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多喝汤,免得开药 方”。逗得我们哈哈大 笑,有时候熬粥煮饭不 太干净,母亲便解释说: “吃米带点糠,一家都 安康。” 玉米、土豆、红薯 母亲的谚语 等,那时我们都当主餐 吃。如果有怨言,母亲 便教训我们说:“吃食 粗,长得快;吃杂粮, 不生病。”饭不够吃时, 母亲就自言自语:“吃 饭少几口,能活大岁 数。”这些叮咛便自然 地响于我们耳边。我不 知道在母亲心里这些谚 语是一种无奈的解嘲, 还是养生的秘诀。 母亲是独生女,太原女师毕业,相当 我上中学时母亲说:“吃饭要细嚼慢 于现在的师范中专程度。当过教师,村里 咽,学习要深钻细研。”这样的鞭策使我取 人都说母亲是个文化人。我们姊妹对母亲 得了一个个优异的成绩。后来到乡政府工 印象最深的是有趣的谚语。 长 在我的记忆中,上世纪60年代的农村, 作,她告诫我:“吃饭先尝尝,做事先想想。 干活要抢,吃饭要让。”她还说:“吃亏不 口粮由大队分配,粮食不够吃,吃饭是个 算傻,让人不算痴。”这些话语,使我成熟、 大问题。母亲面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 进取,心胸变得豁达。成家后,母亲告诫我: 境,怎样让我们姊妹们吃饱,便成了她整 天揪心的课题。我们家七口人一天三斤粮 “吃不穷,喝不穷,不会打算一世穷。” 岁月匆匆,母亲的笑容和她的谚语, 食,也就是三顿饭,每顿一斤粮。母亲怕 就像和煦的春风在心头悄悄泛起,伴随着 吃了上顿没下顿,于是顿顿拿秤来称半斤 我长大,成家立业。而今,我儿子也日渐 米半斤面,饭做得很稀,村里人称“稀汤 懂事,母亲也许不会想到,她曾经说过的 灌大肚”,母亲会幽默地告诉我们“稀粥烂 谚语,她的孙子也开始领会了。 饭不伤人”“吃稀粥要搅,下坡路要跑”“吃 (海夭客捅自《太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