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少姓氏总动员
□ 记者 孙钦良
前几天,有个姓“牌”的年轻人给《经典洛阳》编辑打来电话,说有一些稀少姓氏也想上上报纸露露脸。我想想也是,这些稀少姓氏,大部分人都不了解是应该介绍一下。
我们平时所说的“百家姓”,实际上是虚指,是笼统的说法,其实中国姓氏多得很,何止百家?何止千家?当代姓氏专家袁义达在《中华姓氏大辞典》中,共收录了11969个姓氏。如今,随着调查的深入,中国姓氏总量约有22000个。若用这些姓氏写篇千字文,不需要重复一个字,就能写得文理通顺。
有一次,我在中州路上走了一段路,看见几家宾馆、商店的名字,就试着用我所知的姓氏去对照,竟发现每个字都是姓。走到周王城广场,仰头看见“周公营造洛邑”之雕塑,发现“周、公、营、造、洛、邑”6个字都是姓。
中国姓氏五花八门,一些奇怪的姓氏,我们猛然看见时会吓一大跳,譬如在这次人口普查中,发现有姓“死”、“尸”、“丧”的,还有姓“狗”、“爷”、“嫖”、“葱”、“锅”的,姓“错”的孟津有一人,姓“脏”的偃师有10余人。
再看看有关书籍,有人姓“狼”、有人姓“鸡”、有人姓“猴”,甚至有姓“妻、妾、骂、邪”等姓的。
前几天,我与那位姓“牌”的朋友联系后,问他“牌”姓在洛阳的情况,他也说不全。我查资料发现,牌姓文献确实很少,《中华名人大辞典》中也鲜有姓牌的名人。但后来发现,这个“牌”姓在我市竟然有聚居地,就在嵩县何村乡瑶北坡村,该村目前还有近30个人姓牌。
牌姓大概来自西北地区——陕西有个牌家桥村,是牌姓的聚居地。有一位复原军人对我说:他有个战友就姓牌,老家是山东邹平县。
无独有偶,上周四上午,我与一位姓“黑”的人通了电话,他20多岁,名叫“黑王辉”,喜欢文学创作。我看了他的名字,有个基本判断:其父母一人姓黑,一人姓王。因为这“黑”姓不太好起名字,配上一个“王”姓倒是挺好。我把我的猜测说出后,电话那头的他笑了,说:“对对对,我父亲姓黑,母亲姓王,我单名一个辉字。”
他说他在河南科技大学读书期间,在校园内发表文章时,署名“黑王辉”,同学们议论道:“这肯定是笔名!”有的同学说:“可能这个人叫王辉,长得有点儿黑。”小伙子现在洛阳工作,老家在驻马店市正阳县大黑庄,他说那里还有小
黑庄、北黑庄、南黑庄等村寨,都是黑姓聚居地,共1万多人。
黑姓源于突厥族,出自汉唐之际突厥族突骑施部黑氏氏族,是以部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的。
其实,像黑姓这类“色彩姓氏”,还有赤、橙、黄、绿、青、蓝、紫、白、红等13姓。
据了解,植物类姓氏有瓜、桃,菊等,生活用品类姓氏有柴、米、油、盐、酱、醋、茶、酒等,飞禽类姓氏有鸽、鸦、雕,金属类姓氏有金、铅、铜、铁、锡、钢等。人体器官类姓氏有头、骨、心、肾、肠、手、爪,性别姓氏有雌、男、女、嫂、母,数字姓氏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兆,朝代姓氏有夏、商、周、秦、汉、魏、蜀、吴、晋、隋、唐、宋、金、元、明、清,还有春夏秋冬、风雪雨电。
最奇怪的是一些动作和情态也都是姓:笑、哭、揉、猜、拣、揭、操、杀,还有丑、罪、癣、哑、冢、脏、孬、骚。
这些稀有姓氏,最多的几十人,最少的只有一人。有人统计过:难姓是倒数第一的“小姓”,姓这个姓的人很少。倒数第二的“小姓”是死姓,主要分布于西北地区,由北魏时少数民族四字复姓发展而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民间都避讳“死”字,那么,姓死的怎么起名字呢?别犯愁,聪明人有的是!有人姓死,取名“不了”,叫“死不了”,就很有智慧。
这里提到的稀少姓氏,只是冰山之一角,相信还有一些奇特姓氏隐藏在民间,只有他本人知道。我们希望洛阳的“稀姓”朋友,把你的姓氏告诉编辑或记者,来一个“稀少姓氏总动员”,以便于荟萃趣闻,为我们的生活平添意趣。
洛阳稀奇姓氏不少,连日来,有脏姓、虫姓、过姓、错姓等人士给记者打来了电话。
读者中的稀奇姓氏
近日收集到的稀奇姓氏,当事人均是《洛阳晚报》的忠实读者。其中一人向我报的姓无法从电脑字库中找出,这个字很生僻,《新华字典》里没有,《康熙字典》里没有,《辞海》中也查不到。
这个字是把“仇”字右边那个“九”变成“丸”,读音为qi。此人名建伟,家住涧西区长春路34号街坊。他说:“从上小学起,我便为这个姓而苦恼。任何字典里都查不到这个字。最烦人的是去办身份证,电脑里没有这个字,搞得办证
人员也很烦,我的身份证一拖再拖,拖了4年才拿到手。”
姓这个姓的人,在洛阳市区没有聚居地。建伟先生说,自他家来到洛阳,再没发现其他人姓这个姓,长春路一条街,就他一家是此姓。我问他从何处来洛,他说来自嵩县阎庄镇,该镇眼下还有近20人姓此姓,都是他的本家,没有出五服。
所谓“五服”,是指从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到自身这五代人。如果没出五服,说明血缘关系很近,若当地再无此姓,说明此姓是从别的地方迁来的。因我手头没有关于此姓的任何资料,故无法探究此姓之来源。我请建伟先生使劲儿回忆,想想祖上说过什么家族典故没有,他果然想起来一件事:好多年前,长辈人偶然提起,他们是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迁过来的。
他说稀奇姓氏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弄得家里人都很苦恼。譬如到银行存钱,写他的姓名太麻烦,解释半天人家也不明白。这样一来,所有存折上只能写妻子的姓名。一次他和妻子开玩笑:“在咱们家,我最穷了,存折里连一分钱的存款都没有。”说罢两人哈哈大笑。
很多人劝他:您这个姓确实不方便,干脆改成仇(音qiú)姓吧。但他认为祖上传下来的姓不能随意改动,坚持姓此姓。他请求记者在报纸上呼吁一下,以引起汉字专家的注意,起码能让此字进字典,或者进入电脑字库,让他今后办证件时方便一些。
有一位女士给我打电话,说她姓过(读音guō,不读guò),住在市区。在那条街上,就她一家姓过,五口人,来自江苏省无锡市堰桥村,该村目前还有近200人姓过。
这个姓确实比较少,来源有二:一是源于姬姓,出自黄帝之裔姙(任)姓,乃以部落名称为氏;二是源于妫姓,出自夏朝诸侯国过国,乃以国名为氏。这个姓主要分布在江苏无锡、常州、苏州和浙江嵊州、海盐等地。我市偃师市山化乡也有一人姓过。
还有一位先生给《经典洛阳》版的编辑打来电话,说他姓虫。虫姓渊源单一,源于蚕虫氏,出自远古蜀地原始部落蚕虫氏族,是以部族名称为氏。蚕虫氏部落后裔中有以“蜀”为姓氏者,后简化为“虫”,称虫氏。
我社年轻编辑小陈说,他母亲姓郤(xì),想向我问问郤姓的来源。郤姓出自姬姓,以封地为姓。春秋时,晋献公征伐翟人,公族子弟姬叔虎奋勇当先,带领晋军攻破翟人营垒,打败了翟人。后来晋献公把郤邑(山西境内)封给他,建立郤国,为子爵,称郤子。他的后代遂以封地为姓,称郤氏。也有人把“郤”写作“郄”,这两个字在春秋时实为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读音相同。所以,春秋时期著名的晋国大夫郤芮亦称郄芮。
郤姓人数较少,远远排在300姓以外,但分布较广,历史上的名人也不少。远的就不说了,单说三国时的蜀汉大臣郤正,亦称郄正,是偃师人。当年他和刘禅来到洛阳,同时做了曹魏的俘虏。人家问刘禅:在洛阳生活得咋样?刘禅回答:此间乐,不思蜀。这是成语“乐不思蜀”的由来。刘禅说这话时,郤正也在场。他感到很难堪,就私下对刘禅说:人家若再问起,不要这样说了!你要说先人的坟茔都在蜀国,我没有一天不想念的——看来,任何姓氏都是有故事的,稀少姓氏也不例外。
这几天打来电话的人当中,有姓爷的,来自偃师缑氏;有姓小的,来自洛阳市区;有姓妻、姓错的,来自孟津;还有姓脏的,分布于偃师4个镇:缑氏镇有2人,城关镇有1人,岳滩镇有1人,顾县镇有6人。
像脏姓这样的姓,源出不详,已经很难考证了。
数字姓氏一二三
数字姓氏起源,大多已经无考。至于古人为啥要用数字作为姓氏,大概是图省事,写起来简单,也便于使用。
早在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我市就发现了三、五、十、千这些数字姓氏,此后历次人口普查中,又发现了一、二、六、拾(不同于“十”)、百、兆、亿等姓氏。其中有的数字姓氏,人数还真不少,譬如仅偃师市就有“百”姓180多户800多人。
古人很关注数字姓氏。明代冯梦龙在他的《古今谭概》中,讲了这样一个笑话:山南县县令的夫人姓伍,很霸道。一日,伍夫人与丈夫下属的妻子会面。她问:“贵姓?”那女子回答:“免贵,姓陆。”伍夫人听了不高兴,心想:我男人的官比你男人的官大,我才姓“伍”,你倒姓“陆”,想压我一头呀?回来后,她对县令说:“我才姓‘伍’,你下属的妻子却姓‘陆’,若再问几个女子,说不定还有姓‘八’、姓‘九’的呢!气死我了!”
其实,这位骄横的县令夫人倒是说对了,数字姓氏包括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兆,这些都是姓氏,且都有相应的名人来佐证。譬如:零混,明代成化年间举人;一君豪,1928年生,上海人,当代著名书画家;二从直,唐玄宗时一个中尉,后来还做了大官;三庸道,应州人,明正统年间任祁门县丞;四全,临汾人,行伍出身,清乾隆二十二年任孟县千总;五就简,宋代任桂阳郡幕僚;六安人,清乾隆五十四年举人,后任高邮县
学正;七春贵,瑞安人,康熙三十九年任瑞安副将;八天培,明代任新喻县主簿;九焯,明洪武年间任江西德兴知县……
除以上这些简写数字,还有大写数字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百、千、万、亿、兆,也都是姓氏。有人会问: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与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是不是一个姓的两种写法呢?
关于这个问题,专家看法不一,至今没有定论。他们只是说“五”姓其实就是“伍”姓,因避祸而改成了“五”;“六”源自“陆”;“七”源自“柒”。除这几个姓氏外,其余的尚待考证。
大写数字姓氏中也有大名人。譬如伍姓,就有楚国大夫伍子胥(伍员)、东汉末年忠臣伍孚以及我们当代人熟悉的伍修权等。譬如陆姓,就有陆贾,西汉著名政治家、辞赋家;陆机、陆云,西晋文学家;陆绩,三国时期天文学家;陆羽,唐朝著名茶道专家;陆游,南宋著名诗人等。
百、千、万这几个姓氏也都有名人。其中百里奚(一说“百里”为姓,“奚”为名)名气最大,他小时候家贫,后来出游诸国,至齐国,遭弃用,又至周,仍不为用,后归虞国,官为大夫,以佐君主。后来虞国被晋国所灭,百里奚在晋国被奴役,后逢秦穆公向晋国求亲,百里奚被作为随嫁品送往秦国。他中途逃走,来到楚国,但都未能得到重用。后来秦穆公招贤,用5张羊皮换回了百里奚,这才发现他果然有才,封其为上大夫。百里奚感恩,力扶秦国,使秦国成为当时举足轻重的霸主。
我市姓百的人有聚居地,其中李村镇武家屯有170多户700多人,诸葛镇谭翟村有四五户二三十人。这两个地方过去都属于偃师市,现在已归属洛阳伊洛工业园区了。
我市也有姓千的。千姓第一个来源,出自春秋时期鲁国的闵损。闵损字子骞,是孔子的弟子,名列七十二贤士之一。在他年幼时,母亲去逝,后娘来了,待他很差,冬天只让他穿很薄的衣服,衣服里填充的不是棉花,而是芦花,一点儿也不保暖,后娘的两个亲生儿子却穿棉衣。闵损的父亲知道后 很生气,要赶走那个女人,闵损却对父亲说:“母在,只我一人受寒;母不在,三个孩子都要受冻!”后娘因此得以留下。她知道后非常感动,从此善待闵损。
后来,人们奉闵损为骞王,其孙子就以祖父的字为姓氏,称骞氏。1954年文字简化,骞姓登记时被简化改为“千”,遂有了千姓。
此姓还有另外两个渊源,在此略去不述。
万姓虽少,却不稀奇,大家平时就能遇到。如作家曹禺(笔名)的真实姓名就是万家宝。
数字姓氏大部分已经无考,至于古人为啥要用数字作为姓氏,大概是图省事,写起来简单,也便于使用吧
油盐酱醋都是姓
柴米油盐酱醋茶,人人离不开,绝非寻常物,若遇到这个姓,我们万不可笑话打趣。
我市有位读者,知道“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是姓,他提醒我说,写这几姓的时候,请再加一个“酒”,因为他就姓酒。他在洛阳市检察院工作,老家在济源市坡头乡毛岭村,那里有二三百人姓酒。他的意思是,酒和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同类,都是日常生活离不开的东西,放在一起写,带着烟火味。
洛阳真是人文荟萃之地,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几姓,我市都有,不但有,而且可以延伸,挖出一些奇姓。譬如,柴姓后面有姓木的,李村镇、诸葛镇都有。米姓后面有姓豆的,偃师城关镇有10人。油姓后面有姓水的,偃师城关镇有2人。盐姓后面有姓姜的等。
先说这柴姓,倒是常见姓。后周的时候,柴姓还做过皇帝(后周世宗柴荣)。《水浒传》中仗义疏财的小旋风柴进本是后周世宗皇帝的后代,人称柴大官人,专爱结交江湖好汉,大家也都知道。
柴姓源于炎帝,出自春秋时期齐文公十八世孙高柴。高柴的孙子以祖父的名字为姓,叫柴举。柴举的后代就以柴为姓,世代相传,目前全国约有80多万人。
米姓虽是一粒米的意象,起源却有6个说法,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目前有50多万人。这个姓有一个大名人顶着门面,他就是北宋大画家米芾,他自己考证说,米氏最早源于春秋时的楚国,在此不多讲了。
油姓起源不详,但唐代时已有人以油为姓。目前,油姓分布于山西、山东、安徽、河北、吉林、陕西、云南、台湾等省。除汉族外,少数民族中也有人以油为姓。
盐姓的来源,一说因避难改姓。公元前538年,赖国被楚国灭掉,赖国子孙逃难,得一盐商救济,为感谢盐商,遂改姓盐。另一说与春秋时期河南盐商有关联:河南嬴姓伯益的后裔中有个叫子的人,善制盐,周孝王让他负责制盐,使盐业得到很大发展。周孝王赐他姓盐,其后人承袭盐姓。
酱姓起源不详,人数较少。2007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开展全国罕见姓氏搜集工作,发现最难找的就是酱姓,最后只找到6男8女14个人,分布在云、
贵、川、鄂、豫地区,分属汉、苗、侗、白4个民族。更让人吃惊的是,在14个酱姓人中,竟有两个同名者——酱豆腐,两人年龄相差2岁,都来自湖北省随州市——只因酱豆腐是当地名菜。
醋姓第一源出姬姓,出自西周时期馈食礼祭司醋人,是西周君主与王公举行祭拜祖先仪式时的专职祭司,是以职业称谓为氏。第二是源于地名,出自隋、唐时新郑醋沟,是以居邑名称为氏。当时新郑东郊有不少读书人,虽有知识却很穷苦,为了生活,只好酿醋卖醋。这些人用驴驮醋,到城区叫卖。因其举止斯文,不同于一般醋贩子,遂被人们称为“醋子”,俗称“酸文人”,这就是后来所谓“酸文人”的由来。他们居住的地方有一条浅浅的沟壑,是为“醋沟”。
茶姓第一个渊源,出自上古神农氏炎帝陵寝,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神农氏炎帝发明了茶,他去世后,葬于茶陵(今湖南茶陵),护陵族人因地为姓氏,称茶氏。第二出自姜尚(姜太公、吕尚)之后裔,其子孙在齐国为茶师,侍奉国君用茶,后逐渐成为各诸侯国中的茶大夫,唤茶正。其后人以此为姓氏,称茶氏。第三源于开明氏,此处略去不述。
以柴米油盐酱醋茶为姓,颇有意趣。常言道“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是说日常生活中,这七件事总离不开,若无这七件事,便不是生活了。姓这些姓的多为平民,平日里经营生活,倒也自得其乐。但这类油盐酱醋之事,饥荒年却难以维持。我记得有一首诗,出自晚清一位老秀才,他当时住在长沙,除夕之夜没吃没喝,孤零零住在一座破庙内,满腹辛酸地吟道:
柴米油盐酱醋茶,无钱去买又无赊。 思量只好将身卖,问遍长沙不要爷。
可见柴米油盐酱醋茶都不是寻常之物,人家姓了这个姓,我们遇到了,万不可笑话或打趣。起码在那饥荒年月,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等诸多姓氏都没吃的,可人家这几姓毕竟占有几样可以入口的东西,足可安慰也……
方位姓氏及其他
本期说方位姓氏,计有东、西、南、北、上、下、左、右、前、后、高、低等,连带再说说别姓。
9日,偃师市佃庄镇的一位读者打来电话,说他姓别。他觉得这姓很少,因为他外出打工3年,连一个别姓也没遇到。我觉得诧异,就问他:“你听说过别廷芳吗?”他说:“没有。”我笑了:“这说明你不留意自家姓氏中的名人。”他说:
“但我留意别的姓呀,我们这里有姓南的,你来写写吧!”
他提到的南姓,是方位姓氏系列中的一个。本篇主要是说方位姓氏的,但这位读者是《洛阳晚报》的忠实读者,且参与了这次的《稀少姓氏总动员》,所以我要特意介绍一下他的姓氏——别姓。
据专家考证,别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能列入百家姓前100位。古书《姓氏考略》上记载,古时有个人叫别成子,是别姓的先祖,他的后代以别为姓氏,世代相传,形成了今天的别姓。
别姓很别致,故事也多。有个笑话说,一个姓别的患者到医院看病,医生问:“性别?”他非常惊讶,说:“医生,你真神啊!还没问就知道我姓别!”别姓中的名人很多,远的不说,就说别廷芳吧。他1883年出生,1940年去世,南阳人,是宛西自治首领,历任内乡县民团第二团团长、宛属十三县联防司令、河南省第六区抗战自卫团司令等职,是非常复杂的人物,屠杀过共产党人,但抗战时期积极抗日,并拥护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方位姓氏包括:东、西、南、北、上、下、左、右、前、后、高、低。 东姓起源于远古时期,是奇姓,在偃师市缑氏镇发现1人,我省沈丘县有聚居地。东姓有三大来源:第一,舜的七友之一“东不訾”,其后代中有姓东的;第二,伏羲的后代中有改姓东的;第三,复姓东宫、东郭、东门、东野、东田、东陵、东蒙、东莱、东邱、东乡、东里、东关、东闾诸姓中,均有改姓东的。
西姓很少,但在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我市就发现有西姓。这个姓约占全国人口的0.0015%。广东、辽宁两省的西姓较多,约占全国西姓人口的70%。其来源有三个:第一,来自古西国,以国名为氏;第二,出自西门姓,西门豹的后代中有改为西姓的;第三,出自张姓,因为避祸,改为西姓。
南姓来源较为复杂。第一,夏禹的后代中有以南为姓的;第二,商王盘庚的妃子姜氏生了一个儿子,名南赤龙,其后代就以南为姓;第三,春秋时卫灵公之子公子郢,字子南,其后代就以南为姓。此外,还有来源于少数民族的南姓等。
南姓分布很广,河南尤其多,约占全国汉族南姓人口的75%。我上大学时,同寝室就有一位同学名叫南中华,来自豫东。一次,我到偃师市佃庄镇酒务村东新庄采访,发现这里竟有200多人姓南。后来,我问偃师市姓氏专家王西明,他说南姓在偃师寇店、山化、大口、缑氏、佃庄5个乡镇均有分布,共计450多人。
北姓确实稀罕,比较少见。相传黄帝与蚩尤大战,蚩尤战败,黄帝就把蚩尤部落迁至北地,其后裔便以北为姓,称北氏。这种说法明显不科学,故不展开说了。目前,北姓人家的小孩起名,叫“北京”的最多,“北方”次之。
方位姓氏中,上姓的意象非常好,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或有一种高升的含义。但《姓苑》中偏偏说:“上之登,为邢公御。”意思是说,上之登这个人为
邢公驾车,地位不高,属于“下层劳动人民”。上姓历史名人的官职也不高:元代有上御,只当过判官;明代有上志,陕西人,中过进士。上姓人数少,分布却较广,广东、江西、湖北、山西、陕西都有。除汉族外,土家族中也有人姓上。据调查,偃师市区有9人姓上,首阳山镇有3人姓上。
姓下的人就更少了。有姓下的人开玩笑说,这个姓取名字比较麻烦,在姓后面放任何一个字,连在一起念都得下来,都得“下马”!其实我看也未必,若是男孩子取名“下南洋”,就颇有开拓精神。这个姓在陕西、河南、云南都有。
左姓、右姓出现得很早。《左传》上说,齐国公族中有左、右公子,后来都变成了姓氏。东汉有左雄,是大学者;宋代有左庆延,17岁就中进士,秦桧想把女儿嫁给他,他拒绝了,10年没能升官;明代有大将左良玉,还有正直大臣左光斗;清代有重臣左宗棠。我们熟悉的左权同志牺牲在抗日战场上,是八路军在抗战中殉国的最高指挥员。
还有先秦人物左丘明。《史记》里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但也有人说他的姓是复姓。左姓在我市有聚居地,偃师市高龙镇左村现有左姓人家近200户,700余人都姓左。
右姓的名人中,汉代有右公弼,宋代有右家祥。
前、后、高、低这四姓当中,除了前姓,其余三姓我市都有。
人数“极少”的姓氏
日前在饭店吃饭,席间有一位祗先生,来自河北省井陉县。他介绍了自己姓氏后,大家都感到很惊奇。
这位姓祗的先生名付文,汉族,在洛阳当兵已有多年。据他讲,这个“祗”姓,《百家姓》里没有,《千家姓》里也找不到,即使把中国姓氏排出一万个来,也轮不到这个姓,因为全国姓祗的只有500多人。
这个字在字典上读zhī,作为姓氏时,读dī。祗付文回忆,他上小学时,老师点名,总叫他zhī付文,他知道老师念错了,因为发zhī音时,字意为敬重、有礼貌,并不代表姓氏。村里人对他说:你记住,这个字读dī,祖上传下来的姓,不能改。
想弄清祗姓的来源并不容易。相关书籍上没有关于此姓的任何资料,只是说祗姓不多见,仅在河北省井陉县有聚居地。井陉县很古老,位于河北省的西陲,太行山的东麓,东距河北省省会石家庄30公里。那里有一个井陉矿区,矿区内
有一个清泉村,全村2000多口人,其中姓祗的20多户,有几百号人。
这令我惊奇。因为早在2000年,我国就大规模地进行过一次姓氏调查,调查进行了两年,后来由于各地陆续有新姓发现,故又延长了两年时间。经过4年的认真调查,列出了人口最多的“十大姓”,这些大姓总人口起码在2400万以上;也列出了人口最少的“十小姓”,这些小姓的总人口都在千人左右。其中,列出的“三小姓”是山、死、难。倒数第一的是“难”(读nàn)姓,倒数第二的是“死”姓,倒数第三的是“山”姓。
你想,全国最著名的“三小姓”,每姓也还有千把人,但现在的“祗”姓,竟然只有500多人,岂不是排在了“三小姓”之后,成了人口倒数第一的姓吗?
一般来讲,人口极少的姓,形成原因有两个:第一是启姓较晚,譬如这个祗姓,祗付文说他祖上传话,此姓在清朝乾隆年间产生,如此算来还不到300年,故人口不会繁衍太多;第二是由别姓所改,这就更难查寻了,也别指望它有什么典故和出处。
那么,全国“三小姓”,洛阳有没有?回答是有,一个都不缺。这是因为“难”姓是北魏孝文帝创造的,当年,他把北魏首都从平城迁到洛阳,强行推动汉化政策,把北魏鲜卑族吐难氏,亦称土难氏,简化为难姓,所以洛阳、河南难姓多,也就不奇怪了。武陟县有4个村庄,都是难姓聚居地,村内男女老少都姓难。曾有户籍人员去调查,以为难姓系笔误造成,心想谁会姓这么“作难”的姓啊!就把难姓换成了别的姓,结果被难姓家族发现,均不接受,仍要这个姓。韩国政府文化署听说后,马上组织“寻根访问团”到那里寻根——韩国难姓认为他们的根在河南。
死姓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部。我市也早有此姓,是由北魏时少数民族的4字复姓发展而来的,上篇已经说过了,所以此处从略。现在说说山姓,有人把它列入全国倒数第三姓,我认为这是大错特错了,山姓的人口并不少,绝对不止一千人,因为仅在洛阳辖下偃师市,山姓就排在前90位,有1300多人。而偃师市的彭姓排在91位,范姓排在95位,何姓排在第100位,这说明山姓人口并不少。而据有关资料,安徽省亳州市、辽宁省彰武县都有山姓聚居地,加起来有2000人左右。2007年9月,青海省户籍统计,山姓人口在该省有3900多人。
一种说法是,山姓是岳飞的后代。当年遭秦桧迫害,为躲避追杀,他们在逃亡的路上想到了改姓,说:把岳字去掉一半吧。但去掉哪一半呢?有人建议去掉“斤”,“斤”是斧头,去掉“斤”,可免杀戮,于是就变成了山。这个说法不太可靠,因为在今天的鄂北大山中,也还有数千人姓山,全是少数民族,难道他们也是岳飞的后代?而这山姓读音也很乱,有人读为亚(yà),有的仍读岳,有的读为山。历史名人中,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最具代表性。
我看所谓的全国“三小姓”,并非真的是三小姓,所以我在“极少”二字上打了引号。至于祗姓族谱上说该姓只有500多人,亦需进一步考究。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奇奇怪怪的姓氏说不定就会出现。像在我们洛阳,新发现的有趁姓、揣姓和逮姓。又譬如在湖南攸县,又发现了300多名姓“叫”的农民。还有一些复姓也是非常奇怪的,譬如有人姓“宰父”,有人姓“羊聚”,这些姓氏奇之又奇,怪之又怪,平时绝难遇到,其中谁为全国倒数第一?并不好确定。
季节姓氏与时间姓氏
春、夏、秋、冬四季姓氏,我市都有;年、月、日、时、分、秒这几个时间姓氏中,秒姓没有发现,日姓已改作汤姓。
据《洛阳市志》第2卷《人口志》记载:洛阳及所属各县(市)区,除没有姓“秒”的外,季节姓氏和时间姓氏中的春、夏、秋、冬、年、月、日、时、分,一个都不缺。而这些姓氏中,除夏姓外,都不是常见姓氏。洛阳能拥有这些稀奇姓氏,充分说明洛阳是众多姓氏的发源地。
春姓给人的感觉很好,让人联想到生机盎然的春天,或使人想到其乐融融的春节。春姓有几个来源:第一,出自上古时期少昊帝属下春扈氏。第二,源于春官制。中国古代常以春夏秋冬四季名设官,西周时期的“春官”为六官之一,掌管邦礼,亦称春官正。那么,春官正的后裔中,有人以先祖官称为姓,就不奇怪了。第三,源自战国时期楚国春申君黄歇,他的后裔中有以其称号为姓氏的。另外还有其他来源,在此不列举了。目前全国春姓人口约3万。我市春姓极少,只在偃师缑氏镇发现1人。
夏姓不属于稀奇姓氏,就不多说了。
秋姓历史上名人很多,所涉故事也很有趣。其中有个著名典故,叫“秋胡戏妻”:春秋时期,鲁国人秋胡娶妻没几天,就去做官了。五年后(一说十年)他回来,见一美貌女子在路边采桑,就要送她黄金,并借机调戏她。那女子不接受他的黄金,非常庄重地说:“我是有丈夫的人,他外出已经多年。我闭门独居,偶尔出来采桑,从未受过这样的侮辱。”说罢掉头走了。
秋胡回到故里,心情非常好,根本没把这事放在心上。他优哉游哉地回到家中,却发现刚才调戏过的女子正是自己的妻子!他觉得惭愧,妻觉得难堪。妻子对他说:“我苦等你归来,不料等来一个品行不端之人!”遂悄悄走出家门,跳河自杀了。
到了汉代,又有一个秋胡,是研究《左传》的专家。他年轻时好学,翟公看见了,非常欣赏他,要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他,但秋胡说:“古代有个秋胡,娶妻而失礼,使妻子投河自尽,我不能再娶妻了。”翟公听了觉得好笑,说:“重名不见得重蹈覆辙。”他这才无话可说,答应娶翟公的侄女为妻。
到了近代,在秋姓的大家族中,出了一位大名鼎鼎的秋瑾烈士。她反清最坚决,自号“鉴湖女侠”,一切作为皆带英气,不让须眉。
冬姓人口较少,从公安部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检索结果来看,冬姓在中国大陆有15700多人,洛阳有此姓。
时间姓氏中的年、月、日、时、分、秒,看上去蛮有趣味,初看不像姓,其实都是姓。
年姓在我市偃师、宜阳均有聚居地。年姓的始祖是姜小白,也就是齐桓公。此人乃春秋五霸之首,第一个称霸中原,是齐国最有作为的国君。他从祖父名字“夷仲年”3字中,摘取一个“年”字为姓,称年氏,之后世代相传。年姓还有一支出自严姓。据《明史•年富传》记载:明代有一个名叫年富的人,“本姓严,后讹为年”。意思是读“严”时,别人听成了“年”,结果以讹传讹,便写成了年姓。此人清廉,官至尚书,子孙昌盛,于是又形成了一支年姓。清代有抚远大将军年羹尧,是大显官;我市有知名人士年永安,是企业家。
月姓,汉族、傣族都有。周代有称为月季的酒杯,月就因此演变成了姓。也有的书上说,古代有夕月官职,专为帝王祭月而服务,其后代有人姓月。《洛阳市志》第2卷629页,显示我市有月姓。
关于日姓,《中国姓氏大全》上说:“古代卜巫、占候时日都称‘日者’,后人以此为姓。”这本是个很好的姓氏,日是太阳,意象崇高。但我市姓日的人,后来改为汤姓,因为方言中的“日”,另有不雅含义。
时姓虽然特别,但人口并不少。这是个典型的北方姓氏,南方人中很少见。时姓来源有五:第一出自春秋时楚大夫申叔时。第二出自子姓,乃商汤的支庶后裔。第三出自古代时国,时国被楚国灭掉,其子孙以国为氏。第四,战国时齐国有一贤人时子,其后代以时为姓。第五出自满族姓氏。时姓在我市很常见,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干部时志伟,就是我的熟人。另,偃师有时姓190人,聚居地在佛光乡。
分姓我市也有,但在广东新会、四川合江最集中,汉族、黎族都有。 秒姓在《新编千家姓》上有收录,起源不详,尚待研究。
五谷杂粮姓氏
五谷杂粮姓氏是最贴近生活的一类姓氏。人们以五谷杂粮为姓,说明了对农业的重视。
到底什么是五谷?古人说法并不一致。一说指黍、稷、菽、麦、稻,另一说指麻、黍、稷、麦、豆。古人曾把大麻子当食物,所以麻也归于粮食类,但后来麻主要用来织布,不再列为粮食类。如今,“五谷”泛指各种主粮,或称为五谷杂粮。
五谷杂粮姓氏是最贴近生活的一类姓氏。这里重点介绍麻、稷、麦、豆、粟姓,因为这些姓氏我市都有。
日前,我想了解一下人们对五谷姓氏知道多少。当问及此类姓氏中的名人时,50岁以上的人张口便说:粟裕、麦贤得、谷牧——粟裕是我军杰出军事家,大将军衔;麦贤得是1965年“八六”海战中我海军战斗英雄;谷牧是我国经济建设战线杰出领导人,曾任国务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等职,大家也都很熟悉。
但问80后或者90后,他们基本上都答不上来。其中一男生说:“麦当娜,她肯定姓麦!”我听了哭笑不得。
其实麦姓人口很少,宋代《百家姓》里找不到该姓。麦姓来源也很复杂,最早出自齐国。春秋战国时期,麦丘老人为齐桓公祝寿,从而得“麦丘”为封地,其后裔先以“麦丘”为姓,后又去掉“丘”字,以“麦”为姓。此外,隋朝何饶丰(号铁杖)屡立战功,皇上问他愿任何职,他答:“愿能日食斗麦足矣!”皇上遂赐他姓麦,他的子孙都姓麦。《洛阳市志》第2卷628页显示我市有麦姓人口。
中国自古是农业大国,古人提出“民以食为天”,而“食”主要是指五谷杂粮。五谷杂粮虽然平常,但在中国享有崇高地位,人们以五谷杂粮为姓,显示了对农业和稼穑的重视。在我市,我遇到过姓麻、姓谷的人,他们都为自己的姓氏而自豪。
宜阳县、洛宁县、偃师市均有谷姓。其中,偃师有谷姓1000多人,主要分布在庞村镇窑沟村。这个村有谷姓800多人,分为两大支,是从山西洪洞县迁入的。另外庞村镇西庞村也有谷姓50多人。
麻姓分布较广,族源复杂,河北、山西、广东、广西、云南、浙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蒙古族、苗族、回族、壮族、土族、傈僳族、锡伯族都有此姓。麻姓来源较多:第一,春秋时期,有一楚国大夫姓熊,被封于麻(今湖北麻城),他的子孙姓麻。第二,春秋时期,齐国有大夫麻婴,他的子孙以其名字中的“麻”为姓。第三,出自汉、唐时期朝鲜半岛百济国都邑固麻,邑人中有以邑名为姓者。第四,源于官位,出自唐朝时期降麻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第五,源于回族、
壮族、蒙古族,他们汉化后改姓麻。在陕西和豫西地区,民国人物麻振武比较有名,此人绰号“麻老九”,陕西商州人,行伍出身,原是陕西靖国军第一路郭坚的部下,后投靠镇嵩军首领刘镇华,驻扎陕西大荔县一带,成为刘在陕西的走卒,盘踞称雄,震慑地方,当地妇孺一听他的名字便感到害怕。
关于稷姓,明代《万姓统谱》记载,这是一个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和山西太原、运城等地有较多稷姓。其来源有多种,可以确定的是,其中有人是后稷的后代。《洛阳市志》第2卷628页显示我市有稷姓人口。
粟姓看上去很像少数民族姓氏,少数民族中也确有粟姓。粟姓出自最古老姓氏之一的粟陆氏,是伏羲的后人。粟姓也是明朝从山西洪洞县迁出的姓氏之一,分布于今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安徽等地。如果是河南的粟姓,很可能来自洪洞县。譬如偃师佃庄镇东大郊的粟姓人家,共有20多户,八九十人,就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城关镇老城北关的粟姓也是明初从山西迁来的,当时他们兄弟二人都迁往外地,哥哥迁往山东,弟弟来到偃师。又传一代后,长门去了南阳,次门留在北关,目前已传至二十二代。此外,侗族中有粟姓,满族中也有粟姓。粟裕大将就是侗族人。
豆姓第一个渊源是出于姬姓。古代有泰豆氏,善于驭马驾车,周穆王时期,有个驾车能手造父,而他的驾驭本领就是从泰豆氏那里学来的。泰豆氏的后代都姓豆。另外,北魏时期,孝文帝来洛阳后,强迫鲜卑族汉化,其中鲜卑族慕容部的豆卢氏、拓跋部的纥豆陵氏、吐谷浑部的赤小豆氏,均在汉化改革过程中改成豆氏或莫氏。偃师市有豆姓14人。
狗狼虎猴羊鹿六姓
其实姓狼、姓狗与姓马、姓牛一样,不过是姓氏符号而已,只是不常见,你才觉得奇。
以动物名称作为姓氏,体现了对动物的重视。从进化论观点来看,动物比人类出现得早,人类是动物进化的最高级阶段。《圣经》中的创世纪故事说,人类与动物的关系存在三个阶段,最初的人类不食动物肉,但到后来,人们生活所需的一些东西便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动物,离开动物,人类就不能便捷地生存了。
因此,如果你遇到姓狗、姓狼、姓猪的人,不要窃笑,而要从内心里表示尊重。这类姓氏的氏族是最早认识到动物重要性的人群,也是最早驯化动物的部落,他们以某种动物为图腾,来标记自己的氏族特征,一点也不怪异。其实姓
狼、姓狗与姓马、姓牛一样,不过是一种姓氏符号而已,只是这类姓氏不常见,人们才会感到惊奇。
早在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我市就发现了狗、狼、猴、羊、虎、鹿诸姓。多少年过去了,由于世俗的偏见,这些姓氏正在逐渐减少,其中的狗姓人群有的改成了苟姓,有的改为敬姓,这是令人非常遗憾的。
狗姓非常古老,自从狼被驯化为狗之后,就有这个姓氏了。南宋以前,狗姓不受歧视,譬如汉朝就有一位大臣叫狗未央,不过,他的后代就不愿姓狗,改为姓苟了。狗姓的起源,没有专门文章探讨,有专家认为是源自对狗的崇拜,其实这话等于没说。目前在全国,河南省姓狗的人较多。宜阳县、偃师市都有姓狗的,但据说这支狗姓并非以狗为图腾的氏族,而与敬姓有关。他们的祖先并不姓狗,只是自五代时石敬瑭当了“儿皇帝”,并把坟墓埋在宜阳后,这支狗姓才渐为人知。原来,石敬瑭称契丹帝为“父亲”之后,很多大臣表示反对,其中一位姓敬的大臣冒死直谏,石敬瑭就把他杀了。杀了他之后石敬瑭仍不解气,又勒令他的子孙姓狗,还说是赐姓。除此之外,我市还有姓犬的人家。
狼姓在偃师市有。不过,狼姓氏族也并非因崇拜狼而得姓。第一个渊源,是因为职业的缘故:很早的时候,人们发现干燥的狼粪点燃后,烟遇风吹而不斜,可以直上空中,此烟称狼烟,或称烽烟。人们在制造烽烟时,除用蒿艾、苇条、茎叶之外,再掺上狼粪,点燃之后,很远的地方便可看到,作为通报敌人来袭的信号。而负责管理、施放烽烟的哨兵,则被称为“烽子戍卒”,或称“狼卒”。狼卒的子孙称狼氏。第二个渊源,出自星宿名。上古时有不少人以星宿名为姓氏,其中有以天狼星为姓氏者,简化为狼氏。狼姓还有其他来源,此不赘述。
对虎姓,人们不会感到奇怪。既然有人姓熊,也就有人姓虎。我省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中,就有一位虎美玲女士,这不是怪姓氏,而是颇有威力的氏族符号。虎姓源流之一,出自上古舜臣“八元”之一伯虎,他的后人以虎为氏。另外回族中有虎姓,主要分布在西北和南京、成都、洛阳。据偃师学者康仙舟先生调查,偃师有虎姓44人。
猴姓容易让人误解为侯姓。猴姓在通报姓氏时,别人连问都不问,就认为是姓“侯”,这样一来,猴姓半路改作侯姓的就很多。其实,猴姓很重视宗祠建设,曾发动过全国猴姓大联谊,并建立了自己的网页。目前仅见汉族有此姓,但来源不详。与我市临近的三门峡市卢氏县有猴姓聚居地,偃师市发现有猴姓6人。
羊姓最大的特点是名人多。东汉末年,南阳太守羊续为政清廉,属下给他送鱼,他为了表示清廉,将鱼悬于庭院,因此被称为“悬鱼太守”,这也是成语“羊续悬鱼”的来历。羊姓历史名人还有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羊角哀,汉朝初期辞赋大家羊胜,西晋大臣、军事家羊祜,唐代诗人羊士谔等。《洛阳市志》第二卷629
页显示我市有羊姓。
鹿姓第一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子康叔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史籍《风俗通》记载:西周初期,周文王之子康叔建立卫国,其子孙中有人被封于五鹿(今濮阳),其后人遂以地名取姓,称五鹿氏,后简化为鹿氏;第二源于鲜卑族,出自拓跋部阿鹿桓氏;第三源于蒙古族、满族等少数民族。清朝有鹿传霖,剿越南悍匪有功,升任四川总督,后在江苏巡抚任上围剿义和团,升任军机大臣,官至大学士。民国有鹿钟麟,是很有名的将领,河北保定人,1924年随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奉命驱逐末代皇帝溥仪出宫。偃师有鹿姓近10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