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
一、位置优越
【半球位置】从东西半球看,我国位于 半球;从南北半球看,我国位于 半球。
【纬度位置】我国南北跨纬度 (近50度),大部分位于 纬度 地区,小部分位于 纬度 带地区,没有 带。
【海陆位置】我国位于 洲东部, 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位 置 影 响 类型 特 点 优 越 性 不 足 之 处 ①东部深受海洋影响,降水丰沛,有利①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与 于农业生产;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海陆亚洲东部 ②沿海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及同海外各震带交汇处,地质灾害严重,多位置 太平洋西岸 国的交往; 火山地震; ③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便于同中②地处西北太平洋西部,靠近台亚、西亚、欧洲各国直接往来; 风源地,受台风影响大; 南北跨纬度近①我国有寒暖适宜的气候; 最北部纬度高,热量不足,气温纬度50º,大部分在温②南北气候差异使动、植物资源丰富多低; 位置 带,小部分在热样,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带,没有寒带 件; 二、国土辽阔
1、我国陆地领土面积 平方千米,仅次于 、 ,居世界第 位。
2、陆上国界线长达 千米,相邻国家有 个。
3、大陆海岸线长 千米,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 、 、 和 ,它们都是 洋的边缘部分。 和 是我国的内海。隔海相望的国家有 个。
【我国14个陆上邻国和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口诀)
东朝北蒙俄罗斯,西北哈吉塔斯坦;西面阿富汗巴基斯坦,南有印、尼不丹缅老越;隔海相望共六个、印尼马文菲日韩;
4、我国领土东西距离约 千米;南北距离约 千米。 【领土四至】
最北端: (53 ºN)最南瑞: (4ºN)。 最东端: (135ºE)最西端: (73ºE)
5、图1.4:我国领土南北部气候差异的原因:我国南北纬度跨度大。图1.5我国领土东西端时间差异的原因:我国东西经度跨度大。 发展农业生产 我国地域广大,南北、东西气候差异大,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对外交往与合作 东濒太平洋,多优良港湾,海上交通便利,有利于同海外各国友好往来;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与多国接壤,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往来。 发展海洋事业 东临太平洋,沿海多优良港湾,便于开发各种海洋资源。 其 它 造就了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如北国冰雪、南国热带风光。 【行政区划】
为了便于行政管理,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 (自治区、直辖市); (自治州、自治县、市); (民族乡、镇)三级。
其中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34个省级行政区简称三字经】(口诀)
京津沪、内蒙古;黑吉辽、冀豫鲁;青宁新、浙皖苏;
湘鄂赣、晋陕甘;闽粤桂、琼台黔;港澳渝、川藏滇; 【4个直辖市】(口诀):重上北天; 【5个自治区】(口诀):新疆西藏和广西、内蒙宁夏自治区;
有两个简称的省市:
;北回归线自西向东依次穿过 ;黄河依次流经
长江依次流经 。
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渤海) 我国面积最大的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东海) 我国面积最小的省级单位—澳门特别行政区 二、民族分布特点
汉族分布遍及全国各地,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 等地区。具有 我国跨经度最多的省——内蒙古自治区 我国大陆海岸线最长的省——广东省
我国纬度最高的省——黑龙江省
我国纬度最低的省——海南省(全位于热带) 我国人口最多的省—广东省(10400万) 我国人口最少的省—澳门特别行政区(45万) 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澳门(18750人) 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省—西藏自治区(2人) 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1600万) 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珞巴族(3000人) 我国少数民族数目最多的省——云南省 我国邻省最多的省区——陕西、内蒙古自治区
第二节 人口
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1、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为13.40亿,是世界上人口 的国家。
2、新中国成立前,人口增长缓慢;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口
增长迅速。我国的人口特点是: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人口多。 3、人口众多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 和 ,但 给我国 带来沉重压力,为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的增长与 相适应,我国政府把 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4、【我国人口密度】143人/平方千米,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多。 【我国人口分布】人口分布不均匀,东多西少。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西部人口密度小。 【界线】黑龙江省 —云南省 。此线东南部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43%,人口占全国总人口94%,
人口稠密;西北部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57%,人口占全国总人口6%,人口稀疏。
为什么我国人口分布东南多、西北少?
①自然条件:东部耕地多,气候温暖湿润,雨热条件好,生产的粮食多,能够养活的人口多,人口密度
大;西部多沙漠、草原山地,气候干燥,耕地少,能够养活的人口少,人口密度小。 ②社会经济:东部工商业、交通运输业发达,城镇多,城镇人口集中。西部工商业,交通运输业落后,城镇少,城镇人口也少。③开发历史:东部开发较早,西部开发较晚。 第三节 民族 一、中华民族大家庭 【我国的民族构成】 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另外55个少数民族人口较少,总计
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 【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 ,集中分布在 自治区,有1600多万人,人口数在500万以上的还有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人口最少的民
族是珞巴族,只有0.3万人。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各民族有独特的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和传统的体育活动,如: 族的元宵节、 族的泼水节, 族的那达慕大会、 的开斋节、 族的丰收节, 族的雪顿节等。
的特点。
【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
一、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五种地形类型齐全】平原、高原、山地、盆地、丘陵。纵横交错的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高原、平原、盆地、丘陵镶嵌其中,导致我国地形复杂多样。
主要山脉走向: ①东西走向的三列
北列:
中列:
南列: ②东北—西南走向的三列
西列:
中列: 东列:
③西北—东南走向的三列 北列: 中列: ④南北走向
⑤弧形走向: ,其主峰 海拔8844米,是世界第一高峰,位于中国和
尼泊尔边境。 ※中国地形网格中,山脉两侧的地形区都有:
山脉 两侧的地形区 两侧的地形区 西侧 东侧 山脉 北侧 南侧 横断山脉 云贵高原 天山 塔里木盆地 巫山 四川盆地 昆仑山 塔里木盆地 太行山 华北平原 祁连山 内蒙古高原 大兴安岭 内蒙古高原 秦岭 四川盆地 山地占1/3,山地、丘陵、高原统称山区占2/3,平原仅占1/10多一点。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耕作,因而我国耕地资源不足。山区在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方面往往有优势。 读“我国地形分布图”,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名称 高原:A B C D
平原:E F G 盆地:H I J K
(2)写出图中两地形区间的山脉名称。
AE间为 山脉,K、B间为 山脉。CH间为 山脉, B、H间为 山脉。
二、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阶梯名称 海拔高度 主要地形类型 主要地形区 第一级阶梯 4000米以上 高原、山地 界线: 第二级阶梯 1000~2000米 高原、盆地 界线: 第三级阶梯 500米以下 丘陵、山地、平原、 盆地相间分布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对我国的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便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有利于农业生产。 (2)对河流的影响:顺着地势,我国众多大河滚滚东流,便利东西交通。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时,落差很大,水能资源极为丰富。
(3)对交通的影响: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但是,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我国地形特点:○
1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2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我国地势特点: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山区开发的优势和不足:○
1有利条件:山区在发展旅游、采矿和林业、牧业等方面优势较大,部分水热条件教好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可以发展种植业。○
2不利条件:地形崎岖,交通不便;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坡度大,土层薄,不利于发展耕作业;植被易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基础设施建设难度较大。
第二节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一、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
1、我国南北跨纬度很大,由于 (和冬季风)的影响,南北气温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冬季, 。我国大部分地区1月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南北温差接近50℃。1月0℃等温线大致沿 一线分布。
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 ,7月平均气温大多在20℃以上,南北温差不大。
2、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 ,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 ,
冬季气温分布的形成原因:A、纬度影响: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方政务太阳高度比南方低,昼长比南方短,获得的太阳光热比南方地区少,气温低。B、冬季风的作用:冬季风加剧了北方的严寒,而南方由于远离冬季风源地,又受山岭阻挡,受冬季风的影响较小。
夏季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纬度因素——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虽然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但白昼比南方长,获得的太阳热量和南方差不多,因此气温也和南方差不多。 3、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活动积温),并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我国从北到南可以划分为5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此外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青藏高原区。 读“中国温度带分布图”,填写字母所代表的温度带名称 (1)A B C D E F
(2)我国按温度带划分,有热带的省级行政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温度带B和温度带C的分界线大体是________ ,基本上与我国1月的________等温线一致 4、我国气温南北差异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①不同的温度带,地面植被不同,因而生长的水果也不同;
②不同的温度带,农作物生长期内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不同,因而农作物的熟制不同;
③不同的温度带,冬夏的气温差异很大,因而居民的建筑特色也不同;
④不同的温度带,所处的纬度位置高低不同,接受太阳光热多少不同,气温高低不同,因而农作物的播种时间也不同。
二、东西干湿的差异显著
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很不均匀: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 我国降水时间分配也不均匀: 多, 少;降水的年际变化大。
季节变化上多数降水集中在5-9月,不同地区,雨季的长短差别很大: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降水年际变化也很大。
降水量最多的地区是台湾的 ,最少的地区是吐鲁番盆地中的 。
一个地区年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干湿状况。年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气候湿润;反之年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气候干燥。根据气候的干湿状况,可以将我国划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
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如下:
干湿地区 干湿状况 分布地区 植被 湿润区 年降水量>800mm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东北三省东部(包降水量>蒸发量 括寒温带地区)和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森林 半湿润区 400mm<年降水量<800mm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和青降水量>蒸发量 藏高原大部分 森林草原 干湿地区 干湿状况 分布地区 植被
200mm<年降水量< 半干旱区 400mm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大部 降水量<蒸发量 分 草原 干旱区 年降水量<200mm 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和青藏高原西北 降水量<蒸发量 部 荒漠 读
“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填写字母所代表的干湿地区名称 G H I J
(1)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根据是 。
我国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________毫米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________毫米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地区与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________毫米等降水量线。
降水特点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1)气候干湿程度影响地面植被,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因而森林繁茂;干旱地区,降水稀少,因而草木短小;
(2)气候干湿程度影响农业类型和农作物分布。例如干旱半干旱地区以畜牧业为主,湿润、半湿润地区以种植业为主;湿润地区种水稻,半湿润地区种小麦、玉米;
(3)气候干湿程度影响人们的饮食习惯。如南方降水多,人们易患风湿病,因而爱吃辣椒,北方降水少,气候干旱,人们易上火,因而爱吃菠菜,爱喝绿豆米汤。
(4)气候干湿程度影响居民的建筑特色,西北地区屋顶坡度小,南方地区屋顶坡度大。 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
(1)我国冬季1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 (2)我国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3)我国800毫米等降水量通过的地方; (4)我国湿润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5)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6)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线
(7)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8)河流有无结冰期的分界线 (9)温带落叶阔叶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分界线
三、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
①东部: 气候(全年高温、旱雨季分明)、 气候(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和 气候(冬季寒冷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影响因素为:纬度位置。我国季风气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夏季高温多雨)
②西北部: 气候(冬冷夏热,降水稀少,主要集中在夏季)。影响因素是:海陆位置 ③西南部(青藏高原地区):高原山地气候(夏季凉爽,冬季严寒,降水稀少,主要集中在夏季)。影响因素是: 因素。
我国气候特征的形成原因:A、气候
复杂多样的原因:○
1国土面积广,南北温差大,东西降水差异大;
○
2山地多,气候的垂直变化大。 B、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我国地处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东部,东临世界最大大洋——太平洋,海陆之间热力差异大,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气候区。 风气候对我国的影响:A、夏季风给我国江南地区带来了丰富的降水,成为“鱼米之乡”;B、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C、季风气候使得我国冬季气温偏低,夏季气温偏高,气温的年变化大,气候的大陆性强。
我国气候资源的优越性:A、季风气候显著,给我国江南地区带来了丰富的降水,成为“鱼米之乡”;B、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C、气候复杂多样,使得我国的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 四、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影响我国气候的因素主要有: 、 、 等。
第三节 河流
一、以外流河为主
最终注入海洋的河流,叫做 ,所在区域为 。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做 ,
所在区域为 。内流湖在内流区,基本上是咸水湖。外流湖在外流区,基本上是淡水湖。我国的河流大多分布在东南部外流区内。外流区约占陆地面积的2/3,水量超过95%。
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外流河大多分布在东南部外流区内,受季风气候影响,河流水量大,河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夏季降水多,形成汛期,河流汛期自南向北越来越短。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现象。
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内流河分布在西北内陆,水量较小,季节变化大,河水主要来源于高山冰雪融水。夏季气温高,形成汛期。
冬季长 江 夏季 黄 河 风向长 度 A东北风;B6300西北风千米 C西南风;D东南风 5500千米 源地发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 印度洋、太平洋 性质特 点 呈“V+W”寒冷、干燥字形,是我国第一长河,世界第三 炎热、潮湿呈“几”字形, 是我国第二长河,是世界含沙量最大长河。 的河流。 注入海洋 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上—( )—中—( )—— 下 上—( ) —中—( )——下 流经省区 青、藏、川、云、渝、鄂、湘、赣、皖、苏、沪(11个) 青、川、甘、宁、内蒙古、陕、晋、豫、鲁(9个) 流经地形区 主要支流 雅砻江、岷江、嘉陵江、汉江、乌江、湘江、赣江 泾河、湟水、汾河、渭河 ①“水能宝库”,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著①中上游利用水能发电。著名水电站:龙羊峡、三门开 发 名水电站:三峡、葛洲坝。 峡、小浪底。 ②“黄金水道”,干流横贯东西,终年不冻,宜②引黄灌溉:塞外江南——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华宾以下四季通航。 北平原重要的引用水源。 ①长江上中游湖泊面积缩小,森林和草地植被遭①上游:气候趋于干旱,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宁到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夏、内蒙古和山东境内初春时节易形成凌汛。 ②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②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成为世界含忧 患 北岸的汉江,是中下游平原地区洪水的三个主要沙量最大的河流。 来源。 ③下游:河道变宽,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沉积,使河③川江滩多流急,荆江河段河道弯曲,水流缓慢,床抬高,成为“地上河”,洪水威胁严重,水污染加泥沙淤积。 重。山东境内初春时节易形成凌汛。 ①兴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保持水土;兴建分洪、①上游:合理放牧,恢复林草植被,改善生态环境。蓄洪工程。(蓄) 修建水库、水电站。(用) 治理措施 ②整治河道,退耕还林还湖。(导)平垸行洪、退②中游: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植树种草,退耕还田还湖、移民建镇。 林还草,打坝淤地,保持水土。(防) ③加固江防大堤。(防) ③下游:加固加高黄河大堤,疏浚河道,治理水污染。治理川江和荆江(裁湾取直) (治) 起、终点 地位 长度 经过省、市 沟通水系 航运量 京杭运河 北京到世界开凿最早,1800京、津、冀、海河、黄河、淮河、浙江、江苏境内的运河段,仍是重要杭州 最长的人工运河 千米 鲁、苏、浙 长江、钱塘江 的运输线,年运输量在内河航运中仅次于长江 读“长江流域图”,回答问题 1.长江发源于M 山脉,
注入N 海。
M 2.支流:a , b , c ,d ,
e ,f ,g N
3.湖泊:⑧ ⑨ 6.水电站:h k 4.港口城市:① ② ④ ⑥ ⑦ 5.上、中游分界点③ ,所在省区 。中、下游分界点⑤ ,所在省区
读“黄河流域图”,回答问题
1. 黄河发源于A 山脉,注入B 。
2.流经地形区: F 平原 G 平原
3.支流:C D
4.分界点:H J 5.水电站:⑥ ⑦ 6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在
高原地区,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控制水土流失。
第四节 自然灾害
1、判定属于自然灾害的条件:①自然原因造成的,②有破坏损失或伤亡 2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
干旱: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北方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 世界上最高的高原、“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黄土高原 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黄河 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京杭运河 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塔里木盆地 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我国第二大、纬度最高的盆地——准噶尔盆地 我国海拔最高盆地、“聚宝盆”——柴达木盆地 我国农业最发达的盆地、“紫色盆地”——四川盆地(它西部的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 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漠河 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吐鲁番 我国夏季最冷的地方——青藏高原 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我国年降水量的最高纪录——火烧寮 我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 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长江(6300㎞长,流域面积180万㎞²) 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3585㎞²) 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4635㎞²) 我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 黄河上最大的水电站——小浪底 我国汛期最长的河流——珠江 我国结冰期最长的河流——黑龙江 长江最大支流——汉江 长江目前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 气象灾害 洪涝:是我国发生频繁、损失严重的自然灾害。
台风:是一种发源于热带洋面的大气涡旋,常带来狂风和特大暴雨。夏季及秋季常影响我国
东南沿海。
寒潮:冬季风活动强烈,会爆发寒潮,影响地区会出现短时间大幅度降温。 地震 板块交界地带。
自救措施:及时撤离到空旷地带、暂时躲在小开间的墙角。
地质灾害 滑坡 坡度大的山区,强降水的季风区,植被稀少的地区常见。如黄土高原 、云
贵高原等。
泥石流 坡度较陡的沟谷
自救措施:应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
3、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种类多,分布广。P58活动分析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及成因。
4、防灾减灾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就。灾害预报、修建防灾工程、救灾物资储备、救灾人员调动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一、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
【自然资源】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如:土地、阳光、水、水能、矿产、森林等。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 【自然资源的分类】
可再生资源:在较 时间内可以更新、再生或者能够 的自然资源。如,土地、阳光、森林、水、水能等。
非可再生资源:在较短时间内不能 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非可再生资源总是用一些就少一些。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对于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合理,并且注意保护和培育,便能够实现永续利用; 对于非可再生资源,我们应该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二、【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资源 世界排名 人均地位(↓不足) 陆地面积 第三 世界平均水平的1/2↓ 已探明矿产资源总量 第三 世界平均水平的1/2↓ 耕地面积 第四 世界平均水平的2/5 河流年径流量(水量) 第六 世界平均水平的1/4 森林面积(木材) 第五 世界平均水平的1/3 对我国的自然资源,我们既要看到资源总量丰富的一面,更应看到人均资源不足的一面。 随着人口的增长,我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势必还会继续减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三、我国自然资源面临的问题:
1、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自然资源短缺。2、破坏和浪费现象严重,加剧我国资源形势的严重性,因而应科学合理地 利用资源、保护环境。1)对于可再生资源要保护和培育,促进资源的再生;2)对于非可再生资源应该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
第二节 土地资源
一、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小
【土地资源利用类型】
根据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差异,把土地资源分为农业用地( 、 、 )和建设用地( 、 、 )。
【我国土地资源的优势】土地资源总量丰富,土地利用类型齐全,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渔、工矿业生产和城乡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国土地资源的缺点】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少,而且各类土地所占的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的土地多,后备耕地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二、地区分布不均
【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 类 型 主 要 分 布 区 名 称 季风区或非季风区 干 湿 地 区 主要地形类型 耕 地 水田 旱地 林 地 草 地 未利用的土地 非季风区 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沙漠、戈壁、石山、冰川 【三大林区】 林区名称 分布区 大、小兴安岭 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东南丘陵地区 长白山区 和喜马拉雅山南坡 主要树种 针叶林 常绿阔叶林 经济林(茶树、毛竹、(兴安落叶松、红松) (红木、楠木) 马尾松、漆树) 林区特点 最大的天然林区 第二大天然林区 人 工 林 区 【四大牧区】 牧区名称 分 布 内蒙古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青海省 西藏自治区 优良畜种 三河牛、三河马 细毛羊 牦牛 牦牛、藏绵羊 三、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土地污染等。其中耕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等问题尤为突出。
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的措施:1)制定法律、法规、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2)在农耕区,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和基本农田保护;3)在牧区,建设人工草场,保护天然草场;4)在易遭受风沙侵袭,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营造防护林,治理沙化、盐碱化。
第三节:水资源
一、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我国主要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和淡水湖泊水 分 布 危 害 解 决 措 施 时 夏秋多 汛期河水暴涨,易造成洪涝灾害 修建水库,可以调控径流和水量季节变间 春冬少 河流进入枯水期,出现春冬旱情 化,夏季储水防洪,春冬供水抗旱 空 南方多 水资源占80%,土地资源只占40% 跨流域调水(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引间 北方少 水资源仅占20%,土地资源却占60% 黄入晋、南水北调) 三、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 我国水资源危机的原因:1)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量小,淡水资源供应不足;2)人类利用过程中
浪费现象严重,加剧水危机;3)人类活动造成的水污染,使大量水资源失去利用价值。。
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途径:1)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措施——兴修水库。2)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跨流域调水。3)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从某种意义讲,节水比调水重要。节水、防治水污染的具体措施:
农业用水——废弃漫灌、自流灌溉,推广喷灌、滴灌;推广耐旱、耗水量少的作物;减少使用农药、化肥。
工业用水——工业用水重复使用、循环使用;降低消耗用水,提高利用效率;污水处理,达标排放。 家庭用水——一水多用;推广节水器具;少使用洗涤剂和清洁剂。 南水北调工程的三条计划线路
①东线方案:在江苏扬州市把长江水抽进京杭运河,用闸控制,逐级提升,过黄河后,自北自流,沿途供水,直达天津市。
②中线方案:首先从丹江口水库引水到华北平原,第二步在三峡巨型水库建成后,利用高峡出平湖,筑渠输水自流进汉江。
③西线方案:计划提高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的水位,再开凿一些巨大的隧洞,把长江水引入黄河上游,补充西北的水源。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 交通运输
一、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现代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 运输方式 优 点 缺 点 公路运输 方便、机动灵活、速度快 运费较贵、运量较小 铁路运输 速度快、运费低、运量大、连续性好 灵活性较差、短途运输成本高 航空运输 速度最快、舒适、安全 运量最小、运费最高 水路运输 运费最低、运量最大 速度最慢、受天气影响较大 管道运输 方便、速度快运量大、运费低、损耗小、安全可靠、连续性强、管理方便 灵活性差 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选择客运或货运方式需要考虑的因素,与运输价格的高低、速度的快慢、运输量的多少有很大关系。除了考虑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外,还要考虑人的出行目的、货物本身的性质和数量,以及运输距离等。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飞机 汽车 火车 轮船 运价 最贵 较贵 较便宜 最便宜 运速 最快 较慢 较快 最慢 运量 最小 较小 较大 最小 最佳选贵重或急需的货物容易死亡或变质的货物(火车大宗笨重货物,远距离运输(不择 而且数量不大 由专列运送) 能水运就用火车) 特点 速度快,价格高,受机动灵活,“从门到行程固定,风雨无阻 受气候影响大 气候影响大 门服务” 读“我国铁路干线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
走 向 干线名称 起 止 点 经过的城市 北京——上海 南北干 北京——香港九龙 线 哈尔滨——北京——广州 (五 大同——焦作——柳州 纵) 宝鸡——成都——昆明 东西干 北京——包头——兰州 线 连云港——兰州——阿拉山口 (三 上海—杭州—南昌—株洲—贵 横) 阳—昆明 (1)写出图中标有数码的铁路枢纽和铁路线的名称:
铁路枢纽A是________,在此交汇的铁路线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铁路枢纽C是________,在此交汇的铁路线有________、________。铁路枢纽D是________,在此交汇的铁路线有________、________。 (2)在图中填注:拉萨、西宁,连接这两地的铁路是________。修建该铁路时,有的地方以桥代路,目的是________。
(3)铁路③连接了________、________等两个温度带;铁路⑤跨过了海河、________、________、长江等四条大河。铁路③共穿越________个省级行政区。
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一、【农业的分类】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部门。 二、农业的地区分布
部门 分布地干湿状况 季风、非季地形 生产基地 区 风区 畜牧业 西部 半干旱和干旱 非季风区 高原、山地 四大牧区 种植业 湿润和半湿 平原和低缓的丘陵、盆地 商品粮基地 林业 东部 润 季风区 山地和丘陵 三大林区 渔业 东部沿海和长江中下游 舟山渔场、 渔米之乡 【农业各部门的分布】 【主要农作物的南北地区差异】 秦岭——淮河以北 秦岭——淮河以南 耕地类型 旱 地 水 田 粮食作物 小麦、玉米、高粱、谷子 水稻、冬小麦 油料作物 华北平原的花生、东北平原的大豆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油菜 糖料作物 甜 菜 甘 蔗 棉 花 新疆南部、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耕作制度 东北平原一年一熟、华北平原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一年两熟到三熟 三、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农业生产与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关系密切。我国各地自然环境存在很大差异,每个地区都有发展
农业的优势和不足。把要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发展或生长最有利的地区,以充
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是“因地制宜”的重要内容之一。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的原因:1)不同的动植物所需的生长条件不同;2)不同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因而不同地区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生产部门。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方法:“宜林则林”(地形陡峭,易水土流失)的地区、“宜粮则粮”(地形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地区)、“宜牧则牧”(降水较少、牧草丰富的地区)、“宜渔则渔”(河湖较多的地区)、发展基塘农业、生态农业和立体农业。
【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光照、热量、水分、地形和土壤。 【影响农业的社会经济条件】①与城市或工矿区的距离(交通运输);②市场需求量;③农业技术装备;④农民文化技术水平;⑤国家政策。
四、走科技强农之路
成就:农业增长方式从广种薄收转向优质高产,优良品种不断涌现;机械化和专业化水平,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农田水利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抗灾能力明显增强。绿色、低碳、生态农业不断推广:袁隆平杂交水稻、温室大棚技术、机械化作业、喷灌滴灌技术等。
发展方向:依靠科技优势,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加快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步伐。
第三节 工业的分布和发展
一、工业及其重要性
工业的定义:工业生产包括开采自然资源(煤炭,、石油、铁矿石等)以及对原材料(矿产品、农产品)进行加工、再加工。
工业的重要性:现代工业为社会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工具和设备、原材料和动力等生产必需的物质条件。现代化的农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科学研究都离不开工业。
工业部门的划分:以提供生产资料为主的工业是重工业,如钢铁工业、机械工业;以提供生活资料为主的工业是轻工业,如纺织工业、食品工业。
二、我国工业的分布
我国工业分布的基本格局:东部沿海地区工业中心密集,并集中了主要的工业基地;中部工业中心较多;西部地区工业中心较少,分布稀疏。
四大工业基地: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区
三、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沼气、生物液体燃料、风能、太阳能)等一批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正在蓬勃发展。
我国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分布:我国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中城市,东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远高于中西部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成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的地区。
我国首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关村;
我国第一家国家级光电产业基地——湖北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被称为“中国光谷”。
高新技术产业的布局条件:1)发达的科技,丰富的人才;2)便利的交通(航空和高速公路);3)优美的环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