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刊 2009年第12期 论汉 代“V 得 0”结 构及其在汉语史上的影响 O马慧 (宁波教育学院,浙江 宁波315010) [摘 要] 汉代“V得0”结构有“Vaz得O”、“V#取 得O”两种格式。从“V取女得’’到“VIl取 得”,动词与 “得”逐步融合、凝固为标准的动补式复合词,在此过程中“得”不断语法化,这一演变在“得”字的用法和复音词发 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V 得O”;“V 取 得O”;动补式复合词;语法化; 双音化 中图分类号:H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09)12—0062—03 关于“得”用在动词后面的时间,《汉语动补结构的发 +V2)O=Vl O+V20[3161。 展》一文认为,先秦动词前的助动词“得”,到了汉代由动词 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 前移到动词后,表示动作所得的结果” 。如:“今臣为王却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齐之兵,而攻得十城。”(《史纪・苏秦列传》)“(显)为人巧惠 宋元王之时,渔者网得神龟焉,渔夫不知其神也。 习事,能探得人主微指(旨)。”(《汉书・石显传》)笔者调查, 《论衡・讲瑞》 先秦已有少数“得”用在动词后的例子: “捕得李牧”可分解为“捕李牧”、“得李牧”,“网得神龟” 如求得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一一《庄子・齐物论》 分解为“网神龟”、“得神龟”,两个动词表先后承接关系。志 能捕得谋反卖城瑜城者一人,以会为除死罪二人,城旦 村良治指出,这种两个动词并列共用一个宾语的现象,已属 四人。——《墨子・号令》 于动词的复合用法,是复合动词形成的前奏 ]抛。正是这种 孟孙猎得鹿,使秦西巴持之归。——《韩非子・说林上》 符合分配率的“V得”结构,演化出最早一批以“得”为补充 此三冽“得”前的动词“求”、“捕”、“猎”,都以获得为目 成分的动补式复合词,这一观点是以该时期汉语史发展的大 的,我们不妨称之为“取义动词” ̄2]127;“得”表示获得,“v得 背景为依据的。 0”结构可理解为通过某动作获得某物,动词和“得”之问表 首先,“V取义得”型动补式复合词的出现有特定的历史动 示承接关系。 因。两汉是动补式复合词发展的重要时期:一个带有某种结 一、汉代“V得O”结构与“V得”型动补式复合词的发展 果的动作,先秦用两个单音动词表达,到了汉代可用一个动 汉代“V得0”结构较之先秦有了新的发展,“得”用在取 补式复合词来表示。何乐士对《左传》、《史记》有关用法的 义动词后的频率显著增加。由于“取义动词+得”格式的普 比较如下: 遍运用产生类推作用,也出现了“得”用在非取义动词后面的 《左传》:遂袭虞,灭之。(僖公五年) 现象,下文分别简称“V 得O”、“V R女得0”。 《史记》:袭灭虞。(晋世家) (一)“V 得O”中“V取 得”型动补式复合词的出现 《左传》中“袭虞”、“灭之”分别表动作和表结果,在《史 全文考察两汉的代表文献《史记》、《汉书》、《论衡》,三书中 记》里合并为“袭灭虞”。 “Vm 得O”结构所用的动词共7O例,统计如下(右下角的数 《左传》:射共王,中目。(成公六年) 字表示出现的次数,没有标的均为出现一次): 《史记》:射中共王目。(晋世家) 《史记》2l例:赢 买2 网 索 虏 破3 追3捕2 《左传》中“射共王”、“中目”合并为《史记》的“射中共 逐2求攻2割2 王目”。 《汉书》39例:求5 卦 探 筮 捕16 传① 搜2 《左传》:鄙至奉豕,寺人孟张夺之,郴至射而杀之。(成 索2赢攻2逐破追收2觉考 公十七年) 《沦衡 10例:采2求 钓 网 学 卜 筮祈 《史记》:邹至杀豕毒进,宦者夺之,邻至射杀宦者。(晋 娶 世家) “Vni得O”式中,动词和“得”两个连续的动作共用后 《左传》中“射”、“杀之”合并为《史记》的“射杀宦者”。 面的宾语,这种双动共宾格式符合数学中的“分配率”:(V 对比说明,从先秦到两汉.原来分散的单音动词用简单的动 作者简介j r§ ,女.河南南阳人, 波教育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ra】:语言学和古汉语教学。 62— 锈支舒字 马慧/论汉代“V得0”结构及其在汉语史上的影响 化: 补式复合词来代替,这是一个大的发展趋势,这种动补式复 合词在汉代已经结合得较为稳固。从《左传》到《史记》,无 论是带补语的动词还是作补语的动词都增加了很多,比先秦 有了长足的发展 。在这个动补结构发展的大背景下,两 1.“V 得”与“V取 得”结构模式不同。在“V取义得 0”中,表示通过前面动词获得某物,“得”是前面动词的结 果,两个动词共用一个宾语。而“V非取 得0”中“得”没有 汉“V取 得”发展为动补式复合词,是汉代复合词发展趋势的 表现。 “得到、获得”的意思,如例17“梦得圣人”不等于先“梦圣人” 后“得圣人”,不再符合“(V,+V )0:V 0+V20”的分 配率。“得”字后面的名词只是动词的宾语,这说明词义重心 其次,从语义上看,“V取义得0”中“得”作取义动词的补 充成分。我们不妨把原文和译文加以对照: 能探得人主微指 译作:能打探到国君内心深处的想法 微捕得李牧 译作:秘密地捕到(捉到)李牧 尽捕王宾客在国中者,索得反具以闻。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译作:全部捉拿了君王在国家中的宾客,找到谋反的器 具并把这件事报告上去 破得綦母卯、尹潘军于无终、广昌。 ——《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列传》 译作:在无终、广昌打败綦母卯、尹潘军 以上例句中。得”虽然从理念上讲“获得”义还比较明 显,可如果用“得到、获得”来翻译的话,反显得生硬,这说明 前面的动词和“得”已经发生意义融合,使“得”稍微偏离了 原义,只表示前面动作的结果,作它的补充成分。 攻下砀,收得兵六千。——《史记・秦楚之际月表》 足下必将 然后略地,堕堡然后下城。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必将战胜而后略地,攻得而后下城。 ——《汉书・蒯伍江息夫传》 “攻下”与“收得”对举,“战胜”与“攻得”对举,“V取义 得”与标准的动补式复合词放在对称位置上,互相呼应,显然 是把“收得”、“攻得”作为动补结构、至少是准动补结构来使 用的。这一现象印证了志村良治的观点:两个动词并列共用 一个宾语的现象,已属于动词的复合用法。所以应该承认, 《史记》等三书中的“V取义得0”中的“得”,其“获得”义已有 所虚化,整个结构可以看作“得”作结果成分的动补式复合 词。 在汉代这个动补式复合词发展的重要时期,“V取义得0” 中“得”理念上仍保留着“获得”的意思,本义已有所虚化,取 义动词和“得”两者意义开始融合,往往整体作为一个动补式 复合词来使用。 (二)“V垂取 得0”式中“V非取 得”融合为标准的动补 式复合词 汉代也出现了少数非取义动词后面用“得”的例子,《史 记》、《汉书》、《论衡》中共十例。 武丁夜梦得圣人,名日说。——《史记・殷本纪》 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史记・项羽本纪》 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后怜之,乃听得敛归葬。——《后汉书・李杜列传》 非取义动词与“得”跟“V取 得”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 已经向前面的非取义动词偏移。如果说“V取 得0”中“得” 在理念上还残存“得到”义的话,“V菲取 得”中“得”本义已完 全消失,只表示前面动作的实现或有了结果,意义更虚,V m 成为词义重心。 2.“V菲取义得”与“V取义得”结合的紧密程度不同。如“赵 微使人捕得李牧”,可说成“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或“赵使 人微捕而得李牧”。“V非取 得0”与“得”的结合则紧密得 多,不能拆开单用。如“逢得孝惠、鲁元”就是“碰到孝惠、鲁 元”,其余类此。 非取义动词后面的“得”比取义动词后面“得”意义更 虚,非取义动词和“得”不能拆开单用,二者融合程度更 高。非取义动词成为词义重心,“得”仅表示动作的实现或有 了某结果,“V非戢 得”凝固为标准的动补式复合词。 (三)“V得0”式中“得”的语法化特征动词和结果成分 “得”融合的结果之一是使“得”发生语法化 Jl。依据石毓智 列举的一个词的语法化特征,汉代“V得0”式的“得”与先秦 作谓语中心语的“得”相比已逐步发生语法化,具备以下特 征: 1.一个词一旦语法化,就会失去或部分失去独立运用能 力。先秦作“得到、获得”讲的“得”单独作谓语,也可作连动 结构的第二个动词。汉代“V取 得”中“得”虽然在理念上还 保存有“获得”义,我们对《史记》等三书中共70例“Vm女得” 逐个进行分析,有6o例占86%的“V 女得”处理为动补式复 合词语意更顺畅,这种语感说明“得”已部分地失去独立运用 能力。而“V} 女得”中“得”连理念上的“获得”义也消失殆 尽,完全失去独立运用能力,仅仅表示前一动作实现或有了 结果,比“V 得”中“得”语法化程度更高。 2.一个语法化过程常常涉及两个紧邻成分的重新分析。 重新分析的作用是把词义虚化、语法功能改变的过程以结果 的形式加以确认。根据对多种语言的考察结果,最简单也是 最常见的重新分析是两个成分之间的融合。“这方面最典型 的例证是复合词化,通常为两个或者多个成分融合为一个单 位,结果会带来语义、形态和音韵方面的变化。此外融合也 会导致边界的改变。”[7" 埘动词和“得”之间从先秦两到两 汉不仅层次关系发生本质性变化,而且改变了原有的词汇边 界,从并列关系到补充关系,原来的两个动词组成的连动短 语融合为一个动补式复合词,很显然具备重新分析的重要特 征,如下图所示: (词) (词) (语素) (语素) 一63— 语文学刊 二、汉代“V得0”结构在汉语史上的影响 (一)在“得”字语法化过程中的过渡作用“V非取 得0” 中“得”仅表示前面动作实现或有某种结果,“得”这种意义 特征和位置特征,作为铺垫和过渡,为魏晋时期“得”产生类 似体标记的用法准备了很好的句法条件。我们摘录南北朝 时期的语料数例: 无问耕得多少,皆须旋盖如法。——《齐民要术・杂说》 使皇甫崇攻卓弟曼于 坞,杀得母妻女,尽灭其族。 ——《后・董卓列传》 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 ——《世说新语》卷一 寄从后砍得数创,疮痛急,蛇因涌出。 ——《搜神记》卷十九 “耕得多少”就是“耕了多少(地)”,“杀得母妻女”就是 “杀了(董卓的)母亲、妻子、女儿”,其余类似。与两汉 “V非 得0”中“得”表示动作完成、有某种结果相比,上例 中“得”进一步语法化,表示前一动作完成或结束,类似于现 代汉语的体标记“了”,因此其中一例“得”与已然副词“已” 搭配使用。汉代“V非取 得”中“得”作为复合词的一个构词 语素而存在,到魏晋时期“得”的语法作用已经近似于体标记 “了”,虚化程度更高。“得”的这种类似体标记的用法,经历 唐、宋、元,一直沿用到明代: 唐:燕子单贫,造得一宅。——敦煌变文 蛮奴领得战残兵士,便入城来。(同上) 宋:到得"3官,-彼却有事"3治,却怕人说道因前怨治他,- 遂休了。——《朱子语类辑略》卷三 盖是未曾经历见得许多。(同上) 元:元代开始,很多“得”写作“的”。 你赢的我,你便去;我赢的你,你便去。 ——《元刊杂剧三十种》 入的门外,我这里听着。(同上) 明:出得酒肆,各散了。——《水浒传》 综上所述,从两汉到明代,“V得0”格式中“得”用法的 演变大致脉络见下表: 汉代 南北朝 唐宋元 格式 取义动词+得 非取义动词+得 动 +得 例句 捕得李牧 梦得圣人 耕得多少 出得酒群 得” 语义 (通过某动作: 表动作的实 表动作的完成 _获得某事物 现或有结果 作用 构词语素 相当于体标记“了” 上表显示,“得”在演变过程中意义逐步语法化,但及物 动词“得”的意义仍控制或影响着它的整个虚化过程,表现 在“得”分布的语法环境和意义两个方面:1.语法环境:“得” 一直位于动词之后;2.演变后的意义:“得”由取义动词后的 “获得”演变为非取义动词后面表示某动作的实现或有某种 结果,再演变为从南北朝到明代表示动作的完成,它的作用 ...——64...—— 2009年弟12期 已相当于一个体标记。在此过程中虽然“得”意义不断虚化, 但始终表示动作的已然态,在一定程度上是受语法化源词的 “得”字的本义“(已经)获得”影响的结果,这种现象称为“语 义俯瞰” 。 一。 (二)“V得”型动补式复合词反映了汉语的双音化趋势 中间可否有语音停顿或能否插入连词,可作为一个标准 来判断动词与结果成分“得”的融合程度。取义动词与“得” 的融合并不稳定,如“捕得李牧”可把“捕”和“得”看作两个 单音动词,理解为“捕,得李牧”,或“捕而得李牧”,中间有语 音停顿或插入连词;也可理解为“捉到李牧”、“捕到李牧”, 这时把“捕得”译为“捕到”、“捉到”语意似更通畅,这种 “V取义得”占86%左右;而10例“V非取义得”已完全融合,成为 标准的动补式复合词,不能把动词和“得”拆开讲,从中可窥 见当时单音词向双音词转化已是大势所趋。我们知道,双音 化不仅是单纯的语音问题,而且是一个构词法问题,是汉语 语法史上最重要的变化之一,由此可以解释许多语法现象。 两汉之前很多是用一个语素的动词表示的概念,两汉以后取 而代之的是一个动补式复合词,这就是现代汉语动补式复合 词的构词法,这一规律亦反映在汉代“得”字的用法上。在双 音化趋势的作用下,“V得0”中“得”词义不断虚化,前面的 动词和“得”两个经常紧邻的动词就可能融合成一个双音单 位(无论是从意义还是结构上),这一过程叫做“复合 化”C9]127。因此,汉代“V得0”中动词和“得”的融合即是汉 语发展史中双音化趋势在“得”字演变上的具体反映。 【注释】 ①此例是:“千秋材知未能过人也,以销其厄运,遏乱原,因衰 激极,道迎善气,传得天人佑助云。”(颜五子传)颜师古注: “传,引也。” ②此处“M”为“morpheme”(语素)的缩写。 【参考文献】 [1]潘允中.汉语动补结构的发展[J].中国语文,1980(1). [2]杨平.“动词+得+宾语”结构的产生和发展[J].中国语 文,1989(2). [3]石毓智.汉语语法化的历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志村良治.中国中世纪语法史研究[M].三冬社,1984. [5]何乐士.从《左传》到《史记》的比较看《史记》的动补式 [J].东岳论丛,1984(4). [6]石毓智.汉语发展史上的双音化趋势和动补结构的诞生 [J].语言研究,2002(1). [7]石毓智,李讷.语法化的历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8]储泽祥.汉语语法化研究中应重视的若干问题[J].世界 汉语教学,2002(2). [9]朱德熙.语法讲义[M].商务印书馆,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