家具)、 南北朝、隋唐及五代(F}1矮坐到高坐的过渡时期)至 宋元(垂足而坐的高坐家具),再到明清、民国结 束 其中的硬水家具和漆木家具的漆饰,发展到明 代臻至完美… . 自古至今,中国人的起居方式可分为席地 坐 L 图1无束腰直足榻 Fig.1 Waistless daybed with straight leg (2)罗汉床:床上后背及左、右二三面安装同子的日 “罗汉床”(明人或称之日“榻”,见《 才图会》)(冈2)。 和垂足而坐两大时期。席地而坐,包括跪坐,都以席 和床为起居中心,从商、周到汉、魏,基本都没有太大 的变化。所J}_}j的家具比较低矮..唐朝大诗人李商隐 的匕言绝句《贾生》描述了这种起居方式:“宣室求贤 访逐臣,贾生才蒯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 生问鬼神。”贵为皇帝的汉文帝夜访名士贾谊,交谈 时也是席地而坐,虽居前席,但贾谊高淡阔沦,他听 得¨{神,不禁移动双膝靠近贾谊 。从西晋(A.D.220 ~窭冀鏊 图2五屏风攒边装板围子插屏式罗汉床 Fig.2 Luohan bed with five-panel screen A.D.304)时起,跪坐 ̄Jg ̄L节观念渐渐淡薄,箕踞、趺 (3)架子床:床上有立柱,柱问安装 子,拄上承 顶子的L』“架子床”(图3)。中华民族巾的少数民族臭¨ 土家族依据汉族架子床的基本形制,还发展ftj具有自 己民族特色的“滴水床”,有 滴水、五滴水、七=滴水、 ,L滴水之分,均仿照建筑屋檐的滴水结构(罔4)。 坐或斜坐,随心所欲;随之而兴起的是放在床_L可供 傍倚或后靠的凭几和隐囊。至南北朝(A.D.439~A. D.589),垂足而坐渐渐流行,高型坐具如凳与筌蹄相 继“{现。人唐(A.D.618~A.D.909)以后.不仅椅、凳 随处 r见,还 现高型的桌案. 但跪坐和趺坐在当 时依然存在,唐代正处在两种起居方式消长交替的 时期。到了宋代(北宋(A.D.960~A.D.1l27)、南宋 (A.D.1】28~A.D.1279)),人们的起居已 再以床为 叶1心.完全进人了垂足而坐的时期。各种高型的家具 已初步定型。。”。 1.1占It,l,围的床 商周至隋唐时期,中国人的床实际上是席.它 叮以是草席、竹席、皮席等等;西晋开始逐步采用高 型家具,南于佛教东传,此时的床类似于须弥座,或 称赢门床,并m现了凭几、隐囊等家具,它们被放置 在床上便于人们倚靠;及至宋,中国人的起居方式 图3架子床 Fig.3 Canopy bed 变为完全的垂足而坐,家具都适应于高坐,床同样 如此,并m现了榻;明以后至清,中国的榻、床的种 类进一步发展.总的来说分 大类:榻、罗汉床和架 子床。但各类中南于结构和装饰的不同,又分为许 多种类 (1)榻:北京匠师将只有床身、上面没有任何装 置的卧具称为“榻”,有时亦称“床”或“小床”(罔1)。 图4土家族的三滴水床 Fig.4“Water-dripping’’bed of Tujia nationality 明代的床榻,尤其是罗汉床和架子床,还多带 脚踏 。 1.2近现代中国的家具 中国近现代的家具主要指鸦片战争以来至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家具(1840年~1949年)。 早在清乾隆年间,在北京长春园就出现了一系列的 西式建筑,由郎世宁传教士设计和监造。这些欧式 建筑采用了意大利式和法国式的巴洛克风格。郎 世宁还为圆明园设计了各式西方灯具,在圆明园的 宫殿里置放了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赠送的家具。 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签署迫使中国向帝 国主义列强开放通商口岸,于是闭关自锁的中国以 一种史无前例的方式打开了国门。上海、宁波、福 州、厦门和广州相继被开放成为通商口岸,天津和 青岛也被迫对外开放,同时土地使用权一并被割 让,于是出现了租借地,大量洋建筑合法兴建。建 筑的西化必然导致家具的西化。在“广作”改良的 基础上(注:广州是受西洋风气影响最早的地区,清 代中叶,此地很多商业机构的建筑开始模仿欧式, 官府民居也随之仿效,与建筑相适应的家具也逐步 形成了西洋热,成为独特的“广作”家具),上海、天 津等地的家具开始以自己的面貌批量出现,以满足 对应洋楼、洋房中室内陈设的需要,从此就有了越 来越多的“西式”建筑和“西式”家具。由于西方列 强在上海拥有众多的租界,因此西方建筑和西方家 具的发展在上海最为成熟,为后来的海派家具的产 生奠定了基础。 1854年以后,虽然上海租界的居民主要是华 人,但是欧美的物质文明、市政管理、生活方式、价 值观念、审美情趣都已经传人进来,使租界成为东 方世界中一块西方文化的“飞地”。租界所体现的 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极大地刺激了上海中上层阶 级,并迅速地扩散。而西洋家具是表现西方文化和 生活方式的典型产品,因此西洋家具能在上海以及 其它沿海开埠城市流行。西方工商业主纷纷来沪 开业经商,并在租界定居,有的携家带口带来了他 们原有的家具,有的通过洋行购置进口家具,有的 则提供式样和做工要求在沪定制西方家具,这样就 为上海家具业生产提供了动力和条件。 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宁波藉人乐宗葆在上 海创办了第一家西式家具企业——“泰昌木器公 司”,在南京路(今南京东路)租屋营业。1923年他 在南京路与贵州路路口建造一幢四层楼房以扩大 营业,在贵州路85~95号设有木器制造工厂,生产 和经营仿西欧宫廷式家具,产品有写字台、大餐桌、 扶手软垫椅、橱柜、架几、穿衣镜、沙发、雕刻樟木箱 等。原料中的柚木、玻璃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光绪 十年(1884年),英商祥泰木行有限公司开设家具工 厂。接着,光绪十二年(1886年),南京路上的英商 福利公司除经营进口家具外,还开设了一家家具 厂,用机器生产家具,主要供应外侨、洋行和外国机 构等。 当时,国内的一些军政显要、洋务官僚、新派人 士仿效西方生活方式,也购买起西式家具,一时西 式家具十分畅销。 光绪十四年(1888年),奉化藉木工毛茂林来沪 做个体木工,开始时在四川路(今四川中路)腾凤里 弄口设摊,以修理木器和沙发为业,后来在英商轮 船上修理家具,得到英国老板的赏识,租借给他在 四川路600号的几家店面,开设了“毛全泰木器公 司”,专做西式家具,由于业务兴旺,发展迅速,除了 在东体育路建有木工、漆工作坊外,还有10多家木 工作坊定点为其加工家具白坯。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英商海克斯在静安寺 路(今南京东路889号)开设美艺木器装饰有限公 司,聘请英国设计师和管理人员,在上海招聘木工、 漆工和沙发工,生产西式古典家具。该公司产品美 观精良,价格昂贵,被称为“工艺木器”,受到上海上 流阶层的赞赏,很快闻名上海,成为上海西式家具 企业的一面旗帜。 1912年,国民政府成立,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 西式家具越发盛行起来。 民国6年(1917年),先施公司开张,设有家具 部,供应西式家具。该公司在华德路(今长阳路)设 有家具工场,生产家具。 民国7年(1918年),永安公司开张,也设有家 具部,自设家具工场。 民国9年(1920年),德商在静安寺路(今南京 西路)开设家具公司,取名“现代家庭”(Modern Home),专为外国人和中国富商设计家具和室内装 修。1933年以后,德国建筑师理查德・波利克 (Riehard Pauliek)开始在一家美国人开的建筑事务 所工作,后进入“现代家庭”工作,并兼任上海圣约 翰大学教授,讲授城市规划和室内设计两门课程。 民国10年(1921年)宁波藉人水亦明在泰昌木 式样,产品选料讲究、工艺精湛、打磨涂装精美、光 亮如镜,获得上流社会的普遍欢迎。 在历史上,家具业是一个亦工亦商、以商为主 器公司任职,由于不甘心寄人篱下,便离职在四川路 桥堍开设明昌木器店,发展迅速,5年后租下四川路 (今四川中路540号)怡和洋行的一幢四层大楼,店 面经改建后,他正式成立“水明昌木器有限公司”,总 店设在四川路,总厂设在闸北天通庵路,生产和经营 高档西式家具。以后,新新公司、大新公司相继开 和以销定产的行业。家具商店的发展,反映了市场 需求的变化,同时也带动一批家具工场和手工业户 的发展,它们对商业资本的依赖性很大。每个家具 店除了自产白销的个体手工业户外,大多数有固定 业,均有家具供应,自设家具工场生产西式家具。 与此同时,一批中小型西式家具店相继建立,有 华孚、精艺、金安、精华、康乐、申泰、艺林等家具店, 上海逐渐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西式家具行业。 当时的家具式样主要有英式(威廉一玛丽式、安 妮女王式等)、法式(路易十四式、巴罗克风格)、美 式(美国殖民地式和美国联邦式)、德式(比德迈式) 家具。品种有卧房家具、餐厅家具、客厅家具(会客 和起居)以及用于银行、洋行等机关团体的办公家 具。除了木制家具外,还有金属家具和软体家具, 金属家具主要是铁床和少量的铜床,而软体家具则 有沙发、软包坐椅以及弹簧床垫等。 随着西方生活方式在上海、宁波、广州等开放 城市的流行,西方家具在中国占有了一席之地,也 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发展,中国家具市场首次出现 了国际化的局面。 20世纪30~40年代,随着西方家具的流行和各 种设计思潮的传播以及新的现代生活方式的需求, 中围传统家具与西方家具艺术相结合,中西交汇,洋 为中用,从而创造了一种具有双重特色的新型家具, 这些家具最早出现在上海,被称为“海派家具”。 1932年,从法国留学归来的设计师钟晃,在上 海霞飞路(今淮海中路)开设艺林家具店。他在法 国曾从事室内装饰的研究,因而对西方家具有较深 刻的理解。他一改以往的做法,既没有坚持中国传 统,也没有一味仿照西方家具,而是设计出一种具 有流线感的摩登家具。在风格上中西结合,功能更 趋合理,造型更为美观,线条更加清晰,并将木拉手 改为金属拉手,明铰链改为暗铰链,还改进表面涂 饰的工艺与涂装效果,开始追求木材纹理的显现, 为海派家具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典型的海派家具产品是F}1创建于1862年的上 海百年老店张万利木器号设计制作的。第二代传 人张中原也于1932年开发了全新的红木摩登套房 家具。这种家具有了意大利式、英国式等国际流行 的木工工场为其提供一定数量的白坯,这些白坯是 按照商店的设计式样加丁的。毛全泰家具公司业 务兴旺时,有10多家工场为其提供家具白坯。家具 的后几道工序如油漆、五金件和玻璃的装配,大多南 商店雇佣几个老师傅去完成,一般不自设工场,这样 可以获得高于T业化生产的利润。抗日战争前的油 漆木器同业公会是以商业为主的家具行业组织。 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沦为“孤岛”,经济一度 虚假繁荣,家具成了热门货,高档家具更是供不应 求。民国30年,在兴昌泰木器号业主李静齐的倡议 下,成立了上海市西式木器商业同业公会。这时, 上海的家具商店已经发展到355家,其中中式家具 店有260家,西式家具店有95家。分布比较集中的 地段有南京路、四川路、紫来街、静安寺路、赫德路 (今名常德路)、同孚路(今名石门一路)、北京路(今 名北京西路)、平济利路(今名济南路)、虬江路和老 西门至老北门一带以及南市陆家浜、海潮路和徽 j: 路一带当时比较偏僻的地区。 到1946年时,上海仍有两式家具店96家。值 得指出的是,传统家具仍然在民用家具市场上r 有 较大份额,当时中式家具店数量多于西式家具 。 及至解放后的50年代初期,海派家具仍然是上 海和华东地区家具市场的主导产品,只不过由于消 费主体由30~40年代的高级白领转为普通民众,II{;I 此昂贵的红木家具失去了市场,白木家具占了绝对 优势,海派家具在用材方面由进口的珍贵木材改为 国产硬杂木,家具表面的雕刻和镶嵌装饰也大为简 略或完全消失,但家具的基本构成形态、品种和类 型基本上保留了“海派”家具的风格特点,家具注重 线型、线脚、脚型的变化与统一,这也与30~40年代 的海派家具无异。原来的“海派”家具生产企业,在 公私合营的经济变革中合并到解放家具厂(如水明 昌木器公司)、华东家具厂(如毛全泰木器公司)、 海家具厂等国营或集体所有制企业中。南于上海 是当时中国计划经济的中心,也是新中国的轻丁 基地,因此“海派”家具仍然领导着中国家具的潮 流,其影响沿长江进人了武汉和重庆,沿东海岸线 向北传播到了天津、青岛、大连,向南则影响到了杭 州、宁波和温州等地,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70年代。 1.3近现代中国的床 海派家具是从传统家具走向现代家具的过渡 形式,在风格上仿效西方家具,主要仿效英式(威 廉一玛丽式、安妮女王式等)、法式(路易十四式、巴 罗克风格)、美式(美国殖民地式和美国联邦式)、德 式(比德迈式)家具。 在卧房家具中,海派家具出现了大衣柜、抽屉 柜、床头柜、梳妆台(镜台)等新品种。高低床屏取代 了架子床,床的高屏靠墙,可以两边上床,三门大衣 柜是专供挂衣用的,中间为穿衣镜,适时地满足了当 时西装流行的挂衣之需。抽屉柜是供存放折叠衣物 的,梳妆台是供女士梳妆之用的。这些变化都是20 世纪初沿海开埠城市生活方式变化的结果。 在客厅家具中,海派家具的主要新产品是沙发 和低矮型茶几。真皮全包沙发的流行改变了中国 几千年的传统坐姿和休闲方式。 此外,新品种还有陈列用的玻璃门柜以及独脚 圆桌等。 以20世纪上半叶海派家具为代表的家具风格、 款式变化和新品类的出现是中国家具从传统走向 现代的起点。从太师椅到沙发、从架子床到屏板 床、从存衣箱笼到大衣柜、从“格子”柜到玻璃门柜, 这些变化是中国现代家具的萌芽,中国家具开始与 世界接轨,中国家具开始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 “海派”家具是从传统家具走向现代家具的过 渡形式,但其变化的实质是由形式变化所体现的功 能进步。 由高低屏板床、大衣柜、五屉柜和梳妆台构成 的卧室家具,提供了更加合理的挂衣、存衣和梳妆 的功能。居中布置的床可以从两侧上下使用,更加 适应现代生活的节奏;软床垫的使用,相对于传统 的硬板床而言,提供了刚柔相济、科学合理的垫性, 可以大大改进睡眠质量;梳妆台,特别是带折叠功 能的梳妆镜台更加方便现代女性的化妆。 海派家具的另一特色是引进西方的床垫。由 于海派家具的床是高低屏板床,因此适宜配备软床 垫,提高舒适度。1932年美国商人从美国运来全套 先进的床垫生产设备和原材料,在上海设立席梦思 床垫公司(Simens),生产软床垫。这是中国最早的 现代软床垫生产企业,直至今日,仍有人以“席梦思” 来称谓软床垫。1935年,该公司员工张孝行另开门 户,设“安眠思机器床垫厂”,自行仿制美国设备生产 软床垫,与席梦思公司竞争床垫市场,使上海弹簧软 床垫生产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床垫工业取得了极为长 足的发展。目前,中国约有5 000多家床垫生产企 业,具有品牌和专利的厂家总共200家,各地区已形 成3~5个全国性品牌主导竞争的局面。现在我国 各类床垫的年产量达5 000万张以上,足以满足国 内市场需求,并大量出口到国际市场。 2中国床中的传统文化基因 2.1中国传统文化的原教旨 在孔子之前的商代和周代就流行“天命论”,也 就是把“天”看成是有意义的人格神。在这种“天命 论”里,天是自然界,是主宰者,又是有情人。孑L子 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意 思是说,天是不会说话的,天以四时运行和万物生 长作为它的言说。这里的“天”就是自然界。但是 “天”又是生命的创造者,天的言说就是生命创造的 自然过程。天的根本意义是“生”,这就是天道。所 以后来的《易传》说“生生之谓易。”既然天是生命的 创造者,那它当然就主宰着世上万物。但是这个自 然界、这个主宰者却有意志、有感情,所谓春喜、夏 乐、秋怒、冬哀,毛泽东的诗说“天若有情天亦老,人 问正道是沧桑”为此作了最好的注脚。 “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原教旨。在古代中国 人的心目中,天是最高的存在,天具有神圣性,人不 能穷尽天的奥秘。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 文化不同,天并不像基督教的上帝那样是超自然 的、有意志的人格神,而是生生不息的自然界,也就 是一个大生命世界。天以生为“道”,生而又生,创 造又创造,生生不息;天又以生为“德”,以生命创造 作为一切价值的源泉;天又以生为“命”,或者说以 生为“心”,也就是把生长万物、养育万物作为神圣 的目的。“畏天命”是古代中国人对天的敬畏和信 仰,孔子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意思是说,得 罪了天,祷告也没有用,这表现了古代中国人的宗 教精神I4 ]。 到了汉代,董仲舒(公元前179~104年,河北衡 水人,西汉思想家,著有《春秋繁露》,提出“三纲五 常”学说)更进一步地发展了天命论,把它与人联系 起来,形成所谓“天人一也”的理论。董仲舒认为, 天与人是同构的。例如,天有春夏秋冬,人有喜怒 哀乐;天有阴阳刚柔,人有君臣男女等等。同构则 相互感应。社会和谐,则风调雨顺;民怨沸腾,则天 崩地裂。因为天与人不但同构,而且相通,生命相 通,道德相通,情感也相通。这就是“天人同构,天 人感应,天人相通”的“天人合一”的原教旨。 2.2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中的“三纲五常” 中国以郡县制为基础的大一统君主中央集权 的政治制度从秦朝开始使用,但是在秦朝时却没有 解决君主的合法性问题。自汉武帝开始的“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前 文说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原教旨,是最高的存在。 中国汉代的儒学认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无非是天、 地、人,亦称三才。三才对应的当然是 纲,换句话 说,君臣就是天道,父子就是地道,夫妻就是人道。 这就叫“天人合一”。天道有三才,人道就有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天道有五行,人 道就有五常(仁义礼智信)。五常是个人品德,j纲 是社会伦理,后者高于前者。因此,汉朝儒学就承 认了皇帝是天的儿子的地位,即所谓“天子”,它可 以奉天承运,皇帝当然就能“乾纲独断”,具有了合 法性。 在这里,要特别注意三纲五常之间的关系。纲 与常是两回事。“三纲”是抓总的,所谓“纲举目张”; “五常”是管用的,就是所谓“目”。但是五常很重 要,一种理念如果不管用,那就无法推行。五常是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即使到了现代社会,例如说到 仁,爱人、与人为善总是对的;又如信,诚信已经成 为现代商业社会的基本伦理。但在古代社会,统治 者更强调三纲,这样他的帝国才会坚如磐石,而五 常则用来规范社会的行为和秩序,因为仁就是恻隐 之心,义就是羞恶之心,礼就是恭敬之心,智就是是 非之心,而它们又恰恰是符合人性的,是人类都认 可的共同价值,因此值得追求和实行。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董仲舒提出了“三纲 五常”的理论,但是当时的汉朝儒学分为今文经学 和古文经学两大派别,这一理论最后是在汉章帝 (公元79年)的“白虎观会议”上确定下来的,称为 “白虎通义”,从此“三纲五常”成为中国古代历朝历 代的思想统治根基和核心价值 ・。 2.3中国的民俗文化 中国自秦以来的郡县制使县以下没有政府机 构,在县以下的基层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地 域性的农村公社为基础的宗法等级制丰十会。在这种 社会结构中,普通百姓是在宗族的环境中,以家庭为 单元从事经济活动。而农业社会是根据时令节气的 自然规律进行生产和生活的,经过长期的积淀,形成 了中国人的生活样式,即中国的民俗文化。 虽然体现三纲五常的族规、族法依然牢牢地控 制着每一个人,但是自汉明帝(公元28年~公元75 年)以来,佛教就传人了中国,后来又流行道教。儒 释道的并行,也深刻地影响了普通百姓的生活。 中国自唐代以来,就有了发达的城市文明。唐 代的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 城市,除了长安,唐代南北都有大型都市,如长安东 边的洛阳城、南方的商业都会扬州,这些城市的人 口都在百万以上,长安鼎盛时的人口更达到一百五 十万。到了北宋时期,市井文化更加发达,北宋首 都汴梁虽然没有鼎盛时期的长安规模大,但人l川I已 经达到一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而且它 的繁荣程度更胜过当年的长安。明朝时,城市经济 发展,宣德年间(1398年~1435年),全同设有钞天 (收税机构)的大工商业城市,包括北京和南京在内 共有33个。自南宋起苏4'i、l府管辖的震泽镇、盛泽 镇,嘉兴府管辖的濮院镇、王江泾镇,湖州府管辖的 双林镇、菱湖镇等,都已成为丝绸集散和精造技术 的中心[8-1ol。 古代中国农民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歇”的自给 自足的农村生活,加上城市的以手T生产方式为主 的工商业经济活动,构成了中国民俗文化的经济基 础,也造就了民俗文化的世态万象,它包含了普通 百姓的生活态度、生活情调、人生愿望、心灵世界、 文化性格、生活愿望和审美情趣。总的来说,普通 的古代中国人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和感恩,具有顺 应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人生智慧;对和平生 活有着永恒的祈求;对外来文化一贯有一种开放和 包容的心襟;对于平静、安乐、和谐生活有一种知足 常乐的心态;对自己平淡的生活有着寻找快意和乐 趣的冲动。普通的古代中国人有一种强烈的愿望, 要过上一种平安、富足的生活;他们有着飞翔、灵 动、飘逸的艺术心灵,对审美人生有着不懈的追求。 2.4中国传统家具的文化内核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对中国传统家具(包括床) 的影响在皇宫、权贵的府邸中表现尤为明显,如故 宫博物院收藏的明紫檀有束腰带托泥宝座,它表现 出尊贵、庄严、肃穆以及君临天下的气势(参见王世 襄《明式家具研究》第59页) 。 中国民俗文化对中国传统家具(包括床)的影 响在民宅中则表现得淋漓尽致,如《中华民族传统 家具大典》(场景卷)第7章“部分地域民居家具场 景”中徽州民居家具、福建土楼家具等等 ”。 中国传统家具(包括床)是在一个宏大的历史 舞台上,在漫长的时间内和广大的地域内发展演变 的,它浸淫在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和中国民俗文化之 中,并进行物化。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汉族的传统 文明与外来异族文明在相互交流中得到进一步的 融汇和升华,产生了新的突破。同时,思想领域内 儒、道、佛互相影响和吸收,许多新的文化基因加人 了进来。繁荣强盛的唐代,赋予了家具丰富的内 涵,人们开始垂足而坐的行为方式,并在装饰工艺 上兴起了追求高贵和华丽的风气。在两宋时代,经 过魏晋南北朝和隋唐的长时间过渡,人们结束了 “席坐”和“坐榻”的生活习惯,垂足而坐的生活方式 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里渐渐地相沿成俗。在形 式上,两宋家具几乎已具备了明代家具的各种类 型,而且已采用硬木制造家具。明代家具更是利用 进口的热带硬木,在制造工艺上进一步提高,达到 造型、结构、工艺的巅峰。清代家具在造型和装饰 上也别具风格。中国传统家具实际上形成了中国 独有的体系,它的文化内核隐含在中国传统主流文 化和中国民俗文化之中,生动地体现了中华民族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3结语 床是人类用来实现睡眠的一种器具。人类从 出生到死亡,最重要的生命活动都与床密切相关, 在所有的家具中,床是与人类身体接触时间最长的 家具,人生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床上度过 ■ ■曩I 第 8 的,床在人类的生活中竟然是如此重要。 与人类创造的其他器具一样,床是人类文化中 的一部分,与生俱来地拥有各地文明的文化基因。 中国人的起居方式,自古至今,可分为席地而坐和 垂足而坐两大时期。席地而坐,包括跪坐,都以席 和床为起居中心。到了宋代,人们的起居已不再以 床为中心。至明代,中国的床已有榻、罗汉床、架子 床这三种成熟的门类。中国家具(包括床)的文化 内核隐含在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和中国民俗文化之 中,生动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进入近代社会,中国 家具吸收了西方家具的优点,并结合中国的传统文 化,开始了对现代家具的探索,海派家具就是一个 典型的范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家具业进入了新 的黄金时代,中国床垫业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一,为 中国人乃至全世界的人民提供了良好的睡眠器 具。当今,中国的经济仍在崛起,人民的生活质量 正在不断提高,人们需要更好的睡眠,以迎接更为 美好的明天。美梦成真,已不再只是一个祝愿,而 是一个有目共睹的现实。 参考文献: [1]濮安国.中国红木家具【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2. [2]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3]王世襄.明式家具珍赏[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4]叶朗,朱良志.中国文化读本[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 究出版社,2008. [5]李泽厚.论语今读[rOl1.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6]易中天.两汉两罗马[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4. [7]袁伟时.迟到的文明[M】.北京:线装书局,2014. [8]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 店,2007. [9]濮安国.明清苏式家具[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1999. [1O]王世襄.明式家具珍赏[M】.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 1985. [11]张福昌.中华民族传统家具大典【M】.北京:清华大学 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于娜徐颖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