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宇宙图式:新媒介的“扩增珊实”与赛博 艳 神话宇宙图式:新媒介的“扩增 现实’’与赛博人 何 炜 摘要:本文以不同媒介阶段作为区分的背景,以图像媒介作为文化层 人口,以图像媒介构建的精神世界图景为对象,梳理和探讨新媒介时代世界 图景及其带来的人的问题。文章认为,在媒介生存、传媒拟态及大规模反讽 时代,新的精神图景正在传统社会的“不合法”中诞生,新媒介中产生的世 界图景作为新媒介“扩增现实”的一部分,诞生了意志投射的表象——阿凡 达,赛博人格越来越活跃并获得意义,世界的虚化和再圣化可能诞生新的精 神框架和新的文化。 关键词:媒介、人类学观察、精神图像、传播特点、媒介作用、赛博空 间、赛博人格 在这个大规模的反讽时代,在这个科学理性霸权的逻各斯中心世界中, 新媒体娱乐化及游戏化影像中出现了大量新构建出来的全新世界,其所呈现 的玄幻、魔怪、魔法、神话故事,一方面隐藏着从远古而来的萨满巫风从人 类学的民间小传统,通过大众传播的草根创造和传播中上升到文化的显性层 面;另一方面则承载着既区别于过去时代、又完全区别于科学认知世界的强 大的重构企图——不断隐现出当代密索斯的萌芽痕迹,它能否在神祗、英雄、 人、颓废四体演进中,使人开始新的一轮构筑世界图景的过程,获得新形式 的再神祗、再神圣化文化样式,目前尚难看出趋势,但似乎已经是可以观察 神话宇宙图式:翱媒介的“扩增现实”与赛博 格 我们选择第一媒介时期的“六道轮回图”、第二媒介时期新媒体影像中的 游戏和电影为介入角度,来进行探讨。看起来像比较简单的道德恐吓,即用 地狱的多层来恐吓恶,用天堂的多层来诱惑善的“六道轮回”的世界。继唐 代以来,这直接对汉民族的想象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为东方代表性 的世界图景,它与但丁《神曲》所构筑的世界图景基本是同构的,东方和西 方的想象模式在这一时期是如此相同,揭示了人类相同阶段的共同特点。 1.分层的生命轮回流转和存在情景不明的他者 六道轮回中,在所有地方,所有蒙昧的、享乐的、苦难的、无明的和自 觉的地方,人是流转之物。他不是唯一的,他的灵与魂不是为了明了今生的 问题和处境,而是一个果子,根据不同的“因”长出不同的藤蔓,拘于物形 的人,如果没有大功德,永远不可超生。“我”拘于物,而无法超脱。所有的 物形中都藏有“我”的流转,“我”反而消失了……我不在场。轮回观其实也 与古老的庄子一脉相承,其精神宗旨不离左右,《庄子》中有大量篇章描写这 样的生死相依、互为涵容、生气沛然、万象斗转、死中有生、生而如死的情 景……生命流转观似乎已在汉民族的思想之初,就已经获得了它的文化雏形。 正因为佛、道生命流转观很类似,所以佛、道总是比邻而居,相安无事。但 是,比起庄子的物化生命及清寂木讷、抱拙归真,诗意与宇宙天籁意识,即 方外气息,六道轮回其实更充满世间的恐惧震慑,好像说的都是方内的事。 文本版的轮回观,到《六道轮回图》成为影像而具象呈现(见图l、图2)。 佛和菩萨可以脱出轮回,那轮回之外是什么呢?注视着轮回的那个“存在情 景不明的他者”,都在关注这些流转中的生命怎样处置和分配?它无限广大的 空间没有答案,还在蛮荒中,但是在这六道中,它已经做了文明的符号化, 分层的命名与分割,这个人、物、阿修罗的世界从此进入世界的意义。 2.德行的时空转换和时空描述 六道轮回图是用空间分层的方式,对德行这一领域进行“格式化”,如十 恶的区分等,但这个时空并没有一个比人更宏大的他者,神圣力量走向鬼神, 宇宙宏大的他者消逝,神灵界满篇皆鬼,天界飘荡着享乐的影子,悬浮着没 有肉身但充满着肉身享乐的灵魂…… 原始人对空间的划分是神、精灵、人各为一层,但也互相杂糅、沟通。 而佛教六道轮回是六层,即道德与价值的六个分节,与《失乐园》九个分层 一样,分上下高低,各有完全不同的社会文化意义。所以,六道轮回就是六 符号与传媒 个道德能指,规定了所指即这个世界的格式,之外的空间就没有被命名。没 有超脱即使是“德行”这样的现世现实的一维,人将永坠六道轮回,无法 超生。 3.情感命名和社会图景 这个把抽象领域和人心历程具象化的世界,“一切福田,不离方寸”,八 个心王,51个心主,命名人心与情感,把人的情感世界划分得很细。在处理 人的需求和情感内心问题时,少见地细致。而人性均恶,图像划分了社会不 同群落之间的处境和空间。阐释文本中,代表性的言论是“人者忍也,鬼者, 归也”。受难与罪过,是社会规约的主要基石。佛教国家诞生强权,诞生威权 社会格式,强调控制和管理,而不是协商和妥协,似乎与此相关。 这一阶段靠理性分析出人的生存之幸福模式,映射的创伤性记忆与不同 的焦虑和问题呈现为战争、瘟疫、饥饿、贪嗔痴符号下的问题。这是儒式或 逻各司式(主要体现在体系性伴随元文本)的理性社会中人的问题导致的 图景。 二、新媒体图像叙事:科技中介“扩增现实”下 的赛博人格 科技中介下,随着社会财富的积聚和生存方式的变化,大规模的灾荒和 瘟疫逐渐变成小范围的区域图景,全球性的人际间社会活动和交际虚拟化、 网络化使人越来越活在人心的历程中。前工业时代的六道轮回是科技时代以 前的人心历程的图景。如今,所谓人类文化世界,早已成为烂熟的符号世界、 传媒拟态世界。在科学霸权时代和工业后工业时代,像六道轮回这样的图景 转人地下叙事,偶尔出现在娱乐性的流行小说和游戏当中,失去了其神圣性 和严肃性。相反,今天整个世界进入大规模反讽文化及娱乐化文化的时候, 在最娱乐的地方,在多媒体传播活动频繁的区域,却出现了世界图像呈现的 主流叙事,这就是好莱坞和大量的网络娱乐游戏中呈现的深层焦虑和集体恐 慌。从《黑客帝国》到《盗梦空间》,从《哈利・波特》到《魔戒》,从《魔 兽》到《第二人生》,在焦虑和恐慌中,一个新创的世界却在出现。 1.新媒介世界图景的合法性问题 这种世界图景之所以被忽略,是因为它诞生的地方首先是最消费时代的、 神话宇宙图式:新媒 昀“扩增珊实”与赛博 楮 个人主义的、消解传统文化的、大众狂欢的地方,它对理性精神的消融和对 传统理性的解构,它巨大的反讽特征,它的非理性色彩,它对大众中最弱小 成员的俘获,都带有非常不严肃并有害的色彩,所以直到今天,一直被学术 界所低估。 大多数传统知识分子认为目前世界进入了颓废的反讽时期,并有大量的 论证,而对电子媒介的影像世界所持的观点都非常刻薄,马克・波斯特在 《第二媒介时代》中引述杜亚美道: 杜亚美(法国小说家,1884—1966年)把电影看成是:被奴役者的消 遣,给那些愚昧无知、身心憔悴、惶惶不可终日的可怜虫散心用的娱乐…… 除了能给人带来有朝一日成为好莱坞明星这一荒谬无比的幻想以外,它既不 能拨弄出心中的火花也不能带来任何希望①。 这代表了大多数知识分子的态度——电子媒介影像毫无价值可言,更没 有救赎的价值。这恰恰是第一媒介时代知识权利圈层态度的特点。第二媒介 具有把所有以电子为主的媒体传播瞬间扩散、所有参与者都转化为受众所表 现出来的特点,都是群体性的、非理性下意识的、无反省的大众反应,这不 能为第一媒介时代知识分子自省的、独立的、自由的、自律的反应所容忍。 今天,群体反应、未被认可的人们直接进人了大规模的文化反讽时代, 不再相信六道轮回,不再相信权威的人们,沉浸在网络游戏世界,活在内心 的梦中。媒介时代,以传媒饲养、轰炸、制造了信息的“拟态环境”,制造了 一个人之符号环境和符号化生存②。原始人通过巫师,信仰者通过轮回,未 来人则通过科技如《盗梦空间》,穿越不同的梦层,接近前世今生,接近神 灵。大多数人其实已活在新的人心轮回状态,但还没有人为他们命名。社会 学上所言“宅男宅女”,即大多在虚拟空间中活着,在现实中睡着,在梦里和 游戏中扮演角色,如同电影一样,一些人分享,一些人独梦,经历着天堂和 地狱……正如《盗梦空间》所描述的, 现实仅仅在一些梦层之间衔接和断裂, 如某一梦层的崩塌取决于梦者被震动, 如水淹、跌落等物世界的被惊醒,或 ①(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晔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5页。 ②参见鲍德里亚《仿象与拟真(1981)》(Simulacres et simulations,1981;Simulacra and Simu— lations,1994)。 ]符号与传媒 者被“植入者”、分享者发现破绽,破坏了该层的游戏规则……其实这些已经 不是“隐喻”。 以娱乐化为目的的电影和游戏,在严肃思考的人类文化中,在传统哲学 和言说的元文本中,缺乏认知的位置,所以,正如前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中 “梦”的位置一样,新媒介的内心梦层在当前的世界中至今没有合法性。 但是,从《美丽人生》到《黑客帝国》三部曲,再到《盗梦空间》,再到 《第二人生》,从《哈里・波特》和《魔戒》的狂热,到《魔兽》、《传奇》等 的疯传,这个世界图景的新媒体思考起源于西方,起源于美国、最娱乐的地 方,盛行并席卷全球。它是最先开始反讽时代的地方,但它同时也表达着巨 大的震慑,那就是,在技术和人工造物的延伸的无限造境中——“扩增现实” 中的焦虑和迷乱。而这些焦虑与冥思,正在从学界的单个的迷思,扩展到集 体的领悟和恐慌。 或许正是在这些娱乐图像中,影像正在发生哲学的变革,它和娱乐形成 新的一轮负负得正的“反讽”。 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伴随这样的进程,在媒介影像中所呈现出来的精神 世界图像表现出这样的特点: 1.现实和主体被穿透——表象成为意志的映射与投影 其实,人作为“物”的现实循环,对空洞性无法掌控,内心的六道轮回 和循环的主题并没有在新媒体时代消失,反而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新媒体的人 群中。这种对实存的重新再认识,是新媒体技术延展的特性使然,其实也有 深刻的哲学思考前文本。 学者对此的探讨,在西方一直是很重要的话题,元文本一直持续不断。 从柏拉图的“那永存而不是发生了的是什么,那永远变化着、消逝着而决不 真正存在着的又是什么”到叔本华《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的“世界是我的表 象”、“物质世界是真实的?人在物质世界中的行动是真实的,还是精神”,到 歌德问“大自然到底能否究诘呢”,到叔本华的“那认识一切而不为任何事物 所认识的,就是主体。因此,主体就是这世界的支柱,是一切现象,一切客 体一贯的,经常作为前提的条件;原来凡是存在着的,就只是对于主体的存 在……”①,以及东方的《吠陀》中的《邬波尼煞昙》所说:“一切天生之物 ①叔本华《作为意志的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页。 神话宇宙图式:熹li媒介的“扩增现实”与赛博 格 总起来就是我,在我之外任何其他东西都是不存在的”,都在表达着一种对客 体和主体的思考,但是,那还只是哲人中的个别的悟性或逻辑思考,而在这 个新媒体的世界里,从来没有像这么普遍地、大规模地对人的真实性存在进 行过这么多的思考和表现。 古典哲人是在“梦”中探讨人存在的真实性和虚幻性的。 在梦和真实之间,在幻象和实在客体之间是否有一可靠的区分标准?说 人所梦见的,比真实的直观较少生动性和明晰性这种提法,根本就不值得考 虑,因为还没有人将这两者并列地比较过。可以比较的只有梦的记忆和当前 的现实。康德是这样解决问题的:“表象相互之间按因果律而有的关系,将人 生从梦境区别开来。”可是,在梦中的一切个别事项也同样地在根据律的各形 态中相互联系着,只有在人生和梦之间,或个别的梦相互之间,这联系才中 断。从而,康德的答案就只能是这样说:那大梦(人生)中有着一贯的,遵 守根据律的联系,而在诸短梦间却不如此;虽在每一个别的梦中也有着同样 的联系,可是在长梦与短梦之间,那个桥梁就断了,而人们即以此区别这两 种梦。 柏拉图也常说人们只在梦中生活,唯有哲人挣扎着要觉醒过来。宾达尔 说:“人生是一个影子[所做]的梦(《碧迪安颂诗》第五首第135行),而索 福克利斯说:“我看到我们活着的人们,都不过是,幻形和飘忽的阴影。”莎 士比亚则说:“我们是这样的材料/犹如构成梦的材料一样/而我们渺小的一生 /睡一大觉就圆满了。……[我认为]人生和梦都是同一本书的页子,依次联 贯阅读就叫做现实生活。如果在每次阅读钟点(白天)终了,而休息的时间 已到来时,我们也常不经意地随便这儿翻一页,那儿翻一页,没有秩序,也 不联贯;[在这样翻阅时]常有已读过的,也常有没读过的,不过总是那同一 本书①。 现实真正被穿透,是在电子媒介的电视电影阶段,法国学者鲍德里亚 《完美的罪行》②研究了真实性在电子媒介下的灭绝。鲍德里亚曾屡次借用传 播学家麦克卢汉的“内爆”理论,来说明电视电影“类像”与真实世界之间 ①叔本华《作为意志的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4、26页。 ②Jean Baudrilltard,The Perfect Crime,Verso,1996. 281 ] 符号与传媒 界限的崩塌。所有日常生活和真实世界,被自己的媒介虚像所交混,对现代 社会的“超真实”(hyperreality)境遇的论述,使得一切价值上的真正对立 或一分为二,不复存在,真实与非真实间界限的日益模糊构成了后现代社会 的独特景观。 但是,在李普曼、鲍德里亚这里,“拟像”还是现实世界的影像投射,仿 佛还是一个镜面,不管对现实如何反射——只是部分,或者有歪曲,但是媒 介影像总还是对现实的提喻。 而今天的思考,既不是以“梦”为基点,也不是真实世界的影像的提喻, 而是某种物理刺激、机器制造的幻景和身体反应——《黑客帝国》中,有句 著名的台词:“真实?那只不过是就是对一堆刺激的反应。”——并认为真实 不过就是“数字自我的心理投影”。这不是比喻,而是在描述。在全息技术的 四维影像下,在人的听觉、视觉、触觉、情感、理性、内心与精神全情投入 的巨大实存影像面前,在巨大的赛博空间里诞生出来的众多的赛博格面前, 你能说这是比喻吗?对人自身真实性的怀疑,直接导致存在价值的怀疑,我 不是我,那我是谁?传统的主体人格正在加速破碎。 在当代影像叙事中,从《美丽人生》到《黑客帝国》三部曲,再到《盗 梦空间》,再到《第二人生》,新媒体的世界图景思索经过了这样的阶段: 《美丽人生》中,幻景与现实是并行的世界,幻景最后被理性地破除而获 胜,主人公的主体意识以理性远离幻景为胜利,社会规约战胜了个人感受; 《黑客帝国》中,人的幻景部分更为广大而无法可分,边界越来越模糊, 主体意识的社会规约变得越来越可疑和不确定,但是,幻景毕竟还是凶险的; 《盗梦空间》中,幻景互动越来越实在,并通过互相侵入与分享,成为人 们的现实部分,虚拟已成人们不能不承认的现实的一部分,这是已经扩增的 一部分现实,它们在社会和人际间实在地起着作用,表象的意志世界没有边 界可言,人们互相穿透、协助和创造,幻景已经是一种实在,一种客观实在, 而且已经没有正邪之分; 而在电影《阿凡达》中,幻景已经变成自然的、包容的、生物间玄妙感 知并尊重的虚拟实在世界,人的肉身成为另一个世界中的存在,人作为人侵 者和朝圣者,以他的意志表象角色阿凡达,进入这个超和谐的平衡生态世界, 这个拥有神性的美妙世界“潘多拉星球”。汉语对片名的几个翻译也非常有 趣,刚好反映了这部影像本质上的一些特质——“异次元战神”、“天神下 神话宇宙图式:撕媒介的“扩增珊实”与赛博 辂 瀚凡”、“神之化身”……虚拟世界不再是“虚”的,而是“实”的另一个次元 空间,其中角色则预示着神话时代的再度来临。有谁追问神的真实性?人们 都心知肚明,在那个次元空间中,神和神话是价值,无关真假。 2.现实被扩增——赛博人格日趋活跃 传统世界的有限性是所有人都能感知的,并且是无数艺术家、科学家想 通过各种手段打破的世界。我们只有一个人生,只能有一个或者最多几个角 色,我们只能达到一个愿望,最多几个愿望,我们不能随时变形,我们没有 任何自由,我们的躯壳是最大的局限,我们的人生是最大的不自由,我们的 职业和人生角色或许就是我们随时想抛弃却不得不承担的沉重的责任而不是 快乐…… 而今天,生命界和无生命界的界限日趋减弱。众多的学者已经作过大量 的探讨,“非有机生命”的概念已然诞生①,人一半是有机,另一半的现实则 由媒介构成,是非无机生命。在现实的荒漠中,人的现实生活方式,从最基 本的原型看,已经越过了农耕的栽种劳作阶段,返回到了狩猎时代之前的 “有巢氏”采集时代,所谓“宅男宅女”已成流行语,跟“有巢”的表述,在 词汇和用语上,在概念的隐喻上,都如此惊人地暗合。人们的行为方式和取 食生存方式主要是从超市采集食品,不需要耕种和狩猎,而且,正如鲍德里 亚所言,我们已经终结了工业时代的“生产与劳动”阶段,人们的创造是程 序,而程序的机械性、单一性和不需要体力与情感参与的数字性,让人发现 自己越来越成为支离破碎的工具,我们是社会程序中的一个子程序,每天扮 演这个单一的角色并直到老死,被替换掉,所有人都成为工具性的存在,都 是一个个的程序。生存完全程序化了。正如《黑客帝国》中连接矩阵和人世 界的中转“火车站”的那两个人,都是程序,多数人的生活已经被社会角色 程序化了。肉身的现实性越来越变得不够重要,头脑与看不见的信息成为这 个历史时期的关键推动物。 生命的传统价值正在遭受巨大的怀疑,正如《黑客帝国》中的梅罗纹加 所说:“人类用各种虚妄的方法掩盖存在的无意义。”在这些影片中,《黑客帝 国》提出了一个人之为人的价值命题,即人类情感——爱。“爱”这样的人类 情感,成了“程序人”们见过的最美的却最难以保全的存在。他们通过本质 ①(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4页。 ]符号与传媒 性的存在这一范畴区别和机器之间的不同。这究竟是否是本质区别,在有的 影片中已经开始受到怀疑。所有电影都是叙述人类的机器梦魇,机器的世界 是荒凉的世界。但是对虚拟世界的多变和无限可能的精彩来说,现实却是无 趣而有限的荒漠,“欢迎回到现实的荒漠中来”。 人被自己的造物异化,在机器梦魇与现实荒漠之间——人被机器和虚拟 世界绑架之后,在幻景①和机器中,人向何处去?电影设置了墨菲斯,把人 们从梦境般的虚幻世界中唤醒的中介人。虚拟世界消失,爱从她简单朴素的 现实的家中醒过来…… 但是,现实真的是人类最后的家吗?《黑客帝国》的结局是,矩阵制造 者、控制者对先知说:“要离开母体的人,他们会得到自由。” 这里的选择是,一部分人回到现实,一部分回到矩阵,只不过他们有可 以选择留在现实空间还是赛博空间的自由。而从网民增加的巨大速度来看, 越来越多的人正在选择进入赛博“矩阵”,越来越活跃的是赛博人格,而现实 中的人正在“巢穴化”。 更有意味的是,多媒体影像时代的虚拟空间,早已经不仅仅是影像。美 国林敦公司开发的游戏《第二人生》直接参与了现实建构、现实活动和现实 互动,直接进入“扩增现实”的操作层面。客体心理化——从人生如梦到人 生即梦,从明喻到提喻,即虚拟从一种言辞上的比喻修辞直接成为以部分代 整体的意象。 马克・斯波特在《第二媒介时代》中曾经阐述过这样的“受到质疑的现 实”②以及后现代人格的出现,在客体心理化和主体投影阿凡达越来越明显 的同时,主体的消失也越来越加速。主体的退隐和消失是人们对现代性探索 的一个重要内容③,从笛卡尔的《方法论》到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主 体都不假思索地被视作讨论的立足点。然而,这种不假思索性自现代以来逐 渐丧失,人类为自己设计未来图景的框架似乎已经动摇,而一个新的框架又 尚未出现。 而新媒体空间似乎开始成为新的框架,那个主体性日益退隐的现实开始 虚化,而赛博空间中的赛博人格开始越来越活跃。 ①②③(德)毕尔格《主体的退隐》,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4、51页。 (德)毕尔格《主体的退隐》,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84 神话宇宙图式:新媒,^r的“扩增现实”与赛博 艳 3.当代密索斯被构建——神秘或玄妙化的世界再圣化 对世界的科学描述,我们早已经作为常识而烂熟于胸,同时,也因失去 世界的密索斯叙述而万般无奈或者索然寡味,而世界的复杂和混沌,在新媒 体的多次元空间中,一切并非、也不再是科学思维所界定的那么清晰和明白, 世界图景玄妙而神秘,诸多科学界外的事情被重新展示,‘科学的边界被意识 的边界打破,世界按意识重组而不是按客体属性规定的面貌重组,宇宙图式 不按科学规律而是按密索斯的故事来展开,世界因而重新具有某种复杂难料 的无边界的宏大感,世界重新变得神圣,且人无法把控的特点越来越明显。 人重回神话世界的企图和精神的自为伸展衍生,已经在部分人群中演示 并接受,新的需要和人存在在最早期的原始心理动能中寻找新的出口。这其 中还包含西方借魔幻描述的神话世界,如《哈利・波特》、《魔戒》等。但丁 《神曲》等文本也被改编成新媒介的动作游戏,哲学与形式正成为这些影像的 最大诗意所在。 所以,新媒体时代的世界图像,已无关乎第一媒介时代图像对生命流转、 德行时空、情感分层及社会群落的规约,而是以人的多样性想象、人的生命 延伸和对无垠空间的纯粹想象命名和分割为特征。这似乎跟原始神话的心理 动因更为接近。 4.非有机生命被双面化——赛博空间蛮荒图景中人存在的巨大空洞和永 恒肉身的碎片 正如在无数游戏图景和世界里以及《第二人生》这样跨现实与虚拟两界 的世界里,这个广大无比的赛博空间所展现出来的,大多数无边无际的空间 都处于蛮荒的无人境界。在《第二人生》里所看到的大多数区域、大部分建 筑,也都是无人区,只有自己的阿凡达,在这些空旷的空间中行走和漫游, 不见一个人影,自己的影像投影——赛博人格阿凡达,带着自己长长的影子, 奔跑在无人的疆域。而在游戏中,更可能是荒无一物的灰色荒漠,无尽头的 远空间,只有身边小范围或者面前的光亮,照着自己的赛博格身影;只能听 见自己的脚步声,沙沙地在寂寥的广大空间中发出声响,听见自己的呼吸声, 沉重地呼吸着。 赛博人生可能是一个局部非常热闹的人生,更大的可能跟人类第一次认 识到无限的宇宙时的感觉一样,将面对那种无边无际的恐慌,那个无限广博 的空间让奔跑者非常心慌,四处寻找标记,一切与赛博荒漠区别的东西,寻 ] 符号与传婊 找“有”和“物”,来获得人自身的认同并填补自己存在的巨大的空洞,甚至 碰上那些面目奇怪、本性凶险的怪物,都成为奔跑者的目的,即遭遇这些 “有”,击灭它们,或者被它们灭亡,然后满意地重新开始。这样的灭亡,也 成为确认存在、确认意义、消除空洞的事物。 这些飘忽的影子无法“落地”被世界所关注、研讨,也正是因为他们无 限飘忽而没有肉身的特点。跟第一媒介时期的六道轮回不一样的是,六道轮 回图的世界图景,是以肉身实践为土壤和根基,是从血肉中生长出来的,所 以带着生命的沉重的分量。但是赛博空间的这些非有机生命,则是虚中之虚, 它甚至都无关愿望。 而在另一些网络门户及交往的赛博空间中,生命意志是最大化的。赛博 空间中挥之不去的性意象、女人、宴飨、寻欢作乐、集体宣泄性批评、个人 叙事的爆炸,都无非是最强大的本能的生命冲动,在另一方面强化着赛博格 的人身投影和叙事。 然而,无论怎样的赛博人,都是永恒的影子,是瞬息万变的赛博人格的 迷失,赛博空间始终漂浮着无数的赛博人格的魅影、碎片和垃圾,有如太空 中飘浮的物体,永远不会消失,却可能从未被人看见,对另一些视点来说, 也就从未存在过。肉体的个体性消失之后,赛博人格会一直存在,在飘忽的 赛博空间中不灭,犹如人脱离肉身之于地狱与天堂。被科学和理性思维终止 的地狱与天堂的人存在的轮转之地,被赛博空间打通。这或许就是为什么赛 博空间充满了再圣化世界图景的原因。 5.扩增现实里“赛博人格”的意义 无限广延的点,向四面无限延伸的时间和空间,正如同叔本华所言: 太阳自身却是无休止地燃烧着,是永远的中午。尽管那些个体,理性的 那些现象,是如何像飘忽的梦境一样在时间中生灭,生命意志总是稳保有生 命的,而生命的形式又是没有终点的“现在”①。 而在当下的世界里,这个“现在”已经不是“全神贯注着生命”,而是 “全神贯注”着扩增的赛博生命。这也是鲍德里亚所意识到的那个世界: ①叔本华《作为意志的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92页。 神话宇宙图式:新媒,_r的“扩增现实”与褰博 格 它们既创造现实的强化形式又创造现实的替代品,但却不能达及现实。 媒介是奇异的现象,实在不能套用现实和想象这种现代区分①。 只是他的“不能达及现实”这点,只能局限在影像这一级层上,《第二人 生》早已推翻和颠覆了他的说法。 这个“全神贯注”着扩增的赛博生命的事实,是我们已经不能不注意到 的现象,如果忽略这一点,便无法在人类学视野中完整地讨论当下人的生存 状况及媒介所呈现的当下人精神的宇宙图式。 从原始神话的神祗时期,到荷马史诗的英雄时期,到理性时代的人的时 期,到当代以反讽文化为主要特点的颓废时期,每一种状态和人的精神层面 都在不断地更替和演进,旧的时期的形式走到最后和终结,必定为新的形式 和新的时期所取代。 新媒体扩增的现实、赛博人格和文化“再圣化”的端倪,目前有可能被 低估了。 媒介新时期新媒体所创造的当代神话、赛博格与古代神话与神祗的特点 和关联,值得继续探讨。 作者简介: 何炜,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hewei69@163.com ①(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O页附藏 画《六道轮回图》、大足石刻《六道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