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高一即将结束,回顾过去的一个学期,觉得值得思考、总结和改进的地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让自己在今后新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少走弯路,少犯错误,下面就来谈谈本人在高一第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曾经有过的一些错误认识或做法。
一、在重新确立教学理念的前提上取长补短
“少教多学、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理念确实是面对现在的学生特别需要的方法。但是有一些传统语文课上的方法特别是在语文教育中行之有效的一些教法,比如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记、多写、多练以及教师适当的点拨、引导、挖掘、深入、延伸、拓展和精讲。这些方法不能摈弃。事实证明,以上的方法虽然传统,但效果显著,在语文教育中大力提倡创新的时候,吸收和融会传统教法的长处显得尤为重要。
二、新方法实施中产生过的错误做法
(1)导学案运用中的错误做法
我们这次高一语文的新课程教学一个重要的“新”的标志、新生事物是“导学案”。“导学案”在高陵一中的成功经验已经证明它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思维,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能力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出于经验的不足和对学生学情调查了解的不够,往往会采取这样一种片面做法——只注重导学案的“学”和“讲”,却忽视了导学案的“导”,结果经常会把课堂变成做题目(做导学案)和讲题目(讲导学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部分学生的厌学。事实证明,如果导学案只“做”只“讲”却不“导”的话,对学生的“学”恐怕很难产生什么积极的、正面的影响。所以,如何设计好导学案并进一步利用好导学案,使它能够真正调动学生、激发学生、解放学生是一个急待解决的课题,需要我们每一个新课程的参与者、经历者好好动一番脑筋。
(2)合作学习中的错误做法
积极倡导资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对于什么是合作学习,我在实践中曾有过这样那样的一些错误做法:
①将小组合作等同于小组讨论。
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我便会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这个问题”。于是学生便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了。其实,这样的小组讨论由于不是在明确的团体目标指引下的群体学习行为,因此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②教师缺场。
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我有时会退至教室的一侧耐心等待,有时又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我再开始依次听取各组的汇报,汇报完毕,课堂教学活动便宣告结束。其实这样的合作学习事实上只是一种形式,因为缺乏教师的指导,学习效果也欠佳。
③合作学习被用得过滥。
有的时候我在课堂上不分问题是否合适都让学生进行讨论。合作学习呈现极大的随意性。其实有的合作任务很简单,更适合自主学习,完全没必要合作学习。有的问题学生意见基本一致,也不需要共同探讨。频繁、无价值的合作不但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还容易使学生养成遇到问题浅尝辄止,一味依赖他人的不良习惯。事实上,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两者并不排斥。
④小组中分工合作意识不强。
没有分工就谈不上合作,但有时候,在我的课堂上,往往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分工,学生做的工作只是一个意见交流,最后找一个同学来汇报即可。而且,往往是小组中比较积极的学生会经常被推举来做汇报。这样,很多学生根本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三、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这一学期的阅读课教学中,我给学生推荐的几本书《红楼梦》、《平凡的世界》、《莎士比亚戏剧》。但是学生对这些大部头的作品兴趣索然。阅读课往往效率不高,有一大半学生不能在两节课的时间里认真阅读指定的读物。在学期中段,我也曾试图用一节课的时间和学生进行讨论读物的内容,但是仍旧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所以导致阅读笔记的收交特别的困难,很多学生都是碍于取得学分才迫不得已交纳读书笔记作业。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我打算在下学期用更多的读书活动来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这学期历史课的成功课例提醒了我,我班有两位同学自己搜集资料,自己寻找话题来给同学们做了自己阅读的读书交流活动。这个活动既锻炼了学生阅读,又让表达能力大幅提高。本学期我要将讲课的学生的面积扩大,还要扩大影响力。给学生搭建平台,给学生成功的信心,从而使阅读课行之有效的进行下去。
四、对高效课堂的反思
长期以来,中学师生天天用,天天练语文,可是最缺乏成就感的学科却是语文,没有多少学生敢说自己语文学得好,没有多少语文教师敢说自己的语文教得多好。
我在反思:到底是我的教学不够生动有趣,还是教材缺乏吸引力,还是这些学生早已厌倦了语文学习?我至今还不敢轻易下断言。
于是我在想:也许是我这个当老师的没有很好的理解学生学习心理状态,也许是对语文教材的熟悉和理解程度还没有到一定水准,也可能是学生本身的因素,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得这届高一学生的语文学习的热情不高,极为被动。
总的来说,在课改的实施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我们不但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有发现问题、预防问题的能力。在这里提出几点误区也是为了使我们的教学之路能走得更顺畅。问题出来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们更应该防患于未然。让我们少些误区,多些成就,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前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