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历史上的今天——1890年7月27日,荷兰画家梵高在法国瓦兹河畔开枪自杀

来源:伴沃教育
历史上的今天——1890年7⽉27⽇,荷兰画家梵⾼在法国⽡兹河畔开枪⾃杀

提到梵⾼⼤家并不陌⽣,他是⼀位艺术家。 ⼀⽣贫困潦倒却始终坚持在绘 画的道路上,从未放弃,梵⾼坚信总有⼀天别⼈会认可他的画,梵⾼曾经给弟弟写信的时候说到,他坚信这⼀天会来临。 梵⾼说的没错,他的艺术后来被很多⼈认可,甚⾄对他的画推崇备⾄,但是此时的梵⾼已经去世多年。

梵⾼的⼀⽣充满了悲剧,他的画也带有⼀种深沉的悲剧之感。梵⾼把这种悲愤之情以明亮的⾊彩呈现出来,梵⾼认为颜⾊不⼀定就是为了表达某个细节的真实,⽽是抒发着画家的真实情感。他的绘画⼿法有别于其他的画家,其他画家在表达忧伤情绪的时候多⽤灰⾊暗⾊,给⼈带来⼀种压抑感。梵⾼却⽤明亮的⾊彩对⽐,跳跃的笔触,把他的感情完全融⼊到了画⾯之中。⽂森特·威廉·梵·⾼,中⽂⼜称\"梵⾼\",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深深地影响了⼆⼗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表现主义。1853年3⽉30⽇,梵⾼⽣于荷兰南部布拉邦特的津德尔特市集中⼼的牧师公馆,他的⽣⽇便是他那⼀出⽣便夭折的哥哥的忌⽇。1857年5⽉1⽇,⽂森特⼀⽣的知⼰、也是唯⼀的朋友,他的弟弟提奥·梵⾼出⽣。

梵⾼在当时被⼈们看作是⼀个⾏为怪异的⼈,甚⾄很多⼈认为他是精神病。但是只有梵⾼⾃⼰知道,⾃⼰的世界别⼈根本不懂。梵⾼从⼩就跟着⾃⼰的弟弟提奥学习绘画,他的天赋很好,拥有深厚的传统绘画基础,不过当时因为正在闹思想⾰命,传统思想与新思想发⽣了碰撞,梵⾼作为⼀个画家,他将新的绘画⽅式融⼊到了⾃⼰创作之中,使其作品通常个性张扬,⾊彩鲜明。

梵⾼的⼀⽣是悲惨的,他在当⼀个⼩职员的时候,喜欢上了房东的⼥⼉尤⾦妮亚,但是尤⾦妮亚对他却丝毫没有感觉,当梵⾼看见⾃⼰⼼爱的⼥⼈与别的男⼈拥抱时,伤⼼欲绝的梵⾼离开了伦敦。梵⾼不擅长与⼈交流,没有⼈能够懂得他内⼼的孤独,他唯⼀的依靠就是⾃⼰的弟弟提奥。正是因为⽣活的不幸成就了梵⾼的伟⼤,他专⼼于绘画,每⼀幅画都注⼊了他的⼼⾎,每⼀幅质朴的画都是他对⽣活,对世界的感悟。他运⽤简单的线条,鲜艳的颜⾊表现出来⾃⼰的个性,在这些⾊彩鲜明的画作中还蕴含了他内⼼的⼀丝悲怆。

梵⾼的代表作《向⽇葵》和《麦⽥》,在创作《向⽇葵》时,他采⽤了⼤⾯积的⾊彩对⾯来凸现向⽇葵,他没有按照传统绘画的⽅式,⽽是随⼼所欲的绘画,他⽤⼿中的笔表达了他对⽣命的热爱,表现了⾃⼰的内⼼世界。梵⾼⽤⾃⼰抽象的线条将整个世界玲离尽致地展现在我们的⾯前,这也是梵⾼画的价值所在。

1890年7⽉27⽇,梵⾼在奥维尔⼩城附近中了枪,当时他带着绘画⼯具出去画画的某个时间,在晚餐过后他回到暂住的拉乌客栈,通知了随⾏医⽣加歇来治疗,加歇医⽣随后发电报通知弟弟提奥从巴黎前来,这中间的时间弟弟曾发誓⼀定会救他,但是他放弃了活下去的念头,告诉弟弟说就让他这样⼦死去吧。当时照顾他的两个医⽣检查了伤⼝,并动⼿仔细探查了他的上腹部。他们所得出的结论是:⾸先,⼦弹并没有穿过⾝体⽽是停留在脊柱附近;第⼆,造成伤⼝的枪是⼀⽀⼩⼝径的⼿枪;第三,⼦弹从⼀个罕见的倾斜⾓度射⼊体内(不是⼀直向前的);第四,枪是从距离⾝体较远的地⽅开的,⽽不是从很近的地⽅开的。

在梵⾼返回拉乌旅店之后的数⼩时内,关于他是如何受此重伤的各种流⾔开始满天飞。这些流⾔迅速地整合成为⼀个故事,描述了在7⽉27⽇所发⽣的状况。根据这个后来⼜被所有的记述都采⽤的故事,梵⾼从他所住的旅店⽼板古斯塔夫·拉乌那⾥借了⼀只左轮⼿枪,并在那天下午他通常外出作画的时候带上了这把⼿枪。随后,他爬上了河岸,步⾏了⼀段路程之后,来到了位于镇外上⽅的那⽚麦⽥。就在这⽚麦⽥,他放下他所带的画具,开枪⾃杀。这⼀枪未能致死(⼦弹没有射中⼼脏),但却使他失去了意识。等到他重新苏醒的时候,已是夜幕降临,所以他⽆法找到那把枪。他只好从陡峭的河岸上蹒跚⽽下,回到拉乌旅店去寻求医疗救护。

⽆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这都是⼀个令⼈满意的故事。它给⼀个不可否认的悲剧⼈⽣加上了⼀个合适的悲剧性结尾:⼀位痛苦⽽不被赏识的艺术家为了逃避世⼈的漠视⽽结束了⾃⼰的⽣命。这个故事不仅很早就出现了,⽽且很快吸引了⼈们的关注。在梵⾼死后的数⼗年中,他很快声名鹊起,享誉四⽅,当然这个故事起到了重要的作⽤。

到了1934年,这个故事已经被欧⽂·斯通永远地写进了他的畅销⼩说《梵⾼传》,梵⾼在麦⽥⾥⾃杀的故事永久地成为这位艺术家传奇⼈⽣的⼀部分。

其实梵·⾼早期以灰暗⾊系进⾏创作,直到他在巴黎遇见了印象派与新印象派,融⼊了他们的鲜艳⾊彩与画风,创造了他独特的个⼈画风。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他在⽣前最后两年创作的,期间梵⾼深陷精神疾病中,最后在他37岁那年将他导向⾃杀⼀途,葬于⽡兹河畔的公墓。梵⾼⼀⽣估计创作了⼀千九百多幅画,但是只卖出去了⼀幅画,这⼀幅还是他的弟弟提奥通过他⼈转卖的,令⼈觉得讽刺的是,在梵⾼⽣前根本没有⼈在意他的画作,但是他死后却有⽆数的追随者,他们将他的画作奉为圭臬,如此前后待遇的差距,⾜以让我们看到世态炎凉,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梵⾼内⼼那么极致的孤独,这是所有⼈都⽆法理解的,除了他的那个作为知⼰的弟弟提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